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菊状千里光地上部分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小燕 史小波 +3 位作者 苏刘艳 王睿睿 秦定梅 李艳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 Edgew.)为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 L)药用植物,具有活血、消肿、祛风、除湿等功效。研究旨在对云南菊状千里光挥发油的抗真菌活性评价及GC-MS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状千里光... 目的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 Edgew.)为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 L)药用植物,具有活血、消肿、祛风、除湿等功效。研究旨在对云南菊状千里光挥发油的抗真菌活性评价及GC-MS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菊状千里光地上部分挥发油,用白色念珠菌抑菌实验评价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菊状千里光挥发油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时,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株有极好地协同抑菌作用,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74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等,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73.3%。结论首次对云南产的菊状千里光地上部分进行GC-MS分析报道,菊状千里光挥发油74种化学成分,与其极好地协同抗真菌活性以及较多的药用功效与有一定联系,为今后菊状千里光药用价值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状千里光 抗真菌活性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煎通过IgE/FcεRⅠ途径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娟 陈桂芳 +4 位作者 谭伟 张洁 饶高雄 王睿睿 张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0,I0025,I0026,共8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过敏煎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methyl sulfoxide,DNCB)反复刺激皮肤建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给予氯雷他定片及过敏煎低、中、高剂量(1.32、2.64、5.28 g/kg...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过敏煎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methyl sulfoxide,DNCB)反复刺激皮肤建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给予氯雷他定片及过敏煎低、中、高剂量(1.32、2.64、5.28 g/kg)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IL-4、IL-13水平,IHC法测定皮损组织中IL-4、IL-13的表达水平。体外运用anti-DNP-IgE/DNP-HSA诱导RBL-2H3细胞复制脱颗粒模型,MTS法检测过敏煎对RBL-2H3活力,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β-hex酶释放率,Histamine、LTB4、IL-4、IL-13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Histamine、IL-4、IL-13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ERK/ERK、p-JNK/JNK、p-p38/p-38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过敏煎各剂量组显著减轻AD小鼠血清总IgE、IL-4、IL-13水平(P<0.05,P<0.01),减轻AD小鼠皮损组织中IL-4、IL-13表达。明显下调RBL-2H3细胞脱颗粒后β-Hex酶释放率(P<0.05,P<0.01)和Histamine、LTB4、IL-4、IL-13水平(P<0.05,P<0.01),显著减少细胞Histamine、IL-4、IL-13mRNA表达(P<0.01)和p-ERK/ERK、p-JNK/JNK、p-p38/p38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过敏煎通过调控Th2型反应和血清中总IgE水平改善特应性皮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gE/FcεRⅠ途径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煎 特应性皮炎 IgE/FcεRⅠ 肥大细胞 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黏膜、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群在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慧婷 李家生 +3 位作者 徐志昌 秦定梅 张祎 王睿睿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1-637,共7页
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是指肠道内定植的白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易位,突破肠道,造成组织感染,甚至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肠道黏膜作为念珠菌第一接触位点,是抵抗白念珠菌定植或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常通过物理屏障和激活宿主免疫抑制感... 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是指肠道内定植的白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易位,突破肠道,造成组织感染,甚至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肠道黏膜作为念珠菌第一接触位点,是抵抗白念珠菌定植或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常通过物理屏障和激活宿主免疫抑制感染。作为另一种防御机制,肠道内微生物群则通过调节pH,分泌抗菌肽和竞争黏附点共同抵抗白念珠菌侵袭感染。本综述总结肠道黏膜、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群这三个关键因素在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为肠道定植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 肠道黏膜 肠道免疫 肠道微生物群 白假丝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自愈性初步探究
4
作者 谭伟 高娟 +4 位作者 鲁诚 王睿睿 饶高雄 张丽娟 张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探究卡泊三醇(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是否存在自愈现象。方法:将18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A组和模型B组,每组各6只。模型A组和模型B组小鼠连续7d右耳每日涂抹MC903,左耳涂抹无水乙醇;空白组小鼠... 目的:探究卡泊三醇(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是否存在自愈现象。方法:将18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A组和模型B组,每组各6只。模型A组和模型B组小鼠连续7d右耳每日涂抹MC903,左耳涂抹无水乙醇;空白组小鼠仅右耳涂抹无水乙醇,第8天时将空白组和模型A组小鼠进行麻醉后收集相关样品,模型B组则继续正常饲养7d后再进行相关样本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IL)-33和耳组织匀浆中TSLP、IL-25、IL-33、IL-4、IL-13、IL-1β、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摘取小鼠胸腺和脾脏计算脏器指数;摘取小鼠耳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停止应用MC903后,模型B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耳部红肿逐渐减轻;脾脏脏器指数显著升高(P<0.05);耳部表皮增厚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减轻,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耳片匀浆中TSLP、IL-33及IFN-γ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gE及耳片匀浆中IL-4、IL-13和TNF-α表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连续7d涂抹MC903可成功构建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停止应用MC903后小鼠模型的特应性皮炎特征存在自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三醇 特应性皮炎 自愈性 组织病理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当归中8种成分 被引量:28
