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及其季节动态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陆其伟 脱云飞 +5 位作者 冯永钰 黎建强 施蕊 王澍 朱雪虎 何霞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295,共11页
[目的]为揭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化学计量特征(C/N、C/P、N/P)、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响应。[方法]选取旱季、雨季的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 [目的]为揭示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化学计量特征(C/N、C/P、N/P)、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响应。[方法]选取旱季、雨季的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和石棉玉山竹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阐明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酶活性、微生物及其季节动态响应特征。[结果](1)4个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表现为雨季大于旱季;(2)C/N在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表现为旱季大于雨季,其余2个林分反之;N/P在栓皮栎落叶阔叶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表现为旱季大于雨季,其余2个林分反之;(3)不同林分类型土壤C/N、C/P、N/P比值旱季时依次为17.00~37.33,62.72~114.5,3.09~5.18,雨季时依次为17.72~39.16,63.21~90.72,2.39~5.80;(4)旱季、雨季C/N和C/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0,61.00),表明养分循环过程中氮受限,且释放P的潜力较低;2个季节N/P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5.20),表明土壤更容易受到N限制;(5)4个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物活性在雨季均优于旱季,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酶活性及微生物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区域土壤养分分解、供应和限制及其循环过程对季节响应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化学计量特征 酶活性 微生物指数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分析
2
作者 周晓敏 何霞红 +2 位作者 施蕊 李顺美 张靖仪 《南方农业》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 为明确林下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含量,提高人参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林下栽培4年人参的根、茎、叶的黄酮类成分,并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不同部位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林下人参根、茎、叶中共检测出92种黄酮类代谢物,包括41种黄酮醇、13种黄酮化合物、11种二氢黄酮、7种花青素、5种黄酮碳糖苷、5种异黄酮、5种查耳酮、4种二氢黄酮醇、1种其他类黄酮;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叶>根,5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4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2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1种代谢物在林下人参各部位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茎>根>叶。总的来说,人参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存在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黄酮类成分 不同部位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OsIAA1和OsIAA2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王娜 金祖英 +2 位作者 章露露 何霞红 王澍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Aux/IAA(生长素/吲哚-3-乙酸)基因是植物生长素调节的关键基因,可通过调控生长素信号传导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种子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明确Aux/IAA基因在不同种植模式(旱地种植和传统水田种植)水稻种子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从水... Aux/IAA(生长素/吲哚-3-乙酸)基因是植物生长素调节的关键基因,可通过调控生长素信号传导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种子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明确Aux/IAA基因在不同种植模式(旱地种植和传统水田种植)水稻种子发育中的功能,本研究从水稻(滇禾优615)种子中成功克隆出2个Aux/IAA基因,分别命名为OsIAA1和OsIAA24,其cDNA全长序列分别为600 bp和660 bp,分别编码199个和21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IAA1和OsIAA24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且均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但均包含AUX/IAA基因家族典型的4个保守结构域,均定位在细胞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OsIAA1和OsIAA24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光稃稻的同源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50%和98.20%。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OsIAA1和OsIAA24的表达水平在旱种模式下均显著高于水种模式,推测它们可能参与调控种子发育并在水稻耐旱性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滇禾优615在旱地与水田种植条件下种子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IAA1基因 OsIAA24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红玫瑰营养和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研究
4
作者 黄鑫 刘晓海 +5 位作者 张雪春 王振兴 孙健 王希文 周旭红 方越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3,共9页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 该研究对云南产墨红玫瑰(Rosa‘Crimson Glory’)花瓣的营养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墨红玫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总糖、维生素C、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乙醇体积分数对墨红玫瑰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功能活性影响较大,其中50%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而100%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100%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而50%乙醇提取物有最高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且不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阳性对照2,6-二叔丁基对甲酚。此外,100%乙醇提取物还展现出最强的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显示出良好的护肤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中12种黄酮和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发现其中100%和5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含量最高,进一步验证了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结果。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墨红玫瑰的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等是多种活性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以为墨红玫瑰在食品、美容和医药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红玫瑰 营养成分 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铁皮石斛抗氧化活性和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蒋丙婷 李如蕊 +5 位作者 方越 郑文杰 周莹 李能波 何霞红 王振兴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7,共10页
