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环境基准研究
1
作者 毛娟 唐伟 +5 位作者 王东哲 宋静 于泓 李敏敏 魏恒 骆永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7-1587,共11页
地质高背景是云南省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制定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Cd)环境基准值,该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为研究区域,旱稻为供试作物,采集具有一定pH和Cd含量梯度... 地质高背景是云南省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制定云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镉(Cd)环境基准值,该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为研究区域,旱稻为供试作物,采集具有一定pH和Cd含量梯度的自然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并同步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建立了基于土壤总Cd、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和化学提取态Cd在土壤-旱稻体系中的迁移预测模型,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反推得到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Cd环境基准值,最终通过野外土壤-旱稻成对数据对基准值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总Cd和化学提取态Cd,DGT测定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对旱稻籽粒Cd含量的预测效果最好(模型拟合优度R^(2)=0.91);结合土壤pH后,基于土壤总Cd、硝酸提取态Cd(HNO_(3)-Cd)及BCR连续提取法第一步提取态Cd(F1-Cd)均能较好地预测旱稻籽粒Cd含量,拟合优度R^(2)分别为0.75、0.72和0.75。当土壤pH分别为5.0、5.5、6.0、6.5、7.0和7.5时,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总Cd基准值分别为1.12、1.70、2.58、3.92、5.96和9.06 mg/kg,对应的HNO_(3)-Cd基准值分别为0.26、0.45、0.79、1.38、2.42和4.23 mg/kg,随土壤pH增加,保护旱稻安全生产的土壤总Cd和HNO_(3)-Cd基准值均呈幂函数上升。通过野外成对样品进行验证,现行土壤总Cd风险筛选值对研究区域旱稻种植较为保守(保守率为82.8%)。研究显示,基于土壤总Cd及HNO_(3)-Cd推导的基准值能够较好地保护当地旱稻安全生产,可为地质高背景区农用地安全利用提供参考。受限于样本数量,未来仍需对基准值的适用性开展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高背景土壤 镉(CD) 旱稻 土壤环境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物料对污染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与玉米镉铅累积的影响
2
作者 和嘉璇 刘梦丽 +5 位作者 梁新然 李博 吴龙华 魏恒 李元 湛方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效性、玉米镉铅含量的影响。【结果】添加复配物料可使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4.8%~24.3%和23.6%~86.1%;使镉铅在土壤胶体中的分配比例分别显著提高35.8%~87.3%和43.1%~87.4%;使土壤镉铅低活性形态占比提高,其中,施用石灰+海泡石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占比(14.5%)显著降低、残渣态镉占比(22.5%)显著升高,施用石灰+钙镁磷肥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铅占比(16.1%)显著降低、残渣态铅占比(28.8%)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石灰+钙镁磷肥处理对土壤镉铅的钝化效果较好,土壤DTPA提取态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6.6%和18.9%,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分别降低23.2%和9.1%;石灰+腐殖性有机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效果最好,玉米根和茎生物量分别提高22.8%和56.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镉铅弱酸提取态含量与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复配物料可改善污染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及玉米植株镉铅含量,其中,石灰+钙镁磷肥复配施用可使土壤镉铅向低活性形态转变,显著降低了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和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可作为镉铅污染土壤修复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物料 污染土壤 镉铅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镉释放动力学及辣椒安全阈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东哲 宋静 +4 位作者 黄贝童 于泓 李敏敏 和丽萍 骆永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06-2515,共10页
为探究西南典型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土壤镉(Cd)的释放动力学特征以及保护辣椒安全生产的土壤Cd阈值,通过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和DIFS模型(DGT induced fluxes in soils and sediment... 为探究西南典型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农田土壤镉(Cd)的释放动力学特征以及保护辣椒安全生产的土壤Cd阈值,通过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和DIFS模型(DGT induced fluxes in soils and sediments model)获取土壤Cd释放动力学参数,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建立了基于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与辣椒Cd含量的关系,并推导出保护辣椒安全生产的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阈值。结果表明:土壤Cd从固相向液相释放的能力处于中等到高的水平(R值范围为0.42~0.98),较低的土壤pH有利于Cd的长期持续释放。