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针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余顺 董芹作 +8 位作者 尹国臣 张君宝 贺明 何喆 孙玉环 张刘美 李加成 赵荣 邢利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3,共7页
目的基于肌肉与骨骼系统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探讨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在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SD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每组各6只,利用去势手术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模型制备... 目的基于肌肉与骨骼系统的密切关系与相互作用探讨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在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SD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每组各6只,利用去势手术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药物组予以阿仑膦酸钠0.1 mL/kg,每日1次灌胃治疗,针刺组予每周3次针刺治疗。连续干预12周后,采用大鼠抓力测试仪测试前肢肌力,Micro-CT检测股骨骨密度(BMD),彩色多谱勒观察股动脉平均流速与最大峰值流速,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数量与形态结构,DHE染色观察活性氧(ROS)数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升高(P<0.05),股四头肌质量指数下降(P<0.05),前肢肌力降低(P<0.05),BMD下降(P<0.05),股动脉平均流速与最大峰值流速降低(P<0.05),线粒体数量增加,结构肿胀,ROS数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与针刺组大鼠体重升高(P<0.05),股四头肌质量指数增加(P<0.05),前肢肌力增强(P<0.05),骨小梁密度增加(P<0.05),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改善,ROS数量减少(P<0.05),股动脉平均流速与最大峰值流速增快,其中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可能是通过调节骨骼肌微循环血流,改善骨骼肌线粒体氧化应激,从而起到正向影响骨骼肌结构和功能而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针刺 骨肉不相亲 血流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