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朱红大杜鹃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培高 乔琴 +1 位作者 马永鹏 刘德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17种,其中窄叶青冈、白穗石栎、云南越桔和云南松为群落优势种。(2)朱红大杜鹃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17.06%,各龄级的个体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3)朱红大杜鹃存活曲线趋近DeeveyⅠ型分布,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X龄级,死亡率为40%,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_(pi))和受外界干扰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_(pi))均大于0,但V′_(pi)较小,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_(max))为0.07%,说明该种群受外界随机干扰时增长趋势不明显。建议对朱红大杜鹃种群进行就地保护,以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红大杜鹃 种群年龄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柳文 杨琳祥 +5 位作者 木正春 马永鹏 谢孟 万有名 李正红 马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9,共11页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灭菌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增殖壮苗和诱导生根试验中,以种苗培养的继代苗为外植体,以WPM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增殖壮苗和生根诱导的最适条件。在炼苗及移栽试验中,以成功诱导生根的组培苗为材料,炼苗9 d后移栽至5种不同的基质中,分析波叶杜鹃在不同移栽基质中的成活率。【结果】75%乙醇处理1 min+1%NaClO溶液处理10 min的种子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66.67%。种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WPM+1.0 mg/L 6-BA;增殖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5 mg/L NAA+1.5 mg/L ZT,pH 4.5,增殖系数为3.13。在生根诱导培养基中,横置于培养基表面的茎尖生根良好,植入培养基的茎尖均无不定根形成,且培养40 d时,植入培养基的外植体基部均腐化变黑;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WPM+0.5 mg/L NAA+1.0 mg/L IBA,生根率达88.00%。移栽基质V_(腐殖土)∶V_(珍珠岩)∶V_(蛭石)=2∶1∶1最适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0.0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波叶杜鹃的组培快繁体系,为其他杜鹃花科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开展回归引种、复壮野生种群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叶杜鹃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Box-Behnken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30
3
作者 孙卫邦 刘德团 张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05-1617,共13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指导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保...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指导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拯救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强、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并重是科学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途径。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是指导或支撑其有效保护的重要工作。该文重点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与评估、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奠定新的理论基础。该文还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其未来拯救保护工作需求,对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的保护研究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该文可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调查评估 生态生物学特性 繁殖技术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卫邦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2,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该文论述了植物迁地保护的概念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界定范围,讨论了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受威胁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任务和目标,剖析了当前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有效性、迁地保护物种的信息档案记录,以及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该文可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植物多样性保护 迁地保护 保护目标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谢孟 马永鹏 +3 位作者 曹毓蓉 刘德团 李正红 马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其作为乡土园林树种推广提供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方法]对四川峨眉山波叶杜鹃野生居群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花部形态、花粉—胚珠比、杂交...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其作为乡土园林树种推广提供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方法]对四川峨眉山波叶杜鹃野生居群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花部形态、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昆虫访花行为等,并结合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对其繁育系统展开研究。[结果]5月中旬为波叶杜鹃的盛花期;其杂交指数为5,花粉—胚珠比为640.93±65.52;自然对照结实率为56.67%,异株异花传粉结实率为86.67%;主要访花者是中华蜜蜂(Apis cerana)和排蜂(A.dorsata)。