5
作者 邓雪琪 管小军 +1 位作者 黄娜娜 李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75-2079,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当归中色氨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欧前胡素、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的含有量。方法当归7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Ultimat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85%磷...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当归中色氨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欧前胡素、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的含有量。方法当归70%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Ultimat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8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8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97.60%~101.22%,RSD 0.89%~2.51%。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化学成分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赟 陈桂芳 +3 位作者 高娟 张丽娟 张祎 王睿睿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中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将KM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50、100 mg/kg)组,每日给药2次,...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中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1)将KM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氧化苦参碱低、高剂量(50、100 mg/kg)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给药7次,末次给药后10 min,于小鼠左后足脚垫内皮下注射右旋糖酐每只50μL,观察并记录15 min内小鼠舔后足的次数。(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多次反复刺激皮肤建立AD模型,实验第1天起各组灌胃给予相应溶媒或药物,连续干预14 d。观察并记录AD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测定脾及胸腺的脏器系数,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总Ig E及Th2型细胞因子的含量,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氧化苦参碱能显著抑制瘙痒模型小鼠的搔抓次数(P<0.01);灌胃给予氧化苦参碱治疗14 d后,AD模型小鼠湿疹样皮炎缓解;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小鼠真皮层增厚减轻、炎性细胞数目减少以及细胞间水肿减轻;真皮层中肥大细胞的浸润数目明显减少,外周血中总Ig E和Th型细胞因子IL-4、IL-13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皮肤真皮层中肥大细胞的浸润、减少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氧化苦参碱 肥大细胞 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通圣丸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桂芳 郝佳旭 +5 位作者 高娟 杨卫平 孙赟 张丽娟 张祎 王睿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3,I0032-I0039,共13页
目的探讨防风通圣丸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2 mg/kg)及防风通圣丸低、中、高剂量(1、2、4 g/kg)组。除空白组外... 目的探讨防风通圣丸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2 mg/kg)及防风通圣丸低、中、高剂量(1、2、4 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多次反复刺激皮肤建立AD模型,各组灌胃给予相应溶媒或受试药物,连续干预21 d。观察并评价AD模型小鼠背部皮肤皮损得分;剖取胸腺及脾脏计算脏器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小鼠外周血中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浸润,免疫组化(IHC)法观察皮损组织中辅助T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给予防风通圣丸后,AD模型小鼠湿疹样皮炎缓解,脾脏指数有下降的趋势。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小鼠皮肤表皮增厚减轻、炎性细胞数目减少及细胞间水肿减轻;血清IgE水平显著降低(P<0.01);真皮层中肥大细胞浸润数目减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在皮肤中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防风通圣丸对AD小鼠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血清中总IgE水平,减少皮肤真皮层中肥大细胞的浸润、减轻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防风通圣丸 肥大细胞 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梅丸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药效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桂芳 高娟 +3 位作者 杨卫平 孙赟 张祎 王睿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004-4008,共5页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右旋糖酐致痒实验观察乌梅丸对小鼠瘙痒的抑制作用;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对BALB/c小鼠背部皮肤和右耳耳片进行反复刺激,复制特应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右旋糖酐致痒实验观察乌梅丸对小鼠瘙痒的抑制作用;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对BALB/c小鼠背部皮肤和右耳耳片进行反复刺激,复制特应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乌梅丸高、低剂量组,观察各组小鼠背部皮肤皮损变化、右耳耳片肿胀度,计算小鼠脏器系数,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皮损组织IL-4、IL-5、IL-13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总IgE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各剂量组小鼠的抓痒发作次数减少(P<0.05,P<0.01),脾脏系数降低(P<0.05),受损皮肤角化不全,皮肤表皮、真皮增厚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减轻,真皮层中肥大细胞募集得到抑制,受损皮肤中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水平降低,血清IgE水平降低(P<0.05)。