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臂位置对射波刀放射治疗脊柱肿瘤患者的剂量学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君 刘旭红 +3 位作者 王工 程程 庄洪卿 杨瑞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86,共5页
目的:评估患者手臂位置变化对射波刀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潜在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胸椎与腰椎肿瘤患者各12例,勾画患者手臂轮廓并修改CT值和密度,使其等效为空气,模拟手臂完全移出射野的极端情况。保留原治疗计划的射束条件再次计算剂量... 目的:评估患者手臂位置变化对射波刀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潜在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胸椎与腰椎肿瘤患者各12例,勾画患者手臂轮廓并修改CT值和密度,使其等效为空气,模拟手臂完全移出射野的极端情况。保留原治疗计划的射束条件再次计算剂量,通过与原始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的参数比较,分析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100%处方剂量的覆盖体积(V_(100))、95%PTV体积受照剂量(D_(95))、90%PTV体积受照剂量(D_(90))、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与异质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以及脊髓、胃、食管、肠道的最大受照剂量(D_(max))、1cc体积(1 mL)受照剂量(D_(1cc))和2cc体积(2 mL)受照剂量(D_(2cc))的变化。结果:与原治疗计划相比,模拟计划的PTV V_(100)、D_(95)、D_(90)、CI平均升高0.86%、2.02%、1.9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D_(max)、D_(1cc)与D_(2cc)平均升高2.35%、2.5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D_(2cc)平均升高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与肠道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于射波刀的脊柱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最极端的双臂位置情况下,发现手臂位置的改变对剂量学影响很小,并且随手臂位置的改变,靶区与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有所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小,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患者确实无法始终保持手臂位置一致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为了保证剂量的精确投照,应尽可能实现患者治疗体位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波刀 手臂位置 脊柱肿瘤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放疗患者衰弱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江 吴江 +3 位作者 赵喜娟 杨秉坤 周丽萍 杨妮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0,45,共6页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患者衰弱潜在类别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肺癌放疗患者衰弱的个性化、精准化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41例肺癌放疗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患者衰弱潜在类别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肺癌放疗患者衰弱的个性化、精准化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41例肺癌放疗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调查,通过潜在类别分析识别肺癌放疗患者衰弱的潜在类别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衰弱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肺癌放疗患者衰弱发生率为55.19%,衰弱评分2.00(1.00,4.00)分。肺癌放疗患者衰弱呈现3个潜在类别:衰弱前期组(30.3%)、衰弱期-非意向性体质量下降组(35.7%)、重度衰弱-活动能力下降组(34.0%)。放疗次数、Barthel指数、营养风险评分、年龄是肺癌放疗患者衰弱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肺癌放疗患者衰弱存在群体异质性,临床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Barthel指数评分低、营养风险评分≥3分、放疗次数多、高龄患者衰弱评估和管理,以降低患者衰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放疗 衰弱 潜在类别 活动能力 营养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西南专家建议(2021年版)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可 李娟 +9 位作者 孙建国 李力 张西 张建勇 余敏 叶贤伟 张明 张瑜 姚文秀 黄媚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5-828,共14页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作为肿瘤驱动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而靶向ALK融合基因已成为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第一、二代ALK抑制剂(...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作为肿瘤驱动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而靶向ALK融合基因已成为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第一、二代ALK抑制剂(ALK inhibitor,ALKi)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恩沙替尼已在中国上市并广泛应用。然而,针对ALKi不良反应尚无统一的管理指导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限制了ALKi的临床使用及患者获益。本文由四川省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及四川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针对国内已经获批上市的ALKi,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和相关文献,并结合专家实践经验,总结出《ALKi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建议(2021年版)》,以期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ALKi不良反应的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 肺肿瘤 不良反应 专家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