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1
作者 李可铖 王富贵 +4 位作者 王再旺 张晓玉 尤古丽 杨生超 梁艳丽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6,共17页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单花花期4~5 d,花序花期20~25 d,群体花期约60 d。(2)存在雌雄异位异熟现象,为典型的雄蕊先熟类型。(3)花粉粒为中型花粉粒,具有3条萌发孔沟。(4)开花第1天的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12天的柱头可授性最高。(5)杂交指数(OCI)为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450.0~1037.5),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6)由授粉实验可知,繁育系统类型为自交授粉和异交授粉同时存在的混合交配系统,虫媒与风媒均可帮助其完成传粉。(7)访花昆虫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中华蜜蜂是主要传粉昆虫。综上认为,三七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风媒与虫媒传粉,花粉受限与花果期病害严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的良种选育及其扩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开花生物学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及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玲 范伟 +5 位作者 孟珍贵 龙光强 李龙根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8-1025,共8页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以达玛烷型为主的几类四环三萜皂苷的代谢合成途径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皂苷次生代谢框架、准确定位次生代谢及其关键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四环三萜皂苷 合成途径 次生代谢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对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群落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藤 伯年国 +3 位作者 沙艮 卢万洋 马燕 赵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NF组相比,EF组的茶褐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增加,而茶多酚、儿茶素类(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咖啡碱的含量降低,黄酮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差异较小。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汉逊德巴利酵母是EF组中的优势真菌,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与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德巴利酵母属与茶褐素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茶黄素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强化发酵改变了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通过与其他优势微生物相互作用提高了普洱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普洱茶 强化发酵 特征成分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和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袁成晓 李勒松 +5 位作者 黄桂林 周品含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目的]探究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及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为探究当归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归幼苗为试验材料,使用100μmol/L的MeJA对当归幼苗进行处理,... [目的]探究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及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为探究当归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归幼苗为试验材料,使用100μmol/L的MeJA对当归幼苗进行处理,并进行时间梯度(0、1.5、3.0、9.0和12.0 h)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不同处理时间当归根、茎、叶中阿魏酸含量。从当归基因组中筛选JAZ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编码的AsJAZs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JAZs基因在MeJA处理后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MeJA处理下当归根和茎中阿魏酸含量总体上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叶片中阿魏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从当归基因组中共筛选出11个JAZ基因家族成员(AsJAZ1~AsJAZ11),编码的氨基酸数量为136~586个,且大部分为碱性蛋白。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除AsJAZ3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外,其余蛋白定位于细胞核。11个AsJAZs蛋白被分为4个亚家族,共含有5个保守结构域,包括典型的tify结构域和jas_motif结构域,同亚家族的AsJAZs蛋白结构域组成较相似。外源MeJA处理后当归中11个AsJAZs基因在根、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AsJAZ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阿魏酸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外源MeJA处理当归幼苗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影响当归根、茎、叶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且AsJAZs基因主要在茎和叶中对MeJA有响应,其中AsJAZ8基因可能是响应MeJA信号的关键转录调节基因,并参与调控阿魏酸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阿魏酸 茉莉酸甲酯(MeJA) JAZ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相关6-OMT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5
