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氏块菌与5种松树幼苗的菌根合成及对松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黄兰兰 万山平 +1 位作者 汪延良 于富强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选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ionana)、辐射松(P.radiata)和黑松(P.thunbergii)幼苗,采用孢子接种法与波氏块菌(Tuber borchii)合成菌根,6个月后考察菌根定殖率、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测定松树幼苗... 选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ionana)、辐射松(P.radiata)和黑松(P.thunbergii)幼苗,采用孢子接种法与波氏块菌(Tuber borchii)合成菌根,6个月后考察菌根定殖率、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测定松树幼苗的株高、茎直径、冠幅。结果表明:波氏块菌与5种松树幼苗形成的菌根呈二叉状或珊瑚状结构,菌根表面光滑或具有丰富的针状外延菌丝,外菌套呈迷宫状,菌丝侵入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式网结构;波氏块菌的定殖显著增加云南松和马尾松幼苗的株高和茎直径,对其他3种松树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波氏块菌在我国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接种 菌根形态 宿主植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2
作者 张文昌 孙文化 +4 位作者 王海彦 尹琪 孔维丽 何培新 刘伟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5,共7页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 采集栽培驯化基地的黄色羊肚菌子囊果样品,经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培养物,进而采用常规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延长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RNA聚合酶II大小亚基(RNA polymerase II subunit 1/2,RPB1/RPB2)4个DNA片段,对3个可栽培黄色羊肚菌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子囊果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表明,驯化栽培羊肚菌属于黄色羊肚菌类群物种;基于4个DNA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个驯化羊肚菌品种序列与10个黄色羊肚菌参考序列一起被聚类在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内,与Mes-21标本被聚类在一个单系发育类群(支持率100%),表明其属于Mes-21系统发育学种。这是首次被确认的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种类,将有效地推动我国黄色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和规模化栽培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支系 驯化栽培 系统发育学种 Mes-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种外生菌根菌与黑松菌根合成及其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兰兰 万山平 +3 位作者 汪延良 于莺曼 时晓菲 于富强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formosanum)、波氏块菌(T.borchii)、印度块菌(T.indicum...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formosanum)、波氏块菌(T.borchii)、印度块菌(T.indicum)、松毛蛋须腹菌(Rizopogen songmaodan)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8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孢子接种与黑松进行菌根合成,对接种后菌根的侵染情况、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黑孢块菌、印度块菌和彩色豆马勃外,其余5种真菌均与黑松形成菌根。丽江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台湾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形态较为相似,呈二叉状或珊瑚状,颜色呈黄棕色至深棕色,外菌套呈典型的迷宫状;丽江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刚毛状,假喜马拉雅块菌和台湾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卷曲毛发状。松毛蛋须腹菌与黑松形成的菌根呈棒状,表面包裹一层白色的外延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松毛蛋须腹菌 彩色豆马勃 孢子接种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园块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单糖组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鲁斌 张凤明 +2 位作者 蔡正达 张华 于富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18-224,共7页
目的:本文以梨园块菌Tuber liyuanum为实验材料,优化和确定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和确定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 目的:本文以梨园块菌Tuber liyuanum为实验材料,优化和确定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和确定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nthy-5pyrazolone,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梨园块菌单糖组分。结果:梨园块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1:25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0.57%±0.31%。梨园块菌多糖主要由D-葡萄糖和少量的D-甘露糖、D-半乳糖组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023:0.006。结论:采用水提醇沉法,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梨园块菌多糖得率,方法简单且稳定可行;使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梨园块菌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和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为进一步研究梨园块菌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块菌 多糖 提取工艺 单糖组成 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软腐病相关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于莺曼 张鹏 +1 位作者 刘建伟 杨石美 《中国食用菌》 2022年第9期65-69,共5页
分析患软腐病的天麻块茎内的细菌多样性及其组成,为天麻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以健康块茎为对照,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天麻块茎患软腐病组织内的细菌;通过16S rDNA片段扩增、测序进行鉴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 分析患软腐病的天麻块茎内的细菌多样性及其组成,为天麻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控研究奠定基础。以健康块茎为对照,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天麻块茎患软腐病组织内的细菌;通过16S rDNA片段扩增、测序进行鉴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天麻块茎样品中分离获得182株可培养细菌,隶属γ-变型菌纲8个属11个种,包括浅黄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rida)、帕勒隆尼氏假单胞菌(Ps. palleroniana)、拉恩氏菌(Rahnella sp.)、戴氏西地西菌(Cedecea davisae)、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mithinolytica)、变栖克雷伯菌(Klebsiella variicola)和Klebsiella sp.、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Enterobacter sp.、泛菌(Pantoea sp.)和塔斯曼尼亚欧文氏菌(Erwinia tasmaniensis)。其中假单胞菌属为优势属,占细菌总数的60%,浅黄色假单胞菌为该属中的主要种类,占该属细菌总数的71%。分析显示,与健康天麻块茎相比,患软腐病的块茎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破损可能会导致外源性病原细菌的侵入和大量繁殖。假单胞菌属是所有组织中的主要细菌类群,可能在天麻发育和内源性软腐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文氏杆菌属、西地西菌属、克雷白氏杆菌属、泛菌属和拉乌尔菌属可能与天麻软腐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软腐病 细菌多样性 假单胞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 被引量:1
6
作者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0,共9页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科 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形态 食用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秸秆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秋晨 黄伟 蔡英丽 《食用菌》 CAS 2023年第3期25-27,共3页
以工业大麻秸秆为原料,筛选栽培秀珍菇最适配方,以开发大麻秸秆资源。结果表明,粉碎后大麻秸秆混合玉米芯发酵后栽培秀珍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出菇时间,还可提高秀珍菇产量,且出菇整齐;优选配方为配方1(大麻秸秆70%,棉籽壳10%,... 以工业大麻秸秆为原料,筛选栽培秀珍菇最适配方,以开发大麻秸秆资源。结果表明,粉碎后大麻秸秆混合玉米芯发酵后栽培秀珍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出菇时间,还可提高秀珍菇产量,且出菇整齐;优选配方为配方1(大麻秸秆70%,棉籽壳10%,玉米芯10%,麸皮8%,石灰1%,石膏1%)。试验结果对提高工业大麻秸秆利用率,拓展秀珍菇生产原料来源,促进秸秆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珍菇 大麻秸秆 培养料 配方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