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民族植物学——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
1
作者 耿彦飞 王雨华 裴盛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 城市民族植物学(urban ethnobotany)是一个新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一般指在城市背景下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城市居民(新移民和原住民)利用植物和植物产品的知识。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外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药用植物知识状况,同时关注庭院与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在塑造城市景观、增强文化认同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还包括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人群和受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人群的传统植物知识。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植物(如传统食用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等)知识的迁移与适应、城市集市植物(产品)、庭院植物、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城市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包括如何防止传统植物知识逐渐消失,如何避免传统植物知识边缘化和同质化,如何长期跟踪特定群体,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对居民植物认知及植物使用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扩展性、可转移性和解释性。研究者应坚持植物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植物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设立科学教育中心,并推动城市植物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 传统植物知识 城镇化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芳香植物精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永鹏 张红霞 杜芝芝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4,共9页
芳香植物是经济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富含的精油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云南高原拥有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本文介绍了其地理分布、资源概况和精油的生物活性,并从赋香、保湿、美白、防治痤疮、防晒、抗衰老等方面综述了高原芳香植物精... 芳香植物是经济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富含的精油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云南高原拥有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本文介绍了其地理分布、资源概况和精油的生物活性,并从赋香、保湿、美白、防治痤疮、防晒、抗衰老等方面综述了高原芳香植物精油的应用进展,说明了云南高原芳香植物精油在化妆品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分析云南芳香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云南芳香植物及精油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芳香植物 精油 生物活性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3
作者 张雄 冯浩文 +2 位作者 王瑾 蔺蕾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1-1975,共15页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进行了4次煨...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进行了4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访谈了23个乡镇的459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科36属83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种植物。(3)煨桑植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煨桑植物 民族植物学 资源管理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范汝艳 苟祎 +2 位作者 王趁 杨念婷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9-374,共16页
蚊虫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烈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特别是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蚊虫骚扰是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该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及知识进行调查,共走访了12个哈尼族村寨,访谈91位... 蚊虫传播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烈性疾病,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特别是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蚊虫骚扰是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该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哈尼族驱蚊植物及知识进行调查,共走访了12个哈尼族村寨,访谈91位信息报告人,调查得到24种驱蚊植物,分别属于15科19属。主要利用的部位是植物的叶;燃烧植物烟熏、悬挂放置、楼下铺撒和捣碎涂抹是最为常用的驱蚊方式。通过打分排序法评价出蒿属植物、烟草、山鸡椒等共5种具有较高研究开发价值的驱蚊植物,小黄皮、柠檬草、黄樟、大蒜、土荆芥等8种具有较高潜在研究价值的驱蚊植物。通过文献交叉验证,发现其中勐腊毛麝香、糯米香、臭牡丹等11种驱蚊植物为该调查首次提到,结合已报道化学成分和单体化合物驱蚊活性研究情况发现,除高杆珍珠茅和大葱外,其余9种都含有驱避作用的化学成分。这说明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传统驱蚊知识,并验证了民间驱蚊知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通过对哈尼族民间驱蚊知识专题的调查研究,对传统驱蚊知识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民族植物学 哈尼族 驱蚊植物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地区外来入侵种子植物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珺 李恒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A02期93-104,共12页
叙述了高黎贡山39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侵入高黎贡山的历史、途径、范围及其危害方式.分析了高黎贡山入侵植物的地区差异,详细论述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凤眼莲、飞机草、紫茎泽兰、马樱丹和含羞草5种入侵植物.