结论乌梅丸可缓解特应性皮炎小鼠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肥大细胞的浸润,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水平,降低IgE水平,来发挥干预特应性皮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特应性皮炎 肥大细胞 TH2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敏消胶囊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娟 谭伟 +4 位作者 陈桂芳 兰家琴 张祎 王睿睿 饶高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64-3769,共6页
目的探讨皮敏消胶囊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对BALB/c小鼠背部皮肤和右耳耳片进行反复刺激诱导特应性皮炎模型,将60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氯雷他定(1.67 mg/kg)组和皮敏消胶囊低、中、高(0.4... 目的探讨皮敏消胶囊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对BALB/c小鼠背部皮肤和右耳耳片进行反复刺激诱导特应性皮炎模型,将60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氯雷他定(1.67 mg/kg)组和皮敏消胶囊低、中、高(0.4、0.8、1.6 g/kg)剂量组,灌胃给药21 d,观察并记录小鼠背部皮损评分、耳肿胀度,计算脾脏和胸腺系数,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表皮厚度,TB染色观察皮损组织肥大细胞浸润情况并统计肥大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组织TSLP、IL-4、IL-13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IL-4、IL-13水平和皮损组织TSLP、IL-4、IL-13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皮敏消胶囊各剂量组皮损评分、耳肿胀度、表皮厚度、脾脏系数、肥大细胞数、血清总IgE、IL-4、IL-13水平和皮损组织TSLP、IL-4、IL-13表达均降低(P<0.05,P<0.01),皮损组织病理学得到改善,细胞间水肿减轻,炎症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皮敏消胶囊可能通过TSLP途径调控Th2型炎症反应和减少外周血总IgE,进而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发挥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敏消胶囊 特应性皮炎 TSLP TH2型细胞因子 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屏边三七提取物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莉 刘潇祎 +3 位作者 苏刘艳 蒋昕 张祎 王睿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7,I0023,I0024,I0025,I0026,I0027,共12页
目的初步探讨屏边三七提取物联合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倍比微量稀释法和时间-生长曲线绘制法于体外初步确定屏边三七与氟康唑的联合效果;通过建立系统性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于体内验证屏边三七与氟康唑... 目的初步探讨屏边三七提取物联合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倍比微量稀释法和时间-生长曲线绘制法于体外初步确定屏边三七与氟康唑的联合效果;通过建立系统性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于体内验证屏边三七与氟康唑协同的作用;运用荧光检测法测定白念珠菌外排泵的外排功能,并通过q-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最后运用荧光探针检测白念珠菌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水平。结果屏边三七与氟康唑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并能明显提高系统性耐药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生存率,维持体质量,提高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降低肺和肾的菌落数,改善脏器的病理状态;屏边三七处理耐药白念珠菌能明显降低细胞主动外排泵的外排功能,使耐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调并降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论屏边三七提取物协同氟康唑有明显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主动外排泵相关蛋白的表达和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屏边三七 耐药性 氟康唑 协同作用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株CA23的协同抑菌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一川 苏刘艳 +4 位作者 李家生 王应仙 李俊 张祎 王睿睿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24-4130,共7页
目的探讨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CA23毒力因子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棋盘法及时间-杀菌曲线测定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效果;荧光探针测定菌株外排泵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倒置显微... 目的探讨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CA23毒力因子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棋盘法及时间-杀菌曲线测定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效果;荧光探针测定菌株外排泵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菌丝诱导培养基中菌株形态转换,RT-qPCR法检测菌丝相关基因表达,添加外源性cAMP验证;卵黄琼脂平板法检测菌株胞外磷脂酶活性。结果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具有较强的协同抑菌作用;联用处理并不能显著抑制菌株的外排功能,与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一致;两药联用可以抑制在SD和Spider诱导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且下调菌丝相关基因CYR1、ALS3、RAS1、BCR1、ALS2、TPK 2表达,添加外源性cAMP后,能恢复部分药物联用引起的菌株形态变化;两药联用能抑制胞外磷脂酶活性,且对灯台叶总碱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灯台叶总碱与氟康唑联用对氟康唑耐药株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其机制与调节Ras1-cAMP-PKA信号通路抑制菌丝生长,并降低胞外磷脂酶活性从而影响耐药白念珠菌毒力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台叶总碱 白念珠菌 协同作用 菌丝 磷脂酶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