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市油菜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秀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227-227,共1页
根据油菜生长对环境的需求,结合玉溪市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玉溪市油菜生长发育期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并分析研究划分出当地油菜适生种植区域,以更好地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合理调整作物种植布局。
关键词 油菜 温度 水分 光照 种植区域 划分 云南玉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烤烟化学品质风格特点的种植气候成因
2
作者 孙秀芬 黄中艳 +2 位作者 解明恩 谢新乔 代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1-1382,共12页
为深入认识烤烟烟叶化学品质与种植气候的内在关系,基于10个县(区)田间试验和气候资料,采用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因素对云南烤烟多项化学成分含量及化学品质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烟区大田生长期(4—8月)有6种烤烟... 为深入认识烤烟烟叶化学品质与种植气候的内在关系,基于10个县(区)田间试验和气候资料,采用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因素对云南烤烟多项化学成分含量及化学品质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烟区大田生长期(4—8月)有6种烤烟气候类型,但大多数类型表现为:大田生长期平均气温(T)显著偏低(最热月<22.5℃),旺长成熟期(6—8月)平均相对湿度(RH)较高(>78%)、降水量(R)较大(>5.5 mm·d^(-1))、日照时数(S)偏小(<5.0 h·d^(-1)),而移栽伸根期(4月中旬—5月中旬)T>19.5℃、R<1.8 mm·d^(-1)、RH<66%、S>7.0 h·d^(-1)。烤烟大田生长期(尤其成熟期)相对湿度较高、降水量较大,有利于烟叶总氮和蛋白质形成和积累;大田生长期(尤其旺长成熟期)平均温度较低,有利于烟叶烟碱含量的提高。旺长成熟期温和湿润寡照的气候条件是云南烟叶上述3项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云南低纬度高原大部地区烤烟大田生长季前期(4—5月)相对干燥晴暖、中后期(6—8月)温和湿润寡照的气候特征,显著影响云南烟叶主要化学成分(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蛋白质、钾和石油醚提取物)的积累及其品质风格特点的形成。分析成果可应用于开发特色烟叶,改善烟叶化学品质的评估和预测,为烟草业合理调配不同产地原料烟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种植气候 烤烟化学品质 系统聚类 主成分分析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区划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惠 邓勇 +2 位作者 尹丽云 许迎杰 景元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3-87,共5页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云南省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状况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所形成的区划对各地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供了比较客观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一次切变冷锋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泓 杨若文 +2 位作者 钟爱华 尤红 金少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3-963,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基本一致,冷暖空气交汇于切变线和冷锋附近,产生强降水。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合理配置及相互作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CAPE高能区和等Δθ_(se)_((500-800))线密集区的分布与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对应关系。暴雨发生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等中小尺度特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密切相关。地面锋面及叠加在其上的加密地面风场辐合区的位置和移动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地面强降水强度和落区与对流云团的TBB等值线梯度大小以及梯度大值区的位置相关。地闪频数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判据之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低纬高原不同暴雨点的地闪频数峰值出现时间与强降水峰值时间的关系复杂。大风区、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的存在和"列车效应"是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边界层急流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强迫和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冷锋型暴雨 地面风场辐合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地闪特征 雷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70812”云南元江特大山洪泥石流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金少华 段旭 +1 位作者 艾永智 李桂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7,共6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FY-2C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分析了云南元江2007年8月12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低层冷锋切变在南移过程中受"帕布"台风低压外围较强东北气流的阻挡和引...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加密自动站雨量、FY-2C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分析了云南元江2007年8月12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低层冷锋切变在南移过程中受"帕布"台风低压外围较强东北气流的阻挡和引导,使切变转向后在哀牢山附近形成与山脉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风向切变是造成本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切变线附近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和多普勒径向速度的逆风区产生的短时大暴雨,是引发元江"8.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天气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泥石流 中尺度系统 多普勒雷达 逆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低温冷害成因和天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少华 周泓 +1 位作者 艾永智 蔡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655-16658,共4页
