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苏翠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2-145,共4页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是习近平主席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定位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宗教对示范区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宗教是影响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是习近平主席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定位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宗教对示范区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宗教是影响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示范区建设离不开宗教。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及价值系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宗教文化交流的实践——以佛教国际论坛为中心
2
作者 萧霁虹 张书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0,188,共6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加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推进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宗教团体在中国民间外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成为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加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推进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宗教团体在中国民间外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成为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其中,"崇圣论坛"和"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以宗教学术论坛形式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对话,是区域性佛教国际论坛在宗教文化交流中的实践和探索。二者运用宗教关系改善相互认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崇圣论坛 南传佛教高峰论坛 宗教民间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 被引量:25
3
作者 侯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0-92,共3页
旅游自古以来就与宗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宗教生态旅游的提出 ,是人类跨入 2 1世纪发展旅游业并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 ,宗教生态旅游尤其是佛教生态... 旅游自古以来就与宗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宗教生态旅游的提出 ,是人类跨入 2 1世纪发展旅游业并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 ,宗教生态旅游尤其是佛教生态旅游将成为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态旅游 佛教生态旅游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学政 《西藏研究》 1988年第1期80-93,共14页
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它以西藏地区为中心,传播于滇西北地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德钦县和维西县)、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兰坪、福贡和贡山县)以及丽江(丽江县和宁蒗县)等地区。西藏佛教长期以来对云南藏族、纳西族(摩梭人)
关键词 云南藏区 摩梭人 普米族 西藏研究 汉地佛教 噶举派 纳西族 云南藏族 宁玛派 僧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市农村基督教问题实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雍德 古文凤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5-119,共5页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宗教的社会存在指出了方向。昭通市农村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特点,其拓展态势是诸多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存在对昭通农村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加快散居民族地区...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宗教的社会存在指出了方向。昭通市农村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特点,其拓展态势是诸多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存在对昭通农村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加快散居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保证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基督教存在与社会相协调的不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居民族地区 农村基督教拓展 社会适应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学政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68-73,共6页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西藏佛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本教内容,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丽...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西藏佛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本教内容,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丽江、宁蒗等县,为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西藏佛教传入之始,就与这些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印度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 演变特征 纳西族 喇嘛教 迪庆藏族自治州 普米族 原始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女信徒研究
7
作者 周萍萍 刘鼎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3-147,共5页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中国。因中国传统礼俗的约束,妇女领洗入教时遇到的困难较多,但是一些妇女仍然大胆信教,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立誓守贞、终身侍奉天主的童修贞女。中国妇女信教,多是出于情感与安全的需要,并达到某种精神、心灵上的安慰。
关键词 明清之际 天主教 女信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
作者 杨学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19,共2页
江泽民同志在我党十六大上的报告,深刻阐明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对... 江泽民同志在我党十六大上的报告,深刻阐明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对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十六大报告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回顾
9
作者 韩敬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33-39,共7页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为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列宁曾经指出,为了正确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为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列宁曾经指出,为了正确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最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本文就是根据这个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联系 理论前提 社会科学 正确解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云南汉传佛教的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丽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2-87,共6页
本文认为近代云南汉传佛教已呈衰竭态势,为适应社会求得生存,其从教义思想的入世化、信仰者成份的扩展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进行演变。
