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清华洞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调查与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孔玮 韩培钰 +6 位作者 杨泽 赵俊颖 汤燚 田佳伟 徐粉慧 宗利东 张云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4-711,共8页
目的对云南省清华洞蝙蝠粪便中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CoV进行定性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建立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CoV进行... 目的对云南省清华洞蝙蝠粪便中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CoV进行定性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建立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CoV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采集棕果蝠粪便样本306份,RT-PCR检测CoV阳性率为7.8%(24/306),检测到的24株CoV均为β-CoV,与NCBI中其它β-CoV核苷酸相似性为86.8%~100.0%;氨基酸相似性为95.2%~100.0%;qRTPCR检测CoV阳性率为18.6%(57/306),比RT-PCR检出率高(χ^(2)=25.3,P˂0.05);β-CoV平均病毒载量为1.3×10^(3)拷贝数/μL。结论云南省清华洞蝙蝠携带β-CoV,建立的q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复性,qRT-PCR检出率高于RTPCR,可对蝙蝠β-CoV进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β冠状病毒 RT-PCR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产高原唐松草的非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2
作者 蔡仕宁 郑佳琪 +3 位作者 李文斯 王文杰 肖朝江 尹田鹏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9-223,共5页
为了更全面了解我国药用植物高原唐松草(Thalictrum cultratum Wall.)的化学成分,首次研究了其非生物碱类成分。利用色谱分离技术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催吐萝芙木醇(1)、blumenol C glucosid... 为了更全面了解我国药用植物高原唐松草(Thalictrum cultratum Wall.)的化学成分,首次研究了其非生物碱类成分。利用色谱分离技术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催吐萝芙木醇(1)、blumenol C glucoside(2)、酪醇(3)、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4)、β-D-果糖(5)、甲基-α-D-呋喃果糖苷(6)、乙基-β-D-吡喃果糖苷(7)、1-O-β-D-吡喃果糖-α-D-吡喃阿洛糖苷(8)、β-谷甾醇(9)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10)。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唐松草 化学成分 核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滇西北黄芪属植物醇提物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汉福 胡晶 +4 位作者 谢琴琴 姜北 肖朝江 王金达 沈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7-591,共5页
目的 研究两种滇西北黄芪属植物(梭果黄芪和云南黄芪)醇提物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制备高糖高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评价正品黄芪、梭果黄芪和云南黄芪醇提物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HPLC分析3种黄芪醇提物的成... 目的 研究两种滇西北黄芪属植物(梭果黄芪和云南黄芪)醇提物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制备高糖高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评价正品黄芪、梭果黄芪和云南黄芪醇提物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HPLC分析3种黄芪醇提物的成分差异。结果 正品黄芪、梭果黄芪和云南黄芪均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一定的促进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表达的作用;正品黄芪和梭果黄芪还能升高细胞中己糖激酶活性。3种黄芪含有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3种黄芪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比较云南黄芪,正品黄芪和梭果黄芪增加己糖激酶活性和改善葡萄糖转运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属植物 云南黄芪 正品黄芪 梭果黄芪 滇西北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尔俊 陈远腾 +1 位作者 尹雪宇 李海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按照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到的625份独龙牛粪便样本,用常规PCR方法,基于内阿米巴原虫的18S rRNA基因对粪便样本中虫体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检出内阿米巴原虫阳性样本共61份,总...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按照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到的625份独龙牛粪便样本,用常规PCR方法,基于内阿米巴原虫的18S rRNA基因对粪便样本中虫体基因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检出内阿米巴原虫阳性样本共61份,总感染率为9.76%(61/625)。其中,鸠门当村、亚左洛村、古泉村、茨开镇、独龙江乡的感染率分别为4.12%(4/97)、7.59%(6/79)、11.18%(17/152)、13.54%(31/229)和4.41%(3/68),5个采样点之间,其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怒江流域与独龙江流域的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0.41%(58/557)和4.41%(3/68),差异不显著(P>0.05)。春、夏、秋、冬4个季节,独龙牛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1.93%(26/218)、23.66%(22/93)、3.33%(4/120)和4.64%(9/194),差异极显著(P<0.01)。在阳性样本中,有51份鉴定为Entamoeba bovis,10份鉴定为Entamoeba sp.MG107/BEL。结果表明,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存在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应给予重视并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牛 内阿米巴原虫 18S rRNA基因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棘豆的化学成分及抗疟活性研究
5