关键词 高黎贡山 外来入侵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对列当科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艳梅 隋晓琳 +3 位作者 薛瑞娟 李悦 罗燕 李爱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1-819,共9页
吸器是寄生植物的特征器官,研究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助于了解寄生关系的建立和调控过程。该研究以两种列当科(Orobanchaceae)根部半寄生植物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为材料,通过皿内培养试... 吸器是寄生植物的特征器官,研究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助于了解寄生关系的建立和调控过程。该研究以两种列当科(Orobanchaceae)根部半寄生植物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为材料,通过皿内培养试验,分析了蔗糖、DMBQ(2,6-二甲氧基-对-苯醌,一种高效的列当科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诱导化合物)和寄主植物诱导下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蔗糖显著促进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无寄主存在时,2%蔗糖处理使甘肃马先蒿和松蒿吸器发生率分别提高39.9%和20.2%。(2)蔗糖明显提升寄主植物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水平,添加蔗糖后,寄主诱导的甘肃马先蒿单株吸器数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增加5.7个/株和17.9%,松蒿吸器发生率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提升76.7%和16.2%。(3)蔗糖对松蒿吸器发生的促进作用与已知吸器诱导化合物DMBQ相当,均能诱导50%以上的植株产生吸器。(4)培养基中添加4%蔗糖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效果最好,其中甘肃马先蒿吸器发生率为56%、松蒿为37.9%。综上认为,蔗糖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和分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马先蒿 松蒿 2 6-二甲氧基-对-苯醌 吸器发生 蔗糖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栽培植物简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珺 李恒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A02期66-92,共27页
本文概述了高黎贡山地区常见的栽培植物155种,隶属49科,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科为豆科18种,葫芦科10种,蔷薇科9种.并对这些栽培植物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10类:1.粮食作物,2.蔬菜作物,3.油料作物,4.调料植物,5.水果,6.饮料植物,7... 本文概述了高黎贡山地区常见的栽培植物155种,隶属49科,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科为豆科18种,葫芦科10种,蔷薇科9种.并对这些栽培植物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10类:1.粮食作物,2.蔬菜作物,3.油料作物,4.调料植物,5.水果,6.饮料植物,7.药用植物,8.饲料植物,9.观赏,绿化,造林植物和10.工业原料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栽培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植物学视角下的森林茶园 被引量:3
8
作者 裴盛基 苟祎 +1 位作者 耿彦飞 王雨华 《中国茶叶》 2022年第12期66-72,共7页
森林茶园源自于古茶林,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用林业生产系统。基于民族植物学的认知理念,根据植被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和植物群落学的类型划分原则,提出了森林茶园的属性和定义,探讨了森林茶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山地民族高超的生态智慧和... 森林茶园源自于古茶林,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用林业生产系统。基于民族植物学的认知理念,根据植被生态学的分类原理和植物群落学的类型划分原则,提出了森林茶园的属性和定义,探讨了森林茶园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山地民族高超的生态智慧和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推进森林茶园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创新发展,围绕人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传统知识及其实践的动态发展两条主线,提出了森林茶园的综合研究思路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林 森林茶园 民族植物学 生态文明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蓝草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俪斌 王趁 +1 位作者 李姗 王雨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6-393,共8页
蓝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蓝草制备的植物靛蓝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紫外线等保健作用,然而在合成靛蓝商业化的冲击下,蓝草制靛技艺几乎消亡。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植物靛蓝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蓝草的研究也... 蓝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蓝草制备的植物靛蓝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紫外线等保健作用,然而在合成靛蓝商业化的冲击下,蓝草制靛技艺几乎消亡。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植物靛蓝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蓝草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该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我国民间利用的蓝草种类及分布,对我国蓝草制靛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制靛工艺原理和工艺传承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文献记载的我国蓝草共10种及变种,分属于6科6属,现利用的蓝草仅5种;我国蓝草制靛工艺从浸揉染色法发展为固态发酵制蓝法和液态发酵制靛法,只有液态发酵制靛法沿用至今;制靛工艺是将蓝草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蓝并伴有靛玉红等副产物生成的过程,影响靛蓝纯度的因素包括蓝草的材料选择、温度、浸泡时间、pH值、溶氧量等。目前我国蓝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蓝草种类的古籍考证、蓝草种质资源的挖掘以及蓝草传统制靛工艺的还原和再现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草 植物靛蓝 中国传统制靛工艺 工艺原理 靛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及辣木活性部位的GC-MS分析
