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停灌与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天睿 苗云波 +4 位作者 张彤 段靳岚 朱滢 穆宁晖 余锦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探讨停灌时间、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损伤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实验树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保证每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 目的探讨停灌时间、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损伤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实验树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保证每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成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0只。A组稳定灌注30 min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灌注直至90 min。B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C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60 min。D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E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B^E组分别在停灌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再灌注。灌注结束,沿心脏冠状面切片,计算梗死面积。取灌注液、心肌组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A组、D组、E组停灌与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较停灌后增加(P<0.05)。B^E组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D、E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B、C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停灌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以及对灌注液CK-MB、LDH的主效应显著,而再灌注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CK-MB、LDH的主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是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以再灌注时间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停灌时间 再灌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天睿 撒亚莲 +3 位作者 杨丹 王艳飞 梅芬 王金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2109A/G和+874A/T位点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及其斑块稳定性。方法选择204例住院患者,将AS斑块不稳定患者109例为观察组和无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2109A/G和+874A/T位点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及其斑块稳定性。方法选择204例住院患者,将AS斑块不稳定患者109例为观察组和无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患者95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IFNγ水平,并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FNγ+2109基因表达,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引导的PCR反应技术检测IFNγ+874基因表达,采用DNAStar、GeneTool软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观察组IFNγ+2109位点AA、AG、GG型基因为46.79%、44.04%、9.17%,对照组分别为43.16%、43.16%、13.68%(P=0.585),观察组等位基因频率A、G为68.81%、31.19%,对照组为64.74%、35.26%(P=0.383);观察组IFNγ+874A/T位点AA、AT、TT型基因为48.62%、41.28%、10.10%,对照组分别为46.32%、50.53%、3.15%(P=0.102),观察组等位基因频率A、T分别为69.27%、30.73%,对照组为71.58%、28.42%(P=0.610)。观察组血浆IFNγ为(4.60±1.91)μg/L,对照组为(4.88±2.10)μg/L(P=0.318)。结论 IFNγ的基因多态性不能作为AS斑块稳定性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Ⅱ型 动脉粥样硬化 聚合酶链反应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壮可 林玲 +2 位作者 林俊 尹海平 程龙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0-844,共5页
目的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前SLE女性患者59例和正常同龄女性对照42例。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 目的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前SLE女性患者59例和正常同龄女性对照42例。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CD40L水平,根据血清sCD40L水平将SLE患者分为sCD40L升高组和sCD40L正常组。记录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疾病活动评分(SLEDAI)、病程和抗狼疮治疗情况。结果 SLE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及血清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sCD40L正常组相比,sCD40L升高组SBP、TC、TG、非HDL-c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加,HDL-c水平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疾病活动情况均与sCD40L水平有关;sCD40L正常组SBP、TC、TG、非HDL-c、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率、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均较对照组增加,HDL-c低于对照组;存在血脂异常、血压升高、颈动脉硬化及SLEDAI>9的患者其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sCD40L水平较未使用者低。结论绝经前女性SLE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的增加与其血清sCD40L水平的升高有关,sCD40L通过作用于血压、血脂等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脂、血压、颈动脉硬化、疾病活动及抗狼疮治疗均可影响血清sCD40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绝经前 可溶性CD40L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天睿 苗云波 +1 位作者 张荣平 余锦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模型。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依据不同的停灌和再灌注时间实验分为5组;酶标法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模型。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立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依据不同的停灌和再灌注时间实验分为5组;酶标法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2,3,5-氯化三苯基四唑染色法(TTC)测定切片梗死面积。结果心肌酶学指标和梗死面积检测发现,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和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组灌流液CK-MB,灌流液LDH,组织ALT,组织CK-MB和组织LDH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分析发现,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组心率显著低于持续灌注组,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组和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P<0.05),而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心率与持续灌注组和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组的离体心脏平均心率更接近于实验树鼩的生理指标。结论实验树鼩心肌缺血再灌注离体Langendorff模型构建成功,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模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离体动物模型 实验树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心理干预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中的实践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姝亚 金丽芬 +3 位作者 白志仙 刘凯 高娟 吴婷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 :分析系统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患者照顾者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评估,通过3次筛选,将有抑郁症的照... 目的 :分析系统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患者照顾者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评估,通过3次筛选,将有抑郁症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干预2个月后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的测试,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SCL-90、SDS、LES、HAD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顾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应该延伸至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抑郁 心理干预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抑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风险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冰冰 周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610-613,617,共5页
目的:探究血浆内皮抑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风险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根据随访期间DN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及血... 目的:探究血浆内皮抑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风险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根据随访期间DN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对DN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共发生DN患者共35例,观察组平均动脉压、HbA1c、UACR及内皮抑素显著高于对照组(t=2.159,2.228,4.302,4.496;P=0.023,0.027,0.000,0.000),GFR显著小于对照组(t=3.56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FR是DN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41,P=0.001),HbA1c、UACR及内皮抑素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6,1.147,1.309;P=0.007,0.004,0.000),内皮抑素预测DN发生的最佳截点为43.29 ng/mL,AUC为0.890,显著优于GFR、HbA1c及UACR(Z=2.171,3.283,2.667;P=0.030,0.001,0.008),敏感性为85.71%,显著优于其他指标(P<0.05)。结论:内皮抑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DN发生风险具有显著联系,具有较好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