作者 李明 刘祥宇 +2 位作者 王益娜 和四梅 沙本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DsOMT蛋白结构;分析DsOM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ET-28a-DsOMT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蛋白后进行体外酶反应,以表征其功能。【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4个DsOMT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DsOMT07、DsOMT08、DsOMT010、DsOMT012,并成功扩增得到全长cDNA序列;4个DsOMT蛋白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属于膜外蛋白。系统发育显示4个DsOMT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对4个DsOMT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可能具有上游途径(S)-去甲乌药碱6-OH位点的催化活性。表达谱分析发现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SDS-PACE结果表明DsOMT蛋白可溶性高,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体外酶反应后发现DsOMT010能够催化(S)-去甲乌药碱的C6的O-甲基化形成(S)-衡州乌药碱。【结论】成功克隆了4个DsOMT基因,属于膜外蛋白,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DsOMT的异源表达,并纯化蛋白进行了体外酶功能表征,鉴定到1个(S)-去甲乌药碱C6位O-甲基转移酶DsOMT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 O-甲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功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代谢组差异分析
6
作者 刘洪剑 周乐群 +5 位作者 李贵忠 彭漫江 王雪锋 张光海 李枝桦 刘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5,共10页
为了解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感官品质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以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B1、X1、C1、C2、C3和C4)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借助GC-MS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KEGG... 为了解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感官品质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以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B1、X1、C1、C2、C3和C4)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借助GC-MS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进行组间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等级烟叶相比,C1烟叶香气量更足,刺激性更小,回味感更足;不同部位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123种,不同级别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35种,主要为杂环类、醛类、醚类、羧酸、芳香族等化合物,其中,(E)-丁-2-烯腈在C1烟叶参与的4个比较组中为高丰度显著差异代谢物;氰基氨基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和丁酸代谢3条代谢途径在C1烟叶参与的比较组中具有显著差异,(E)-丁-2-烯腈可能通过上述3条代谢途径中相关代谢物的累积和作用,使不同等级茄芯烟叶中的代谢物产生差异,进而使感官品质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芯烟叶 不同等级 感官品质 代谢组 (E)-丁-2-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调查及种质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寸竹 董益 +1 位作者 张广辉 陈军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69-2077,共9页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分布及生境条件进行详细考证,同时测定分析不同采集地的野生半夏农艺性状和鸟苷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云南省野生半夏分布在滇东北地区和滇东南地区的大关、马关、丘北、建水、砚山、师宗、宣威、开远、寻甸、鲁甸和会泽等11个县(市)。半夏生长于山野林下草地和栽培地的田间地头(以杂草式生长),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烟草地、石缝处、田边或疏林下,其中,多数分布于玉米地或烟草地。野生半夏资源分布于814~2096 m的海拔范围内,但集中分布于1562~2096 m海拔范围内;采集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2.0~19.9℃,年降水量为815.0~1600.0 mm,但主要集中于降水量大于900.0 mm的地区。野生半夏叶柄长15.2~27.1 cm,以宣威、寻甸、丘北和师宗等县较长;中裂片长为5.4~11.9 cm,以师宗、寻甸和马关等县的半夏中裂片长较长;中裂片宽为2.4~4.3 cm,各县的中裂片宽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块茎重为1.0~2.5 g,以大关、马关、砚山和师宗等县的半夏块茎较重;叶片数为2.4~2.9,以会泽县的半夏叶片数最少;株芽数为0.9~1.7,以师宗县半夏株芽数最多;块茎直径为10.7~16.5 mm,以砚山县和师宗县的半夏较大。不同采集地的半夏鸟苷含量为0.00420%~0.04250%,以寻甸、师宗和宣威等县(市)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高,以鲁甸县和丘北县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低。【结论】云南省野生半夏喜温暖、湿润和荫蔽的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滇东北和滇东南片区,生境条件为海拔1500~2100 m,降水量高于900.0 mm,年平均气温为15.0℃左右。师宗县和砚山县及其周边类似生态区适宜野生半夏的生长和有效成分鸟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半夏 资源调查 种质评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续断传粉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润 胡倩倩 +5 位作者 张晓东 王硕 段绍凤 杨和团 杨秋雄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4-651,共8页
【目的】研究川续断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和花粉粒的形态结构,确定其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以白色和紫色花药的川续断为试验材料,利用TTC法、I_(2)-KI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花粉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 【目的】研究川续断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和花粉粒的形态结构,确定其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以白色和紫色花药的川续断为试验材料,利用TTC法、I_(2)-KI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花粉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人工记录和观察柱头的发育变化,统计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形态结构。【结果】川续断的花粉活力在开花当天最高,14:00花粉活力最大,之后花粉活力逐渐降低。开花第3天柱头开始具有可授性,第5~6天柱头可授性达到最大,说明川续断为雌雄异熟、雄性先熟类型。访花昆虫主要有蜂类、蝶类和蝇类等10余种昆虫,蜜蜂类为主要传粉者,访花高峰期出现在11:30—12:30和16:00。川续断花药为条状,花粉粒具有3个萌发孔,为近球形的等极花粉粒,属于大花粉粒,花粉表面布满刺状突起。【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川续断的良种繁育、杂交育种及高效栽培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续断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传粉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段绍凤 朱春艳 +1 位作者 余成华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0-665,共6页
