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漠化地区的环境脆弱性、烤烟种植与干旱应对——云南省元江县罗垤村的研究案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永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1,共7页
石漠化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包括多石少土、植被差、不保水、土地贫瘠等,当它与旱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灾变就会愈加凸显和严重。在治理和适应石漠化灾害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成两种意见:发展主义者重视项目支持和科技支撑的模式,人类学家强... 石漠化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包括多石少土、植被差、不保水、土地贫瘠等,当它与旱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灾变就会愈加凸显和严重。在治理和适应石漠化灾害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成两种意见:发展主义者重视项目支持和科技支撑的模式,人类学家强调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生态智慧的模式。在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罗垤村,人们除了在石缝中开垦可种植土地和建设台地之外,还通过建设小水窖和水池、提前预整烤烟地、控制烟苗成长、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帮助弱势群体等措施来应对环境脆弱性和旱灾。他们的应对方式证明,技术与传统知识和社会文化的结合对适应脆弱环境和应对旱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脆弱性 适应 烤烟种植 干旱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云南民族地区的分类指导
2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6,共2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给云南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 小康社会 云南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周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边疆繁荣稳定 被引量:21
3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居住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之间基于族缘和亲缘纽带,在婚姻、劳务、语言文字、节日、宗教、教育、学术、新闻媒体、政府联谊、演艺等多种领域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居住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之间基于族缘和亲缘纽带,在婚姻、劳务、语言文字、节日、宗教、教育、学术、新闻媒体、政府联谊、演艺等多种领域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在总体上有利于边疆繁荣稳定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隐忧。建议将"文化兴边、文化睦邻"确立为边疆文化发展战略,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来支撑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发展,将文化兴边确立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妥善处置跨境民族婚姻交流带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民族 文化交流互动 文化兴边 文化睦邻 边疆繁荣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应对——云南省德钦县果念行政村的考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尹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28,共5页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明显,传统生计受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敏感,同时民间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也比较丰富多样。基于2007年以来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资料,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明显,传统生计受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敏感,同时民间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也比较丰富多样。基于2007年以来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资料,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果念行政村为例,考察藏族对气候变化的本土认知、气候变化对当地传统生计的影响以及当地藏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以呈现地方性传统知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中的价值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传统知识 生计 藏族 德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创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6
5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在国外民族矛盾冲突热点频现、国内民族问题增多趋强的形势下,云南创造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和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国家赋予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任。但... 在国外民族矛盾冲突热点频现、国内民族问题增多趋强的形势下,云南创造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和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国家赋予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任。但目前示范区建设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因此,应该提高全国各民族干部群众对示范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层面的示范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紧密结合云南省情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团结进步 边疆繁荣稳定 示范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民族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独龙江地区独龙族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金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5,共5页
生态保护工程在独龙江地区的实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当地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很难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 生态保护工程在独龙江地区的实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当地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很难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应尽快寻找新的替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种植经济林果;保护和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独龙族 民族生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局限与传统视域的反思——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气候、环境的改变及村民的认知与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津永 宫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127,共6页
目前,气候变化是生态人类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而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则又是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云南省德钦县明永藏族村,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变化,村民有着一整套传统框架内的认知和解释系... 目前,气候变化是生态人类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而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则又是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云南省德钦县明永藏族村,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变化,村民有着一整套传统框架内的认知和解释系统,然而却没有很好地应对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面对由发展旅游而带来的现代文化对社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新的适应体系或许需要重新构建。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求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智慧和途径,是人类学尤其是生态人类学中早已有之的思路和模式。这样的模式有着基于学科理路的思维惯性的优势,应当引起学者的思考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永村 气候变化 认知 应对 生态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云南军都督府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3
8
作者 尹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6,共4页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命题的形成和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中国各族一体 云南军都督府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三论
9
作者 王亚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5,共5页
作者从民族统一论、文化生产论、人文经济论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内涵:强化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和谐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动的平衡发展;注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互补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 云南 民族文化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与历史
10
作者 王亚南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是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探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之时,首先应解决文化后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生成问题。只有在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独立生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研究对象 社会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背景 发展线索 研究者 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环境 汉族文化 艺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社会性别研究——云南德钦红坡村的案例
