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研究进展
1
作者 戢晓峰 俸才梅 +2 位作者 李武 韩春阳 覃文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0,共20页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作为一项复杂且极为危险的驾驶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已成为驾驶行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该领域的潜在研究主...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作为一项复杂且极为危险的驾驶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已成为驾驶行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该领域的潜在研究主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超车视距评估与间隙接受决策行为建模、超车安全影响因素与碰撞风险评估、超车持续时间及交通仿真建模、超车碰撞预警系统安全分析4个主题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研究总体上面临数据获取的难度、模型参数选择的不确定性、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超车事故数据以及多车结队超车、弯道超车等非常规超车场景下的现场观测数据支撑较为薄弱;影响超车安全的道路、环境、驾驶员等因素难以被全面捕捉,增加了模型参数选择的不确定性;面对现实交通环境的复杂动态变化,超车模型的实时性、敏感性可能不足。在总结现有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应从4个方面重点改进:一是完善超车视距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拓展智能网联背景下的动态超车视距和间隙接受决策研究;二是强化多维因素对超车安全耦合影响机制的挖掘,构建超车风险的动态演化分析方法;三是深入解析异质交通流状态下超车持续时间与超车风险的关系,着力开发针对双车道公路超车的交通仿真软件;四是完善超车碰撞预警系统的微观驾驶行为和宏观交通运行影响分析,提升超车碰撞预警系统的集成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 研究进展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 交通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热点对比与展望 被引量:14
2
作者 戢晓峰 杨春丽 +1 位作者 郝京京 覃文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4-152,共9页
为了解重大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应急物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近23年(1997—2020年)的992篇文献为样本,利用科学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应急物流发展脉络和特征。结果表明: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呈阶段性... 为了解重大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应急物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近23年(1997—2020年)的992篇文献为样本,利用科学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应急物流发展脉络和特征。结果表明: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呈阶段性发展特征,先后经历萌芽阶段(2003年以前)、上升阶段(2003—2013年)和稳定发展阶段(2014—2020年);针对特定情景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构建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地震为主的自然灾害型事件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内容差异,可将模型划分为路径优化模型、设施选址模型和定位—路径组合模型3类,而不确定性因素是影响建模精度的关键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优化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物流 研究热点 对比分析 突发事件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地区物流减贫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戢晓峰 李明骏 +1 位作者 陈方 宗晓庆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9,共10页
物流减贫效率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19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物流减贫效率评价指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减贫效率并对样本进行分类,随后构建时空地理... 物流减贫效率的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19个欠发达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物流减贫效率评价指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减贫效率并对样本进行分类,随后构建时空地理加权模型,获取物流减贫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物流减贫效率分解方面,各欠发达省份差异显著,分属于成长型、潜力型、需求不足型和能力不足型四种类型。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受人力资本、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受物流规模、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需求不足型与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除了受物流规模与物流技术影响外,分别受区域政策、信息开放程度影响较大。因此,结合不同类型欠发达省份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成长型欠发达省份应积极推动教育与物流相结合;潜力型欠发达省份应持续关注物流投资规模的影响;需求不足型欠发达省份需正视物流先导性未有效体现所带来的短期性物流减贫效率低下;能力不足型欠发达省份应推进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物流信息交流、物流技术沟通、物流经济协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减贫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欠发达地区 影响因素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果蔬冷冻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伍景琼 黄嘉博 +1 位作者 高东金 于司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62-473,共12页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速冻果蔬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速冻果蔬消费及其加工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也让速冻果蔬全程冷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速冻果蔬冷冻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从物流角...