[目的]研究玉溪市低温冷害成因和天气环流特征。[方法]分析了玉溪市发生低温冷害的成因,介绍玉溪市低温冷害类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冷空气影响路径和发生低温冷害天气的典型环流特征。[结果]玉溪市低温冷害是由于其地形地... [目的]研究玉溪市低温冷害成因和天气环流特征。[方法]分析了玉溪市发生低温冷害的成因,介绍玉溪市低温冷害类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冷空气影响路径和发生低温冷害天气的典型环流特征。[结果]玉溪市低温冷害是由于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和气候成因造成的,低温冷害包括霜冻、春季低温、秋季低温3种类型;玉溪市冷空气的影响路径有东北、北方、西北和偏东4条路径。降雪天气的环流特征主要是南支槽、强冷空气型和冷锋切变型;高空冷平流与低层冷高压控制下长时间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是重霜冻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8月低温的环流背景就是有利于较强冷空气在盛夏入侵玉溪市的高空环流,影响玉溪市的环流主要为北冷槽南低压型。[结论]该研究为天气预报和相关专业科技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柑橘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宝 卢玉娥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1期80-81,共2页
利用1987-2017年玉溪市气象观测资料和柑橘生长物侯期及相应温度指标,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GIS技术及精细化小网格气候资源分析方法,对玉溪市柑橘种植区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按照分析结果,将玉溪柑橘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 利用1987-2017年玉溪市气象观测资料和柑橘生长物侯期及相应温度指标,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GIS技术及精细化小网格气候资源分析方法,对玉溪市柑橘种植区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按照分析结果,将玉溪柑橘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并制作了细网格区划专题图,有利于柑橘本地化产业种植,为玉溪柑橘种植区的合理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气候适宜性 区划 农业气象 云南玉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6月6-7日玉溪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8
作者 白学文 李艳平 《南方农业》 2016年第18期204-205,共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6月6-7日玉溪市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发生背景为弱冷空气及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切变线及辐合区成为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且不稳定能...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6月6-7日玉溪市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发生背景为弱冷空气及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切变线及辐合区成为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且不稳定能量变化与暴雨时段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线 西南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雹灾发生规律及降雹临界参数特征分析
9
作者 姜莹 朱睿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11-12,19,共3页
分析玉溪市雹灾的发生规律,以为科学开展防雹作业提供重要依据。对回波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回波的发展规律,提取降雹时的临界参数。指挥人员可以根据降雹的临界参数值指挥作业,保证在作业时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的作... 分析玉溪市雹灾的发生规律,以为科学开展防雹作业提供重要依据。对回波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回波的发展规律,提取降雹时的临界参数。指挥人员可以根据降雹的临界参数值指挥作业,保证在作业时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好的作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灾 发生规律 临界参数 云南玉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604号台风“碧利斯”持久不消及造成云南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尤红 王曼 +1 位作者 曹中和 赵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6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6h再分析资料对0604号台风"碧利斯"登陆后持久不消及其造成云南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两高间强而宽广的辐合带和西南急流增强使台风低压在陆上连续5d不消,副高、西南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6h再分析资料对0604号台风"碧利斯"登陆后持久不消及其造成云南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两高间强而宽广的辐合带和西南急流增强使台风低压在陆上连续5d不消,副高、西南急流在低压区形成的最大风速中心位置决定台风低压移动方向.此次云南台风暴雨是在台风减弱低压主导作用下,激发强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形成利于垂直运动深厚发展伴有强抽吸作用的暴雨动力结构,孟加拉湾水汽源源不断向云南上空输送,经低层强水汽辐合抬升凝结而造成的.影响云南500hPa低压干位涡涡源中心值越大地面降水越强,850hPa干、湿位涡可提前12h预示台风减弱、移动方向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低压 暴雨 位涡 副高 西南急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县杧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11
作者 王宝 夏纪胜 《南方农业》 202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利用云南省元江县1993—2023年气象观测数据和杧果种植产量、物候期资料,分析气象要素与杧果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杧果各物候期相应的温度指标,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GIS反距离权重计算分析方法,对元江县杧果种植区进行气... 利用云南省元江县1993—2023年气象观测数据和杧果种植产量、物候期资料,分析气象要素与杧果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杧果各物候期相应的温度指标,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GIS反距离权重计算分析方法,对元江县杧果种植区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按照分析结果,将元江杧果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并制作了网格分析专题图,有利于杧果本地化产业种植,为杧果种植区的合理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物候期 适宜性 分布 云南省元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8”云南罕见春季强对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2
