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与云南汉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武坤 苏艳丹 +2 位作者 杨金荣 王雪娇 曾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19-1624,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并探讨此基因位点多态性与ALL发病关系。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首诊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患儿9... 目的:分析云南汉族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并探讨此基因位点多态性与ALL发病关系。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首诊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患儿95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采用TaqMan-MGB探针等位基因分型技术分析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免疫印迹法检测ALL患者骨髓WNK1蛋白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L患儿与健康儿童rs11611246位点GG型、GT型、TT型等位基因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GG型基因会显著增加儿童ALL患病风险(OR:2.002,95%CI:1.517~2.853,P=0.012),合并分析后发现G等位基因ALL发病风险是T等位基因2.189倍(95%CI:1.583~2.971,P=0.008)。GG型基因与“出生后居室装修”、“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协同交互作用(P<0.05)。GG型、GT/TT型患儿第1疗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无显著差异,但是GG型患儿5年无复发生存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GT/TT型患儿(P<0.05)。GG型患儿骨髓细胞WNK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GT型、TT型(P<0.05)。结论:WNK1基因rs11611246位点多态性与儿童ALL易感性相关,与部分环境因素呈协同交互作用,对患儿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 rs11611246 基因多态性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DNMT1增强NK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武坤 黄佳莉 +3 位作者 程沈菊 李艳红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3-659,共7页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素-12、15、18刺激NK细胞以构建记忆性NK细胞,ELISA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记忆性NK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凋亡及NK细胞NKG2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蛋白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构建AML模型小鼠,同时注射记忆性NK细胞,检测小鼠体重、CD33阳性率及生存时间。结果:AML患者外周血NK细胞DNMT1 mRNA、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NK^(DNMT1+/+)细胞比较,NK^(DNMT1-/-)细胞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分泌能力明显升高(P<0.05)。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强于NK^(DNMT1+/+)细胞(均P<0.05)。NK^(DNMT1-/-)细胞的NKG2D水平及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能力明显高于NK^(DNMT1+/+)细胞(均P<0.05)。与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相比较,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体重明显增加,CD33阳性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敲除DNMT1可增强NK细胞对AML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K细胞记忆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急性髓系白血病 NK细胞 记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相对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芮 高媛 +4 位作者 闻艳 武坤 段辞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MDS患者15例,AML患者49例,对照组14例(标本来自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经系统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采集入组患者的骨髓液及外周血进行流式检测Treg的相对含量,同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在初诊时MDS及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相对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43)。经DAC治疗的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相对含量较初诊组及非DAC化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DAC治疗缓解组骨髓及外周血中Treg含量较未缓解组降低(P<0.05)。DAC治疗组与对照组Treg含量无差异。结论:DAC可能通过消耗体内Treg含量,减少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抑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9 CAR-T细胞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琼梅 史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07-1909,共3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一类起源于前体B或T淋巴前体细胞在骨髓、血液、髓外的恶性增殖性肿瘤[1]。好发于儿童,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占15%~20%。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完全缓解(completeremi...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一类起源于前体B或T淋巴前体细胞在骨髓、血液、髓外的恶性增殖性肿瘤[1]。好发于儿童,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占15%~20%。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率达95%以上,5年生存率超过80%。成人中虽然CR率达90%以上,5年生存率却只有30%~50%。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R/RALL)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少于10%。对于经过初次化疗后复发的患者,挽救性化疗后第2次CR率约为30%~45%,中位生存期5~9个月。对于原发难治的患者,首次CR期小于12个月,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或者应用几种方法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进行挽救性化疗后20%~30%可再次达CR,中位生存期3~6个月,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达12%~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治疗 复发 成人 CD19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位生存期 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MT3a在氢醌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坤 聂波 +5 位作者 杨金荣 贺振新 程沈菊 李艳红 晋臻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在氢醌(HQ)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造血干细胞HSPC-1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HSPC-1;B组:HQ干预HSPC-1;C组:B组+转染pcDNA3空载体;D组:B组+pcDNA3-DNMT3a。采用RT-qPCR法检测DNMT3...