乳酸菌发酵可以促进食品中多酚等活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改善其功能活性。为探究乳酸菌发酵对铁皮石斛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该研究选用3种常见乳酸菌对云南省5个地区的铁皮石斛进行发酵,测定发酵前后铁皮石斛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 乳酸菌发酵可以促进食品中多酚等活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改善其功能活性。为探究乳酸菌发酵对铁皮石斛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该研究选用3种常见乳酸菌对云南省5个地区的铁皮石斛进行发酵,测定发酵前后铁皮石斛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其酚类成分和代谢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乳酸菌发酵均可提高铁皮石斛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其中云南文山产铁皮石斛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48 h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该条件下发酵的铁皮石斛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0.67和23.39 mg/g,其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以及铁还原能力(FRAP)最高,分别为288.51、34.34和136.32 mg/g,较发酵前增加了0.81、2.11和0.52倍。选取该条件下发酵的铁皮石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16种酚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丁香酸和香草酸含量显著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显著降低,而水杨酸仅在发酵后铁皮石斛中被检测到。进一步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所检测到的1 298种共有代谢物中,发酵后下调的代谢物显著多于上调代谢物。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氧化活性与酚类化合物高度相关。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75和76个上调、103和89个下调的酚类化合物,表明乳酸菌发酵促使铁皮石斛中的酚类化合物发生了生物降解或转化。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对铁皮石斛发酵过程中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结果表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苯丙氨酸代谢、丙烷生物碱生物合成、各种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第二部分、黄酮类生物合成和ABC运输通路是最有可能的代谢通路。综上,乳酸菌尤其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可显著改善铁皮石斛的抗氧化活性,这可能与其酚类化合物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化释放有关。该研究可为利用乳酸菌对铁皮石斛进行发酵增效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乳酸菌 发酵 酚类成分 抗氧化 高效液相色谱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对水肥耦合的响应研究
6
作者 畅翔 脱云飞 +6 位作者 王澍 黎建强 施蕊 王振兴 谭豪 向萍 何霞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6,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为云南旱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以“滇禾优615”旱地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为云南旱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以“滇禾优615”旱地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灌水量(W)和有机肥施用量(F)2个因素,其中灌水量(W)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W1(200 m^(3)/hm^(2))、W2(300 m^(3)/hm^(2))和W3(400 m^(3)/hm^(2)),有机肥施用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F1(400 kg/hm^(2))、F2(600 kg/hm^(2))、F3(800 kg/hm^(2))和F4(1000 kg/hm^(2)),进行完全组合设计,12个处理,另设置1个对照(CK,灌水量为150 m^(3)/hm^(2)、不施肥),共计1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旱地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理化性质(体积质量(BD)、黏粒、粉粒、砂粒、pH、含水率(SWC)、有机质(SOM)、NH_(4)^(+)-N、NO_(3)^(-)-N、有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从13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构成的总数据集中,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进入最小数据集的指标,采用最小数据集中的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探究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①与CK相比,不同水肥耦合处理显著提高旱地水稻千粒质量、穗粒数和产量(P<0.05),其中W2F3处理产量最高,W1F1处理产量最低。②与CK相比,除了pH及NH4+-N、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外,不同水肥耦合处理提高了土壤SWC、BD、NO_(3)^(-)-N、AP、AK、SOM、MBC和MBN含量。以SWC、NH_(4)^(+)-N、NO_(3)^(-)-N、AP、AK、SOM、MBC和MBN等8个指标构建最小数据集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差异显著(P<0.05),且均显著高于CK,其中W3F3、W3F2、W2F3、W3F4和W2F4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均较高,MBC和AP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③水肥耦合处理显著或极显著正向调控旱地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④土壤质量指数与旱地水稻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呈显著正相关,W2F3处理旱地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质量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水肥耦合模式显著提高了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其中W2F3处理能协同提升土壤质量与旱地水稻产量,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旱地水稻 产量 土壤质量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消化对三七叶化学成分、功能活性及皂苷变化的影响
7
作者 韩明冲 李云嵌 +7 位作者 王怡惠 张雪春 方越 向萍 华燕 李天丽 何霞红 王振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66,共10页
