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爔烔 朱勤 +1 位作者 胡敏 周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84,共6页
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上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节细胞,它能表达一种视网膜色素蛋白即黑视素蛋白,因此具备自主对光产生反应的能力。ipRGCs本质上是光敏细胞... 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上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节细胞,它能表达一种视网膜色素蛋白即黑视素蛋白,因此具备自主对光产生反应的能力。ipRGCs本质上是光敏细胞,参与成像和非成像视觉过程。本文对ipRGCs的细胞分类、信号转导、中枢投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疾病研究中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 黑视素 成像视觉 非成像视觉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检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娟 黎铧 +1 位作者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模式影像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鼠模型中视网膜微循环的结构损伤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娟娟 陈晨 +1 位作者 张利伟 李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鼠模型中视网膜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C57BL/6雄性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IR组,每组45只,正常小鼠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RIR模型小鼠左眼为RIR组... 目的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鼠模型中视网膜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C57BL/6雄性小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IR组,每组45只,正常小鼠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RIR模型小鼠左眼为RIR组。采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建立鼠RIR模型。采用视网膜铺片血管染色、FITC造影、组织病理学检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从视网膜不同分级的血管结构、功能方面对微循环的结构损伤进行研究。结果RIR组大鼠视网膜动脉直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RIR组大鼠视网膜静脉直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RIR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为0.76±0.03,较正常对照组的0.97±0.01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IR组大鼠实验眼可见毛细血管闭塞、无灌注区等结构改变,并伴随血-视网膜屏障功能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破坏及基底膜增厚。结论RIR主要以毛细血管的损伤为主,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的屏障功能破坏、闭塞、无灌注区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造影术 组织病理技术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娟 黎铧 +2 位作者 焦康为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培养原代树鼩角膜基质细胞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璐 李妍 +2 位作者 孙子雯 李楠钰 胡竹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5,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树鼩角膜基质细胞(corneal stromal cells, CSCs)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取树鼩角膜基质层,实验组A剪碎,用1%的Ⅱ型胶原酶消化60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实验组B用Ⅱ型胶原酶联...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树鼩角膜基质细胞(corneal stromal cells, CSCs)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取树鼩角膜基质层,实验组A剪碎,用1%的Ⅱ型胶原酶消化60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实验组B用Ⅱ型胶原酶联合中性蛋白酶消化。比较记录原代及传代细胞生长情况、传代时间,细胞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的获取原代细胞, 9 d后即可进行传代,细胞形态好;传代细胞生长较快,2~3 d即可传一代;双酶消化法获得的CSCs较少, 10 d才可见少量散落细胞,15~20 d可传代;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培养出CSCs,但胶原酶消化法能更容易高效分离培养出大量树鼩C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体外培养 树鼩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