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旅游地区保护与开发互动机制探索——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国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78,共4页
作者通过对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过程的回顾,指出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了民族旅游地区文化开发和保护之间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 民族文化生态村 互动机制 文化保护 旅游开发 彝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域中的藏族垃圾观念与垃圾处理——以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津永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垃圾处理是生态人类学乃至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稀少却与全球日益严重泛滥肆虐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钦县明永村是云南省一个由传统生计为主逐渐走向旅游业主导的藏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以后,产生了大量... 垃圾处理是生态人类学乃至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稀少却与全球日益严重泛滥肆虐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钦县明永村是云南省一个由传统生计为主逐渐走向旅游业主导的藏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以后,产生了大量垃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造成巨大影响。这一案例表明,在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传统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很可能将会凸显出来,如何将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个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垃圾观念 垃圾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的思考——基于昆明市6个民族乡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9,共7页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数量急剧减少。受利益驱动导致的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凸显出政策失效、措施缺位、角色错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为处理好...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数量急剧减少。受利益驱动导致的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凸显出政策失效、措施缺位、角色错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为处理好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考虑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综合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社区组织协调,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等建议,逐步引导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规范、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乡 政策 城镇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尹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也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社...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也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结构可划分为价值观、习俗与制度、行为和知识等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其研究重点可分为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女性与气候的关系与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具有环境、国家、民族和文化等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未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结合实际的运用实践两个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性别研究 理论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光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7,共10页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单线进化的文化观,以及对民族文化理解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将民族文化放在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中去凸现其价值,并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探讨民族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多样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生态法律制定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尹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民族生态法律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将现代环保法律与民族习惯法等传统法律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制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民族生态法律的制定,是中国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生态法律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将现代环保法律与民族习惯法等传统法律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制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民族生态法律的制定,是中国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加强和完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优先是制定民族生态法律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民族生态法律的着眼点,传统生态法律是民族生态法律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 少数民族 生物多样性 习惯法 法律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村”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简称"民族村"),至今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基于云南散居民族地区民族村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民族村"的提出,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 散居民族 理论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文化与文化防灾的互动逻辑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永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33,共9页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抗灾过程中形成的减灾思想和历史记忆,它承载着人类抗击灾害的历史和人类对灾害的解释;文化防灾是灾害文化在减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科学防灾的基础和源头。