以三七叶为原料,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测定消化过程中三七叶总皂苷、总酚、总糖和总黄酮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三七叶中24种单体皂苷的... 以三七叶为原料,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测定消化过程中三七叶总皂苷、总酚、总糖和总黄酮等活性成分的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三七叶中24种单体皂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七叶总皂苷、总酚含量在肠消化阶段达到最高,分别可达188.32、17.43mg/g;而总糖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含量变化不显著;总黄酮在口腔消化阶段含量最高,为23.76mg/g。同样,肠消化阶段三七叶展现了最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整个消化过程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在肠消化阶段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97%、37.80mg/g、72.50%。进一步对三七叶中的单体皂苷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消化的进行,大分子质量的人参皂苷Rb1、Rb2、Rb3、Re、Rd裂解生成了CompoundK、Rg3、Rg5、Rk1等小分子质量稀有皂苷。总之,三七叶经消化后仍具有较好的功能活性,其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等功能活性也随着消化过程的进行不断提高,并在肠消化阶段达到最高值,可能与其活性成分的释放以及小分子稀有皂苷的产生等有关。本研究可为三七叶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叶 体外模拟消化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头茶属3种植物天然居群的叶表型性状特征研究
8
作者 杨建欣 龚买玉 +4 位作者 马长乐 樊智丰 高灿 王李娟 邓莉兰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以大头茶属(Polyspora)3种植物的10个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1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叶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以大头茶属(Polyspora)3种植物的10个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1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叶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7.03%,不同性状的变异幅度为0.05%~31.37%。叶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方差分量均值分别为180.79和82.63,表明叶表型性状分化程度为居群内高于居群间。(2)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叶基角、叶圆度和叶柄指数为叶表型变异的主导因素;各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环境因子对大头茶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变异的影响很大;基于叶表型性状可将10个居群分为3类。研究结果可为大头茶属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天然居群 表型变异 环境因子 大头茶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香花不同花期及盛花期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9
作者 杨云 闫顺 +3 位作者 陈倩 黄琳曦 张先言 汪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木香花不同花期和盛花期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结果】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等。从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木香花中分别检出39,41,45和4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有20种;不同花期木香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不同,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β-蒎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20%,16.85%和21.24%;Z-5-十九烯在半开期相对含量最高,为23.03%。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有38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开期、盛花期和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相近,均与末花期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从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萼片中分别检出27,30,28和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物质在雌蕊、雄蕊、花瓣中相对含量最高,萼片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雌蕊与萼片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与雄蕊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β-蒎烯、甲酸芳樟醇、5-十九烯-1-醇、Z-5-十九烯、正十九烷、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β-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正辛醛是不同花器官中主要差异性挥发成分,同时β-蒎烯相对含量较高的雌蕊和β-罗勒烯、甲酸芳樟醇、正辛醛相对含量较高的萼片是木香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结论】木香花花香主要来自其雌蕊和萼片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成分在末花期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花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子OsPR1-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10
作者 金祖英 章露露 +1 位作者 王娜 王澍 《种子科技》 2025年第4期9-12,共4页
为探究水稻病程相关蛋白PR1基因在水田种植模式及旱地种植模式下的表达差异,从水田水稻及旱地水稻种子中克隆得到PR1基因,命名为OsPR1-1,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水稻OsPR1-1序列全长为504 bp,编码氨基酸168个,分子质量约为18.33 kDa... 为探究水稻病程相关蛋白PR1基因在水田种植模式及旱地种植模式下的表达差异,从水田水稻及旱地水稻种子中克隆得到PR1基因,命名为OsPR1-1,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水稻OsPR1-1序列全长为504 bp,编码氨基酸168个,分子质量约为18.33 kDa,理论等电点为8.63。亚细胞定位液泡内,为亲水性蛋白。OsPR1-1蛋白为稳定碱性蛋白,具有一个跨膜结构,OsPR1-1氨基酸序列与光稃稻同源相似性最高,为98.8%。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OsPR1-1基因在旱地种植模式下表达量显著高于水田种植,说明旱地种植条件下水稻种子抗病性、抗逆性优于水田种植,并为深入研究OsPR1-1基因的结构特性及表达特异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PR1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谷bHLH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11
作者 章露露 金祖英 +1 位作者 王娜 王澍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bHLH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第2大类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此外,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和参与次生代谢方面亦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探究OsbHLH3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稻谷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以评估水稻稻谷品质。... bHLH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第2大类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此外,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和参与次生代谢方面亦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探究OsbHLH3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稻谷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以评估水稻稻谷品质。依据水稻全长转录组数据,本研究设计了特定的引物,并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成功克隆得到了bHLH3基因。将基因命名为OsbHLH3,并对其在“滇禾优615”品种和“滇禾优918”品种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sbHLH3的CDS序列长度为642bp,编码21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OsbHLH3基因具有bHLH基因家族的典型特征,具有bHLH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实时荧光定量(qPCR)分析表明,OsbHLH3基因在“滇禾优615”品种中含量更高,由此推测“滇禾优615”品种类黄酮的合成更为活跃,能够更有效地积累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OsbHLH3基因影响水稻稻谷次生代谢物,进而影响水稻品质是否受种植品种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续通过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高水稻稻谷中的类黄酮含量,改善稻米品质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栽培模式下不同石斛品种的活性成分分析