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速冻果蔬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速冻果蔬消费及其加工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也让速冻果蔬全程冷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速冻果蔬冷冻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从物流角度综述了冷加工技术、冻藏技术、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速冻果蔬从前端到末端全链条中的应用,介绍了应用于速冻果蔬冷冻链的新技术、新材料,总结了速冻果蔬冷冻链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应从速冻果蔬冷冻链各个环节的建模仿真、冷冻链技术标准化、绿色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促进我国速冻果蔬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链 速冻果蔬 速冻技术 信息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铁客流的时空动态波动特征与比较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毛润彩 戢晓峰 +2 位作者 尹安藤 陈方 赵润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0-1222,共13页
不同时段下行为主体生活方式的客观变化导致活动者地铁出行空间与模式发生改变,区别不同时段地铁客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有助于引导城市功能更新与集约增长。以深圳市为案例,运用时空数据挖掘与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从整体、站点、O... 不同时段下行为主体生活方式的客观变化导致活动者地铁出行空间与模式发生改变,区别不同时段地铁客流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有助于引导城市功能更新与集约增长。以深圳市为案例,运用时空数据挖掘与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从整体、站点、OD多视角考察工作日、周末与节假日地铁客流在流量、流向、联系、结构上的时空动态波动特征。研究表明:1)网络整体视角下,工作日、节假日、周末表现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铁客流模式,分别呈现“双峰”“平峰”和“小双峰+平峰”形态。2)站点视角下,仅少数站点在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客流量及分担率差异显著,工作日客流高度集中于就业功能主导型站点,非工作日客流集中于交通枢纽型及综合型站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高混合度有助于客流分散和抗扰。3)OD视角下,地铁网络OD客流呈幂律分布且层级分异明显;地铁拓扑网络中心与不同时段下的客流中心均呈空间双耦合特征;周末与节假日的多元化出行以及城市中心的高密度混合开发模式弱化客流对特定线路的依赖,其客流联系易呈圈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客流 工作日 周末 节假日 时空异质性 多视角 OD客流 社区发现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双车道公路借道超车轨迹预测模型
6
作者 覃文文 彭栋梁 +4 位作者 戢晓峰 徐迎豪 李冰 李武 曾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6,共11页
为提高山区双车道公路的车辆轨迹预测精度,本文设计一种考虑借道超车影响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首先,基于无人机视频轨迹数据,根据航向角将借道超车过程划分为跟驰、借道、超车和返回这4种状态;其次,构建包含借道超车状态、车辆运动特征... 为提高山区双车道公路的车辆轨迹预测精度,本文设计一种考虑借道超车影响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首先,基于无人机视频轨迹数据,根据航向角将借道超车过程划分为跟驰、借道、超车和返回这4种状态;其次,构建包含借道超车状态、车辆运动特征、空间位置属性和交通状态的多元特征数据集,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拟合借道超车状态与车辆运动特征、空间位置和交通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识别影响借道超车状态变化的关键因素;然后,将借道超车状态、影响借道超车状态的关键因素和历史轨迹数据集,以滑动时间窗口形式输入至Informer模型,预测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借道超车轨迹;最后,与未考虑借道超车影响的传统超车轨迹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车头时距、主体车辆横向速度和横向偏移是影响借道超车状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山区双车道借道超车场景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与未考虑借道超车影响的轨迹预测模型相比,本文模型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值分别降低53.05%和38.11%,决定系数均值提升23.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超车轨迹预测 Informer时间序列模型 借道超车 山区双车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双车道公路弯道路段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预测
7