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在氢醌(HQ)致造血干细胞毒性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造血干细胞HSPC-1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HSPC-1;B组:HQ干预HSPC-1;C组:B组+转染pcDNA3空载体;D组:B组+pcDNA3-DNMT3a。采用RT-qPCR法检测DNMT3a、PARP-1 mRNA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DNMT3a、PARP-1蛋白表达水平。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细胞DNMT3a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ARP-1 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P<0.05);C组与B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HSPC-1转染DNMT3a后,DNMT3a mRNA及蛋白水平较B组升高,PARP-1 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P<0.05)。各组细胞转染DNMT3a后继续培养24 h, A组HSPC-1高密度生长,呈现的单核融合生长,B组及C组HSPC-1数目减少、生长缓慢;与B组和C组相比,D组细胞生长速度加快。MTT分析显示,B组各时间点HSPC-1细胞活力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转染24、48、72 h后D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P<0.001),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D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DNMT3a可能参与氢醌所致造血干细胞损伤过程,氢醌细胞损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DNMT3a表达受抑后对PARP-1活性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DNMT3a 氢醌 PARP-1 形态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K1通过磷酸化激活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6
作者 武坤 聂波 +4 位作者 周强 杨金荣 程沈菊 李艳红 曾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5-370,共6页
目的:探讨WNK1通过调控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不同肿瘤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WNK1、MAPK7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siRNA-WNK1至K562细胞,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WNK1通过调控MAPK7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不同肿瘤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WNK1、MAPK7在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siRNA-WNK1至K56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以及K562细胞中总MAPK7、磷酸化MAPK7表达的变化,通过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NK1的mRNA及蛋白在HL-60、THP-1、U266和K562细胞中均高表达,但是在K562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P<0.05),MAPK7的mRNA及总蛋白表达在HL60、THP-1、U266和K562细胞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在K562细胞中磷酸化MAPK7的表达最高(P<0.05)。转染WNK1 siRNA的K56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增加(P<0.05)。转染WNK1 siRNA的K562细胞磷酸化MAPK7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是总MAPK7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WNK1在K562细胞中高表达,能够促进K56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下游MAPK7的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移植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帅华洲 程辉 +3 位作者 陈锐憬 杨琼梅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7-274,共8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建立异种移植的aGVHD模型。实验组小鼠分为PBMNC输注组和PBMNC+AMSC共输注组,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期、aGVHD表现、体重及血象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aGVHD靶器官(肺、肝脏、脾脏、小肠)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T细胞在小鼠外周血、组织及器官中的植入水平。结果:PBMNC+AMSC共输注组小鼠的aGVHD表现(倦怠、弓背、耸毛、体重减轻等)及靶器官(肺、肝脏、脾脏、肠)的病理损伤均轻于PBMNC输注组小鼠,且PBMNC+AMSC共输注明显降低了小鼠体内人源T淋巴细胞(CD3^+、CD45^+)植入比例,提高了CD4^+/CD8^+比值。结论:输注人源AMSC能够明显减轻小鼠异种移植的aGVHD表现,改善受体靶器官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异种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媞尔 史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651-1654,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具有可塑性、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等特性,且在机体的损伤修复、组织功能重建、免疫调节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了现代生物领域中的热点。但干细胞治疗的成活率...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具有可塑性、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等特性,且在机体的损伤修复、组织功能重建、免疫调节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了现代生物领域中的热点。但干细胞治疗的成活率、分化率较低、归巢量少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存有致瘤的风险。同时,不少研究发现MSCs主要是通过其旁分泌作用来发挥其修复、调节、治疗的功能,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不仅保留了亲代MSCs的生物学活性,展现出类似的治疗潜力,且能够弥补部分干细胞治疗中的缺点,使得MSCs源性的细胞外囊泡在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MSCs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心肌修复、呼吸系统、免疫调节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作用 细胞外囊泡 研究进展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高效活化扩增人脐带血来源自然杀伤细胞的两种体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媞尔 孙运艳 +2 位作者 韩忠朝 张磊升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3-561,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hUC-MNC),经两种体外培养体系活化扩增后的人脐带血自然杀伤细胞(hUC-NK)在生物学表型和细胞毒性上的异同。方法:收集健康供者捐赠的脐带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介导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hUC-MNC),经两种体外培养体系活化扩增后的人脐带血自然杀伤细胞(hUC-NK)在生物学表型和细胞毒性上的异同。方法:收集健康供者捐赠的脐带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介导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单个核细胞。基于本课题组近期建立的3因子体系(定义为“3IL”),比较Miltenyi和XVIVO 15两种培养基体外培养14 d后NK细胞(分别定义为M-NK和X-NK)的细胞表型、细胞亚群、细胞活力及细胞毒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经上述2种体系诱导14 d后,总CD3^(-)CD56^(+)NK细胞比例由4.25%±0.04%(d 0)提高至71%±0.18%(M-NK)和75.2%±1.1%(X-NK)。与X-NK组相比,M-NK组CD3^(+)CD4^(+)T和CD3^(+)CD56^(+)NK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X-NK组中表达CD16、NKG2D、NKp44、CD25活化型标志物的细胞比例更高,但M-NK组总NK细胞扩增数量为X-NK组的2倍。两组在NK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上无统计学差异,M-NK组的Annexin V^(+)凋亡细胞比例低于X-NK组。NK细胞与K562细胞体外共培养杀伤实验显示,在相同效靶比(E∶T)下,M-NK组CD107a^(+)NK细胞的比例更高,杀伤效率亦略优于X-NK组(P<0.05)。结论:两种体外扩增活化体系均可诱导产生高活化水平的hUC-NK,但二者在生物学表型和肿瘤杀伤毒性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活化扩增 细胞亚群 细胞活力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粟靖 于健 史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822,共5页