DGT测定的土壤有效态Cd对辣椒Cd的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拟合优度=0.86),土壤总Cd、0.43 mol·L^(-1)HNO_(3)提取态Cd(HNO_(3)-Cd)和BCR连续提取法第一步提取态Cd(F1-Cd)结合土壤pH能够与辣椒Cd含量建立较好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0.80。0.43 mol·L^(-1)HNO_(3)提取法具有简单快捷、便于检测的优点,其与土壤pH结合可作为研究区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农田土壤有效态Cd的可靠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基于总Cd和HNO_(3)-Cd推导的土壤Cd安全阈值能够较好地保护当地辣椒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高背景土壤 释放动力学 辣椒 安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尾矿库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常蓉 马海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尾矿库是矿山生产的重要设施,对矿山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满足尾矿库环境监管的要求,通过对谷歌地图卫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获取尾矿库周边居民区、农田、水体等信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获取尾矿库周边的高程信息,通过哨兵... 尾矿库是矿山生产的重要设施,对矿山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满足尾矿库环境监管的要求,通过对谷歌地图卫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获取尾矿库周边居民区、农田、水体等信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获取尾矿库周边的高程信息,通过哨兵2号多光谱影像并结合实验室分析检测结果确定尾矿的主要组成成分。运用多种遥感数据源可以较好地获取尾矿库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信息,以此为依据分析尾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尾矿库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调查 遥感 哨兵2号 环境影响分析 治理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垃圾渗滤液的电絮凝处理效果
5
作者 常蓉 赵扬 +2 位作者 张辰 周小刚 王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5-1404,共10页
通过研究不同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的单电极电絮凝体系在120 min内对老龄垃圾渗滤液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基于BBD响应曲面法探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的单独及相互作用,从优化目标污染物去除率与电絮凝体系能耗角度分析电絮... 通过研究不同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的单电极电絮凝体系在120 min内对老龄垃圾渗滤液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基于BBD响应曲面法探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的单独及相互作用,从优化目标污染物去除率与电絮凝体系能耗角度分析电絮凝构建策略。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3个单一因素与COD、NH_(3)-N去除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电流密度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极板间距呈负相关,3个因素两两交互对COD、NH_(3)-N的去除影响不显著。在极板间距5.5 cm、电流密度80 mA·cm^(-2)、反应时间120 min的运行条件下目标污染物去除率最大,COD为87%,NH_(3)-N为86.5%。从安全、经济、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在长时间、低电流密度和短时间、高电流密度这2个电絮凝构建体系下可实现污染物高效净化及电解池体系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絮凝 垃圾渗滤液 响应曲面法 去除率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高铬区土壤-白菜铬迁移特征与阈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苗 和丽萍 +4 位作者 和淑娟 杨涛明 何奇杭 陈立佼 汤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5-1482,共8页
为探明云南典型高背景区白菜土壤铬的阈值,减轻高铬背景值对白菜生长及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选取具有高铬背景值的典型土壤,选种当地大宗种植的白菜品种(德高CR117)开展外源添加铬(CrCl_(3)·6H_(2)O)的盆栽试验,并采... 为探明云南典型高背景区白菜土壤铬的阈值,减轻高铬背景值对白菜生长及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选取具有高铬背景值的典型土壤,选种当地大宗种植的白菜品种(德高CR117)开展外源添加铬(CrCl_(3)·6H_(2)O)的盆栽试验,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研究土壤-白菜铬的迁移特征与阈值。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总铬含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铬浓度呈线性增加,总铬含量在293~837 mg·kg^(-1),对应的有效态铬含量在0.017~0.999 mg·kg^(-1);白菜可食部分铬含量呈线性升高,而白菜根中铬含量呈“S”型曲线,白菜可食部位和根中铬浓度分别在0.025~0.282 mg·kg^(-1)和0.294~2.680 mg·kg^(-1),可食部位铬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限量标准,根中铬比可食部分最大高18.7倍,大部分铬积累在根中,并未大量转移到可食部分;除外源添加铬100 mg·kg^(-1)处理外,白菜可食部分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外源添加铬400 mg·kg^(-1)处理组的产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达12.9%,白菜根生物量也随土壤铬含量增加而显著线性下降;通过SSD曲线分析,初步建立白菜种植受影响的累积概率达到5%时土壤中总铬和有效态铬阈值(HC5)分别为1100 mg·kg^(-1)(R^(2)=0.9763)和0.122 mg·kg^(-1)(R^(2)=0.9654)。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总铬含量的增加,土壤中铬有效态浓度和白菜可食部分铬含量均呈线性升高,当土壤总铬含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造成白菜产量显著降低,影响白菜生产,建议当地种植低富集铬的白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安全阈值 物种敏感性分布 高背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小娇 周丹丹 赵海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98-105,共8页
