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125站日照平行观测评估
1
作者 徐非 杨炳玉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0期69-70,共2页
2019年1~6月,对云南省125个地面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和人工平行观测,挑选数据质量较好的4、5、6月份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日照小时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接近,平均差值绝对值小于等于0.05h的台站占比3个月... 2019年1~6月,对云南省125个地面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和人工平行观测,挑选数据质量较好的4、5、6月份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日照小时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接近,平均差值绝对值小于等于0.05h的台站占比3个月均超过70%。人工观测的日照日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相对接近,平均值差值绝对值小于等于0.5h的站最多,4月份和5月份占比均超过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平行观测 日照自动观测 日照人工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两次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演变和地闪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腾飞 尹丽云 +2 位作者 张杰 谢屹然 朱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在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9月21—23日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形成的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的同步叠加,分析两个中尺度雷暴系统的演变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凡亚比(1011... 在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9月21—23日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形成的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的同步叠加,分析两个中尺度雷暴系统的演变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凡亚比(1011)西行减弱的热带低压为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提供有利的暖湿和抬升动力环流背景,促使中尺度弧状对流云带、中尺度雷暴云团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生成和发展。雷暴云团结构和地闪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并随时间变化,且正、负地闪频数与云顶亮温(TBB)相关,当TBB降低和等值线密度变大,雷暴云团发展,低TBB中心偏于云团的前部云区,负地闪频数剧增;当TBB达最低值时,雷暴云团成熟,负地闪频数达峰值,正地闪出现;当TBB升高且等值线密度变小时,雷暴云团减弱,低TBB中心靠近云团中心,负地闪频数迅速减小,正地闪频数达到峰值;密集的负地闪出现在雷暴云团前部大的TBB梯度区和TBB不大于-56℃的低值中心附近,正地闪分散在TBB不大于-56℃的低值中心附近,偏于负地闪区域后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 地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中尺度对流系统地闪分布差异及成因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杰 张腾飞 +1 位作者 尹丽云 谢屹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6-1158,共13页
利用NCEP/NCAR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对2010年3种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频繁地闪对应着TBB≤-52℃,但其低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和地闪频数空间分布不同,MCS具有后侧对流发展型、中间对流发展型、... 利用NCEP/NCAR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对2010年3种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频繁地闪对应着TBB≤-52℃,但其低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和地闪频数空间分布不同,MCS具有后侧对流发展型、中间对流发展型、前侧对流发展型等三种特征;北方低槽切变配合南方倒槽、高层偏北气流叠加在低层偏南气流上的垂直风场结构、深厚的减弱台风低压倒槽为MCS提供有利环流背景,而近地面800 h Pa中尺度辐合线是诱发MCS的直接影响系统,且对流和地闪易于在偏南暖湿气流或风辐合一侧发展;500 h Pa以下水平风辐合及高低层间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风辐合导致强烈上升运动,低层上升气流和高层下沉气流的有利配合及稳定次级垂直环流保障上升气流的维持,为MCS发展提供抬升动力机制;高层强大偏东风和垂直风切变导致对流区在MCS后侧,高层偏东风速小于承载层导致对流区出现在MCS前侧,而弱的风或弱的垂直风切变则导致地闪发生在MCS中部对流区;低层大气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和650~750 h Pa高湿层的存在为MCS发展提供足够热力不稳定条件和充沛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地闪分布差异 成因 气象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对云南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模拟评估及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罗蒙 徐非 +3 位作者 李蒙 马思源 杨鹏武 黄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4-496,共13页
