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化生长因子-β1、-β受体Ⅰ和Smad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亚萍 何黎 +3 位作者 龙庭凤 陈文颖 顾华 李坤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认为其发病与Smads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tmnsforrning growth factor,TGF)-β信号通道关系密切。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皮肤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110例化妆品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东杰 涂颖 +2 位作者 农祥 李金兰 何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总结2009年昆明地区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可疑致病化妆品类别等情况,为防治化妆品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及斑贴试验等结果。结果:①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共110例,其中化妆品接触... 目的:总结2009年昆明地区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可疑致病化妆品类别等情况,为防治化妆品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及斑贴试验等结果。结果:①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共110例,其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90.0%,其余依次为化妆品痤疮、色素异常和光感性皮炎;②可疑致病化妆品中,普通护肤类占72.3%,特殊化妆品占27.7%;③使用进口化妆品患者占38.2%,国产化妆品37.3%,无批准文号化妆品24.5%;④98例完成斑贴试验及光斑贴试验,阳性率32.7%。结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常见;普通护肤品及祛斑、防晒等特殊化妆品是常见的可疑致病化妆品;应加强合理使用化妆品的宣教和对无批准文号化妆品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不良反应 斑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胀性红斑狼疮误诊为过敏性皮炎
3
作者 朱丽萍 何黎 王正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4-586,共3页
报告1例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女,24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斑块1年半,加重10 d。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红斑、斑块,无鳞屑、瘢痕及萎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及毛囊上皮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及毛囊周围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 报告1例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女,24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斑块1年半,加重10 d。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红斑、斑块,无鳞屑、瘢痕及萎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及毛囊上皮细胞液化变性,血管及毛囊周围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阿辛蓝染色示真皮网状层黏蛋白沉积。根据其临床、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表现,诊断为肿胀性红斑狼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肿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巨大型尖锐湿疣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安丽辉 李玉叶 +3 位作者 陈文颖 唐永流 王丽 黎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39-741,共3页
巨大型尖锐湿疣又称Buschke—Lowenstein tumor,由Buschke和Lowenstein于1925年提出并命名.发生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机体,常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感染相关,疣体巨大、易恶变。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巨大型尖锐湿疣又称Buschke—Lowenstein tumor,由Buschke和Lowenstein于1925年提出并命名.发生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机体,常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感染相关,疣体巨大、易恶变。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性传播疾病,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目前巨大型尖锐湿疣并发HIV感染和(或)AIDS的报告仍非常少㈣。笔者于2008年2月-2012年6月共诊治5例男性艾滋病并发巨大型尖锐湿疣患者,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尖锐湿疣 CD4+T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