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志诚 任正涛 +2 位作者 曾熙雯 段禾祥 吴学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基于《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科考资料、公民科学数据,结合一定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为框架,形成了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补充名录,对... 基于《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科考资料、公民科学数据,结合一定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为框架,形成了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补充名录,对新的名录采用属–科(G–F)多样性指数计算各州市保护物种多样性,并对云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种类、各州市分布情况及分布格局等进行系统剖析。结果表明:补充后云南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403种,较2021年名录(385种)增加18种(4.68%)。云南省的G–F多样性指数为0.90,各州市平均值为(0.78±0.05),最高为怒江州(0.90),最低是曲靖市(0.56)。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相似性形成6个区域,且物种多样性分布在经纬度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及各州(市)、县(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更新及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陆生野生动物 分布格局 多样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杞麓湖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相关因子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永强 国晓春 +3 位作者 卢少勇 宋迪 蒋昀耕 杨莉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MCs主要异构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MCs与水质和浮游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人体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MCs的风险等级。结果发现,MCs浓度自秋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秋季湖内胞内MCs(IMCs)占比超过99%,冬季IMCs与胞外MCs(EMCs)浓度接近。MC-RR和MC-LR是主要的MCs异构体类型,其中MC-RR在秋季浓度占比高于MC-LR和MC-YR,而冬季MC-LR最高。MCs与微囊藻密度等生物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N、TP和NH_(3)-N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杞麓湖EMCs污染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04~0.110,处于极低或低风险,冬季风险略高于秋季,因南岸入湖EMCs污染以及湖内IMCs释放带来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杞麓湖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3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严长安 杨汝兰 +2 位作者 付潇华 刘艳 吴文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94-6202,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定量评估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688.16亿元和729.31亿元,6年间增加了41.15亿元。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看,由大到小排序为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裸地。(2)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52.71k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93.25km~2。(3)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相互间的转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88亿元,其中耕地、草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面积的变化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4.62亿元,林地和湿地面积的变化减少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0.74亿元。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流域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损益 土地利用动态度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程海和阳宗海季节性分层及其消退对冬季水华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起超 杨炫 +3 位作者 王玮璐 董静 黄立成 秦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1-712,共12页
基于2014年10月2016年7月在云南程海和阳宗海开展了4个季度(秋季,10月;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的调查,研究了两个湖泊的水体分层特征,探讨了热力分层及其变化与其他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程海和阳宗海水体... 基于2014年10月2016年7月在云南程海和阳宗海开展了4个季度(秋季,10月;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的调查,研究了两个湖泊的水体分层特征,探讨了热力分层及其变化与其他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程海和阳宗海水体分层的特征均为冬季混合、春季形成分层、夏秋季分层稳定,两湖均属暖单次混合型湖泊;程海分层期温跃层的平均深度(顶界)、厚度和强度分别为17.70±3.89 m、5.54±4.44 m和0.67±0.43℃/m,阳宗海的分别为12.53±3.35 m、8.25±4.85 m和0.53±0.43℃/m.在热力分层稳定期,两湖底层达到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底层的电导率总体较表层高.调查期间,两个湖泊水柱表层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均在冬季出现峰值,程海和阳宗海的分别为19.22±11.08和45.82±9.41μg/L;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力分层的消退可能是导致水体表层无机营养盐升高(底层供给)的重要原因,加之适宜的光热条件可诱导两湖冬季水华的发生;在其他季节转化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亦具有一定的共性及湖泊与季节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溶解氧 营养盐 浮游植物 冬季水华 云南高原 程海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以昆明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辉 陈欣 +3 位作者 茹菁宇 陈少妹 刘伟 严长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规律,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降水结构序列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2017年间昆明市年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呈减小趋势,降水...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高原山地城市降水结构演变规律,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降水结构序列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2017年间昆明市年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呈减小趋势,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在昆明主城区及下风区存在2个明显的高值区;②夜、昼降水发生率相当,但夜间贡献率、降水强度略大,且夜间强降水事件持续加剧;夏秋季的降水占全年主导地位,其降水强度呈持续增加趋势;不同等级降水发生率随雨级递增呈指数型递减,贡献率呈二次型变化,降水强度呈线性递增;弱降水事件持续减少,强降水事件持续增加是降水等级结构变化的特征;③年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R CU分别为10.62%、-0.91%、11.32%,表明城市化对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具有增加效应,而对降水频次具有减小效应,主要由于城市化使冬季降水日数及小雨日数减少;城市化扰动了不同的降水结构,使夏秋季及夜间强降水事件更集中,小型降水事件减少,而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结构 演变特征 时间尺度 降水等级 城市效应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碱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性能及机理
7
作者 李文豪 周新涛 +2 位作者 罗中秋 阎崔蓉 赵世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体系性能影响较小。SSP/PMS体系不仅对TC有优异的去除效果,还对亚甲基蓝、刚果红等常见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表明:体系中主要生成的活性氧为超氧自由基(·O_(2)^(-))和单线态氧(^(1)O_(2))。TC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去甲基、脱羟基、羟基化和脱酰胺等反应。该研究为钢渣的高效利用和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过硫酸盐活化 盐酸四环素降解 碱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洱海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蒋为 李杰 谭志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24-230,共7页
文章应用浮游植物种属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洱海水生态健康质量。通过参照点设置、箱线图、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5个核心参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挪氏微囊藻细胞密度、直链藻细... 文章应用浮游植物种属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洱海水生态健康质量。通过参照点设置、箱线图、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5个核心参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挪氏微囊藻细胞密度、直链藻细胞密度和硅藻GDI指数,统一量纲并划分健康评价标准。洱海总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较健康”;6个水华风险较高的湖湾中,才村为“较健康”;小普陀、马久邑、桃源、双廊和挖色为“中等”。评价结果表明,P-IBI指数构建的洱海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对水生态环境响应的敏感程度较高,特别是与水质类别高度吻合,能够准确评价洱海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健康评价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南部近岸微囊藻原位增殖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
9
作者 邹艳兰 王玮璐 +4 位作者 秦江 余志荣 万国帅 刘琪 周起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5-1916,共12页
2017年7月—2018年4月在洱海南部近岸开展了4个季度的野外调查,利用细胞分裂频率法研究微囊藻原位增殖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微囊藻细胞分裂频率的变化范围为6.13%~29.23%,白天显著大于夜间,但两个点位间和表中底3层间的差异... 2017年7月—2018年4月在洱海南部近岸开展了4个季度的野外调查,利用细胞分裂频率法研究微囊藻原位增殖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微囊藻细胞分裂频率的变化范围为6.13%~29.23%,白天显著大于夜间,但两个点位间和表中底3层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经计算,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的均值为(0.36±0.06)d^(-1),总体高于其它有相关研究的湖泊。同时,微囊藻细胞分裂频率和原位生长速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大(1月,19.65%±4.10%、(0.39±0.01)d^(-1)),秋季(10月,14.48%±4.73%、(0.36±0.02)d^(-1))和夏季(7月,12.77%±3.81%、(0.37±0.07)d^(-1))次之,春季(4月,10.37%±2.64%、(0.30±0.06)d^(-1))最小,其中营养盐浓度的作用不明显,而地表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除地表太阳辐射外,影响细胞分裂频率昼夜变化的其它因子具有一定的季节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洱海微囊藻水华发生机制及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微囊藻 细胞分裂频率 比生长速率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