作者 覃文文 白碧璇 +3 位作者 韩春阳 戢晓峰 谷金晶 田毕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跟驰状态反映车辆间的跟随风险程度,为预测山区双车道公路弯道路段车辆跟驰状态变化路径,本文利用无人机拍摄视频数据,构建基于高阶马尔可夫链的弯道路段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预测模型。首先,从视频数据中提取跟驰车辆轨迹特征,采用因子... 跟驰状态反映车辆间的跟随风险程度,为预测山区双车道公路弯道路段车辆跟驰状态变化路径,本文利用无人机拍摄视频数据,构建基于高阶马尔可夫链的弯道路段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预测模型。首先,从视频数据中提取跟驰车辆轨迹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提炼表征跟驰状态的公因子特征;其次,利用K-Means++算法对公因子特征进行聚类,将小客车跟驰状态分为强跟驰、弱跟驰和强弱过渡区间这3种状态;最后,引入高阶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山区双车道公路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结果表明:强跟驰和弱跟驰状态的转移存在状态转移的过渡区间,强跟驰时,前导车对跟驰车有较强的制约性,跟驰车辆速度随前导车变化而发生延迟性变化,随着跟驰状态由强转弱,制约性会逐渐降低;七阶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7.6%以上;3种跟驰状态的自转移概率分别为97.57%、98.90%和96.74%,状态之间的转移方面,强跟驰与弱跟驰直接转移概率较低,过渡区间在转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预测小客车跟驰状态转移时具有优越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研发前车碰撞主动安全预警系统提供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转移预测 高阶马尔可夫链 跟驰状态 山区双车道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速预测方法
8
作者 戢晓峰 王京津 +2 位作者 卢梦媛 徐迎豪 覃文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545,共10页
为实现黏滞效应影响下的车速准确预测,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例,基于无人机拍摄视频提取的行车轨迹数据,引入流体力学定义黏滞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黏滞系数测度模型,将黏滞系数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 为实现黏滞效应影响下的车速准确预测,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例,基于无人机拍摄视频提取的行车轨迹数据,引入流体力学定义黏滞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黏滞系数测度模型,将黏滞系数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 based on Attention Mechanism,GRU-AM)模型相结合,提出了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辆速度预测方法并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黏滞效应导致车流呈现近似流体的黏滞性假设成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呈“低车速、高离散”现象,其速度25%、50%、85%分位值与普通路段的差值分别为-2.01 m/s、-1.68 m/s、-1.35 m/s,速度变异系数、速度离散系数的差值分别为0.058、0.218。此外,将黏滞系数作为关键输入特征提高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构建的GRU-AM模型拟合优度(R2)提高了2.57百分点、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减小了0.188,用于对比的单一模型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和Transformer的R2分别提高了3.88百分点和9.89百分点、MAE分别减小了0.1075和0.2344,其中GRU-AM模型表现最好,R2为95.23%,MAE为0.4352。研究表明,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速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速度预测 穿村镇路段 山区公路 黏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329个城市的物流用地面板数据 被引量:12
9
作者 戢晓峰 王然 +2 位作者 陈方 覃文文 李杰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物流用地数据,构建用地蔓延指数模型,采用核密度、加权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蔓延强度及方向等多维角度出发,获取2008—2017年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2008—2017年,中国城市物流蔓延强度最... 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物流用地数据,构建用地蔓延指数模型,采用核密度、加权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蔓延强度及方向等多维角度出发,获取2008—2017年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2008—2017年,中国城市物流蔓延强度最高为东北部,其次为东部、西部、中部,全国约67.48%的城市处于慢速蔓延状态。②城市物流蔓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长三角、山东半岛和京津冀3个主要核密度高值区,物流用地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和云南等西部地区。③中国城市物流蔓延的空间分布重心轨迹经历了向东北−西南−东南方向的演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应合理扩张物流用地,降低物流蔓延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蔓延 用地蔓延指数 重心轨迹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覃文文 李欢 +2 位作者 李武 谷金晶 戢晓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74,共20页
驾驶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复杂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深入理解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规律和行为风险性,本文聚焦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对货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风格、行为风险性及其与行车安... 