【目的】研究滇龙胆花粉活力、花粉粒形态、柱头可授性、传粉者及访花行为,明确滇龙胆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花粉活力;用FEIQUANTA 2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形态... 【目的】研究滇龙胆花粉活力、花粉粒形态、柱头可授性、传粉者及访花行为,明确滇龙胆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花粉活力;用FEIQUANTA 2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形态;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人工观察并记录访花者种类及其访花频率。【结果】最适合测定滇龙胆花粉活力的方法为过氧化物酶法,开花后第3天滇龙胆花粉活力达到最高(65.98%)。在同一天中花粉活力也会发生变化,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14:00达到最高(64.71%),之后花粉活力开始显著下降。滇龙胆花粉粒外观呈球形,具有3条萌发孔沟,属于N3型花粉,花粉外壁条纹形成网格状。柱头在开花第4、5天出现极强柱头可授性,柱头可授性分别达57.69%和63.16%。滇龙胆的访花昆虫主要为蜂类和蚁类,在11:30—12:30访花昆虫数量最多。蜜蜂为最主要传粉昆虫。【结论】本研究对滇龙胆植物的有性生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滇龙胆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沈晓静 秦宇 +2 位作者 华宗 张敏 姜薇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5-232,共8页
用于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提取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主要有活性炭或双氧水脱色,Sevage法脱蛋白,柱色谱法分离等;含量测定中通常使用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分子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用于白及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提取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主要有活性炭或双氧水脱色,Sevage法脱蛋白,柱色谱法分离等;含量测定中通常使用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分子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来进行测定;结构表征主要采用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法来进行测定。白及多糖为葡甘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SP有良好的药理活性,目前其研究大部分为粗多糖,药理活性仍在细胞阶段。因此对其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的研究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综述了BSP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组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为BSP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多糖 提取 分离纯化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茄套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11
作者 刘洪剑 周乐群 +6 位作者 金红岗 黄晓明 肖旭斌 杨熠文 张光海 李枝桦 刘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索构建茄套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实现茄套烟叶质量评价和精准分类,筛选出优质茄套烟叶。[方法]以200片云南茄套烟叶为试验材料,由分级专家对每片烟叶进行评分,利用因子分析、模糊数学和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茄套烟... [目的]探索构建茄套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实现茄套烟叶质量评价和精准分类,筛选出优质茄套烟叶。[方法]以200片云南茄套烟叶为试验材料,由分级专家对每片烟叶进行评分,利用因子分析、模糊数学和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茄套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指标分值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等级和不同产区茄套烟叶的差异,最后对茄套烟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茄套烟叶各指标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等级的茄套烟叶各外观质量评价指标的分值均是S2<S1<M2<M1<L2,不同等级间茄套烟叶外观质量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且临沧的茄套烟叶外观质量总体上好于普洱的茄套烟叶。综合评价发现,茄套烟叶主要为2类烟叶,其次为4类烟叶,5类烟叶最少,不同等级和不同产区茄套烟叶的烟叶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构建的茄套烟叶外观质量量化评价体系是可靠的,利用外观质量指数对茄套烟叶进行分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套烟叶 外观质量 量化评价体系 多元统计方法 外观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糖酶解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云飞 周德 +3 位作者 曾青兰 和劲松 赵明 唐卿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糖组成、相对分子量、官能团、微观结构进行考察。此外,体外检测了酶解前后天麻多糖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460 U/g、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温度60℃、酶解pH5.4,在最佳工艺下,天麻多糖酶解后的还原糖生成量为0.441 mg/mL。酶解后天麻多糖的溶解率从81.28%提高至93.57%,单糖组成和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两个多糖组分的分子量都显著降低(P<0.05),天麻多糖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变为片状结构。此外,酶处理后天麻多糖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该研究为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酶解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魏茨曼氏菌发酵普洱茶细菌群落与品质特征研究
13