10
作者 冀瑜 张东东 +4 位作者 杨雪飞 李志勇 杨珺 王俐 王跃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4-1060,1110,共8页
【目的】测试16种缅甸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和中国不同产地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提取物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分析中国产辣木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外抗家兔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方法测试提取物... 【目的】测试16种缅甸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和中国不同产地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提取物抗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分析中国产辣木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外抗家兔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方法测试提取物的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16种缅甸药用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凝血酶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显示出弱的抑制作用。在提取物终质量浓度为1 500μg/mL时,辣木叶提取物(MMV201-1)、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 L.)种子提取物(MY46)、Aconitum ferox Wall. ex Ser.根提取物(MY53)和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L.) Urb.]全草提取物(MY89)的抑制率分别为27.0%±4.2%、20.0%±12.7%、20.4%±6.0%和20.5%±1.3%,其余提取物的抑制率低于20%。在提取物终质量浓度为1 000μg/mL时,云南德宏产辣木叶二氯甲烷萃取部位(PXS58-3-1)活性较好,抑制率为28.2%±17.8%。通过GC-MS法对活性部位PXS58-3-1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是2-吡咯烷酮(44.58%)、烟酰胺(23.05%)和棕榈酸(9.24%)。【结论】家独行菜和Aconitum ferox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辣木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辣木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枫叶秋海棠观赏性状的影响
11
作者 薛瑞娟 隋晓琳 +1 位作者 李景秀 李爱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44-148,共5页
以具膨大茎基的枫叶秋海棠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考察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枫叶秋海棠观赏性状(茎基直径、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和开花数等)的影响,以期为枫叶秋海棠规范化栽培与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标准浓度NP... 以具膨大茎基的枫叶秋海棠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考察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枫叶秋海棠观赏性状(茎基直径、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和开花数等)的影响,以期为枫叶秋海棠规范化栽培与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标准浓度NPK处理相比,缺氮、缺磷处理下枫叶秋海棠生长和各观赏性状指标均显著降低;提高氮、磷水平对枫叶秋海棠的茎基直径、茎基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和开花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2NPK处理下,枫叶秋海棠的茎基直径、茎基生物量和开花数量等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枫叶秋海棠观赏性状影响显著,在保证磷素供应的基础上提高氮素供给水平对维持枫叶秋海棠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观赏形态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海棠 观赏植物 矿质养分 盆花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蒜头果幼苗衰退过程中组织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秋平 李云驹 +2 位作者 李悦 薛瑞娟 李爱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在没有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蒜头果幼苗长势随独立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衰退是一种普遍现象。为解析蒜头果幼苗衰退过程中组织养分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该研究比较了独立生长半年、两年和三年的蒜头果植株各部分组织中N、P、K元素浓度变化... 在没有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蒜头果幼苗长势随独立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衰退是一种普遍现象。为解析蒜头果幼苗衰退过程中组织养分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该研究比较了独立生长半年、两年和三年的蒜头果植株各部分组织中N、P、K元素浓度变化,并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定性评估了这些不同衰退程度幼苗的根和茎杆中淀粉分布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蒜头果幼苗在衰退过程中,除侧根中K浓度逐渐升高外,其余器官中组织N、P、K浓度逐渐降低,叶片N/P比逐渐失衡,衰退程度不同的幼苗所受的养分胁迫类型存在差异,其中独立生长半年的蒜头果幼苗主要受N供应不足的限制(平均N/P比11.33),两年后转为P限制(平均N/P比17.81),三年后蒜头果幼苗叶片N/P比严重失衡(均值52.46),活力极低,不适合用于造林。(2)植株淀粉含量水平逐渐降低,独立生长三年后蒜头果幼苗植株中淀粉消耗殆尽。幼苗茎根交界处、根顶膨大处、主根及侧根的淀粉含量水平在不同衰退程度的幼苗间差异均较显著,表明淀粉含量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幼苗活力的重要参考,其中侧根可以作为微创法检测幼苗活力的理想取样部位。鉴于独立生长的蒜头果幼苗活力逐渐衰退与组织养分含量降低有关,在蒜头果育苗过程中应合理补给矿质元素、配植优良寄主植物并尽早移栽,以免因幼苗活力衰退而导致造林成活率降低。