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I型杂交粳稻DH群体四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升位 杨德 +3 位作者 张雪梅 张琼仙 辜琼瑶 敬科举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8-32,共5页
以滇Ⅰ型杂交粳稻 (寻A×南 2 9- 2 )F1代花药培养的DH群体共 6 7系为材料 ,分析了穗长、一次枝梗数、穗颈长、实粒数 4个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对数 ,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 :0 70 16 ,0 4 0 87,0 75 0 3,0 5 86 1,基因对数分别为... 以滇Ⅰ型杂交粳稻 (寻A×南 2 9- 2 )F1代花药培养的DH群体共 6 7系为材料 ,分析了穗长、一次枝梗数、穗颈长、实粒数 4个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对数 ,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 :0 70 16 ,0 4 0 87,0 75 0 3,0 5 86 1,基因对数分别为 :6 835 ,2 3 2 0 4 ,8 94 7,17 36 7对。通过穗长、一次枝梗数、穗颈长、实粒数 4个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分析 ,发现 :控制穗长的多基因间无互作 ;控制一次枝梗数、穗颈长的多基因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 ,但把一次枝梗数分解成 3个等级后 ,即 1级为主穗一次枝梗数 ,2级为第 1分蘖的一次枝梗数 ,3级为第 2分蘖的 2次枝梗数 ,遗传力分别是 :0 2 0 6 0 ,0 2 0 4 6 ,0 135 6 ,基因对数分别为 :2 1 90 5 ,2 6 0 4 5 6 ,38 2 883对 ,基因间都无互补作用 ;影响实粒数的多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Ⅰ型杂交粳稻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基因型及2,4-D浓度对小麦与玉米杂种成胚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升位 张琼仙 +2 位作者 毛孝强 刘思严 王晓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58-761,共4页
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部分杂种配子生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特性是否会影响杂种材料与玉米的杂种成胚率有待研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母本)与滇超甜2号玉米(父本)杂交,得到了623粒杂种。经杀配子染色体处... 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部分杂种配子生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特性是否会影响杂种材料与玉米的杂种成胚率有待研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母本)与滇超甜2号玉米(父本)杂交,得到了623粒杂种。经杀配子染色体处理的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DS,KS,BS,与滇超甜2号的杂种成胚率在21.95%,25.63%,25.50%之间,杂种成胚率方差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与玉米杂交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基因型小麦作母本。4种浓度的2,4-D(10 mg/L,50 mg/L,120 mg/L,160 mg/L)均对杂种幼胚的形成或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2,4-D浓度对杂种成胚率有极显著影响,2,4-D的最佳浓度为120 mg/L,对应的杂种成胚率为38.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型 2 4一D浓度 超甜玉米 远缘杂交 成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材料幼胚一步成苗培养技术集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升位 张琼仙 +2 位作者 毛孝强 刘思严 王晓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0-23,31,共5页
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小麦幼胚一步成苗培养的主要因素。比较了小麦—簇毛麦易位材料与扬麦5号和中国春的一步成苗培养的污染率、成苗率、再生植株生根培养效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小麦—簇毛麦易位材料幼胚的—步成苗培养的有效技... 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小麦幼胚一步成苗培养的主要因素。比较了小麦—簇毛麦易位材料与扬麦5号和中国春的一步成苗培养的污染率、成苗率、再生植株生根培养效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小麦—簇毛麦易位材料幼胚的—步成苗培养的有效技术体系,为培养纯合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小片段易位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一簇毛麦6VS/6AL易位材料 幼胚 一步成苗培养 有效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实时视频下行人检测 被引量:6
4
作者 丁文祥 朱孔凡 《信息技术》 2016年第12期44-47,52,共5页
行人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关键技术,是安防监控、视频行人行为分析乃至无人驾驶和驾驶辅助系统等后续研究的基础,因此,对行人检测的精确准度、实时性、鲁棒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中给出了一个基于深度混合高斯背景建模和深度神经网... 行人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关键技术,是安防监控、视频行人行为分析乃至无人驾驶和驾驶辅助系统等后续研究的基础,因此,对行人检测的精确准度、实时性、鲁棒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中给出了一个基于深度混合高斯背景建模和深度神经网络的检测方案,能够快速精准地检测出视频场景中的行人,并采用缩放、滑动的组合窗口策略,有效消除了因光线产生的阴影影响,定位出视频中行人的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检测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卷积神经网络 组合窗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声贵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7期155-156,共2页
目的 :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2014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将其分为切口感染组和切口无感染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 目的 :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2014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0例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将其分为切口感染组和切口无感染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使用保护膜及抗生素的情况。结果 :在本研究的3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将其纳入切口感染组,将其余22例患者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切口无感染组。与切口无感染组患者相比,在切口感染组患者中进行择期手术、切口长度≥5cm、手术时间≥2h、术中未使用保护膜和抗生素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为HIV感染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要尽量减少其术前住院时间,缩短其手术切口的长度、减少其手术时间、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地为其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以尽可能降低其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艾滋病 切口 感染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稻种子消毒剂“901”试验示范
6
作者 李艳蓉 叶翠玉 张志超 《云南农业》 1997年第1期26-27,共2页
恶苗病,俗称公秧,种子带菌传播感染。一些优良稻种极易感染此病,发病植株徒长或矮缩,黄化而死亡。病菌生长适温与稻苗生长适温一致,严重制约了种子资源的利用和水稻产量的提高。1993年,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了新型水稻... 恶苗病,俗称公秧,种子带菌传播感染。一些优良稻种极易感染此病,发病植株徒长或矮缩,黄化而死亡。病菌生长适温与稻苗生长适温一致,严重制约了种子资源的利用和水稻产量的提高。1993年,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了新型水稻种子消毒剂-'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消毒剂 试验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的效果探析
7
作者 段雪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6期11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定位技术(以下简称"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在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化疗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定位技术(以下简称"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在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化疗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PICC。在此过程中,采用常规的定位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采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的到位率及置管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的到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置管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其导管尖端的到位率,降低其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恶性肿瘤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定位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露天煤矿的开发前景
8
作者 王作贵 邹家炎 《露天采煤技术》 1996年第2期14-17,共4页
本文以云南省羊街农场红因煤矿的开发为实例,列举了实际资料,较翔实的论证了农场内小型露天煤矿改扩建实践的发展进程,从传统人工开挖采煤起步,发展到当前具有一定机械设备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小矿山,探索出了小型露天煤矿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开发前景 质量管理 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