作者 雷丹 苟亮 +5 位作者 孙河 卯锦 陈启银 肖朝江 姜北 张永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0-1076,共7页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从甘肃棘豆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亚麻酸酯(1)、羽扇豆酮(2)、β-谷甾醇(3)、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4)、芹菜素(5)、木犀草素(6)、1-O-反式对香豆酰甘油(7)、1-O-p-coumaroyl-3-O-feruloylglycerol(8)、胡萝卜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本文还首次报道了其1H NMR、13C NMR数据。此外,化合物2、4~8、10为首次从甘肃棘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8、10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具有一定抗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化学成分 抗疟活性 SYBR Green I法 β-谷甾醇亚麻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携带冠状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字 殷红敏 +3 位作者 黄皓 孔逸尘 陈利 张云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5-692,共8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率。方法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大理市4个乡镇采集啮齿动物样本,采用巢式PCR扩增CoV和HEV的保守序列基因,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率。方法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大理市4个乡镇采集啮齿动物样本,采用巢式PCR扩增CoV和HEV的保守序列基因,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76只啮齿动物属于5属6种,CoV感染动物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感染率分别为40.74%(11/27)、2.38%(1/42);HEV感染动物为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分别为14.81%(4/27)、2.38%(1/42)。在银桥镇捕获的2只褐家鼠中同时检测到CoV和HEV,感染率为7.41%(2/27)。基于CoV的部分RNA依赖的RNA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的434 bp核苷酸片段分析,11株CoV阳性样本均来自褐家鼠,为α-CoV,与来自中国福建黄毛鼠(Rattus losea)RtRl/FJ2015同源性最高,为99.73%~99.74%;1株CoV阳性样本来自黄胸鼠,为β-CoV,与来自中国云南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Ruili66同源性最高,为98.21%。基于HEV的部分RdRp的340 bp核苷酸片段分析,5株HEV阳性样本均来自褐家鼠,均为HEV-C,与来自中国香港免疫移植病人pt 5株同源性最高,为95.87%~96.21%。结论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中存在CoV和HEV感染,2种病毒的宿主动物与人关系密切,应加强相关病毒的监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共同感染 啮齿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静 赵浩军 +1 位作者 刘梦龙 丁海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29-2433,共5页
目的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发酵,筛选具有较强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平板打孔法及平板对峙法筛查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及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D... 目的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发酵,筛选具有较强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平板打孔法及平板对峙法筛查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及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力表征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再通过ITS序列及文献对比鉴别真菌。结果从中共分离鉴定出7株活性菌株。抑菌活性试验中,Ts-F016发酵液粗提物对MRSA、耐药型白色念珠菌及斯氏李斯特菌抑制效果最强;平板对峙试验中,仅Ts-F016对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抑菌率均超过50%;抗氧化试验中,Tv-F008及Ts-F016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50%以上;总还原力测定中,Ts-F016的Vc质量浓度最高(0.098mg/mL)。结论Ts-F016具备良好的抑菌、抗氧化活性,为拟鬼伞属真菌,可为后续相关新型药物的发现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 地茶属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独龙牛贾第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8
作者 庄尔俊 岳凤娇 +1 位作者 赵俊杰 李海龙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0,24,共5页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本试验分4个季节从怒江州怒江流域(古泉村、亚左洛村、鸠门当村、茨开镇)和独龙江流域(独龙江乡)5个地点采集987份独龙牛粪便标本,基于贾第虫的BG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 为了解云南省怒江州独龙牛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本试验分4个季节从怒江州怒江流域(古泉村、亚左洛村、鸠门当村、茨开镇)和独龙江流域(独龙江乡)5个地点采集987份独龙牛粪便标本,基于贾第虫的BG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对粪便DNA样本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贾第虫阳性样本共有102份,总感染率为10.33%,其中古泉村、亚左洛村、鸠门当村、茨开镇和独龙江乡感染率分别为10.19%(21/206)、13.90%(26/187)、11.98%(23/192)、8.33%(19/228)和7.47%(13/174),亚左洛村与独龙江乡之间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独龙江流域与怒江流域的贾第虫感染率分别为7.47%(13/174)和10.95%(89/813),差异不显著(P>0.05);春、夏、秋、冬4个季节贾第虫感染率分别为12.05%(30/249)、10.55%(25/237)、8.68%(23/265)、10.17%(24/236),差异不显著(P>0.05);共鉴定出集聚体A、B和E三种基因型,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结果表明,怒江州独龙牛存在贾第虫感染,且存在人兽共患的风险,影响公共卫生安全,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独龙牛 贾第虫 BG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
9
作者 尹雪宇 张珊珊 +2 位作者 张莉 李海龙 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4-547,563,共5页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粪便中幼虫数量,将每份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粪便喂给5只昆明小鼠,42 d后处死小鼠,计数幼虫数并计算生殖力指数(RCI);另外3只大鼠(B组)在感染后1~23 d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PCR扩增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果A组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后4~16 h排出幼虫,8 h排虫量达高峰,24 h及以后粪便中无旋毛虫幼虫。大鼠感染4、8、12、16 h后粪便中旋毛虫幼虫总数分别为350、400、145、40条。感染后4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24、48 h后RCI分别为112.5、20.5、2;8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24 h后RCI为66.7、9;12 h采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和24 h后RCI为13.3和5;16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后RCI为10。