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EPS模型的云南省碳源/汇时空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鲁韦坤 李蒙 +1 位作者 程晋昕 窦小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1455,共15页
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云南为我国碳汇的主要区域之一,开展云南NPP和NE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以及开展碳排放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EPS模型19... 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指标,云南为我国碳汇的主要区域之一,开展云南NPP和NE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以及开展碳排放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EPS模型1981-2019年NPP和NEP产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文献对比等方法,研究云南NPP和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云南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1981-1999年云南NPP和NEP呈水平波动,2000年后云南NPP和NEP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2000-2019年云南NPP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而NEP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局部地区;(2)2000-2019年云南NPP和NEP除西北部部分地区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为上升趋势;(3)云南NPP峰值出现在7、8月,谷值出现在2月,NEP峰值出现月份与NPP基本相同,但谷值出现月份较NPP滞后1-3个月,6-10月是云南碳汇的主要月份;(4)BEPS模型估算的NPP与目前广泛应用的CASA和遥感模型结果较为一致,时空变化特征与云南生态恢复措施和气候特征吻合,其估算的NEP与陆地生物圈模型(IBIS)模型和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较为接近,时空变化大部地区与云南生态恢复措施和气候特征基本吻合,表明BEPS模型在云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PS模型 NPP NEP 适用性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冰冻灾害气象条件及风险评估——基于模糊信息分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彭贵芬 余美兰 +1 位作者 彭勃 陈美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利用1959—2008年云南省125个气象站的逐日资料,采用模糊信息分配方法和三分段法进行了雨、雾淞(冰冻)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研究;基于模糊信息分配和超越极限概率法进行了云南冰冻灾害气候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模糊信息分配... 利用1959—2008年云南省125个气象站的逐日资料,采用模糊信息分配方法和三分段法进行了雨、雾淞(冰冻)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研究;基于模糊信息分配和超越极限概率法进行了云南冰冻灾害气候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模糊信息分配方法用于概率密度估计,可减少分析、评估误差,且不需要假定数列总体概率分布函数,就能得出较为接近实际概率密度分布的分析和评估结果;雨、雾淞(冰冻)出现当日最低气温≤1℃的气候概率达99.8%,最低气温≤1℃是出现雨、雾淞(冰冻)天气的阈值;当温度条件达到时,微量以上降水、日照时数≤1 h、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是出现雨、雾淞(冰冻)的阈值。云南省大部分地区(96个站,占全省总站数的77%)没有出现冰冻灾害的风险,无风险的区域分布在云南省的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冰冻灾害风险较大的是滇东北和滇东地区,其中有12个站累积概率值在50%~100%之间,有年年出现或2年1遇的气候风险,风险较大,特别是镇雄、鲁甸2个县的概率值为100%,有年年出现冰冻灾害的气候风险,风险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灾害 气候条件 模糊信息分配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近46年降水与气温变化趋势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1
3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周建琴 琚建华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1期39-44,63,共7页
利用云南1961-2007年降水与气温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6年来云南年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减少率为4.5 mm/10a,且夏季降水在1971年前后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从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利用云南1961-2007年降水与气温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46年来云南年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减少率为4.5 mm/10a,且夏季降水在1971年前后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从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异常值统计结果来看,云南雨季平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而干季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从降水的地域分布来看,滇南地区降水呈缓慢减少趋势;滇中降水呈缓慢减少后略升状态;滇西北降水呈略升趋势;滇东北降水为明显下降趋势。近46年云南年平均气温是升高的,从全省气温变化的季节特征及异常值统计结果来看,春夏秋冬四季增温都明显,但冬季气温增加最为显著,增加率为0.27℃/10a,冬季平均气温在1995年出现了一次由冷到暖的突变。滇中及以东地区的气温变化增暖趋势明显,滇西地区气温也为增暖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降水 气温 变化趋势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初夏云南严重干旱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孙丹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出现了55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此异常气候主要原因是中高层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滞后,冷空气活动偏北;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热带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