该研究结果为寻找评估蒜头果幼苗活力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并为育苗过程中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部半寄生植物 大量矿质元素 淀粉 组织切片染色 幼苗活力 珍稀特有植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蒜兰形态生理特征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膑 张石宝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为探究独蒜兰对温度的响应机制,对独蒜兰在昼夜温度为32/27℃(高温)、26/21℃(中温)和20/15℃(低温)3个温度处理下的叶片形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高温处理会显著减少根系的生物量分配。(2)高温和低温处理显著... 为探究独蒜兰对温度的响应机制,对独蒜兰在昼夜温度为32/27℃(高温)、26/21℃(中温)和20/15℃(低温)3个温度处理下的叶片形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高温处理会显著减少根系的生物量分配。(2)高温和低温处理显著降低叶片长度和气孔面积,但是可提高气孔密度。中温处理植株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肉导度、电子传递速率、Rubisco的最大羧化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表明生长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独蒜兰的光合能力产生抑制作用。(3)从膜稳定性来看,高温和低温处理均增加了独蒜兰叶片的相对电导率。(4)高温处理还使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升高,同时伴随着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上升。可得结论:生长温度显著影响独蒜兰的生理功能和生物量分配,高温通过抑制光合作用、增加活性氧积累和膜指过氧化而引起独蒜兰的胁迫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阐明独蒜兰属植物的温度适应机制和制定人工栽培措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蒜兰 高温 光合作用 活性氧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腊毛麝香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永鹏 张红霞 +1 位作者 孙果 杜芝芝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76-1381,1398,共7页
综合运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勐腊毛麝香(Adenosma buchneroides Bonati)的全株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从该植物的甲醇及甲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 综合运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勐腊毛麝香(Adenosma buchneroides Bonati)的全株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从该植物的甲醇及甲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乙酰地黄苷C(1)、1,3,5-三甲氧基苯(2)、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对羟基苯甲醛(4)、对甲氧基苄醇(5)、松柏醛(6)、芥子醛(7)、吲哚-3-甲醛(8)、吲哚-3-甲酸(9)、丁香酚-β-D-葡萄糖苷(10)、丁香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11)、香芹酚-β-D-葡萄糖苷(12)、menthiafolic acid(13)、(8R)-evofolin B(14)、芹菜素(15)、4,4'-二羟基二苄基醚(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且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毛麝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腊毛麝香 化学成分 苯丙素 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神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军民 刘思远 +2 位作者 杨莹 王涛 张红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28-2732,共5页
目的研究茯神Poria cocos(Schw.)Wolf的化学成分。方法茯神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松脂醇(1)、松脂醇(2... 目的研究茯神Poria cocos(Schw.)Wolf的化学成分。方法茯神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松脂醇(1)、松脂醇(2)、白桦脂醇(3)、白桦脂酸(4)、3-羰基齐墩果酸(5)、脱氢山楂酸(6)、泽泻醇C-23-醋酸酯(7)、 2α,19α-二羟基熊果酸(8)、乌索酸(9)、熊果酸(10)、土莫酸(11)、茯苓酸(12)。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神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佟岩 黄荟 +2 位作者 王辉 李树云 王雨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为探讨多糖合成基因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低温胁迫对多糖合成基因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铁皮石斛多糖合成途径中UAM、UGP、RHM、SPS、CSLA和PGM基因在不同组织(根、茎、叶、花)及0℃胁迫24 h的表达水平... 为探讨多糖合成基因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低温胁迫对多糖合成基因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铁皮石斛多糖合成途径中UAM、UGP、RHM、SPS、CSLA和PGM基因在不同组织(根、茎、叶、花)及0℃胁迫24 h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GAPDH基因在5个候选基因中稳定性最高,可作为本研究的内参基因;7个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在铁皮石斛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且在花和根中的表达量高于成熟茎和叶;低温胁迫下,PGM基因呈持续下调表达,RHM和SPS基因呈先下调后上调至正常表达水平,UGP、UAM和CSLA基因则呈现先下调后上调再下调表达的波动。研究结果提示,GAPDH基因可作为内参基因用于铁皮石斛不同组织及低温胁迫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7个与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中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夜间0℃低温对铁皮石斛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合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低温胁迫 表达分析 护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羽火筒树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珺 黄铁坚 +2 位作者 罗吉凤 李恒 王跃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2-1386,共5页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 采用色谱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方法,以及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鉴定方法,从云南省德宏市民间利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单羽火筒树(九节狸)全株中分离、鉴定出了11个化合物,即山柰酚(1)、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异槲皮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素(6)、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7)、Europetin(8)、Europetin 3-O-α-L-rhamnopyranoside(9)、(-)-儿茶素(10)和山楂酸(11)。