灾害文化与文化防灾无法截然分开,灾害文化作为一种象...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抗灾过程中形成的减灾思想和历史记忆,它承载着人类抗击灾害的历史和人类对灾害的解释;文化防灾是灾害文化在减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科学防灾的基础和源头。灾害文化与文化防灾无法截然分开,灾害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包括了文化防灾的所有内容,而文化防灾一旦总结出新的经验,就成为灾害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强对灾害文化和文化防灾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还能为构建灾害人类学的理论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文化 文化防灾 传统知识 文化逻辑 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茶文化源头之辩 被引量:8
9
作者 史军超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37-40,共4页
世界茶坛围绕茶文化源头命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 ,以 2 0世纪 2 0年代至 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 170 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 0 0年的邦崴大茶树和 80 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从野生经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 世界茶坛围绕茶文化源头命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 ,以 2 0世纪 2 0年代至 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 170 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 0 0年的邦崴大茶树和 80 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从野生经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的完整系列而告结束 ,证明中国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它有着地球史、地质史、古植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原产地 茶文化 发源地 西双版纳地区 中国 西茅地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霸王鞭舞的现代建构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霸王鞭舞在昆明西郊白族地区的现代建构,既有音乐、舞蹈动作、服饰和道具运用中对大理霸王鞭舞符号元素的保留,又有为了适应性所做的简化。文化部门、中小学、老年大学、老体协、企业、村社组织、村民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主体在不同... 霸王鞭舞在昆明西郊白族地区的现代建构,既有音乐、舞蹈动作、服饰和道具运用中对大理霸王鞭舞符号元素的保留,又有为了适应性所做的简化。文化部门、中小学、老年大学、老体协、企业、村社组织、村民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主体在不同地域都在借用霸王鞭舞这一舞蹈艺术形态,并服务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霸王鞭舞及演练场合的符号体系和表述机制,把政治话语、经济发展、艺术审美等多种要素融为一体,本身也被塑造成为强化白族认同的艺术表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鞭舞 散居民族 昆明西郊白族 现代建构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防灾减灾研究——写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永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185,共10页
社区是灾害的承受主体和灾害管理过程的核心,推进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研究,是因为社区需求在世界各地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社区需求包括了社区参与决策、社区文化需求、乡村社会资本以及社区韧性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社区是灾害的承受主体和灾害管理过程的核心,推进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研究,是因为社区需求在世界各地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社区需求包括了社区参与决策、社区文化需求、乡村社会资本以及社区韧性建立等方面的内容。重视社区需求研究,就是重视灾害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功能的保护,从整体性角度关注灾害管理过程中社区的连续性和变迁问题。人类学具有重视社区研究的传统,能够为社区的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需求 防灾减灾 社区资本 社区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运用——对云南德钦红坡村的应用人类学研究
12
作者 尹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由于与环境和生计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知识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中和可持续生计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目前很多环保和发展领域的活动中,传统知识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首先,传统知识正在迅速地消失;其次,... 由于与环境和生计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知识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中和可持续生计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目前很多环保和发展领域的活动中,传统知识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首先,传统知识正在迅速地消失;其次,传统知识依然没有被社会主流充分认识并重视;第三,随着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往往被"剽窃"利用,传统知识的拥有者也无法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 生物多样性 藏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的思维形式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启耀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3-68,34,共7页
神话时代的思维活动,究竟靠什么来把握世界、理解事物呢?作者认为:神话的思维形式因素主要是运用集体表象或类化意象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特征是:1.以象表意,形象直观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性;2.神话的集体表象是约定俗成的,... 神话时代的思维活动,究竟靠什么来把握世界、理解事物呢?作者认为:神话的思维形式因素主要是运用集体表象或类化意象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特征是:1.以象表意,形象直观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性;2.神话的集体表象是约定俗成的,积淀有相当的社会内容;3.神话的表象和意象,是经过思维主体投射幻化的心意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表象 思维形式 意象 部落化 思维主体 蚩尤 艺术思维 形式因素 原始思维 类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民间工艺的休闲价值及人类学意义——以滇南花腰傣民间工艺为例
14
