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杞麓湖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相关因子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永强 国晓春 +3 位作者 卢少勇 宋迪 蒋昀耕 杨莉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MCs主要异构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MCs与水质和浮游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人体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MCs的风险等级。结果发现,MCs浓度自秋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秋季湖内胞内MCs(IMCs)占比超过99%,冬季IMCs与胞外MCs(EMCs)浓度接近。MC-RR和MC-LR是主要的MCs异构体类型,其中MC-RR在秋季浓度占比高于MC-LR和MC-YR,而冬季MC-LR最高。MCs与微囊藻密度等生物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N、TP和NH_(3)-N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杞麓湖EMCs污染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04~0.110,处于极低或低风险,冬季风险略高于秋季,因南岸入湖EMCs污染以及湖内IMCs释放带来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杞麓湖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T模型在岩溶地区赤水河上游流域的污染特征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万宾 赵洋毅 +4 位作者 管堂珍 陈冬妮 贾海锋 张星梓 余艳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赤水河流域上游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为典型的山区型岩溶性地貌。文章利用SWAT模型,系统全面地验证其对径流量、污染物(TN、NH3-N、TP)负荷的模拟性能,分析流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验证其在岩溶地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SWAT... 赤水河流域上游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为典型的山区型岩溶性地貌。文章利用SWAT模型,系统全面地验证其对径流量、污染物(TN、NH3-N、TP)负荷的模拟性能,分析流域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验证其在岩溶地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SW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赤水河流域上游的日径流量及氮磷日负荷量,验证期径流量、TN、NH3-N、TP的模拟性能指标R2分别为0.97、0.95、0.68、0.59。(2)赤水河流域上游水文循环途径主要为降雨-下渗-地下水-河流补给,氮污染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完成迁移转化,磷污染物主要受地表径流迁移驱动。该研究能为地区决策管理部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创建美丽河流提供基础支撑,也能为SWAT模型在其他岩溶地区的应用提供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面源污染特征 岩溶地区 赤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志诚 任正涛 +2 位作者 曾熙雯 段禾祥 吴学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基于《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科考资料、公民科学数据,结合一定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为框架,形成了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补充名录,对... 基于《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科考资料、公民科学数据,结合一定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为框架,形成了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补充名录,对新的名录采用属–科(G–F)多样性指数计算各州市保护物种多样性,并对云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种类、各州市分布情况及分布格局等进行系统剖析。结果表明:补充后云南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403种,较2021年名录(385种)增加18种(4.68%)。云南省的G–F多样性指数为0.90,各州市平均值为(0.78±0.05),最高为怒江州(0.90),最低是曲靖市(0.56)。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相似性形成6个区域,且物种多样性分布在经纬度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更新及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陆生野生动物 分布格局 多样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湖泊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陈静 秦江 +2 位作者 周起超 聂菊芬 周虹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8-168,共11页
该文介绍了一种湖滨带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在对异龙湖湖滨带退塘还湖区鱼塘群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基底修复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植物类群历史分布状况和生境适应性,筛选了适宜异龙湖的湿地植物物种、设计了群落配置方案,并在异... 该文介绍了一种湖滨带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在对异龙湖湖滨带退塘还湖区鱼塘群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基底修复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植物类群历史分布状况和生境适应性,筛选了适宜异龙湖的湿地植物物种、设计了群落配置方案,并在异龙湖西岸湖滨带构建了规模约40 hm^2的由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构成的复合植被结构生态湿地工程示范,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入湖河流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化三大功能,为异龙湖600 hm^2退塘还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塘还湖区 植物筛选 群落配置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湖泊入湖河口生态湿地净水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静 秦江 +2 位作者 周起超 范亦农 李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2-47,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异龙湖实施了围湖造田运动,在湖滨带形成大量农田和连片的鱼塘群,天然湖滨带湿地大量消失,湖滨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湖泊自净大幅下降,湖滨带生态、环保和景观三大功能丧失,湖泊水质逐年下降。该文... 20世纪70年代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异龙湖实施了围湖造田运动,在湖滨带形成大量农田和连片的鱼塘群,天然湖滨带湿地大量消失,湖滨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湖泊自净大幅下降,湖滨带生态、环保和景观三大功能丧失,湖泊水质逐年下降。该文介绍云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的一种湖滨带退塘还湖区塘库系统生态湿地入湖河流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方法,通过对湖滨带退塘还湖区鱼塘群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整合改造,构建了规模约40 hm^2具有完善布水设施和水质净化功能的零电耗低成本塘库系统生态湿地工程示范,湿地污水处理规模5万m^3/d,湿地示范区对污染物COD、TP、TN去除率分别为70%、88%、84%,城河劣V污水经过湿地净化后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湿地对城河COD、TP、TN污染负荷年削减量分别为465t、9.8t和102t,湖滨湿地示范工程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育、入湖河流水质净化和景观美化三大功能,对改善异龙湖水质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入湖河口 生态湿地 净水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污染负荷-水质响应的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邹锐 苏晗 +3 位作者 陈岩 叶瑞 赵磊 刘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39-3649,共11页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为平台,构建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理论上可以得到任意时刻任意空间点位污染物的来源构成.