12
作者 李国荣 万晓丽 +3 位作者 杨玉春 龚颖 何霞红 施蕊 《桉树科技》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近自然栽培模式下2年生的铁皮石斛(TB)、玫瑰石斛(MG)和喇叭唇石斛(LB)的茎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其9种活性成分(总黄酮、总糖、多糖、生物碱、纤维素、总酸、总花青素、总蛋白和总脂肪),为不同石斛品种的品质鉴别及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 以近自然栽培模式下2年生的铁皮石斛(TB)、玫瑰石斛(MG)和喇叭唇石斛(LB)的茎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其9种活性成分(总黄酮、总糖、多糖、生物碱、纤维素、总酸、总花青素、总蛋白和总脂肪),为不同石斛品种的品质鉴别及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石斛的活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TB的总黄酮、总酸、总糖、纤维素、总脂肪和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0.77mg·g^(-1)、1.7 g·kg^(-1)、79.74 mg·g^(-1)、22.18%、0.81 g·100g^(-1)和3.76 mg·g^(-1);MG的多糖和总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361.22mg·g^(-1)和3.99 g·100 g^(-1);LB的总花青素含量最高,达到13.34μg·g^(-1)。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3种石斛的前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累计贡献率达91.38%,且在平方欧式距离为5时,可将9批样品分为两类。3种石斛的总酸与总黄酮、总糖与总酸、纤维素与总糖、总酸与纤维素、多糖与总蛋白、总黄酮与生物碱等活性成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野生栽培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筇竹钾离子通道QtSKO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叶丹 赵小艳 +2 位作者 黑晶莹 王澍 芮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目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家族是参与植物钾离子转运和分配的重要通道,且K+在植物生理过程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有决定性作用。旨在研究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在富含钾元素的筇竹(Qiongzhuea tumi... 【目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家族是参与植物钾离子转运和分配的重要通道,且K+在植物生理过程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有决定性作用。旨在研究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在富含钾元素的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发育及受到盐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筇竹的幼苗中获得SKOR基因并命名为QtSKOR1(基因号:MT07898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及表达特征分析。【结果】QtSKOR1基因开放阅读框(1923 bp)编码了641个氨基酸。QtSKOR1蛋白存在环核苷酸(cNMP)和锚蛋白重复结构域(ANK)属于Shake亚家族,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7.27 kD,理论等电点为4.94,含有3个跨膜区但不存在信号肽,属于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QtSKOR1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30.4%)和细胞质(26.1%)中。同源分析和进化分析显示,QtSKOR1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和玉米(Zea mays)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9.06%和87.91%。qPCR结果显示,QtSKOR1基因在筇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笋。与对照相比,随着钾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中显著增加,而在茎叶中显著降低。随着钠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茎叶中均呈下降趋势。【结论】QtSKOR1基因属于Shake亚家族,均参与了筇竹各个组织特别是叶的钾运输。同时,在钾胁迫下QtSKOR1基因在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 K^(+)通道蛋白 QtSKOR1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头茶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建欣 龚买玉 马长乐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2,100,共16页
为充分挖掘大头茶属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年来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大头茶属植物富含多类化合物,包括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糖苷类、鞣质类、甾... 为充分挖掘大头茶属植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年来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结果显示:(1)大头茶属植物富含多类化合物,包括三萜类、二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糖苷类、鞣质类、甾体类和有机酸等,其中三萜类化合物达133种,二萜类5种,黄酮类7种,木脂素类4种,其他类化合物26种,展现出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2)不同大头茶物种间化学成分含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不同物种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仍需深入研究。(3)药理作用的研究揭示,部分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HIV病毒、降血糖和保肝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目前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停留在细胞层面,对活性显著化合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尚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未来大头茶属植物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促进大头茶属植物资源保护、特色林木资源的发掘与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茶属 化学成分 三萜类 黄酮类 抗肿瘤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旭霞 陈省忠 +2 位作者 黄申逵 张彦昌 张靖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116-119,共4页