21世纪以来,云南频繁发生全省性干旱过程,造成严重的灾害。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如何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16个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结果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区域性干... 21世纪以来,云南频繁发生全省性干旱过程,造成严重的灾害。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如何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16个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结果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适当订正后的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54年云南省区域干旱事件的特征,模式偏差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偏多、10—11月降水偏少。未来54年在三种排放情景下,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发生次数将增加1.1~4.7次,持续日数将增加2.6~4.0日,影响范围将增加0.2~0.6站,累计强度将增加0.1~0.2。未来发生在干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将减少,但持续日数、影响范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由干季延伸至雨季的干旱过程次数、持续时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发生在雨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和影响范围将增加、累计强度将减小。滇西北、滇东北等受干旱过程影响较轻的地区未来也将更容易受到干旱过程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未来云南省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 区域性干旱过程 CMIP6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支槽飑线雹暴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1 位作者 张思豆 朱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8-969,共12页
利用自动站、FY-2E卫星、地闪及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春季两次南支槽影响下云南飑线雹暴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的高低空偏西急流不仅为强对流雹暴提供水汽条件,而且相互耦合加强上升运... 利用自动站、FY-2E卫星、地闪及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春季两次南支槽影响下云南飑线雹暴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的高低空偏西急流不仅为强对流雹暴提供水汽条件,而且相互耦合加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雹暴提供动量条件,雹暴发生在500 h Pa和700 h Pa南支槽前的偏西急流耦合区内;高空深厚强急流带和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高层强斜压性加大而加强上升运动促使雹暴发展,且中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影响雹暴的组织和发展,雹暴发生在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大于等于3×10^(-3)s^(-1)的区域;青藏高原500 h Pa低槽东南移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中层冷空气入侵和低层暖脊控制的上冷下暖大气强烈不稳定,为强对流雹暴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对流不稳定条件,雹暴发生在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T_((850-500))≥27 K的强烈不稳定区域内;上冷下暖的强烈不稳定和强烈垂直风切变导致南支槽对流积状云形成,后侧中层冷平流侵入和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作用进一步发展形成逗点状对流云系和弓形飑线,而偏西急流强弱和强垂直风切变大小是导致两次飑线雹暴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飑线 雹暴 中尺度特征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致灾暴雨过程WRF模式模拟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思豆 张杰 曹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4-210,共7页
采用三重嵌套网格,利用NCEP的1°×1°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模式,对2014年6月6日08:00-7日08:00川滇切变线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为客观地模拟出... 采用三重嵌套网格,利用NCEP的1°×1°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模式,对2014年6月6日08:00-7日08:00川滇切变线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为客观地模拟出暴雨过程的落区和强度,较好地反映了强降水过程的实况和基本特征,模式能很好地指示出强降水发生的高湿水汽条件以及正涡度发展、强烈上升运动和下正上负垂直螺旋度结构的动力条件,模拟的上升运动位置及700 h Pa正涡度带和正垂直螺旋带亦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另外除了模拟的切变线位置稍偏西偏南而导致暴雨区稍偏西偏南外,对高低层影响系统的走向、结构、位置和强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近,表明该模式对云南省切变线致灾暴雨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暴雨 暴雨过程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分析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尹丽云 张杰 +1 位作者 张腾飞 许迎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0-1109,共10页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负地闪 回波强度 辐合 云顶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年际年代际异常 被引量:26
8
作者 晏红明 周文 +1 位作者 杨辉 蔡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多种可以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气象要素指数的相关性特征,选取地面温度、海平面海陆气压差和500hPa高度3个要素,综合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指数。结果表明,该指数表征的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QTO和QFO周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与冬季风年代际背景有关,强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比弱冬季风年代背景下的振荡显著,同时该指数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强弱冬季风年的大气环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高低层大气热力状况的分析表明,强弱冬季风活动不仅表现在中高纬度高低层大气环流变化的差异,在局地Hadley环流和赤道附近Walker环流、低纬度对流活动、海洋和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RA-Interim资料对平流层Brewer-Dobson环流变化趋势的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卫国 杨芳园 +4 位作者 王颢樾 杨韬 余珂 梁蜀昆 樊雯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1-382,共12页