其原理是考虑水质模型的微分方程,直接对每个污染负荷再微分,从而将原来1个微分方程变为关于每个污染源的...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为平台,构建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理论上可以得到任意时刻任意空间点位污染物的来源构成.其原理是考虑水质模型的微分方程,直接对每个污染负荷再微分,从而将原来1个微分方程变为关于每个污染源的微分方程组,然后联立以EFDC的水动力模型求解,得到每个源对每个时空点的贡献.概化的抚仙湖模型作为数值案例用以验证方法.时空数值源解析的结果与传统扰动方法的结果几乎重合,验证了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数值案例中存在34个独立的污染源,扰动法则需要35次模拟,而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的结果通过单次模拟就可得到,说明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具有明显的计算效率优势.而通过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时空数值源解析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源贡献的动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源解析 EFDC 水质响应 污染负荷削减 时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湖泊溶解甲烷浓度空间异质性研究—以阳宗海秋季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郑祥旺 陈敏 +5 位作者 肖尚斌 王圣瑞 王雪竹 陈巍 刘佳 许浩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34-842,共9页
以西南典型高原湖泊阳宗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应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及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开展了表层水体和垂向剖面溶解CH_(4)浓度的高分辨率监测,揭示了溶解CH_(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阳宗海表... 以西南典型高原湖泊阳宗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应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及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开展了表层水体和垂向剖面溶解CH_(4)浓度的高分辨率监测,揭示了溶解CH_(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阳宗海表层水体溶解CH_(4)浓度为0.02~0.97μmol/L,表现为大气甲烷的源.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与水生植物分布、入湖河流输出和水深等因素密切相关.湖泊不同区域垂向剖面溶解CH_(4)浓度分布较为一致,湖心区CH_(4)氧化消耗最为明显.自展分析表明,基于少量样点监测的CH_(4)排放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准确估算阳宗海CH_(4)扩散通量所需最小采样点数量约为3.7个/km^(2),高空间分辨率的监测对于湖库碳排放的准确估计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溶解浓度 空间分布 通量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以昆明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辉 陈欣 +3 位作者 茹菁宇 陈少妹 刘伟 严长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规律,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降水结构序列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2017年间昆明市年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呈减小趋势,降水...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规律,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降水结构序列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2017年间昆明市年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呈减小趋势,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在昆明主城区及下风区存在2个明显的高值区;②夜、昼降水发生率相当,但夜间贡献率、降水强度略大,且夜间强降水事件持续加剧;夏秋季的降水占全年主导地位,其降水强度呈持续增加趋势;不同等级降水发生率随雨级递增呈指数型递减,贡献率呈二次型变化,降水强度呈线性递增;弱降水事件持续减少,强降水事件持续增加是降水等级结构变化的特征;③年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R CU分别为10.62%、-0.91%、11.32%,表明城市化对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具有增加效应,而对降水频次具有减小效应,主要由于城市化使冬季降水日数及小雨日数减少;城市化扰动了不同的降水结构,使夏秋季及夜间强降水事件更集中,小型降水事件减少,而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结构 演变特征 时间尺度 降水等级 城市效应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阈值判定方法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玉照 刘永 +3 位作者 赵磊 邹锐 王翠榆 郭怀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80-3290,共11页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反应会随着干扰力度的改变或增强而出现突然的变化,即发生稳态转换;对其机理和驱动机制的揭示将有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及恢复。基于"多稳态"理论的稳态转换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对浅水湖泊生...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反应会随着干扰力度的改变或增强而出现突然的变化,即发生稳态转换;对其机理和驱动机制的揭示将有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及恢复。基于"多稳态"理论的稳态转换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对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驱动机制结论各异,采用的阈值判定方法相差很大,主要有实验观测、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3种。实验观测多关注少数特定指标,指标筛选过程复杂且工作量大;模型模拟虽能从较为全面的尺度上理解生态系统稳态变化的特征和主要机理过程,但在模型误差和不确定性的处理等问题上尚存在不足;统计分析方法基于对长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变化规律分析,用以判断或者预警稳态转换现象的发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目前稳态转换领域的研究大都是对已发生的稳态转换进行机制分析或过程反演,对未来预测与预警的问题仍然亟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稳态转换 驱动机制 阈值判定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与驱动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1