腾冲市拥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潜在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发展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腾冲市在茶文化资源、地理位置... 腾冲市拥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研究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的内在优势、潜在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发展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腾冲市在茶文化资源、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基于SWOT分析,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发展策略,这些策略不仅为腾冲市茶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市 茶旅融合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筇竹钾离子通道QtSKOR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6
作者 王玥琪 赵小艳 芮蕊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
为了研究SKOR家族在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钾离子运输中发挥的作用,利用克隆技术从筇竹的幼苗中克隆出SKOR基因并命名为QtSKOR2,随后对其理化性质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tSKOR2基因全长为2334 bp,开放阅读框为2139 bp,编... 为了研究SKOR家族在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钾离子运输中发挥的作用,利用克隆技术从筇竹的幼苗中克隆出SKOR基因并命名为QtSKOR2,随后对其理化性质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tSKOR2基因全长为2334 bp,开放阅读框为2139 bp,编码712个氨基酸。同时,QtSKOR2蛋白有6个跨膜结构域,且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同源相似性最高,为90.46%。聚类分析表明,QtSKOR2蛋白与短花稻(Oryza brachyantha)的亲缘关系最近。QtSKOR2基因在筇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依次为根>笋>叶>茎。在50 mmol/L KCl胁迫处理下,QtSKOR2基因在筇竹根部表达量最高,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在2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QtSKOR2基因在筇竹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盐胁迫下QtSKOR2基因在筇竹钾离子运输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 钾离子通道 QtSKOR2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振兴 杨金梅 +4 位作者 张志斌 朱晓湉 向萍 孙健 何霞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1-1752,共12页
绞股蓝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为葫芦科绞股蓝属草质攀援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等地区。文章对2000—2022年国内外绞股蓝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绞股蓝及其皂苷成分是研究热点,对绞股蓝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 绞股蓝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植物资源,为葫芦科绞股蓝属草质攀援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等地区。文章对2000—2022年国内外绞股蓝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绞股蓝及其皂苷成分是研究热点,对绞股蓝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分、功能活性和药理作用等方面,但目前缺乏对其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的系统综述。基于此,文章对绞股蓝中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以及其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护肝、抗肿瘤、保护神经等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对绞股蓝产地之间的质量比较,及其主要药效成分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机制研究仍较匮乏。提出今后可将绞股蓝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研究目标,进一步明确黄酮的成分结构及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基于绞股蓝多成分、多药理活性的特点,利用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探究绞股蓝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规范绞股蓝产地道地性和产品质量标准,以期为绞股蓝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可视化分析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三七叶主要活性成分、体外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挥发性成分和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云嵌 何霞红 +3 位作者 吴光顺 满金花 张雪春 王振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8-113,共16页
为选择较好的三七叶干燥方式,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真空干燥3种方式对三七叶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方式下三七叶的总皂苷、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单体皂苷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采用气相色谱-离... 为选择较好的三七叶干燥方式,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真空干燥3种方式对三七叶进行干燥,测定不同干燥方式下三七叶的总皂苷、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单体皂苷含量,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鉴定其挥发性成分,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其代谢物变化。结果表明:3种干燥方式均可明显提高三七叶的总皂苷和多糖含量,降低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但均不同程度地减弱了其功能活性;其中热泵干燥组的总皂苷和多糖含量最高,并具有最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较强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热泵干燥显著降低了三七叶中三七皂苷Fc、Fe的含量,而真空干燥组与之相反;从三七叶中共检测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热泵干燥组的醇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而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低,且不同处理组之间有明显区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从热泵干燥前后的三七叶中鉴定出659种代谢物,其中有113种和68种代谢物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表达显著上调,98种和31种代谢物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表达显著下调,主要包括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针对三七叶中24种皂苷类代谢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7种相对含量显著降低、1种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这也印证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结果;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新鲜三七叶在热泵干燥过程中最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氧羧酸代谢及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综上,热泵干燥对三七叶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活性具有最好的保持效果,较适合用于三七叶的干燥,其可通过多个作用途径改变三七叶的代谢物组成,并影响其挥发性成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叶 干燥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 挥发性成分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