作者 尤红 肖子牛 +3 位作者 曹中和 白学文 马锋波 赵如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70-1279,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水汽图像、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漏报的"2.28"云南罕见春季强对流中冰雹、雷打雪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水汽图像、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漏报的"2.28"云南罕见春季强对流中冰雹、雷打雪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强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引起,过程中昆明雷打雪上空为向高层扩展增强的逆风区,近地层零速度线呈"S"型暖平流形式,有钩状、块絮混合条状或片状回波对应,45 dBz的钩状回波强中心带在5-7 km处并向高层偏东方向伸展;玉溪强冰雹由"弓"型回波前部中-γ尺度中气旋活动所致,回波强度、零速度线自南向北呈汇合型和发散型的典型超级单体回波特征,60 dBz最强中心在5 km高度,雹云中〉50 dBz回波经历柱状、倒"V"和钩状,并与有界弱回波BWER相伴。WRF较好地模拟了整个强对流过程中的回波强度、形态和移动方向,验证了实况中冰雹、雷打雪云中存在强倾斜上升气流和冰雹云中倾斜上升气流,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大于雷打雪云中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冰雹 雷打雪 雷达回波 倾斜上升气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钟爱华 周泓 +2 位作者 赵付竹 杨素雨 严直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9-417,共9页
运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数据、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降水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时间分辨率逐6 h),对比分析了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影响云南的路径、环流场、云图、水汽条件、... 运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数据、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降水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时间分辨率逐6 h),对比分析了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影响云南的路径、环流场、云图、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特征。结果表明:"启德"影响云南期间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热带气旋(TC)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风到偏东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台风取偏西路径影响云南。而"飞燕"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东,副热带高压呈块状,TC位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热带低压取西北路径影响云南,从而使得"飞燕"影响时云南中部处于气旋性风场中,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气流两支气流汇集在此,在云南中部也产生了较强降水。两个TC影响云南时对流层中低层保持了较大的水汽输送。水汽主要来自于其本身、南海洋面和孟加拉湾。水汽辐合中心处于低压倒槽的槽前,随着系统自东向西影响云南的中部及以南地区。强降水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机制,释放了不稳定能量。因此,做好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态、位置的预报有利于把握登陆后热带低压的移动路径,从而准确预报降水强度和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行热带气旋 强降水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静止锋下的云南强倒春寒天气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尤红 曹中和 +1 位作者 郭文华 罗金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62,共7页
利用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3月云南出现强倒春寒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无南支槽的配合下,由昆明静止锋和高空切变线引发的大范围降雪和降温的强倒春寒天气... 利用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3月云南出现强倒春寒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无南支槽的配合下,由昆明静止锋和高空切变线引发的大范围降雪和降温的强倒春寒天气发生前后中低层环流的演变、热力学和动力学物理因子与倒春寒天气的关系及其形成条件,为今后预测这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倒春寒天气 昆明静止锋 物理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倒春寒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尤红 周泓 +1 位作者 杨红 姜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8-748,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总结1980—2011年云南15次低温雨雪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得出500 hPa形势高纬为两槽一脊和横槽型,700 hPa为典型北高南低特征。重点分析2011年3月14-19日和2005年3月2 6日不同... 利用常规观测和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总结1980—2011年云南15次低温雨雪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得出500 hPa形势高纬为两槽一脊和横槽型,700 hPa为典型北高南低特征。重点分析2011年3月14-19日和2005年3月2 6日不同类型下两次强过程,过程中均有昆明准静止锋增强和川滇切变线南下,新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自东北向西南侵入云南。前者地面强降温由中低层强冷平流引发,而后者是由低层强冷平流和高层强冷平流下传共同造成。强雨雪天气对应有深厚垂直上升运动或对流层中低层以下层存在强上升运动柱。孟加拉湾为水汽源地,强高、低空急流和其垂直耦合的次级环流输送了水汽和热量。强降雪期间,无南支槽时需要大而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有南支槽配合时中低层水汽通量有迅速增加过程。低层为冷层或近地面强冷平流利于降水物冷凝成雪。过程中均有强锋生作用推动锋面南下,锋面的进方向锋生函数零线对应低层850 hPa Q矢量辐合线,锋区梯度大,能量积聚多对应降雪范围大。低层等露点线有Ω型特征,露点锋抬升作用触发干湿交界面上干冷、暖湿气流交汇,露点锋和低空急流位置强度及Q矢量辐合区与云南强倒春寒降雪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地面降温幅度与850 hPa锋生函数正值强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 川滇切变线 昆明准静止锋 南支槽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尤红 曹中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5-101,共7页