作者 赵磊 刘永 +2 位作者 李玉照 朱翔 邹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97-1707,共11页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稳态转换前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关键过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对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理论内涵、...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稳态转换前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关键过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对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理论内涵、驱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概念主要含有发生的突然性和难以预知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以及存在多稳态现象等内涵;具有非线性、多阈值、多稳态,以及修复过程中的迟滞效应等特征。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驱动因子可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种类型。外部驱动包括外源性氮磷负荷、气候变化、风浪、湖泊水位等因子;外源性氮磷负荷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通过逐步削弱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而引发稳态转换;风浪、湖泊水位等为突发性因子,往往表现为稳态转换的直接诱因。内部驱动包括鱼类、水生植物等因子;鱼类主要通过对水生植物、湖泊底质、浮游动物等生态组分的影响引发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水生植物对湖泊清水稳态可能不仅存在正反馈作用,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负反馈作用。今后应加强沉水植物生长消亡的主要环境与生物要素综合作用机理、湖泊稳态类型与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东南岸农业和富磷区入湖河流地表径流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发荣 邱学礼 +3 位作者 周璟 刘永 刘淑春 郭怀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01,共9页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新宝象河的平均流量为2.6 m3/s,占总入湖流量的26.5%;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指标,许多河流均已严重超标。河流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3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氮、总磷、溶解磷、硝态氮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53.636%,氮、磷含量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降雨条件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浓度增长迅速,流量、悬浮物与大多数水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磷矿开采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降雨条件下更加明显,其悬浮物浓度在降雨条件下比只受农业面源影响的河流最高高出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地表径流 流失特征 空间分异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栏江污染物源解析与空间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发荣 李玉照 +2 位作者 刘永 李晓铭 郭怀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56-1363,共8页
牛栏江-滇池补水是缓解滇池生态用水短缺的重要工程,对牛栏江流域主要污染源与空间差异性的识别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牛栏江的水质.采用CFA(对应分析)对牛栏江流域污染源进行解析识别,结果表明流域内TN、NH3-N(氨氮)等污染物主要来... 牛栏江-滇池补水是缓解滇池生态用水短缺的重要工程,对牛栏江流域主要污染源与空间差异性的识别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牛栏江的水质.采用CFA(对应分析)对牛栏江流域污染源进行解析识别,结果表明流域内TN、NH3-N(氨氮)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嵩明县境内,TP、氟化物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寻甸县境内.在CFA分析的基础上,采用HCA(层次聚类分析)和SOM(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4个监测点、10种污染物指标进行分析,以识别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且评价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监测点代表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中,TP、氟化物、砷化物、Vph(挥发酚)在寻甸县境内的七星桥污染最严重;TN、NH3-N在牛栏江上游嵩明县境内的四营污染最重.结合流域污染负荷调查可知,寻甸县的磷负荷最大,占流域总负荷的58.73%,七星桥的TP污染贡献大于其他3个监测点,与七星桥TP污染最为严重相符合.该研究结果可为牛栏江流域实施进一步的分段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应分析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来源识别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特征及其与湖泊水质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文章 张莉 +5 位作者 王圣瑞 肖尚斌 李艳平 钱伟斌 李秋材 席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67-1876,共10页
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及空间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其结构组分特征,探讨了DON与湖泊水质间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上覆水DON含量在0.08~0.33mg/L之间,全年平均为0.18mg/L,时间分布为春季〉夏季... 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及空间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其结构组分特征,探讨了DON与湖泊水质间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上覆水DON含量在0.08~0.33mg/L之间,全年平均为0.18mg/L,时间分布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空间分布呈南部〉北部〉中部的趋势,垂向分布呈中层〉表层〉底层的趋势.洱海上覆水DON腐殖化程度较高,取代基中羰基、羧基、羟基、酯等含量较少,主要以脂肪链为主;自生源指数(BIX)在0.84~1.19之间(平均值0.94),荧光指数FI值在1.58~1.66之间(平均值为1.63),表明洱海上覆水DON受陆源输入和内源生物代谢共同影响;另外,洱海上覆水DON主要组分为腐殖质类物质(平均61.82%),且在0~2m各荧光组分转化量最大,其类蛋白成分P(I+II,n)始终小于20%.洱海上覆水DON和溶解性总氮(D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9,P〈0.01),类蛋白物质与类腐殖质比值(P_(I+II,n)/P_(III+V,n))与TN、DTN和SRP呈显著正相关(R=0.467~0.552,P〈0.05),表明上覆水DON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洱海水质状况,特别是其类蛋白物质含量能较好的指示其水质状况,即类蛋白物质含量越高,上覆水体氮磷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上覆水 溶解性有机氮 三维荧光 F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滇西北脆弱区保护优先区识别及管理策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余艳红 宋福强 +4 位作者 李卓卿 周盈涛 温权 王珺 段禾祥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161,共6页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公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系统管理。保护优先区识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的中间环节和保护地布局优化的前提,已有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多数基于物种本身和物...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公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系统管理。保护优先区识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的中间环节和保护地布局优化的前提,已有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多数基于物种本身和物种-环境的关系划定。文章以滇西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引入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理论,选取9类15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生态功能评估的保护优先区识别的指标体系。通过开展生态功能现状、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估及加权叠加分析,识别出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优先区域,提出了法定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和生态经济发展区的分区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评估 保护优先区 滇西北 脆弱区 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星云湖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益敏 管成文 朱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6-271,278,共7页
