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P-MS法测定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 被引量:21
1
作者 邢博 张霁 +2 位作者 李杰庆 王元忠 刘鸿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9-94,共6页
以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为对象,研究子实体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吸收和积累特征。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子实体菌柄、菌盖中Mg、Mn、Fe、Ni、Cu、Zn、Cr、As、Cd、Pb、Li、Ba 12种矿... 以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为对象,研究子实体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吸收和积累特征。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云南省8种野生牛肝菌子实体菌柄、菌盖中Mg、Mn、Fe、Ni、Cu、Zn、Cr、As、Cd、Pb、Li、Ba 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从元素的角度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牛肝菌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结果显示,标准品(GBW 10015)中12种矿质元素回收率在88%-105%之间,检出限在0.036-9.456μg/L之间,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8种野生牛肝菌菌柄与菌盖中含有丰富的Fe、Mg、Mn、Zn和Cu元素;Zn、Mg、Cu、Cr和As元素在多数子实体内菌盖的含量高于菌柄,Li和Ba在多数牛肝菌样品中菌柄含量较高;有毒重金属元素Pb、As、Cd、Ni和Cr含量均高于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的规定,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通过数据分析表明,野生牛肝菌中12种矿质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同一元素在不同牛肝菌中的含量差异较大,相同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中含量差异显著,对矿质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有较好的吸收和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野生牛肝菌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野生牛肝菌总汞含量测定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杰庆 杨天伟 +5 位作者 张霁 Jerzy FALANDYSZ Grazyna KRASINSKA Martyna SABA 王元忠 刘鸿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3-535,共13页
【目的】系统测定云南常见野生牛肝菌中总Hg含量,分析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部位牛肝菌对Hg的富集规律和积累特征,评价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用安全评估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采用MA-2000直接测Hg仪—冷原... 【目的】系统测定云南常见野生牛肝菌中总Hg含量,分析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部位牛肝菌对Hg的富集规律和积累特征,评价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用安全评估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采用MA-2000直接测Hg仪—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计算同一牛肝菌菌盖与菌柄总Hg含量比(QC/S),分析不同种类、部位牛肝菌中总Hg含量的差异和富集规律。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限量标准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规定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现行标准,评价云南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同一子实体菌盖与菌柄的比值(QC/S)在0.3~8.8之间,95%牛肝菌样品菌盖、菌柄总Hg含量比(QC/S)≥1,表明多数牛肝菌菌盖对Hg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本研究中多数野生牛肝菌菌盖、菌柄总Hg含量超过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含量限量标准(≤0.1 mg/kg);根据PTWI标准,假设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样品Hg摄入量低于允许摄入量,无安全风险,而2013年采自玉溪大营街的美味牛肝菌,2012年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及2014年采自玉溪新平的绒柄牛肝菌等少数样品Hg摄入量高于该标准。【结论】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少数牛肝菌总Hg含量超过相关标准,食用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 健康风险 重金属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法测定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景 张霁 +1 位作者 赵艳丽 王元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68-73,共6页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云南野生茯苓中Li、Mg、K、Ca、V、Cr、Mn、Fe、Cu、Zn、As、Rb、Sr、Cs、Pb 15种矿质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云南野生茯苓中Li、Mg、K、Ca、V、Cr、Mn、Fe、Cu、Zn、As、Rb、Sr、Cs、Pb 15种矿质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使用ICP-MS法对采集自云南省28个地区野生茯苓样品中15种矿质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元素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15种测定元素均在推荐值(真实值)范围内,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的测定。所测试野生茯苓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Ca(925.79μg/g)、K(370.42μg/g)、Mg(115.20μg/g)和Fe(115.80μg/g)的含量较高,有毒重金属As(0.04μg/g)和Pb(0.20μg/g)的含量均未超出GB 267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有毒重金属限量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量信息的77.55%,得出云南野生茯苓的特征元素为V、Fe、Li、As、Cs、Cr、Pb、Sr、Ca、Mn。聚类分析将所测元素分为3类,其中Fe、V、Li、Cs、As、Cr、Pb聚为一类,K、Rb、Zn、Mg、Cu、Mn聚为一类,Ca、Sr聚为一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不同产地茯苓样品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矿质元素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是野生茯苓样品中矿质元素含量受云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茯苓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野生与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邢博 张霁 +2 位作者 李杰庆 王元忠 刘鸿高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0-365,379,共7页
建立微波消解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云南15个产地野生与栽培茯苓菌核中Fe,Mn、Cu、Zn、Co、Li、V、Ba、cr、As、cd、P11等12种矿质元素,探讨茯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SPSS21.0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 建立微波消解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云南15个产地野生与栽培茯苓菌核中Fe,Mn、Cu、Zn、Co、Li、V、Ba、cr、As、cd、P11等12种矿质元素,探讨茯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SPSS21.0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均大于O.9990,检出限范围在0.009~1.035μg/L之间,参考物菠菜(GBW10015)和灌木枝叶(GBW07603)测定值在国家参考标准值范围内,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所测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栽培种Fe、Mn、Co、V、Cr等元素含量高于野生;野生和栽培菌核q-Fe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1.8~108.3、49.7~805.6mg/kg,Mn元素含量分别为5.59~35.6、12.9~67.7mg/kg;Cu、Zn和Ba元素平均含量在1~10mg/kg之间;c0、Li、V、As、Cd、Ph、Cr等均小于Irag/kg,其中As(〈0.16mg/kg)、Cd(〈0.03mg/kg)、Pb(〈0.35mg/kg)等有毒重金属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药典》(2015版)最高限量。第一主成分解释原始数据变量的49.060%,Mn、Fe、V、Li、As、Cr等元素载荷值较大,茯苓中特征元素为Mn、Fe、V、Li、As、Cr,相关性分析显示14对矿质元素呈现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元素在茯苓生长过程中存在内在的相关关系,不同产地样品中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可能与降水、温度、生长的土壤环境和生长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姚森 张霁 +2 位作者 刘鸿高 李杰庆 王元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5-312,共8页