[结论]波叶杜鹃的最佳授粉时期为盛花期(开花第3~6天),其繁育系统是倾向于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自然条件下有效传粉者为中华蜜蜂和排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波叶杜鹃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4种特有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等级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于玉龙 耿宇鹏 陈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调查评估对象,通过多年野外调查,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和《使用指南:15.1版》对4物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野生种群资源下贯叶马兜铃被列为易危(VU),旱地木槿和白魔芋被列为濒危(EN),云南百部为近危(NT)。与4物种现行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贯叶马兜铃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旱地木槿由易危上调为濒危,白魔芋由近危上调为濒危,云南百部的濒危状态则维持不变。这为4种特有植物的野生资源现状了解、濒危状态更新以及适时调整有效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马兜铃 旱地木槿 云南百部 白魔芋 IUCN红色名录 濒危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红大杜鹃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
7
作者 刘德团 姚刚 +2 位作者 曹毓蓉 朱培高 马永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897,共9页
朱红大杜鹃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弄清物种的濒危原因对于开展有效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研究植物的繁育系统,了解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弄清物种濒危或极小种群形成原因的关键一步。目前为止,有关朱红... 朱红大杜鹃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弄清物种的濒危原因对于开展有效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研究植物的繁育系统,了解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弄清物种濒危或极小种群形成原因的关键一步。目前为止,有关朱红大杜鹃繁育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以模式标本产地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的朱红大杜鹃为研究对象,从花部特征、花冠反射光谱、花蜜量和糖浓度、访花昆虫、人工授粉处理实验方面,研究了朱红大杜鹃的传粉综合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朱红大杜鹃具有适应凤蝶传粉的一系列特征,如花冠大、花冠管长、花蜜量少、花瓣呈大红色、花瓣的反射光谱峰值在350—400 nm之间;(2)碧翠凤蝶和玉斑美凤蝶是朱红大杜鹃的有效传粉者,黄熊蜂和红腹蜂为盗蜜者或盗粉者;(3)朱红大杜鹃既能自交,也能异交,属于混合交配系统,但依赖于传粉者,有效传粉者数量较少,自然座果率低,存在传粉限制。研究结果可为朱红大杜鹃的后续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也可为杜鹃花科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植物 同域分布 花部综合征 访花昆虫 繁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极小种群大花石蝴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孙亚瑞 何俊 +2 位作者 亚吉东 华珊 孟静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1,共9页
为探究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花石蝴蝶的生物学特性,以大花石蝴蝶为试材,采用透明胶带法、石蜡切片制片观测大花石蝴蝶叶解剖形态(叶表皮、叶切面形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分别用MTT法、H2O2法测定不同时期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 为探究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花石蝴蝶的生物学特性,以大花石蝴蝶为试材,采用透明胶带法、石蜡切片制片观测大花石蝴蝶叶解剖形态(叶表皮、叶切面形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分别用MTT法、H2O2法测定不同时期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不同预处理条件和不同解离时间对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基因组大小。结果显示:(1)叶片上表皮的细胞轮廓为清晰、不规则的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轮廓为清晰的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气孔散生于叶下表皮,为平列型;栅栏组织由不规则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组成。(2)花粉为近长球形,极面观三裂近三角形,具三拟孔沟,外壁为疣状纹饰,表面有颗粒突起。(3)花冠半开放至完全打开阶段花粉活力最高,为65.87%,而柱头可授性在花冠完全开放阶段最强。(4)根尖在0℃蒸馏水中预处理24 h和1 mol/L HCl+45%乙酸1︰1混合液解离3 min的条件下,能得到分散良好、形态清楚、便于观察的染色体。大花石蝴蝶为二倍体,具34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 n=2 x=34 m,核型类型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99%。大花石蝴蝶基因组大小为1685.05 Mbp,1C DNA含量为1.72 pg。研究结果为大花石蝴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石蝴蝶属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 大花石蝴蝶 生物学特性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22种苦苣苔科植物引种综合评价
9
作者 周群 段登文 +3 位作者 温放 亚吉东 蔡磊 孟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0-89,共10页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 【目的】筛选在昆明地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苦苣苔科植物,为苦苣苔科植物开发、推广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保存率、长势、病虫害等7个指标对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等22种苦苣苔科植物进行生长状况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22种苦苣苔科植物的花色、叶长、株型等17个指标进行观赏性状评价。【结果】生长状况评价方面,所有种类均能正常越冬并开花,其生长状况可被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生长优良(Ⅰ)、生长良好(Ⅱ)、生长一般(Ⅲ)和生长不良(Ⅳ)的种分别占总数的18.18%、27.27%、13.64%和40.91%,无全部死亡(Ⅴ)的种。观赏性状评价方面,在17个指标中花色、群体花期和花茎轴长占重要因素,花序繁密度、花筒长度、叶面斑纹、生长状况和株型因素次之。根据每个物种的综合评价分值,将22个苦苣苔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总分≥3.0,观赏性最强,包括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等6个种;二级总分2.5~3.0,包括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等12个种;三级总分≤2.5,包括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等4个种。【结论】贵港报春苣苔、中华报春苣苔、长茎芒毛苣苔、烟叶报春苣苔、圆叶汉克苣苔和斑叶汉克苣苔6个一级种适宜在昆明地区引种应用;长柱报春苣苔、焰苞报春苣苔、齿叶吊石苣苔、柳江报春苣苔、爱子报春苣苔、川鄂粗筒苣苔等、黄花牛耳朵、河池报春苣苔和革叶光叶苣苔12个二级种要按实际需求选择性引种;冬花报春苣苔、龙氏报春苣苔、单座苣苔和紫花苣苔4个三级种不适合在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 观赏植物 适应性 AHP法 引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越峰杜鹃的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