驾驶行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复杂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深入理解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规律和行为风险性,本文聚焦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对货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风格、行为风险性及其与行车安全的关系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首先,利用构建的文献检索策略,筛选出38篇相关文献,并结合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对生成的4个研究主题,即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辨识,危险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货车碰撞事故致因分析及驾驶安全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其次,针对数据源、特征工程及建模方法等分析要素,构建了适用于任意研究主题的通用研究路径,并重点归纳了目前研究主题在数据源、变量选择方法、研究地点及建模方法等关键要素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描述、解释、关联及应用的角度提炼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有必要将驾驶状态特性、车辆运行状态及道路交通状况等多维特征变量进行多源信息融合,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的驾驶行为研究;需加强研究山区公路环境下货车与其他类型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从“人-车-路”视角分析货车碰撞事故致因;需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等高新智能自动化环境下的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行车安全关系研究;拓展面向驾驶安全的货车驾驶人驾驶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框架。研究成果将为货车事故治理、公路货运平台监控及道路线形设计等应用场景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相对全面地理解货车驾驶人驾驶行为与道路行车安全的交互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驾驶行为 LDA模型 货车驾驶人 行车安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识别与量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覃文文 鄢祺阳 +2 位作者 谷金晶 李武 戢晓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重载货车驾驶人的激进驾驶风格具有强烈的习惯性特征和风险性特征,一旦养成很难矫正,且极易诱发交通事故。针对现有研究极少关注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的不足,本文基于某全国货运监管平台提供的云南省重载货车低频轨迹数据,从风格聚类... 重载货车驾驶人的激进驾驶风格具有强烈的习惯性特征和风险性特征,一旦养成很难矫正,且极易诱发交通事故。针对现有研究极少关注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的不足,本文基于某全国货运监管平台提供的云南省重载货车低频轨迹数据,从风格聚类、风格识别和风格评估这3个方面,提出综合考虑疲劳驾驶特征和超速驾驶特征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分析方法。首先,基于轨迹数据蕴含驾驶人驾驶行为模式的特点,构建表征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的疲劳驾驶和超速驾驶特征集;其次,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特征约简,并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划分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风格;然后,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并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基于疲劳驾驶特征和超速驾驶特征的累积分布,建立基于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赋权法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量化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特征约简,提取的疲劳因子和超速因子能综合反映上述两类特征集80.838%的信息;根据疲劳因子和超速因子可将驾驶风格划分为4种类别,即稳健型、超速型、疲劳型和危险型,相应重载货车驾驶人比例依次为62.60%、25.02%、7.40%和4.98%;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对不同风格的识别准确率均大于97%,整体表现优于梯度提升决策树;基于CRITIC赋权法的驾驶风格评估模型能有效量化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风格,其中稳健型驾驶人表现最好,75%以上的驾驶人风格评估总分高于60分;危险型驾驶人表现最差,75%以上的驾驶人风格评估总分低于20分。研究结果可为重载货车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的监测、干预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驾驶风格识别 支持向量机 重载货车 轨迹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减贫效应测度 被引量:5
12
作者 戢晓峰 李武 陈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5-652,共8页
为科学测度连片特困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减贫效应,基于熵权-TOPISIS模型对贫困程度进行评估,并以综合贫困指数为被解释变量,表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6个指标(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公路网密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货... 为科学测度连片特困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减贫效应,基于熵权-TOPISIS模型对贫困程度进行评估,并以综合贫困指数为被解释变量,表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6个指标(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公路网密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货物平均运距)为解释变量,引入空间杜宾模型(SDM)计量县域尺度下物流业发展对区域减贫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物流业增加值、路网密度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区域减贫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物流业增加值每增加108元,本县(区)的综合贫困指数将降低0.060;货物周转量、公路网密度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区域减贫的间接(空间溢出)作用明显,本县(区)货物周转量每增加108 t·km^-1,毗邻县(区)的综合贫困指数将降低0.020。均衡物流产业的空间分布、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调动贫困县(区)物流需求,是发挥物流减贫效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减贫效应 空间计量 连片特困地区 物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定制出行的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京京 张玲 +2 位作者 吴小龙 杨晓泉 刘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通学方式选择 混合选择模型 定制出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公路运输减贫的耦合作用机制--以云南昭通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宗晓庆 陈方 +1 位作者 戢晓峰 刘丁硕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2,104,共5页