11
作者 尹仑 薛达元 倪恒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2,共8页
气候变化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亦是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前沿性的研究领域。本文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德钦红坡村为个案,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揭示了当地藏族女性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应对方式及特点。无论是应急性的... 气候变化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亦是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前沿性的研究领域。本文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德钦红坡村为个案,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揭示了当地藏族女性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应对方式及特点。无论是应急性的减缓气候灾害威胁,还是长期性的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都展示出当地藏族女性能够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做出有效的应对。在外界各种援助力量的支持下,基于女性自身文化和传统知识基础之上的应对举措是建立气候灾害防范、互助和治理机制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社会性别 藏族 女性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福泉 杨琼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艺术跨族际交融性 纳西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生态政策的概念和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尹仑 薛达元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民族生态政策是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民族生态政策是对现行民族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其内容包括建立民族生态与文化影响评价体系、民族传统知识保护法规、民族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和民族碳交易机制。民族... 民族生态政策是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民族生态政策是对现行民族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其内容包括建立民族生态与文化影响评价体系、民族传统知识保护法规、民族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和民族碳交易机制。民族生态政策对维护中国的生态安全,实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政策 构建 传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问题与路径——以云南丽江的几个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福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3,共9页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多年来抓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村民受益不浅。但当下也面临外来商户进村办民宿,村民出租宅院不经...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多年来抓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村民受益不浅。但当下也面临外来商户进村办民宿,村民出租宅院不经营,在往逐渐变成主要是外来商户经营民宿的“客栈村”方向发展,有的村民获得经济效益后在城里买房。不管农村的发展是采取哪种方式,是引进有实力的外来公司与村社进行旅游方面的合作,还是通过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合作社等方式开展旅游经营,还是村民自办客栈,或是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受益,最重要的一点,其前提都是要留住村民,让村民共同参与进行社区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振兴乡村,裨益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矛盾冲突到共同发展——云南黑树林地区族群关系“百年干戈化玉帛”的启示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家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共7页
云南黑树林地区"百年干戈化玉帛"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地区族群矛盾成功化解的个案,其经验及其理论启示具有研究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特殊情况下,民族内部矛盾也可视为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地域认同会高于民族认同;民... 云南黑树林地区"百年干戈化玉帛"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地区族群矛盾成功化解的个案,其经验及其理论启示具有研究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特殊情况下,民族内部矛盾也可视为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地域认同会高于民族认同;民族工作队在化解民族矛盾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国家权力在协调民族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树林 族群关系 矛盾冲突 共同发展 民族工作队 国家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5-68,共4页
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50多年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些政策是在计划... 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50多年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些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中央集权的权威和计划手段制定并实施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条件下,这些政策便面临着难以落实的挑战。如何构建既与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又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具体政策体系,便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成就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论云南傣族的象文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岩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4,共6页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象文化 宗教信仰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气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前景 被引量:5
18
作者 尹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6,共6页
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必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新的述评和探讨。气候文化是理解人与气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当前... 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必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新的述评和探讨。气候文化是理解人与气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当前,研究气候文化的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利用、改变、适应和维护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提供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文化 概念 理论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越红河航运通道合作开发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光成 孙可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94,共4页
历史上,红河水道曾经是中国西南内陆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它"内接巴蜀,外联交趾,"100年前还有过"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来如蚁"的盛况。经过了多年的衰落以后,随着中越两国关系的修复和边贸的发展,红河航运... 历史上,红河水道曾经是中国西南内陆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它"内接巴蜀,外联交趾,"100年前还有过"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来如蚁"的盛况。经过了多年的衰落以后,随着中越两国关系的修复和边贸的发展,红河航运的恢复和开发已经成为中越两国的共识。目前迎来了红河航运开发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应该抓住这一良机,加快其建设步伐。红河航运具有整治成本低、见效快、运量大、效益高的优势,因此,红河通航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国家层面介入的力度,加快中越红河航运通道的合作开发建设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航运 中越合作 开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生产及其公共产品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亚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62,共6页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才能实际成为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用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武装人, 以强化国民素质来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 实质上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是公共事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才能实际成为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用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武装人, 以强化国民素质来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 实质上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是公共事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税收来保证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 满足以全社会为主体的宏观市场消费需求; 同时又是公共产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投入来保障产出的一种市场行为, 由国民素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生产力 客观市场机制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生产 公共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