10
作者 柳文 李凤娟 +4 位作者 邓毅晖 马永鹏 李伟 张学星 马宏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575,共10页
为揭示越峰杜鹃(Rhododendron yuefengense G.Z.Li)濒危机制及开展相关保护行动,对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物种的野生群落进行野外观察和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并结合其开花动态、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花粉胚珠比(P/O)、... 为揭示越峰杜鹃(Rhododendron yuefengense G.Z.Li)濒危机制及开展相关保护行动,对广西桂林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物种的野生群落进行野外观察和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研究,并结合其开花动态、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法探究其繁育系统。结果显示:(1)越峰杜鹃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整个花期持续约40 d,主要访花昆虫为熊蜂;(2)不同开花天数最强花粉活力出现在开花第1天,为83.06%;(3)杂交指数为5,花粉胚珠比范围为244.70~2558.60;(4)人工授粉实验结果显示,越峰杜鹃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风媒传粉,自然对照坐果率为50%,异株异花授粉坐果率为80%。研究结果说明,越峰杜鹃繁育系统为异交为主、自交为辅的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自然条件的主要访花昆虫为熊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峰杜鹃 开花物候 繁育系统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底资源不清严重制约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德团 常宇航 马永鹏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7-524,共8页
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已超过600种,是世界杜鹃花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之一。本文以杜鹃花红色名录、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以及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为基础,对我国杜鹃花的濒危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极度濒危杜鹃花的最新调查结果... 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已超过600种,是世界杜鹃花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之一。本文以杜鹃花红色名录、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以及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为基础,对我国杜鹃花的濒危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极度濒危杜鹃花的最新调查结果,结合IUCN红色名录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标准对它们进行重新评估。评估结果认为,杜鹃花属12个极度濒危物种中,有4个物种降低了极度濒危的等级,1个物种数据缺乏,1个物种灭绝。我国杜鹃花属植物濒危种类近20%,数据缺乏的种类近1/3,资源本底不清,严重威胁我国杜鹃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应加强对杜鹃花本底资源的普查,开展极度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加强园林应用与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濒危 调查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南部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南溪蛛毛苣苔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贵良 蔡磊 +1 位作者 王逸之 张贵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3-1428,共6页
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且特有现象十分突出。该文描述了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境内的苦苣苔科一个植物新种——南溪蛛毛苣苔(Paraboea nanxiensis Lei Cai&Gui L. Zhang)。该新种在叶... 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而且特有现象十分突出。该文描述了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位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境内的苦苣苔科一个植物新种——南溪蛛毛苣苔(Paraboea nanxiensis Lei Cai&Gui L. Zhang)。该新种在叶片的形状和毛被、花的颜色、花序短于叶片以及雌蕊无毛等性状上与产自广西那坡的垂花蛛毛苣苔(P. nutans D. Fang&D. H. Qin)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新种的花萼裂片先端最宽且光滑无毛,花冠浅宽钟形、花冠筒不明显、花冠管内面基部白色,花丝无毛以及蒴果稍微扭曲;该新种生于云南海拔530~610 m的河口及马关一带,而垂花蛛毛苣苔产于广西那坡的海拔900~1 150 m段的石灰山。此外还讨论了该新种与蛛毛苣苔属其他几种基生叶类型的近缘种[如三萼蛛毛苣苔(P. trisepala W. H. Chen&Y. M.Shui)、蔓耗蛛毛苣苔(P. manhaoensis Y. M. Shui&W. H. Chen)及河口蛛毛苣苔(P. hekouensis Y. M. Shui&W. H. Chen)]的区别,并提供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及区分说明,主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近年来,由于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地区不断有新分类群或新记录物种的发现,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毛苣苔属 新类群 石灰岩地区 分类学 云南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选择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谢孟 张学星 +7 位作者 罗燕 马永鹏 李伟 杨琳祥 柳文 赵培仙 李正红 马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89-3707,共19页