采用MTS法测试了乙酸乙酯部位及11个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单羽火筒树乙酸乙酯部位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IC_(50)=21.76μg/mL)、人肝癌SMMC-7721细胞(IC_(50)=17.04μg/mL)和人肺癌A-549细胞株(IC_(50)=18.00μg/mL)的生长有抑制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有抑制活性(IC_(50)=27.61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筒树科 单羽火筒树 黄酮 细胞毒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跃芝 赵玉娟 龚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50,共11页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叶绿体片段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异叶泽兰在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_(d))为0.656,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61;而ITS的基因型多态性指数(H d)为0.687,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35。(2)cpDNA和nITS分析结果均显示,异叶泽兰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G_(st)=0.679,N_(st)=0.655,F st=0.655;nITS:G_(st)=0.543,N_(st)=0.370,F_(st)=0.584),但是由于N_(st)值小于G_(st)值,因此异叶泽兰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基于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Network分析推测,横断山区南部(川西南-滇西北)和云南中部可能是异叶泽兰在第四纪冰期时的两个避难所,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的结果支持异叶泽兰在冰期后未发生过居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叶泽兰 遗传多样性 居群历史动态 横断山区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茶园古茶树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佟岩 黄荟 王雨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7-309,共13页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古茶林森林茶园的重要茶种之一,参与了大叶茶的起源驯化。为了解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对其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并寻找最优密码子。结...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古茶林森林茶园的重要茶种之一,参与了大叶茶的起源驯化。为了解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对其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并寻找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大理茶叶绿体54条编码序列(CDS)的GC含量为37.68%,GC_(1)、GC_(2)的含量分别为46.44%、39.77%,高于GC_(3)(27.67%),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5.64~56.67,平均值为46.1,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影响大理茶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有11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虽然基于matK基因和CDS序列构建的茶组植物系统发育树显示的拓扑结构有所不同,但所有树型均显示大理茶与秃房茶聚为一支,且是栽培茶的近缘种。本研究为解析大理茶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提供了基础,为大理茶重要农艺性状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茶 森林茶园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不同产地绞股蓝茶挥发物及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忠泽 杨宇涵 +1 位作者 张红霞 杜芝芝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17-1729,共13页
为了解不同产地的绞股蓝茶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明绞股蓝茶的香气成分,本研究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湖南张家界、陕西平利、广西金秀、安徽亳州、云南玉溪五个不同产地的绞股蓝茶的挥发性成... 为了解不同产地的绞股蓝茶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探明绞股蓝茶的香气成分,本研究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湖南张家界、陕西平利、广西金秀、安徽亳州、云南玉溪五个不同产地的绞股蓝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五个不同产地的绞股蓝茶共鉴定出98个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酸类、酚类、酯类、腈类、杂环化合物、酮类、醇类和烃类及其衍生物。从广西、安徽、湖南、陕西和云南产的绞股蓝茶中分别鉴定出48、49、50、51、50个挥发性化合物。五个样品中,检测出的共有成分为15个,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棕榈酸乙酯不仅为其共有成分,且相对含量均较高,其它主要成分还包括苯甲醛、正辛醛、(E,E)-2,4-庚二烯醛、苯甲醇、苯乙醛、罗勒烯、香兰素、月桂酸乙酯、2,4-二羟基-2,6,6-三甲基环己基乙酸γ-内酯、植酮、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八酸乙酯等。五个不同产地绞股蓝茶主要香气成分都包括二氢猕猴桃内酯,但其它关键成分存在差别,因此不同来源的绞股蓝茶风味不尽相同。通过查阅文献对绞股蓝茶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所含挥发物的香气特征包括“水果”、“花”、“青叶”、“木香”和“脂肪”气味,这为绞股蓝茶的风味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茶 挥发性成分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