利用NCEP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进行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湿位涡均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很好地反映滇黔辐合强弱和地面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湿位涡则能反映暖湿气流活动特征。强降水发生期... 利用NCEP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云南秋季强降水进行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湿位涡均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很好地反映滇黔辐合强弱和地面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湿位涡则能反映暖湿气流活动特征。强降水发生期间,中高层强干湿位涡向低层传送,低层负湿位涡向上伸展。对流层中高层的干湿位涡强中心向低层传送方向和强度变化与强降水雨带移动方向及雨强变化一致。此次强降水对流层中层的强干位涡源位于川东,表明该过程与9月2—6日川东大暴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干湿位涡 辐合 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东侧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金少华 周泓 艾永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45-1353,共9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TBB等资料,对2012年6月15日发生在哀牢山东侧突发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hPa切变线移到哀牢山后受滇缅脊和地形阻挡形成与山脉同向的切变线.地面冷锋移到哀山东侧后形成...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和FY-2C红外TBB等资料,对2012年6月15日发生在哀牢山东侧突发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hPa切变线移到哀牢山后受滇缅脊和地形阻挡形成与山脉同向的切变线.地面冷锋移到哀山东侧后形成静止锋,受不断南下冷空气补充.形成冷空气下沉,暖湿气流上升,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切变线附近辐合云带内形成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产生的"列车效应"导致了突发性暴雨发生。来自东海和孟加拉湾水汽在切变线附近交汇,受切变线两侧风向辐合产生强烈的水汽辐合,并在哀牢山附近形成深厚的水汽辐合层,是本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特征。逐小时地面自动站海平面气压场和对流有效位能在哀牢山沿线突发性暴雨发生前有明显变化,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地面中尺度暖低压附近和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此分析对此类短时强降水预报和预警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中尺度特征 列车效应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8.13”玉溪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18
作者 纳丽佳 蔡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730-10735,共6页
利用micaps资料、区域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2年8月13日发生在滇中玉溪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历时短、雨强大、受灾重、突发性强,是由台风低压倒槽西移和地面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扰动... 利用micaps资料、区域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2年8月13日发生在滇中玉溪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历时短、雨强大、受灾重、突发性强,是由台风低压倒槽西移和地面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扰动诱发的;地面到中低层小温度露点差、低层偏南暖湿气流辐合和强潜在不稳定能量、位势不稳定为强对流过程提供了所需的水汽和能量条件;过程中有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和中尺度雷暴高压活动,强对流发生地上空近地层强水汽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维持时间短。雷暴高压对应有其影响地近地层有水汽辐散和逆风区回波;灾害性大风、冰雹发生在最强回波、最高回波顶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呈跃增之后,短历时强降水则发生在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维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短时强降水 成因分析 玉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不同影响系统下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境特征和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泓 闵颖 +2 位作者 许彦艳 纳丽佳 业红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83,共1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结构、形状、演变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影响系统差异主要在于500 hPa天气系统不同,700 hPa都有切变线影响,但是形成原因各异,地面均有辐合线或弱冷锋配合。3次过程的环境条件在不稳定层结、近地层水汽、垂直风切变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大气整层可降水量、对流有效位能、SWEAT指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回波的形状有点状回波、块状回波、带状回波、絮状回波等。对流风暴分为高质心型、低质心型以及混合型;短时强降水有单独出现某种对流风暴类型的阶段,也有多种对流风暴类型同时出现的阶段;CAPE值和SWEAT指数与对流风暴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强回波剖面呈柱状结构或者塔状结构,35 dBz强回波接地,而没有悬垂特征。短时强降水多产生于长时间停滞型或移动缓慢型的对流回波,还有部分短时强降水产生于“列车效应”中。短生命周期的单体生消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绝大部分在1 h以内,但是单体合并组织和反复生消或者“列车效应”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常在1~3 h。高质心型对流风暴产生的瞬时雨强可达10 mm·(5min)-1以上,低质心型和混合型对流风暴可产生的雨强范围较大,大多在3~10 mm·(5min)-1,少数也可达到10 mm·(5min)-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 大气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丽 曹杰 +1 位作者 何大明 胡金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5-443,共9页
利用位于低纬高原主体的云南省境内94个台站1961~2008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以≥25mm为标准,研究了近50年来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区汛期强降水事件气候平均的空间分布与年总... 利用位于低纬高原主体的云南省境内94个台站1961~2008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以≥25mm为标准,研究了近50年来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区汛期强降水事件气候平均的空间分布与年总降水量的分布一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强降水事件多发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强降水事件的稀发期。低纬高原区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不仅体现在强降水发生的总次数上,也体现在发生的密集度上。多发期强降水每年发生15~20站次和20站次以上的频率可达13.0%和4.4%,而稀发期的则为0%。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暖池海温状况可能是造成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事件 年代际变化 低纬高原 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