基于MaxEnt模型识别和预测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对于改善和恢复其生态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收集40种具有代表性的潜在适生树种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筛选适生树种。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四... 基于MaxEnt模型识别和预测云南干热河谷适生树种,对于改善和恢复其生态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收集40种具有代表性的潜在适生树种地理分布数据,结合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筛选适生树种。预测当前和2021—2040年四种气候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适生树种适生区的分布格局,划分优先种植区域,并明确MaxEnt模型用于树种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影响干热河谷潜在适生树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气候因子,其次是海拔、植物归一化指数、地表太阳辐射量和人类足迹。(2)未来,24种适生树种适生区稳定,发生概率与海拔关系呈单峰分布且高海拔下适生树种丰富度将降低。(3)干热河谷适生树种优先种植区域沿干热河谷呈狭长分布;实际调查发现,元谋县适生树种实际分布区域面积略高于最佳种植区域面积。应用MaxEnt模型筛选干热河谷适生树种选择是可行的,但在应用之前必须通过实地调查来验证树种实际生存情况与预测结果的差异。在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造林时,可优先考虑白枪杆、车桑子等24种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干热河谷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树种选择 优先种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文命名规则下的最新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 被引量:26
15
作者 温放 黎舒 +7 位作者 辛子兵 符龙飞 洪欣 蔡磊 秦佳奇 盘波 潘福转 韦毅刚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37-63,共27页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十余年内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飞速增长,同时自2011年以来属一级水平上的大范围修订使得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物种系统位置的变动频繁而巨大,导致中文文献中使用的学名和对应的中文名称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混...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十余年内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飞速增长,同时自2011年以来属一级水平上的大范围修订使得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物种系统位置的变动频繁而巨大,导致中文文献中使用的学名和对应的中文名称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混乱。本文整理了自专著《中国植物志·第69卷》《Flora of China:Vol. 18》《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和前一阶段归纳的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生物多样性文献付梓和发表以来,正式报道的所有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群,提供了物种修订前后的新旧物种名的对照,为部分发表时未指定中文名称的新分类群新拟了中文名,对出现了混淆的物种中文名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更好地引用和使用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中文名称奠定基础。截止2019年1月,我国已经正式报道和合格发表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已经有719种(含种下等级)。在新命名规则背景下梳理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将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GCCC)的网站(http://gccc.gxib.cn)上实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修订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 物种多样性 新分类群 中文名 学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植物肿柄菊结籽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四海 陈剑 +2 位作者 李宁云 孙卫邦 吴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69-1378,共10页
种子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外来入侵植物在新环境中成功建立的能力,随着入侵植物在入侵过程中适应性的变化,种子量会随着环境梯度而改变。探讨外来入侵植物种子量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入侵植物的入侵潜能和扩散趋势。肿柄菊(T... 种子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外来入侵植物在新环境中成功建立的能力,随着入侵植物在入侵过程中适应性的变化,种子量会随着环境梯度而改变。探讨外来入侵植物种子量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入侵植物的入侵潜能和扩散趋势。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原产于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些省份普遍分布,近些年在云南快速扩散,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研究通过样方调查,分析了肿柄菊群落特征与果序产量之间关系;通过区域间结实和结籽量统计,分析了每果序结实量和结籽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主要环境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肿柄菊群落果序密度60-323capitula·m^-2,果序密度与群落丛密度和每丛枝数没有相关关系(P>0.1),与群落枝密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每枝果序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肿柄菊群落枝密度与丛密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肿柄菊群落果序产量有丛密度、枝密度和每枝果序数等群落特征共同决定。(2)肿柄菊每果序平均结实量148.4-196.4粒,每果序平均结籽量0.8-98.1粒,每果序平均结实量和结籽量在地区间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但结实量变异系数仅为8.1%,结籽量变异系数高达82.7%。(3)肿柄菊平均每果序结实量与年均温和1月均温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P<0.1),与降雨、海拔和纬度没有相关关系;肿柄菊结籽率与年均温、1月均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海拔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降雨和纬度没有相关关系(P>0.1)。说明在区域尺度范围结籽率明显影响着肿柄菊的结籽量。在肿柄菊分布的北亚热带地区结籽量的大量减少导致繁殖体压力极大降低,肿柄菊侵占新领地的能力减弱,限制了进一步向更高纬度和海拔扩散能力。由于肿柄菊结籽率主要受温度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尽管在云南山地环境下降雨格局不确定,肿柄菊的入侵范围也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扩散 群落特征 果序量 结籽量 结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物种中文名的选定/拟定原则建议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洪欣 黎舒 +4 位作者 蔡磊 韦毅刚 苏兰英 秦佳奇 温放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17-36,共20页