为探究公路运输与贫困的关联关系,提出公路运输减贫的作用机制框架,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旅客运输联系、客运运营服务特征指标体系和贫困测度方法,以云南昭通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县域公路运输减贫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昭通... 为探究公路运输与贫困的关联关系,提出公路运输减贫的作用机制框架,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旅客运输联系、客运运营服务特征指标体系和贫困测度方法,以云南昭通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县域公路运输减贫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昭通市公路交通设施呈现出中部及东南部高密度的整体态势。旅客运输联系圈层结构明显,客运运营服务联系呈现“中心-腹地”分布格局;县域贫困差异显著,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西南县域的贫困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昭通市公路运输减贫处于欠协调状态,县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减贫差异不显著,公路旅客运输联系减贫呈现以东北为核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公路客运运营服务减贫呈现“核心-外围”式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交通减贫 耦合作用机制 昭通市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乡镇集市影响的穿村镇公路事故风险因素辨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戢晓峰 李金 +2 位作者 卢梦媛 韩春阳 覃文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4-222,共9页
为了改善乡镇集市与穿村镇公路耦合区域的交通安全,以云南省某二级公路穿村镇路段为研究对象,依据乡镇居民可承受出行距离与集市最大交易半径,界定集市核心区与集市辐射区,选取人、车、路、环境、管理及事故形态6个维度的29个风险因素,... 为了改善乡镇集市与穿村镇公路耦合区域的交通安全,以云南省某二级公路穿村镇路段为研究对象,依据乡镇居民可承受出行距离与集市最大交易半径,界定集市核心区与集市辐射区,选取人、车、路、环境、管理及事故形态6个维度的29个风险因素,采用基于关联规则的风险因素辨识模型构建穿村镇公路事故风险因素网络,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特征获取事故关键风险因素。结果表明:集日穿村镇公路事故时空集聚特征显著,且集市核心区交通冲突更为严重,伤人事故概率为57.99%,是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对事故风险传播具有主导作用;直穿村镇路段交通标志缺失与缓坡路段会车不当分别是财产损失事故与伤人事故的直接风险因素;整体上,驾驶员因素平均聚类系数最大,易产生连锁反应,在集市核心区涉及驾驶员会车不当和未按规定让行时,伤人事故概率分别增加23.71%和2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村镇公路事故 乡镇集市 集市影响范围 风险因素 辨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村镇公路交叉口车辆速度特性及行车安全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戢晓峰 詹换勤 +1 位作者 普永明 覃文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7-1245,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穿村镇公路事故治理是重大现实问题,而穿村镇公路交叉口速度特性分析与行车安全评价已经成为迫切的理论需求。选择云南省2个典型穿村镇公路交叉口为实例,采集无人机视频数据以分析穿村镇公路交叉口的车辆速度变化规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穿村镇公路事故治理是重大现实问题,而穿村镇公路交叉口速度特性分析与行车安全评价已经成为迫切的理论需求。选择云南省2个典型穿村镇公路交叉口为实例,采集无人机视频数据以分析穿村镇公路交叉口的车辆速度变化规律;构建危险性系数模型与Vague复合物元行车安全等级判定模型,评估穿村镇公路交叉口行车安全水平,并通过实例交叉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穿村镇公路交叉口车辆运行速度总体呈现“减速—加速”模式,速度最低点位于交叉口中心附近;路况复杂的多路交叉口速度分布于[40,65]km/h,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相较于无路侧干扰的行驶场景,避让场景下交叉口车速离散度更大,车速差最大值为49.78 km/h。评价案例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性,发现车辆驶入时距交叉口中心越近,危险性系数越大,驶出时则反之;两个案例交叉口的危险性系数最大值均位于交叉口中心,该位置加速度变化最快,行车安全性最低;十字交叉口行车安全性更差,易发生交通事故,多路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性良好。研究成果可为穿村镇公路事故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行车安全评价 Vague复合物元 速度特性 穿村镇公路交叉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驾驶风格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行车风险场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戢晓峰 王健 +2 位作者 徐迎豪 卢梦媛 覃文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6-325,共10页