选用每天12∶00UTC时次的逐日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根据transformed Eulerian-mean(TEM)方程通过积分剩余速度珔v*,研究了1979—2011年间Brewer-Dobson(BD)环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将其与downward control(DC)原理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选用每天12∶00UTC时次的逐日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根据transformed Eulerian-mean(TEM)方程通过积分剩余速度珔v*,研究了1979—2011年间Brewer-Dobson(BD)环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将其与downward control(DC)原理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还探讨了平流层温度与BD环流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由TEM方程通过积分剩余速度珔v*估算的BD环流与利用DC原理估算的环流相比较,在热带地区的形势更加明显.环流在热带对流层中上层上升至平流层中下层,最高可达1hPa等压面附近.然后在热带外向极向下运动,最后在中高纬度下沉回到对流层.BD环流的上升中心及质量通量均随季节的变化产生变动,环流在冬半球的形势显著地强于夏半球.在春季和秋季期间,环流呈现出南北两半球的对称形势.从全球尺度物质输送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33a间平流层BD环流的长期变化趋势是减弱的,且在平流层中下层减弱是明显的.环流的减弱趋势与纬向平均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wer-Dobson环流 剩余速度 质量通量 纬向平均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名单控制方法的探空测风数据质量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国彬 郭启云 +1 位作者 舒康宁 夏元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6,共10页
提出一种基于观测数据获取率、获取准时率、质量控制正确率和模式一致率的综合名单控制方法,使用2019年全国120个探空站测风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对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名单控制可以有效检查出观测数据存在问题的站点,... 提出一种基于观测数据获取率、获取准时率、质量控制正确率和模式一致率的综合名单控制方法,使用2019年全国120个探空站测风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对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名单控制可以有效检查出观测数据存在问题的站点,名单站点观测数据相对于模式数据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相对于全国平均值都显著偏大。探空测风数据质量较好,四季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和模式数据较为一致,偏差分别在±1°和±1.5 m·s^(-1)内;秋季风向一致性较好;夏季和冬季风速一致性低于春季和秋季;风向一致性春季和夏季随气压减小先减小后增大,秋季和冬季则相反;风速一致性随气压减小基本呈三峰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单控制 探空 风向 风速 质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台站观测的中国区域地磁指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楚钦 杜丹 +2 位作者 张效信 赵明现 蒋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9,共14页
利用中国14个地磁台站和全球23个地磁台站的H分量分钟值数据,分析单台站小时幅度指数r_H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台站之间r_H指数的相似度度量(残差指数Ra),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中国14个地磁台站划分为7个区域,根据加权法计算各... 利用中国14个地磁台站和全球23个地磁台站的H分量分钟值数据,分析单台站小时幅度指数r_H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台站之间r_H指数的相似度度量(残差指数Ra),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中国14个地磁台站划分为7个区域,根据加权法计算各区域的区域指数Rr.结果表明,r_H指数具有27天太阳自转周变化,季节变化不显著,但仍存在春秋季大而冬夏季小的特征;在空间变化上,r_H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并且在磁暴期间r_H指数的幅值和形态均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差异,随地方时呈现晨-昏不对称现象;与Dst指数、SYM-H指数、Kp指数及各区域内台站的H分量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区域指数Rr能有效反映区域地磁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_H指数 时空分布 残差指数 K均值聚类 区域地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秸秆焚烧源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思 刘志红 +2 位作者 佟洪金 马思源 王楚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7-635,共9页
分析秸秆焚烧事件引起的空气污染状况,常使用CMAQ、NAQPMS、WRF-CHEM等模型进行空气质量模拟,而污染源排放清单是模拟模型的关键输入.为满足模型清单输入要求,以2014年5月7日四川盆地内发生的一次由油菜秸秆焚烧引起的重污染事件为例,... 分析秸秆焚烧事件引起的空气污染状况,常使用CMAQ、NAQPMS、WRF-CHEM等模型进行空气质量模拟,而污染源排放清单是模拟模型的关键输入.为满足模型清单输入要求,以2014年5月7日四川盆地内发生的一次由油菜秸秆焚烧引起的重污染事件为例,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污染物年排放量估算,结合卫星火点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对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并使用Bluesky CONSUME模型估算了污染物的烟羽抬升,结合激光雷达获取了气溶胶消光系数以分析其时间特征.结果表明:以2013年为基准年,全年区域内CO、NOx、SO2、PM2. 5、PM10及NMVOC (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年排放量分别为5 791. 022、193. 842、43. 268、574. 602、1 495. 350和1 495. 350 t,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各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分别为13. 90%、22. 39%、31. 81%、12. 11%、19. 79%.各污染物排放量均在地面层呈3个大值中心、2个空值带的分布趋势.采用环境1B卫星和MODIS火点数据结合提取焚烧火点分析发现,5月7日四川盆地内5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秸秆焚烧情况.经空间分配后发现,此次排放的重点在德阳市及绵阳市南部,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德阳市中部,成都市秸秆焚烧火点最少,污染物排放量也最小.