作者 刘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9-123,共5页
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其休闲价值及层级转化的人类学意义。滇南红河岸边傣族支系花腰傣民间工艺品在制作、展示和销售中与休闲的关系是一种形而上的转化过程,即从"农闲"向"休闲"的转化,从一般的休闲向追求"艺... 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其休闲价值及层级转化的人类学意义。滇南红河岸边傣族支系花腰傣民间工艺品在制作、展示和销售中与休闲的关系是一种形而上的转化过程,即从"农闲"向"休闲"的转化,从一般的休闲向追求"艺术和自由"休闲过程的转化,从艺术欣赏向民族自豪感的转化。花腰傣人在艺术休闲和展示中接受外部信息和现代性,而外来休闲者在自由休闲中欣赏和享受艺术。在工艺品与当地人和外地人的关系中,休闲被推向了艺术和自由的境界,这就是休闲与民间艺术关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艺品 休闲 花腰傣 “艺术与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城市婚姻家庭的调适
15
作者 郑海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3期40-45,共6页
一 在当代中国,人们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心理正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在青年人中尤为急剧。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男女青年所持的婚姻观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婚姻家... 一 在当代中国,人们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心理正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在青年人中尤为急剧。随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男女青年所持的婚姻观和行为规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婚姻家庭方面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趋向。 体现在夫妻关系方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很多城市家庭中,那种以妻子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依从于丈夫为基本特征的“主从型”夫妻关系,正越来越多地被以夫妻双方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真正平等为核心的“协作型”夫妻关系所取代。换句话说,很多身为妻子的妇女已经越来越不甘埋没在琐碎的日常家庭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家庭 夫妻关系 家庭结构 基本特征 家庭生活 当代中国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调适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吾丧我”与“庄周梦蝶”——从《齐物论》看庄子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青松 赵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79,共5页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恶等世人所热衷的问题展开辨析,指出所有的争辩和评判只是依据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幻觉。道家强调"道生一",亦即存在本身("道")是一元的,而现象世界表现为二元对立。庄... 在《齐物论》中,庄子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恶等世人所热衷的问题展开辨析,指出所有的争辩和评判只是依据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幻觉。道家强调"道生一",亦即存在本身("道")是一元的,而现象世界表现为二元对立。庄子劝诫世人止息俗世间的无谓争辩,超越二元对立之局限,提倡用心去观照自身,进而认识那个本来的自己(亦即一元之"道")。庄子《齐物论》中的"吾丧我"与"庄周梦蝶"之寓意,实际上是对"我是谁"的终极追问,而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回到自己,安住于自己,乃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吾丧我” “庄周梦蝶” 我是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巴教与苯教“卵生说”的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和建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2-95,共4页
东巴教是生活在滇西北的纳西族的一种固有宗教,在民间很有影响.它虽然没有寺院、僧伽组织,却拥有用象形文书写的数万卷经典.在东巴教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创世纪》、《黑白战争》、《什罗祖师传略》、《超荐寿星美令东主》等经典中,谈... 东巴教是生活在滇西北的纳西族的一种固有宗教,在民间很有影响.它虽然没有寺院、僧伽组织,却拥有用象形文书写的数万卷经典.在东巴教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如《创世纪》、《黑白战争》、《什罗祖师传略》、《超荐寿星美令东主》等经典中,谈及宇宙起源时,都讲述了人和神都出自于卵,我们姑且称之为“卵生说”.东巴教的这种卵生说似乎与藏族苯教的卵生宇宙起源学说有关.藏族的传统宗教——苯教既有卵生宇宙起源学说,也有其他的宇宙起源学说,但卵生说作为苯教的一种重要的宇宙起源说,是众所公认的.下面我们选东巴教的两个卵生说与苯教卵生说作一比较,看看它们之间究竞存在着何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生说 东巴教 藏族苯教 宇宙起源学说 纳西族 东巴经 绿松石色 本原物质 滇西北 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普米族族源与人口变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照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4,共4页
通过史书和调查材料,简要地介绍了汉代至民国诸朝代及解放后普米族先民的称谓、分布的地区、人口数量以及普米族演变的历史经过。
关键词 普米族 族源 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藏汉友谊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国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9-94,35,共7页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已被公认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计有一百多万诗行。国际上研究此史诗已有两百多年。我国是《格萨尔》的故乡,云南是流传《格萨尔》的省区之一。本文从《格萨尔》史诗对族系、甥舅关系、传家宝刀、茶叶饮用、...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已被公认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计有一百多万诗行。国际上研究此史诗已有两百多年。我国是《格萨尔》的故乡,云南是流传《格萨尔》的省区之一。本文从《格萨尔》史诗对族系、甥舅关系、传家宝刀、茶叶饮用、商品互市、保护茶商、迎娶汉公主和消灭妖尸等方面生动优美的描述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藏汉两大民族之间存在的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汉 《格萨尔》史诗 友谊 汉藏 茶商 公主 雅司 甥舅 格斯尔 霍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绿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兵 《云南农业》 2023年第9期1-1,共1页
云南省建设绿美乡村要与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 云南省建设绿美乡村要与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扭住农民和脱贫人口增收这条主线,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绿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原特色农业 脱贫攻坚 美丽乡村 古建筑保护 有效衔接 村容村貌 生态宜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