B组大鼠中2只连续18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1只连续20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论一次性大量食入旋毛虫幼虫后,可排出具有感染力的旋毛虫幼虫,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PCR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但不能确定旋毛虫是否具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粪口途径 传播 感染力 AT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绣球茎和根乙醇提取物中的三萜类成分及其体外抗疟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静 祖维娟 +3 位作者 何龙飞 李港 姜北 肖朝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为了探究西南绣球(Hydrangea davidii Franch.)在抗疟药物方面的应用价值,对西南绣球茎和根乙醇提取物中石油醚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体外抗疟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10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α-香树脂醇(1)、熊... 为了探究西南绣球(Hydrangea davidii Franch.)在抗疟药物方面的应用价值,对西南绣球茎和根乙醇提取物中石油醚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体外抗疟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10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α-香树脂醇(1)、熊果醛(2)、熊果酸(3)、乙酰熊果酸(4)、28-norurs-12-ene-3β-ol(5)、28-norurs-12-ene-3β,17β-diol(6)、海棠果醇(7)、木栓酮(8)、3-表木栓醇(9)、3β-hydroxyglutin-5-ene(10)。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西南绣球中分离获得,并且化合物1、2、4~7、10首次从绣球属(Hydrangea Linn.)中分离获得。体外抗疟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2、4、6和8的抗疟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绣球 三萜类 结构鉴定 体外抗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笼树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酚类成分
11
作者 邱竹 何龙飞 +3 位作者 陈威 杨艺玲 姜北 肖朝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技术从灯笼树(Enkianthus chinensis Franch.)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4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methyl hematommate(2)、丁香酸(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4)、水杨...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技术从灯笼树(Enkianthus chinensis Franch.)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14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1)、methyl hematommate(2)、丁香酸(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4)、水杨酸(5)、肉桂酸(6)、阿魏酸(7)、东莨菪内酯(8)、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9)、7,8-二羟基香豆素(10)、伞形花内酯(11)、大黄酚(12)、松脂酚(13)、麦芽酚(14)。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灯笼树中分离得到,且前13个化合物首次从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笼树 乙醇提取物 酚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果黄芪、云南黄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付姿 郭羽 +2 位作者 伍蓉霜 王金达 沈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87-3690,共4页
目的研究梭果黄芪、云南黄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体外血栓形成模型和FeCl_(3)诱导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正品黄芪、梭果黄芪、云南黄芪的抗血栓作用,以小鼠尾出血时间为指标评价三者出血风险。结果云南黄芪、梭果黄芪均能增... 目的研究梭果黄芪、云南黄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体外血栓形成模型和FeCl_(3)诱导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正品黄芪、梭果黄芪、云南黄芪的抗血栓作用,以小鼠尾出血时间为指标评价三者出血风险。结果云南黄芪、梭果黄芪均能增加体外血栓溶解率,效果均优于正品黄芪;均能抑制体内动脉血栓形成,以梭果黄芪更明显;均能降低动脉血TXB_(2)/6-K-PGF1α比值,以云南黄芪更明显;梭果黄芪能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结论梭果黄芪对体内、体外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云南黄芪抗血栓作用弱于梭果黄芪,但出血风险较小。较正品黄芪而言,以上2种云南特殊生态环境黄芪属植物更具有开发成抗血栓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果黄芪 云南黄芪 血栓形成 TXB_(2)/6-K-PGF1α 出血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塔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腾飞 雷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以“松塔”为关键词,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检索。松塔分布几乎遍布全国。松塔中含有多糖、萜类、黄酮类、多酚、挥发油以及其他多种化学物质。另外,松塔还具有免疫增强、抗氧化、抗病毒和抑癌细胞生长等功效。目前对松塔的研究主要集... 以“松塔”为关键词,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检索。松塔分布几乎遍布全国。松塔中含有多糖、萜类、黄酮类、多酚、挥发油以及其他多种化学物质。另外,松塔还具有免疫增强、抗氧化、抗病毒和抑癌细胞生长等功效。目前对松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临床药理作用、提取应用、图谱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松塔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为松塔成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塔 松科 萜类 酚类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重楼根茎腐病的致病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莹莹 王开玲 +1 位作者 赵志莲 李海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究滇重楼根茎腐病的致病菌类型及致病性。方法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及18S rRNA测序技术对滇重楼根茎腐病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离体回接法对分离鉴定的植物致病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从根茎腐病的滇重楼植物样品中分离鉴定出7... 