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准确、快捷、无损等特点备受关注,随着该技术日趋成熟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真菌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质量检测,且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文对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菌研究方面的国内... 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准确、快捷、无损等特点备受关注,随着该技术日趋成熟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真菌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质量检测,且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文对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菌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对食用菌不同种类、产地、部位的鉴别及其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食用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食用菌 鉴别 定量分析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野生食用牛肝菌中镉含量测定及食用安全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天伟 张霁 +2 位作者 李涛 王元忠 刘鸿高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54-359,共6页
以采自云南不同地区17种野生食用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CP—AES法测定牛肝菌及土壤中有毒重金属Cd含量。分析不同种类牛肝菌对Cd的富集规律,及与生长土壤之间的联系;根据GB2762—2012和FAO/WHO规定的每周Cd允许摄入量... 以采自云南不同地区17种野生食用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CP—AES法测定牛肝菌及土壤中有毒重金属Cd含量。分析不同种类牛肝菌对Cd的富集规律,及与生长土壤之间的联系;根据GB2762—2012和FAO/WHO规定的每周Cd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估云南野生牛肝菌的Cd暴露风险。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牛肝菌对Cd的富集量具有明显差异,菌盖、菌柄的cd含量分别在3.03~18.89mg/kg千重(dw)和2.13~10.03mg/kgdw之间;除黄网柄粉牛肝菌外,菌盖与菌柄的Cd含量比值均大于1(Q(C/S)〉1),表明牛肝菌菌盖对Cd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不同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的富集系数分别在O.08-1.55和0.06-0.71之间,多数牛肝菌的Cd含量与其生长土壤的Cd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表明牛肝菌对Cd的富集程度与种类和土壤背景有关;分析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表明,17种牛肝菌菌盖、菌柄的Cd平均含量均超过GB2762—2012规定的cd限量标准;假设成年人(60kg)每周食用500g新鲜牛肝菌,则部分牛肝菌摄入的Cd超过FAO/WHO规定的允许摄入量标准,应避免长期或过量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食用牛肝菌 重金属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数据融合对牛肝菌种类的鉴别 被引量:6
7
作者 姚森 刘鸿高 +2 位作者 李涛 李杰庆 王元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02-307,共6页
采集5种共272份牛肝菌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结合多光谱信息融合策略,建立牛肝菌种类快速鉴别的方法。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ignal correction,MSC)及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2D)等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 采集5种共272份牛肝菌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结合多光谱信息融合策略,建立牛肝菌种类快速鉴别的方法。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ignal correction,MSC)及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2D)等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优化,比较优化处理对区分不同种类牛肝菌影响;利用优化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及融合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判别模型。结果显示:1)经过2D和MSC预处理后,不同种类牛肝菌的PLS-DA鉴别效果优于未优化模型,表明2D+MSC预处理优化了光谱信息并提高了分类准确度;2)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低级融合和中级融合数据分别建立PLS-DA模型,预测正确率为86.87%、66.67%、78.89%和95.56%;建立SVM判别模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8.89%、74.44%、91.11%和100.00%,表明中级融合技术对不同种类牛肝菌鉴别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技术;3)中级融合技术在PLS-DA模型和SVM判别模型中对样品的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5.56%和100.00%,表明SVM判别模型对牛肝菌种类区分效果优于PLS-DA模型。采用中级融合技术建立SVM判别模型,快速鉴别牛肝菌种类,为牛肝菌种类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稳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牛肝菌 种类鉴别 紫外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超标食用牛肝菌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杰庆 杨天伟 +2 位作者 王元忠 刘鸿高 李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快速区分牛肝菌砷含量是否超标的方法。采集美味牛肝菌和绒柄牛肝菌共85份样品的红外光谱信息,对光谱进行平滑、二阶导数和标准正态变量优化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牛肝菌中砷含量... 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快速区分牛肝菌砷含量是否超标的方法。采集美味牛肝菌和绒柄牛肝菌共85份样品的红外光谱信息,对光谱进行平滑、二阶导数和标准正态变量优化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牛肝菌中砷含量,根据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砷限量标准评价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将红外光谱数据与牛肝菌的砷含量值进行拟合建立砷超标与未超标样品的分类模型。结果显示:(1)牛肝菌的砷元素含量为0.033~8.301 mg/kg(DW),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牛肝菌砷元素含量具有差异;(2)多数牛肝菌样品砷含量超过GB 2762—2012的限量标准,其中采自普洱思茅区的绒柄牛肝菌砷超标较为严重,食用有潜在风险;(3)砷超标与未超标牛肝菌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峰位上没有明显差异;优化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其主成分得分散点图能将砷超标样品和未超标样品区分开,分类正确率达到91.76%,能为快速检测食用菌中砷含量是否超标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牛肝菌 健康风险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