近十年来,已知分布于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猛增至719种(含种下等级,截至2019年1月),其中有大量的新发表类群。然而,这些新发表物种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发表在国外相关学术期刊上,缺乏中文名的拟定,而且很多甚至在发表的时候就未对... 近十年来,已知分布于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猛增至719种(含种下等级,截至2019年1月),其中有大量的新发表类群。然而,这些新发表物种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发表在国外相关学术期刊上,缺乏中文名的拟定,而且很多甚至在发表的时候就未对其拉丁学名的词源进行诠释。同时,由于近年来分子系统学背景下的科内属一级水平上发生巨大变动,国内不同学科的期刊在发表涉及苦苣苔科植物的文章时,不仅在学名的正确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滞后和障碍,同时其新旧中文名的更迭以及近年来新分类群中文名拟定的随意性,也给国内该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关的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和规范苦苣苔科植物的中文名命名规则,以便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的使用。这一规范的建立,不仅适合于现在已基本完成的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系统,即便是未来在属一级水平上再次进行重组或修订,本规范依然能够适应且能让后来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苦苣苔科植物的分类和修订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苦苣苔科植物 分类系统 植物中文名 拟名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苣苔科植物Lysionotus bijantiae的名实订正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磊 BORAH Dipankar +1 位作者 刀志灵 温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02-1408,共7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作者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A. Joe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 (Roxb.)D. J. Middleton&Mich. M?l...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作者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A. Joe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 (Roxb.)D. J. Middleton&Mich. M?ller\]\[原长圆叶唇柱苣苔Chirita oblongifolia (Roxb.) Sinclair\]。Lysionotus bijantiae的模式标本采集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南坡,该地区苦苣苔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作者因其花具2枚发育雄蕊而将其归于吊石苣苔属,花萼分裂不达基部而与吊石苣苔属其他相关种类比较,而忽略了其种子先端不具附属物的特征。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该种在墨脱境内居群以及其模式产地居群的种子均无附属物,从而证实了该种不是吊石苣苔属的物种,而是属于汉克苣苔属。因此,作者将Lysionotus bijantiae处理为Henckelia oblongifolia的新异名,同时提供了长圆叶汉克苣苔的彩色图片(含种子扫描图)、选定模式标本,并给出了吊石苣苔属和汉克苣苔属的区分方法和主要识别特征,不仅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而且避免更多的物种分类混淆问题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苣苔科 吊石苣苔属 汉克苣苔属 新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生鼠尾草属植物园林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9
作者 常宇航 魏宇昆 +3 位作者 马永鹏 黄艳波 田晓玲 郭凤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1,53,共6页
鼠尾草属植物是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广的一类观赏植物,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多样的应用形式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种质资源现状、园林应用概况2个方面概述中国原生鼠尾草属植物园林应用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原生鼠... 鼠尾草属植物是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广的一类观赏植物,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多样的应用形式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种质资源现状、园林应用概况2个方面概述中国原生鼠尾草属植物园林应用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原生鼠尾草园林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中应该着重关注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资源调查;加快该属植物的综合保育进行适应性和观赏性评价;定向选育;加快推进新品种登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园林应用 种质资源 乡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部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燕 王跃华 +1 位作者 孙卫邦 陈高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7-500,共1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百部科4属3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形状仅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平直-弓形3种;表皮角质层纹饰微形态多样化,绝大多数物种的叶...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百部科4属3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形状仅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平直-弓形3种;表皮角质层纹饰微形态多样化,绝大多数物种的叶片表面不具有毛被,仅少数植物叶片表面具单细胞毛;气孔器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仅Stemona prostrata I.R.H.Telford、S.cochinchinensis Gagnep、S.rupestris Inthachub、S.pierrei Gagnep和S.involuta Inthachub 5个种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器;气孔形状均为椭圆形,而气孔器类型均为无规则型。百部科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属间有一定差异,但在属内各种间没有明确规律,表明该类群应该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由于百部科植物采样困难,在缺乏系统进化树数据的情况下,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探讨百部科不同种类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及其生态适应性提供部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表皮 气孔器 百部科 微形态 分类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