作者 肖艳琴 李若愚 +7 位作者 刘琨毅 王藤 雷鑫 沙艮 陈思琴 李彬 马燕 赵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从普洱熟茶中分离鉴定到一株凝结魏茨曼氏菌(Weizmannia coagulans)PETB0001。WF样品中凝结魏茨曼氏菌的菌落数为(5.98±1.08)×10~6 CFU/g,是CK的11.59倍。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凝结魏茨曼氏菌是WF样品的生物标志物。WF样品的果香、醇厚度和甜度较CK显著增加(P<0.05),而涩味较CK降低;WF样品的可溶性糖、茶红素、甲硫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旗松素的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而茶多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鞣花酸、杨梅素、水浸出物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显著低于CK(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凝结魏茨曼氏菌 发酵 细菌群落 品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分析
14
作者 廖谦 梁正维 +4 位作者 寸竹 徐素素 管彦辉 赵银河 陈军文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4-886,共13页
[目的]优化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分析其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以期为滇黄精产品规模化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复合酶法,将木瓜蛋白酶复合纤维素酶按一定比例加入至滇黄精提取液中,采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提取滇黄精多糖,优化滇... [目的]优化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分析其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以期为滇黄精产品规模化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复合酶法,将木瓜蛋白酶复合纤维素酶按一定比例加入至滇黄精提取液中,采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提取滇黄精多糖,优化滇黄精多糖在料液比、pH、复合酶添加量及酶解温度下的最佳提取条件,并评价最佳提取条件下得到滇黄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结果]滇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23(g/mL)、pH 4.6、复合酶添加量14.5 g/L、酶解温度52℃,在此条件下获得滇黄精多糖提取率为22.27%,与理论值(22.31%)无显著差异(P>0.05);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为酶解温度>pH>料液比>复合酶添加量,4个因素对滇黄精多糖提取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优化工艺提取得到的滇黄精多糖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26、0.54、1.07和0.59 mg/mL,有明显的铁离子还原能力,IC_(50)为0.62 mg/mL;以阿卡波糖作阳性对照,当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滇黄精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5.65%和49.83%,表现出一定的降血糖能力。[结论]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的提取工艺可提高滇黄精多糖提取率,得到的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多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
15
作者 徐梦恒 袁文雪 +2 位作者 陈丹 王亚轩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结果】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第1、2、4、5、9号染色体上。GrPGIP基因都含有外显子。GrPGIP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位于细胞壁。大部分GrPGIP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都包含光响应元件与激素响应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PGIP基因家族在双子叶植物中较为保守。GO富集分析显示:GrPGIP基因可能在细胞壁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个GrPGIP基因在滇龙胆花冠感温过程中均存在差异表达,推测GrPGIP基因可能参与花冠运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GrPGIP在滇龙胆感温运动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GrPGIP在滇龙胆花冠运动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感温运动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 细胞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品质变化分析
16
作者 雷鑫 叶雅萍 +4 位作者 沙艮 段红星 吕才有 赵明 马燕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收集了不同年限(1~7年)的景谷大白茶,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测定分析、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计算,分析茶样品质变化。感官审评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茶样香气由... 为探究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收集了不同年限(1~7年)的景谷大白茶,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测定分析、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计算,分析茶样品质变化。感官审评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茶样香气由花香、甜香转变为陈香,贮藏五年以上茶样香气以陈香为主;滋味由鲜、甜逐步向醇和转变。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白茶中的没食子酸、鞣花酸、芦丁、杨梅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大多数氨基酸和儿茶素成分降低,咖啡碱和苯丙氨酸等少数氨基酸含量呈波动变化。计算发现TAV>1的特征成分包括咖啡碱、EGCG、ECG、没食子酸等,贮藏期间,上述化合物含量均降低,从而使白茶苦涩味降低。研究明确了不同贮藏年份景谷大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滋味成分差异,为系统解析景谷大白茶的贮藏机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大白茶 生化成分 感官定量描述法(QDA) 滋味活度值(TAV)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五味子漆酶基因SsphLAC19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7