关键词 云南 高温干旱 南海季风 副热带高压 热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异常对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1 位作者 孙丹 琚建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6,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大部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水汽及对流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早迟与云南雨季开始的早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4月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强(弱)以及苏门答腊岛附...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大部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水汽及对流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早迟与云南雨季开始的早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4月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强(弱)以及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对流活动强(弱),则云南雨季开始早(迟)。分析表明造成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中南半岛地区的夏季风爆发较常年偏晚,前期孟加拉湾地区的经向水汽输送以及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对流活动较常年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夏季风 异常 云南 初夏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云南雨季开始期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朱勇 杨淑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72-578,共7页
通过对46年(1961—2006年)的初夏(4月21日-5月31日)孟加拉湾低压的研究,发现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初夏孟加拉湾低压系统源地大致位于9°-12°N,88°-91°E之间,较强的低压系统从源地移出后分别沿着两条路径影响云南... 通过对46年(1961—2006年)的初夏(4月21日-5月31日)孟加拉湾低压的研究,发现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初夏孟加拉湾低压系统源地大致位于9°-12°N,88°-91°E之间,较强的低压系统从源地移出后分别沿着两条路径影响云南,这两条路径对应着不同强弱的南亚高压环流。初夏孟加拉湾低压出现频率与云南雨季开始早晚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前期3月中南半岛附近海域的对流强(弱),则有(不)利于初夏孟加拉湾地区产生低压系统。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前期南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当南印度洋海温下降(上升)时,有(不)利于孟加拉湾地区对流加强、低压系统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雨季 孟加拉湾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影响的关键环流因子 被引量:6
7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3 位作者 金燕 马思源 黎文懋 万云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6-402,共17页
为了揭示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的关键环流因子,本文利用云南124站地面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CPC和NCC提供的部分大气遥相关型和环流特征指数,首先分析了云南冬季气温变... 为了揭示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的关键环流因子,本文利用云南124站地面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CPC和NCC提供的部分大气遥相关型和环流特征指数,首先分析了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表明冬季气温年际变率东部大于西部,主要空间分布有全区一致、东西差异、经向三级差异、西北-东南差异四种型态,前四个模态占EOF总方差贡献的90%,其中前三个模态线性变化趋势明显,第四模态主要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分析发现相应不同气温模态,中高纬度异常波列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形势和走向,与500 hPa中高纬度异常波列相关的四个关键区的高度异常,以及孟加拉湾地区的高低层环流异常对气温主要模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模态与东亚中低纬度南(20°N-30°N,90°E-120°E)北(45°N-60°N,90°E-120°E)两个区域经向差异密切联系,北低南高(北高南低)形势有利于全区一致偏暖(冷);第二模态与中高纬度纬向波列有关,当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25°N-45°N,120°E-160°E)高度偏高(低)、700 hPa孟加拉湾北部区域(15°N-25°N,80°E-100°E)气旋(反气旋)活动、300 hPa东南亚纬向风切变Uwnd-shear-300大于(小于)零时,有利于气温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第三模态与中高纬度西北-东南向波列有关,高原区域(30°N-50°N,80°E-110°E)高度偏高(低)有利于气温中冷东西暖(中暖东西冷)经向三级模态;第四模态主要受孟加拉湾区域高低层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气温模态与大气遥相关型和关键环流系统指数的相关进一步表明了中高纬度异常波列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了高原高度场也是影响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重要的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冬季气温 主要模态 关键环流因子 中高纬度波列 高原高度场 孟加拉湾环流 西伯利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云南2008年2月的严寒和2009年2月的大暖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瑜 彭贵芬 +2 位作者 赵尔旭 黄玮 周国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5-800,共6页
鉴于2008/2009年2月云南出现的异常低温冷害/高温干旱的气候事件,用1961—2009年云南2月气温资料进行年代际分析,对2月气温进行异常指数计算,并对影响云南2月的大气环流及海温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发生此类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近5... 鉴于2008/2009年2月云南出现的异常低温冷害/高温干旱的气候事件,用1961—2009年云南2月气温资料进行年代际分析,对2月气温进行异常指数计算,并对影响云南2月的大气环流及海温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发生此类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近50年云南2月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2月平均气温近10年来处在高温背景下,2008年为异常偏低,2009年为异常偏高。2008(2009)年2月云南低(高)温是在太平洋赤道海温偏冷(稍暖)、冬季风偏强(弱)、中高纬经向环流较强(弱)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同时,2008年2月对流层低层在蒙古高压前部的冷空气源源不断向南输送,使得云南东部地区冷空气持续时间长,形成强低温阴雨天气;2009年2月反之,蒙古地区高度场较常年明显偏低,冷空气活动偏弱,使得云南高温干旱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气候 成因 指数 低温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球温度循环迭代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智 吴必文 +1 位作者 朱保林 郭秀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许多大型能源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都必须计算干湿球温度的设计参数,但从2001年开始,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安徽省各台站陆续将干湿球温度表更换为湿敏电容传感器,至2007年,所有台站的自动观测设备安装完毕。新的自动观测仪器对湿... 许多大型能源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工作都必须计算干湿球温度的设计参数,但从2001年开始,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安徽省各台站陆续将干湿球温度表更换为湿敏电容传感器,至2007年,所有台站的自动观测设备安装完毕。新的自动观测仪器对湿球温度不再进行观测。