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深低温阻断猴脑血流对脑干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永军 徐蔚 +4 位作者 冯忠堂 江基尧 付登礼 曹毅 唐一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在选择性深低温(<20℃)条件下,阻断猴脑双侧颈内动脉血流60min后实验动物复苏的可能性及对生命体征、重要内脏器官功能、脑干功能以及脑干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离双侧颈内动、静脉,颈外静脉和腹股沟动、静脉。于右侧颈内动... 目的探讨在选择性深低温(<20℃)条件下,阻断猴脑双侧颈内动脉血流60min后实验动物复苏的可能性及对生命体征、重要内脏器官功能、脑干功能以及脑干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离双侧颈内动、静脉,颈外静脉和腹股沟动、静脉。于右侧颈内动脉插管冷灌注和同侧颈内静脉插管回流静脉血,阻断双侧颈外静脉和左侧颈内动、静脉血流建立脑局部体外循环,通过腹股沟动、静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根据二者的变化调整冷灌注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观察脑温变化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改变,降温前后分析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动物复苏后取脑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7只猴均完成选择性深低温阻断脑血流60min实验,其中5只安全复苏。当脑温由37℃降至34.5℃时,出现血压和心率的短暂性增高,随后降低。在深低温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维持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稳定,脑温恢复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在血流阻断前后脑干功能无明显变化。血常规(除外白细胞计数)、蛋白质、碱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等项指标在深低温阻断血流前后的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其余各项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转氨酶类、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三酰甘油以及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降温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 阻断 脑干功能 双侧 生命体征 颈内动脉 脑温 脑血流 复苏 颈外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