针对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交通事故多发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驾驶风格的行车风险识别方法,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驾驶风格在风险评估中的影响,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利用无人机采集车辆轨迹数据,建立轨... 针对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交通事故多发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驾驶风格的行车风险识别方法,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驾驶风格在风险评估中的影响,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利用无人机采集车辆轨迹数据,建立轨迹分析数据库;其次,基于行车风险场理论并通过事故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刻画穿村镇段行车环境对车辆行驶的风险影响,进一步引入驾驶风格因子,建立考虑驾驶风格的行车风险场,实现多要素的综合考虑与行车风险量化;最后,基于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分析考虑驾驶风格前后模型关键参数的全局灵敏度,并实现区域风险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选择速度均值、加速度均值和冲击度方差进行驾驶风格划分,K值为4时聚类效果最佳;Sobol法有效评估了参数灵敏度,当考虑驾驶人行为场后,总灵敏度分布更加均匀,模型考虑因素更为广泛,其中速度和冲击度标准差为最显著参数,总灵敏度分别为0.41和0.34;对多车共同作用产生的风险可视化显示,势场范围随道路线形变化而变化,在穿村镇交叉口风险值最显著,整体行驶速度降比为17.39%,将进一步发挥风险场理论在微观交通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风险场模型 灵敏度分析 穿村镇道路 驾驶风格 山区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戢晓峰 曹瑞 +2 位作者 陈方 韩春阳 李晓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构建Tobit回归模型,探究县域交通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整体呈逐步增长态势,在乡村振兴阶段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交通扶贫综合效率主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大幅提升;依据交通扶贫综合效率的平均值和Malmquist指数值两个维度,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可划分为潜力型、发展型、成熟型及巩固型4种类型,而发展型和成熟型是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的主要形态;县域规模、产业结构对交通扶贫效率的提升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就业支持、消费水平、区位优势、投资规模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在影响强度和作用路径上存在差异。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县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劳动力就业等因素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联动效应”,针对不同交通扶贫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短板,采取差异化、合理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扶贫效率 测度 影响因素 DEA-Malmquist模型 滇西边境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数据驱动的山区公路货车移动遮断险态跟驰行为识别模型
19
作者 戢晓峰 薛唯 +2 位作者 卢梦媛 覃文文 李太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15-3027,共13页
为识别山区双车道公路货车移动遮断下的小客车险态跟驰行为,基于无人机拍摄和视频轨迹提取技术提取车辆轨迹,利用人工少数类过采样法(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对不平衡轨迹数据过采样,并对驾驶行为聚类分析,... 为识别山区双车道公路货车移动遮断下的小客车险态跟驰行为,基于无人机拍摄和视频轨迹提取技术提取车辆轨迹,利用人工少数类过采样法(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对不平衡轨迹数据过采样,并对驾驶行为聚类分析,将跟驰行为标定为危险和安全两种类别;依据紧迫跟驰、偏移过大和车速变化大三种险态跟驰行为诱因,确定险态跟驰行为风险测度(Measure of Driving Risk,MOR),包括碰撞时间倒数、相对横向偏移量和速度变异系数,并将MOR和聚类标定标签作为识别模型输入变量;通过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GBM)建立险态跟驰行为识别模型,再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算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云南省某山区双车道公路为例进行试验,共提取543对小客车跟驰货车轨迹数据,数据预处理后筛选出467对有效跟驰数据;经过采样处理和聚类标定,结果表明:小客车跟驰货车时,超三成小客车处于险态跟驰状态;险态跟驰行为直道和弯道识别模型的精确率分别达95.49%和95.48%,其中LGBM表现最稳定,而RF和AdaBoost的稳定性较差且精确率不高。基于LGBM的险态跟驰行为识别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在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险态跟驰行为识别 轻量梯度提升机(LGBM)算法 山区双车道公路 不平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与地铁组合出行的影响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关昊天 戢晓峰 +2 位作者 李武 陈方 邓若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11,共12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与地铁组合出行需求的影响,首先,基于12万次的共享单车出行数据,采用空间置信椭圆技术,刻画地铁站点领域内的共享单车集聚特征;其次,建立自行车—地铁骑行集聚缓冲区的量化方法,从密度、交通设施、土地利用、... 为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与地铁组合出行需求的影响,首先,基于12万次的共享单车出行数据,采用空间置信椭圆技术,刻画地铁站点领域内的共享单车集聚特征;其次,建立自行车—地铁骑行集聚缓冲区的量化方法,从密度、交通设施、土地利用、目的可达性以及地铁客流这5个维度评估地铁站点领域内的建成环境属性;最后,引入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拟合建成环境因素与组合出行需求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地铁客流和工作场所是影响组合出行的核心因素,展示了明显的阈值效应,商业活动的增加在初期可以增强组合出行的需求,但过高的密度会因交通拥堵导致负面效应;公交站点密度的提升表征了共享单车与公交系统之间的相互竞争,突显了城市交通模式间的复杂互动;进一步,土地利用多样性和人口密度对组合出行的非线性影响,反映了城市规划与居民通勤模式的深层次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组合出行 梯度提升决策树 共享单车 建成环境 骑行集聚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