为了解决缺少资料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计算湿球温度的循环迭代算法,并把结果数据与查表计算的结果相比较,误差小于0.1℃的占92.52%,小于0.2℃的占99.49%,结果可靠,与传统查表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合作为补充历史湿球温度序列的方法,满足了气候应用服务的需要,可以在电站设计标准计算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地面历史资料审核程序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温度 误差分析 迭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霞 管兆勇 朱保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7,共8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 lN ino年有正IOD...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 lN 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 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ENSO 夏季降水和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温异常对东南亚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尔旭 赵刚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0-936,共7页
通过季风指数Im定义了能表征东南亚地区降水实况的东南亚夏季风指数,根据东南亚夏季风指数测算出东南亚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时间为5月7日。利用东南亚夏季风指数分析热带海温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变化后发现,在东南亚夏季风爆发的前期秋、冬季... 通过季风指数Im定义了能表征东南亚地区降水实况的东南亚夏季风指数,根据东南亚夏季风指数测算出东南亚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时间为5月7日。利用东南亚夏季风指数分析热带海温场及垂直速度场的变化后发现,在东南亚夏季风爆发的前期秋、冬季节,中东太平洋地区以及中西印度洋地区的冷海温有利于东南亚地区夏季风的提前爆发。当中东太平洋地区是冷(暖)海温时,对应着纬向的Walker环流及季风环流圈强(弱),东南亚地区的对流也强(弱),则东南亚地区夏季风爆发早(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SST 夏季风指数 对流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城市紫外辐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毕家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1,共5页
利用昆明2000年紫外辐射实测资料,研究了昆明紫外辐照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位于低纬、高原地区的昆明,紫外辐射最强的时段出现在5月,其平均紫外日曝辐量达2.11MJ.m-2;最弱的时段出现在1月,其平均日曝辐量仅为0.75MJ.m-2,约为5月相... 利用昆明2000年紫外辐射实测资料,研究了昆明紫外辐照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位于低纬、高原地区的昆明,紫外辐射最强的时段出现在5月,其平均紫外日曝辐量达2.11MJ.m-2;最弱的时段出现在1月,其平均日曝辐量仅为0.75MJ.m-2,约为5月相应值的1/3;居中的时段出现在8月,其平均日曝辐量达1.11MJ.m-2,约为5月相应值的1/2。紫外日曝辐量在日总辐射日曝辐量中所占的百分率不是常数,它随季节有明显变化:1月平均为7.75%,5月平均为12.72%,8月则为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 高原 昆明 紫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秋季安徽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评价
13
作者 程智 王胜 +1 位作者 田红 朱保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4903-4905,共3页
利用2006年9-11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对安徽省秋季的灾害性天气作了分析,表明2006年9-11月全省温度异常偏高1.5℃;10月全省温度异常为有历史资料以来的第一位;11月除江南外,淮北、江淮之间、沿江和全省平均的温度异常均达到了极... 利用2006年9-11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对安徽省秋季的灾害性天气作了分析,表明2006年9-11月全省温度异常偏高1.5℃;10月全省温度异常为有历史资料以来的第一位;11月除江南外,淮北、江淮之间、沿江和全省平均的温度异常均达到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2006年秋季全省降水量基本上正常,但其中存在两个降水极端异常时段。10和11月月淮北和江淮之间的降水排在有史以来少雨年的前5位,都达到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2006年秋季全省日照时数基本正常。9-11月主要气候事件为干旱和连阴雨。总体来说,2006年秋季气候影响弊大于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影响评价 干旱 连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降尺度技术建立降水量预测方程的研究
14
作者 程智 朱保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446-10447,10536,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利用多层次的模式环流输出场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方法]对安徽省业务运行的降尺度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模式多个层次的环流场中寻找与降水的高相关区;并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对预报因子进行筛选和组合,形成了月降水量... [目的]研究一种利用多层次的模式环流输出场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方法]对安徽省业务运行的降尺度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模式多个层次的环流场中寻找与降水的高相关区;并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对预报因子进行筛选和组合,形成了月降水量的预测方程;最后分别将2005~2009年的实况环流场和模式环流场代入方程,比较2种资料方案的预测评分,分析各月评分的高低,考察其业务运行的可行性。[结果]与传统降尺度方法相比,利用多层次的模式环流输出场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资料内容更为丰富;从预测效果来看,平均距平符号一致率为63%,PS评分为75分,不仅高于业务运行的降尺度方法,也高于业务发布预测的评分;此外,该方法对典型涝月的预测效果更好,表明该方法对异常值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该研究为丰富降尺度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尺度技术 月降水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艳娟 管兆勇 朱保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利用1979—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逐月海温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存在显著影响,其对SLP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 利用1979—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逐月海温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存在显著影响,其对SLP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在亚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也存在显著影响。在亚洲季风区的大部分地区,IOD与200 hPa纬向风(U)、高度场(H)和经向风(V)的季节内振荡强度都存在显著关联。IOD和ENSO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作用差别显著,在有些地区甚至相反。进一步分析了1994年200 hPa上U、V的季节内振荡强度分布,并给出了1994年低频风场的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季节内振荡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