受当天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污染物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35 m以下,并在30 m左右形成污染物极大层.另外,受秸秆焚烧管制影响,在16:00—翌日04:00排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09:00—16:00排放量较少.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源排放清单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排放清单的烟羽抬升结果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秸秆焚烧源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强降水对城市化和热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燕汶 晏红明 +1 位作者 史正涛 舒康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3-737,共15页
局部气候变化下的城市化往往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探究城市化和热环境对昆明强降水的作用,文中利用昆明市1991—2021年湿季(5—10月)城区昆明站与郊区晋宁站的逐时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在揭示不同城市化阶段城郊站点之间的强... 局部气候变化下的城市化往往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探究城市化和热环境对昆明强降水的作用,文中利用昆明市1991—2021年湿季(5—10月)城区昆明站与郊区晋宁站的逐时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在揭示不同城市化阶段城郊站点之间的强降水差异和变化趋势基础上,结合MODIS地表温度遥感数据,从快速城市化背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昆明主城区湿季昼夜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情况及其与城区强降水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近31年来城郊两站点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频次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城区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总体增长速率大于郊区,城郊差异较大,城市化对城区强降水量和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以及40%。昆明城区进入21世纪以来总降水量减少,城区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线性趋势均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表现出更高的显著性。昆明城区强降水主要活跃在19时至次日05时,属于夜间活跃型单峰结构,强降水峰值出现在凌晨04时,“夜雨”特性显著,强降水频次对强降水量具有主要贡献。在1991—2021年期间,白天城郊站点强降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夜间城区的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趋势上升,并显著表现在近17年快速城市化阶段。快速城市化时期夜间城市热环境指数相比白天显著升高,城市热效应明显。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城市热环境对城区强降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以高显著性主要表现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热岛 城市化 强降水 昆明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温干燥度指数的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池再香 夏阳 +5 位作者 刘莉娟 杨春艳 龙先菊 潘徐燕 舒康宁 吴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9-1207,共9页
利用云贵高原东部10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5年4-9月逐日气象资料,选用积温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气候分布特征,并分析积温干燥度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降水量和积温干燥度指数的... 利用云贵高原东部10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5年4-9月逐日气象资料,选用积温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气候分布特征,并分析积温干燥度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降水量和积温干燥度指数的突变特征,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云贵高原东部汛期干湿状况。结果表明:云贵高原东部汛期降水量普遍在800~1 000 mm,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同时发现其标准差与平均降水量呈现一致的分布规律。近60年来,云贵高原东部汛期的平均积温干燥度指数虽呈增加趋势,但它具有阶段性干、湿交替发生特点,气候在向偏湿趋势发展。积温干燥度指数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位相,其大/小值中心与降水量小/大值中心分布基本一致。积温干燥度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日照时数、蒸发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干燥度 气象因子 干湿变化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积温模型模拟滇东北烤烟发育期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炳玉 浦吉存 +2 位作者 舒康宁 陈焘 邱春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41-48,共8页
利用云南陆良农业气象观测站(103°37′E,24°59′N)2010-2020年烤烟移栽期、团棵期、现蕾期、工艺成熟期4个生育期普遍期出现的日期数据、同期逐日平均气温和10 cm地温资料,建立烤烟不同生育阶段的线性活动积温(AA)模型、线性... 利用云南陆良农业气象观测站(103°37′E,24°59′N)2010-2020年烤烟移栽期、团棵期、现蕾期、工艺成熟期4个生育期普遍期出现的日期数据、同期逐日平均气温和10 cm地温资料,建立烤烟不同生育阶段的线性活动积温(AA)模型、线性有效积温模型(AE模型<使用气温>和AEG模型<使用10 cm地温>)及沈国权非线性积温模型(NLM),并对比分析这些模型模拟烤烟发育期的效果。结果表明:(1)NLM模型对历年的模拟值与历年实况平均值的偏差最小;(2)在移栽—团棵期,NLM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稳定性最高;团棵—现蕾期以AEG模型的稳定性更好,生育期天数模拟准确率最高,AE模型在工艺成熟期的稳定性最好且生育期天数模拟准确率最高。4个模型模拟团棵—现蕾期的稳定性都优于模拟其他发育期。(3)4个模型中NLM模拟烤烟生育期天数的误差最小,对陆良烤烟气候异常年份的模拟偏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积温模型 10 cm地温 发育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