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40
1
作者
包译
朵强
+3 位作者
张源芮
陈石
杨颜安
尹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2)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行功能
辅助步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针刺治疗乌干达黑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潘雷
周莹
+3 位作者
刘路明
武若雯
秦冬冬
Susan Nalwadda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6-709,共4页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组世界范围内发病的由于关节骨质增生、退行性变等引起的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组世界范围内发病的由于关节骨质增生、退行性变等引起的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多数有骨摩擦音[2]。针刺在国内作为KOA最常用疗法之一,得到绝大多数国内及部分国外文献的支持,但近年来国际上质疑的力度却逐渐加大[3],部分新发指南甚至不建议使用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方法
膝骨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
膝内翻
临床综合征
膝外翻
骨摩擦音
内外膝眼
用针刺
骨质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脑卒中后抑郁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
16
3
作者
单灵敏
尹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1-855,共5页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淡漠、反应迟钝、疲劳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大约1/3 的脑卒中患者[1],与患者注意力缺乏、学习及执行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伤、康复疗...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淡漠、反应迟钝、疲劳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大约1/3 的脑卒中患者[1],与患者注意力缺乏、学习及执行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伤、康复疗效差、肢体功能恢复缓慢、日常生存质量下降、家庭负担增加及自杀率、死亡率上升等有关[2]。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所需时间长,所致副作用相对较大,此外长期服用药物治疗,有可能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3]。脑卒中后抑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众多,具有安全、有效、实用等特点,因此本文就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现行方法及潜在疗法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非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
认知功能损伤
肢体功能恢复
情绪低落
反应迟钝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
40
1
作者
包译
朵强
张源芮
陈石
杨颜安
尹勇
机构
云南
大学附属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9-1083,共5页
基金
云南省康复医学中心建设项目(ZX2019-04-02)。
文摘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2)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行功能
辅助步行训练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493 [医药卫生—康复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刺治疗乌干达黑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潘雷
周莹
刘路明
武若雯
秦冬冬
Susan Nalwadda
机构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乌友好
医院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6-709,共4页
文摘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组世界范围内发病的由于关节骨质增生、退行性变等引起的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多数有骨摩擦音[2]。针刺在国内作为KOA最常用疗法之一,得到绝大多数国内及部分国外文献的支持,但近年来国际上质疑的力度却逐渐加大[3],部分新发指南甚至不建议使用针刺治疗。
关键词
针刺方法
膝骨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
膝内翻
临床综合征
膝外翻
骨摩擦音
内外膝眼
用针刺
骨质增生
分类号
R246.9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脑卒中后抑郁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
16
3
作者
单灵敏
尹勇
机构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1-85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352)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FA047)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文摘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淡漠、反应迟钝、疲劳及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大约1/3 的脑卒中患者[1],与患者注意力缺乏、学习及执行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伤、康复疗效差、肢体功能恢复缓慢、日常生存质量下降、家庭负担增加及自杀率、死亡率上升等有关[2]。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所需时间长,所致副作用相对较大,此外长期服用药物治疗,有可能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3]。脑卒中后抑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众多,具有安全、有效、实用等特点,因此本文就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现行方法及潜在疗法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非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
认知功能损伤
肢体功能恢复
情绪低落
反应迟钝
主要表现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包译
朵强
张源芮
陈石
杨颜安
尹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针刺治疗乌干达黑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潘雷
周莹
刘路明
武若雯
秦冬冬
Susan Nalwadda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脑卒中后抑郁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单灵敏
尹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