目的探究滇重楼根茎腐病的致病菌类型及致病性。方法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及18S rRNA测序技术对滇重楼根茎腐病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离体回接法对分离鉴定的植物致病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从根茎腐病的滇重楼植物样品中分离鉴定出7株镰孢菌属致病真菌,包含5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2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分离鉴定的7株真菌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镰孢菌属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真菌是滇重楼根茎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对有效防治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根腐病 植物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刺续断野生居群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解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倩 张德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50-1761,共12页
白花刺续断在中国西藏是一种常用的药用植物,但其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揭示该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其谱系遗传结构,该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来自5个野生居群的10个白花刺续断个体进行二代测序,经组装、... 白花刺续断在中国西藏是一种常用的药用植物,但其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揭示该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其谱系遗传结构,该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来自5个野生居群的10个白花刺续断个体进行二代测序,经组装、注释,得到10条完整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它们的基因组特征和居群间的谱系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白花刺续断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55335~156266 bp,共注释113个基因,包括72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结构、GC含量及基因组成等方面在种内高度保守。(2)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白花刺续断变异较大的片段均位于单拷贝区,且IR边界未出现明显的扩张和收缩。(3)群体遗传分析发现,白花刺续断的野生居群具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不同居群间在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认为,白花刺续断叶绿体基因组在种内居群水平上比较保守,且叶绿体基因组可在居群水平上揭示物种的地理遗传结构。这为后续开展刺续断属物种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刺续断 叶绿体全基因组 药用植物 基因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大理州亚洲 带绦虫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雪宇 陈远腾 +3 位作者 庄尔俊 赵俊杰 董玲 李海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4-788,共5页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本研究采集到大理(DL)、巍山(WS)、弥渡(MD)、漾濞(YB)和洱源(EY)5个地区的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扩增,运用MEGA7.0和DNASP5.10.0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本研究采集到大理(DL)、巍山(WS)、弥渡(MD)、漾濞(YB)和洱源(EY)5个地区的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进行扩增,运用MEGA7.0和DNASP5.10.0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其碱基含量、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以及遗传距离等数据。结果5个地区的亚洲带绦虫12S rRNA基因片段大小均为493 bp,平均A、T、G、C的碱基含量为28.3%、43.2%、19.4%和9.1%;共定义76个单倍体型,其中单倍型多样性为0.9830,核酸多样性为0.0332;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范围分别为-0.01913~0.04080和5.87745~22.49795;遗传距离为0.0023~0.0229,大理与巍山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漾濞与洱源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结论大理州5个地区亚洲带绦虫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弱,本研究为亚洲带绦虫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带绦虫 线粒体12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大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修饰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
17
作者 张乐 王振 张钰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7-1058,共12页
N6-腺苷甲基化(N6-adenosine methylation)是腺苷N6位点的甲基化形式,常出现在真核生物的mRNA中,是最常见的RNA内部修饰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m6A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生物过程;同时m6A的调控因子也在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 N6-腺苷甲基化(N6-adenosine methylation)是腺苷N6位点的甲基化形式,常出现在真核生物的mRNA中,是最常见的RNA内部修饰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m6A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生物过程;同时m6A的调控因子也在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超过60岁的男性的患病风险逐年攀升,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以预计PCa的患病数目会继续升高。近年来,关于m6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是m6A甲基化修饰在PCa中的研究仍然有限,因此,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m6A甲基化修饰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尤其详细综述了METTL3,FTO,YTHDF2三种经典的m6A相关调控蛋白质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m6A在晚期PCa(例如: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潜在应用。从甲基化修饰角度为PCa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挖掘一套有效治疗策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腺苷甲基化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骨转移性前列腺癌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