外泌体(exosome)是生理或病理环境中相邻或远距离细胞之间信号通讯的关键媒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恶性肿瘤B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在B细胞恶性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重... 外泌体(exosome)是生理或病理环境中相邻或远距离细胞之间信号通讯的关键媒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恶性肿瘤B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在B细胞恶性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外泌体在调节B细胞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以及参与免疫逃逸和耐药等方面的作用,进而讨论了外泌体可以作为B细胞恶性肿瘤潜在的治疗工具。分析表明,针对外泌体的研究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一个新兴领域,将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恶性肿瘤 外泌体 耐药性 免疫逃逸 治疗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机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茂兰 史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50-1853,共4页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严重且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因素。尽管临床上已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相关治疗,但治疗期间仍伴随着耐药、感染以及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严重且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因素。尽管临床上已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相关治疗,但治疗期间仍伴随着耐药、感染以及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L)的减弱等,最终导致患者治疗不耐受或者肿瘤的复发。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且可通过负免疫调控明显改善aGVH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其生存期,已成为aGVHD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文就MSC治疗aGVHD的免疫调节相关作用机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低免疫原性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1基因在T-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坤 郭翀 +5 位作者 马晓波 李云涛 张学美 李林燕 罗珊 史明霞(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2-986,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作用。方法:选取T-ALL患者67例作为试验组,以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qRT-PCR分析PBMC中Notch1和NF-κB通路(IκBα、IKKβ... 目的:探讨Notch1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对NF-κB通路的作用。方法:选取T-ALL患者67例作为试验组,以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qRT-PCR分析PBMC中Notch1和NF-κB通路(IκBα、IKKβ)mRNA表达量,分析Notch1的表达水平与T-ALL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联,以及Notch1与NF-κB通路mRNA表达水平的关联。沉默Jurkat细胞中的Notch1基因,qRT-PCR分析Notch1、IκBα和IKK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Notch1、磷酸化IκBα(p-IκBα)和磷酸化IKKβ(p-IKKβ)蛋白表达。结果:T-ALL组PBMC中Notch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表达水平与LDH水平、白细胞水平和危险度分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02,P=0.025;r=0.247,P=0.019;r=0.429,P=0.006),而与年龄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Notch1与IκBα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54,P=0.039),与IKKβ 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38,P=0.002)。Notch1低表达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5±2.2)个月,显著长于高表达组的(12.7±3.4)个月(χ;=1.677,P=0.038)。沉默Notch1可显著上调IκBα mRNA和p-IκBα蛋白水平(P<0.05),显著下调IKKβ mRNA和p-IKKβ蛋白水平(P<0.05)。结论:Notch1基因在T-ALL患者血浆PBMC中高表达,与患者LDH水平、白细胞水平和危险度分级等临床指标和生存率相关,Notch1可能通过NF-κB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NOTCH1基因 NF-ΚB通路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2对SHI-1细胞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坤 袁峰 +1 位作者 祝艳翠 曾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5-1462,共8页
目的:探究miR-152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购买的SHI-1细胞系进行miR-152过表达(miR-152 agomir组)或抑制处理(miR-152 antagomir组)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 目的:探究miR-152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增殖、转移及致瘤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将购买的SHI-1细胞系进行miR-152过表达(miR-152 agomir组)或抑制处理(miR-152 antagomir组)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yclin D1、Caspase-3、MMP-2、TIMP-2、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致瘤性。结果: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而miR-152antagomir组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上升(P<0.05)。与NC组相比,miR-152 agomir组细胞Cyclin D1、MMP-2、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但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在上述各组中明显升高;同时,细胞凋亡增强,裸鼠致瘤性降低(P<0.05)。miR-152 antagomir组Cyclin D1、MMP-2和N-cadherin被显著诱导,但该组Caspase-3、TIMP-2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同时,细胞凋亡减少,裸鼠致瘤性增强(P<0.05)。结论:miR-152能抑制SHI-1细胞系增殖、转移及致瘤的能力,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52调控MMP-2以及TIMP-2等侵袭转移相关因子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2 SHI-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致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