基于GIS技术,根据星云湖流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6个因子,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对星云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按生态敏感性评价值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 基于GIS技术,根据星云湖流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6个因子,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对星云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按生态敏感性评价值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非敏感区域面积分别为104.08km^2,124.52km^2,102.78km^2,39.30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约为228.6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1.67%,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江城镇、星云湖及其湖滨和雄关乡等;建议将高度敏感区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加以重点保护,中度敏感区划定为控制发展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为适宜发展区。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可作为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规划与保护的依据,并为高原湖泊流域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 星云湖流域 高原湖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同类型农业经济环境效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俞 戴丽 +3 位作者 段昌群 刘嫦娥 吴学灿 李卓卿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3,147,共6页
发展节约清洁型农业是解决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了遴选这类型的农业,选取了滇池流域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内的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等16类农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发展节约清洁型农业是解决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了遴选这类型的农业,选取了滇池流域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内的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等16类农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态足迹法和污染物输出系数模型法等方法计算四类农业的经济效益、万元产值水资源占有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粮食种植相比其他类型农业经济产值是亏损的,说明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投入是影响农产品收益的主要原因;生育期的长短是影响不同类型农业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最大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水果种植的水资源占有量比蔬菜种植的水资源占有量要多;种植业中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原因,万元产值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种植业要大得多。16种不同农业类型综合经济效益的排名为苗圃>蔬菜加工>桃树>大棚花卉>科技示范园>生猪>蛋鸡>葡萄>西葫芦>休闲农家乐>青花>大棚蔬菜>烤烟>梨树>玉米>奶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农业类型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驱动因子判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磊 刘永 +3 位作者 李玉照 朱翔 邹锐 宋迪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灾变性稳态转换将会导致湖泊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进而延缓和加大治理的进程及成本。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驱...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灾变性稳态转换将会导致湖泊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进而延缓和加大治理的进程及成本。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驱动因子判定方法主要有实验观测、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实验观测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判断,仅采用观测数据并不能得出导致稳态转换确切的原因和效应;统计分析难以对未来作出预警;模型模拟可有效规避上述2种方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机理模型是今后分析稳态转换的主要方法。有必要加强统计分析与模型模拟的结合、生态模型与传统水质水动力模型耦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碱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性能及机理
19
作者 李文豪 周新涛 +2 位作者 罗中秋 阎崔蓉 赵世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体系性能影响较小。SSP/PMS体系不仅对TC有优异的去除效果,还对亚甲基蓝、刚果红等常见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表明:体系中主要生成的活性氧为超氧自由基(·O_(2)^(-))和单线态氧(^(1)O_(2))。TC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去甲基、脱羟基、羟基化和脱酰胺等反应。该研究为钢渣的高效利用和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过硫酸盐活化 盐酸四环素降解 碱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几何平均数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估及在各因子中的分异特征——以星云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益敏 朱军 余艳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结合几何平均数模型和GIS技术,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距自然生态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距水源距离10个指标对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了该区域生态安... 结合几何平均数模型和GIS技术,选取海拔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距自然生态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距水源距离10个指标对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了该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星云湖流域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33,中度安全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2.34%,高度安全占22.84%,较低安全占26.43%,不安全面积为32.117km^2,占8.39%,说明流域生态安全总体以中度安全为主,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从空间上,流域生态安全较低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东部和南部以及城市建筑密集区,除了城市建筑密集区受人类干扰较强外,其余地区坡度和地形起伏较大,景观较为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有过地质灾害发生,这些地区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在综合评价下的结果与单因子评价下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生态安全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单因子评价难以精确全面反映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规律特征和成因机理,各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作用关系,流域自然环境要素坡度、水资源环境和水土流失以及人类活动干扰要素土地利用格局、距离建设用地远近等因子是形成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平均数模型 GIS技术 生态安全格局 空间分异 星云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