以安徽省为例,利用2017年农业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农药、化肥及农膜使用和秸秆与畜禽粪便产生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类似地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防治对策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典型河道原位生态砾石层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段怡君 杨逢乐 +6 位作者 张春敏 叶金利 张涛 陈晨 王舒婷 王统 周曼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1期192-193,195,共3页
针对城市型河流上游污染相对较轻,且河流水力坡降较大的特点,在满足泄洪时水力冲刷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在河底及河帮内侧设置生态砾石层,使水流在自然流动或适度跌水过程中,经过沉淀、吸附、生物膜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对河道内侧浅层生态... 针对城市型河流上游污染相对较轻,且河流水力坡降较大的特点,在满足泄洪时水力冲刷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在河底及河帮内侧设置生态砾石层,使水流在自然流动或适度跌水过程中,经过沉淀、吸附、生物膜等作用去除污染物。对河道内侧浅层生态砾石层的其净化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开发形成河道原位生态砾石层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河流 砾石床 吸附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某褐铁型红土镍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文杰 叶晗晨 +3 位作者 杜云鹏 吴文卫 吴咪娜 李丽娜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99,共10页
高压浸出工艺处理红土镍矿的技术日渐成熟,显著提高了全球低品位红土镍矿的开发利用率。印度尼西亚作为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褐铁型红土镍矿被广泛开采。对该类型红土镍矿开展详细工艺矿物学研究,进行系统化学分析、X衍射分析及光学显微... 高压浸出工艺处理红土镍矿的技术日渐成熟,显著提高了全球低品位红土镍矿的开发利用率。印度尼西亚作为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褐铁型红土镍矿被广泛开采。对该类型红土镍矿开展详细工艺矿物学研究,进行系统化学分析、X衍射分析及光学显微镜分析等。分析表明,该红土镍矿中镍主要分布在-0.074 mm粒径,在铁矿物中的赋存占比达96.60%;铬主要分布在-0.55 mm粒径,在铬铁矿和尖晶石中的赋存占比为56.29%。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级—螺旋溜槽—摇床—磁选”的工艺,能先选别富集铬铁矿,精矿中Cr的品位和铬铁比分别达到20.69%和2.55。同时原矿浆在絮凝剂60V用量90 g/t时高效絮凝浓缩,为后续浸出高压车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工艺矿物学 重选 磁选 铬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安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10
作者 黄友志 常蓉 +3 位作者 普镇才 慕江琳 王俊 周小刚 《中国环境监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49-64,共16页
通过对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单项指数(I_(i))、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_(sum))、排污单项指数(W_(i))、排污综合指数(W_(sum))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交通分流、扬尘精细化管控、昆钢搬迁对安宁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 通过对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单项指数(I_(i))、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I_(sum))、排污单项指数(W_(i))、排污综合指数(W_(sum))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交通分流、扬尘精细化管控、昆钢搬迁对安宁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剖析低纬高原气候区典型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特征、演变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安宁市主城区2018—2022年I_(sum)平均值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36%。I_(sum)、I(PM_(10))、I(SO_(2))和W(NO_(x))下降趋势显著(|γ_(s)|≥0.9)。春冬季首要污染物为PM_(2.5),夏秋季首要污染物为O_(3)。季均I_(sum)、I(PM_(2.5))、I(O_(3))、I(PM_(10))、I(NO_(2))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其中I(O_(3))在3月、9月呈现双峰。研究表明,在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安宁市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减少,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逐步改善。昆钢搬迁导致I(PM_(10))、I(O_(3))、I(CO)、I(SO_(2))显著降低,是安宁市主城区I_(sum)显著改善的直接原因。同时,交通分流对I(PM_(10))、I(SO_(2)),扬尘精细化管控对I(PM_(10))、I(PM_(2.5))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污染物的优先管控次序为PM_(10)>PM_(2.5)>VOCs>SO_(2)>NO_(x)。其中,PM_(2.5)、PM_(10)的污染源优先管控次序为扬尘源>交通源>工业源,NO_(x)的污染源优先管控次序为工业源>交通源,SO_(2)应优先管控交通源。相较于2018年,安宁市在2019—2022年均实现了工业经济增长、工业污染下降的良好状态,即“绝对脱钩”。这证明在我国西部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的“双重”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市 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