作者 谭凤灵 段美玉 +2 位作者 冯垒 向贵生 张广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0-1279,共10页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诱导。为深入研究木脂素生物合成路径中催化苯酚偶联化合物的华中五味子漆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筛选得到定位于华中五味子茎中漆酶基因,命名为SsphLAC19。其开放阅读框为1704 bp,编码56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63.69 ku,理论等电点为6.28。该基因具有完整的漆酶铜离子结构域及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与AtLAC14、AtLAC15聚类在同一分支。16℃的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在50 mmol/L与250 mmol/L咪唑洗脱液中得到可溶性蛋白。最终,成功对重组pET28a-SsphLAC19进行蛋白纯化,并在大肠杆菌中稳定表达了可溶性蛋白,且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酶活反应结果经HPLC-MS检测确定该蛋白能催化芥子醇生成外消旋丁香脂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五味子 漆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酶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黄草乌促生内生细菌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文绒 黄治豪 +2 位作者 李金枝 张丽莲 字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W8-22、Control、无菌水(CK)4个处理,通过3种菌株与黄草乌幼苗共培养50 d,观测生长、POD和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黄草乌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与Control菌株相似,均能促进黄草乌幼苗的生长,其对地下部分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上部分;其中,与CK相比,W4-1和W8-22的黄草乌幼苗根重分别显著提高了33.33%、47.92%,叶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62.50%和50.00%,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结论]黄草乌内生细菌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均有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W8-22菌株,但2株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浓度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草乌 内生菌 幼苗生长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肉桂醇脱氢酶AsCAD功能鉴定及表达分析
19
作者 向春繁 李勒松 +4 位作者 王娟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8,共14页
【目的】探究当归中木质素合成关键肉桂醇脱氢酶的催化活性及表达特性,为解决当归抽薹后根部木质化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以非木质化根(UBP)和木质化根(BP)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候选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克隆A... 【目的】探究当归中木质素合成关键肉桂醇脱氢酶的催化活性及表达特性,为解决当归抽薹后根部木质化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以非木质化根(UBP)和木质化根(BP)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候选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克隆AsCADs基因的全长CDS,构建pET-28a-AsCADs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并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及体外酶活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具有活性的CAD蛋白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木质化和非木质化根部进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AsCADs基因,其中挖掘并克隆到3个肉桂醇脱氢酶基因AsCAD1、AsCAD4和AsCAD24,均包含2个Zn^(2+)结合位点和1个NAD(H)辅酶结合位点。体外酶活测定发现AsCAD1能催化松柏醛和咖啡醛还原为相应的醇,AsCAD4和AsCAD24能催化对羟基肉桂醛、松柏醛、咖啡醛和芥子醛还原为相应的醇。AsCAD1、AsCAD4和AsCAD24开放阅读框为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 I)为6.1和5.52,AsCAD1为疏水性蛋白,AsCAD4和AsCAD24为亲水性蛋白,均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均定位在细胞质中。RT-q PCR结果显示AsCAD1在非木质化根(UBP)中的表达量高,而AsCAD4和AsCAD24在木质化根(BP)中的表达量高。【结论】成功克隆了AsCAD1、AsCAD4和AsCAD24基因,原核表达后蛋白均具有催化活性,其相对表达水平在木质化与非木质化根中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木质化 肉桂醇脱氢酶 原核表达 体外酶活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20
作者 李勒松 李朝会 +4 位作者 王娟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3,共14页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153个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深入探究,包括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基因结构解析、保守基序鉴定、保守结构域识别、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分析以及顺式作用元件鉴定,并对转录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筛选出在当归中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候选MYB家族成员。【结果】当归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1R-MYB亚族有21个,2R-MYB亚族有130个,不含3R-MYB亚族,4R-MYB亚族有2个。153个转录因子的氨基酸长度为179~451 aa,相对分子质量为20.0~50.1 kDa,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绝大多数MYB蛋白呈现典型的核定位特征,其中仅发现1条MYB表现出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双重定位特征;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与拟南芥MYB聚集同一分支上的转录因子基因结构类似;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MYB启动子上具有多种参与生长发育、激素调控以及逆境胁迫的元件。转录组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153个MYB中有121个转录因子在当归根和叶不同部位存在差异表达。此外,利用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出9个可能参与当归黄酮生物合成的候选MYB转录因子,选择其中4个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进行基因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基于当归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包含21个1R-MYB亚族成员,130个2R-MYB亚族成员,2个4R-MYB亚族成员,不包含3R-MYB亚族。RT-qPCR结果表明,AsMYB34、AsMYB79、AsMYB96和AsMYB127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醇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MYB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