关键词 云南汉传佛教 近代演变 多样性 当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沧源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向兴 梁晓芬 尤功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2,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云南沧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实践出以“共育精神家园、共建美丽家园、共护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共享幸福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沧源模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云南沧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实践出以“共育精神家园、共建美丽家园、共护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共享幸福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沧源模式,蕴含着深层历史理据与实践逻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总结云南沧源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经验,为巩固提升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实践成果,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范本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理据 沧源模式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空研究与武定狮子山旅游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鼎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2-87,共6页
指空研究与武定狮子山旅游文化刘鼎寅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和游览两种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 指空研究与武定狮子山旅游文化刘鼎寅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和游览两种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游客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建文皇帝 人文景观 指空 狮子山 狮山 云南省 佛教文化 禅宗丛林 旅游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云南藏传佛教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碧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2,共4页
藏传佛教在云南境内主要传播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福贡县和贡山县以及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县。康区南缘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云南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多元化,具有本土特色... 藏传佛教在云南境内主要传播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福贡县和贡山县以及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县。康区南缘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云南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多元化,具有本土特色。民国时期时局纷乱内忧外患,藏区佛教僧人纷纷进入内地进行弘法传教,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主动参与内地太虚等发起的"人间佛教"运动,使得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得以传播。在此背景之下,当时云南的藏传佛教亦高僧辈出,以爱国爱教的弘法主线向内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云南 藏传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界宗教史看宗教的异化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33-38,共6页
若要阐明宗教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对宗教在其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起的社会作用作一番探考,从而揭示宗教信仰所凭依的社会根源。本文从世界宗教史的角度,论述宗教的异化与演变。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定范畴的宗教,总... 若要阐明宗教观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对宗教在其整个演化过程中所起的社会作用作一番探考,从而揭示宗教信仰所凭依的社会根源。本文从世界宗教史的角度,论述宗教的异化与演变。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定范畴的宗教,总是伴随着经济基础而逐渐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它始终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往昔的若干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氏族公社 伦理观念 自然宗教 人为宗教 祭祀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与参与:藏传佛教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15
作者 王碧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6,共7页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国家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它从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社区发展的诸多方面做出界定,对于推进民族社区社会进步、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藏传佛教在广大信教群众中...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国家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它从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社区发展的诸多方面做出界定,对于推进民族社区社会进步、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藏传佛教在广大信教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了解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互动关系,从而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界人士以及各民族信教群众共同努力促进民族社区团结进步,为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顺做出新贡献;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民族社区 民族认同 宗教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伊斯兰教学术活动述评
16
作者 李荣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90,共5页
本文作者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上云南伊斯兰教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和主要的学术著作作了简述及简评,对研究云南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学术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伊斯兰教 古兰经 学术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藏区宗教和谐建构背景下的宁蒗涉藏区域经验
17
作者 冯天春 闫润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7,共8页
宁蒗涉藏区域地处边远、范围狭小,但又极具代表性。当地除藏传佛教外,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汉传佛教、毕摩教、达巴教、韩归教等多种宗教形态。目前,该区域的多元宗教处于较为理想的和谐共存状态。在全面展开云南藏区宗教和谐构建的... 宁蒗涉藏区域地处边远、范围狭小,但又极具代表性。当地除藏传佛教外,尚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汉传佛教、毕摩教、达巴教、韩归教等多种宗教形态。目前,该区域的多元宗教处于较为理想的和谐共存状态。在全面展开云南藏区宗教和谐构建的背景下,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现象、结构、传统、心理、发展等多维视角深入考察其宗教和谐经验并反思得失,不但可有效推进云南藏区宗教工作,激发藏区宗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也可为当前的宗教研究、管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和谐模式。同时,还是探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并展现其建设成果的重要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藏区 宗教和谐 宁蒗涉藏区域 和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祜族扩塔节的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苏翠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28,共4页
拉祜族扩塔节是拉祜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拉祜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存智慧。从民族志和文化象征视野分析扩塔节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扩塔节是拉祜族划分旧岁与新岁的节点,是追求美好事物的节点,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节点... 拉祜族扩塔节是拉祜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拉祜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存智慧。从民族志和文化象征视野分析扩塔节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扩塔节是拉祜族划分旧岁与新岁的节点,是追求美好事物的节点,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节点,是倡导人与人和谐的节点,是倡导人与社会和谐的节点。目前,传统的扩塔节旧命维新,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扩塔节 文化内涵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彝走廊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互动研究——基于丽江市永宁乡的研究
20
作者 孟皓 王碧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7,共6页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传佛教 互动关系 民族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