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中甸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学平 李刚 +2 位作者 高峰 孙元林 郑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8,共13页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及偶蹄类 ,其中以鹿类 (Cer vavitusultimus、Eucladocerossp .、Cervus (Rusa)yunnanensis等 )和牛羊类最为丰富 ,揭示了当时一种混合的森林 -草原环境。从动物群总体面貌来看 ,这批哺乳类可与元谋人动物群相比 ,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但其中有些种类与北方早更新世类群相似 ,如真枝角鹿及羚羊等 ,表明该动物群也与北方动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物地理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云翔 邱占祥 +2 位作者 郑良 张家华 姜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 ,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 古猿化石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云翔 郑良 +1 位作者 吉学平 张家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埋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元谋 晚第三纪 古猿层 埋藏学 生活背景 动物群化石 古气候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广南古近纪紧齿犀类新材料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冰 白滨 +2 位作者 高峰 黄王崇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5-320,共16页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2的下次脊略偏向内侧倾斜,m3的下跟座与m2的相近,接近V形,p4-m3外齿带在下原尖和下次尖基部消失。这些特征表明广南犀明显比晚始新世的Proeggysodon进步,而比渐新世的其他紧齿犀类原始,其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最晚期。新标本的发现结合以前报道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表明,广南盆地砚山组包含了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晚期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广南 始新世 砚山组 紧齿犀科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欧洲晚中新世猪类比较研究:生物地层学及古生态学(英文)
5
作者 刘建辉 Martin PICKFORD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73,共15页
猪类对比研究表明,从晚中新世初期到晚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期),中国与欧洲的古气候、古环境和猪类演化都受到了全球性自然变化的影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经历。晚中新世早期(early Vallesian(MN9))中国与欧洲的猪类显示它们均受到先... 猪类对比研究表明,从晚中新世初期到晚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期),中国与欧洲的古气候、古环境和猪类演化都受到了全球性自然变化的影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经历。晚中新世早期(early Vallesian(MN9))中国与欧洲的猪类显示它们均受到先前来自南亚猪类的影响,南亚猪类可能通过东南亚扩散到中国南方,通过西亚扩散到欧洲。晚中新世中期(lateVallesian(MN10)and early Turolian(MN11)),中国和欧洲的猪类与南亚已基本没有交流,在各自地区相对独立地演化发展。晚中新世晚期(late Turolian(MN12、MN13))中国北方除了保留有从南方迁移来的种类外,欧洲的猪类也已出现,此时中国(北方)动物群与欧洲动物群关系较为密切。南亚动物群在晚中新世早期(或者更早些)似乎已经和中国及欧洲的动物群分离。受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晚中新世中后期中国南方的古环境有一个从较为封闭、湿热的森林类型向相对开阔、干冷稀树草原类型的演变过程,而在此期间北方的自然环境则可能是从早期的半干旱疏林草原逐步发展到晚中新世末期的湿润林地。晚中新世欧洲自然环境有一个与中国南方相似的变化过程,比较而言,晚中新世中后期欧洲的环境可能比中国北方更为开阔和干冷。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是影响晚中新世猪类分布演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欧洲 晚中新世 猪类 生物地层学 古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6
作者 吴金旭 张玉修 +3 位作者 刘浩宇 Michael Storozum 高峰 杨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8-991,共24页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微及超显微技术对原位定向样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肉眼无法识别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其时序、空间和成因关系。通过总结洞穴堆积物微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形态分析在恢复洞穴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洞穴堆积物的堆积与埋藏过程、构建地层年代学框架、解译古人类活动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应用,评估了洞穴堆积物中所蕴含的地质学与考古学价值。目前,在国内的洞穴堆积物研究中,微形态分析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展望了微形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堆积物 微形态 古气候与古环境 堆积与埋藏过程 地层年代学 人类活动 古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古猿动物群元谋无鼻角犀新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小康 吉学平 +2 位作者 高峰 李刈昆 段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9,共13页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 中国南部发现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相对较少,犀科材料匮乏,因此云南元谋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产出的犀科化石对于了解该时期中国南部的犀科分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描述的材料包括下门齿和下颌骨:下门齿中等大小,断面轮廓三角形;下颌联合部后缘位于p3水平,最窄处位于p2水平;下颊齿相对窄小,下前脊退化。根据对比,这些材料的形态特征与Acerorhinus一致,被归入A.yuanmouensis。新材料下颊齿退化的外齿带进一步确定了A.yuanmouensis在Acerorhinus属中的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晚中新世 古猿动物群 无角犀亚科 无鼻角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应用于2000年前食物残留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芳 杨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考古样品中蛋白质残留物的保存状态能否应用质谱技术成功分析,取决于其特定埋藏环境微生物条件和埋藏年代两个主要因素。目前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是成功分析距今大约800~600年之间陶器碎片上附着的粘土状残留物,测定出其中的蛋白质成... 考古样品中蛋白质残留物的保存状态能否应用质谱技术成功分析,取决于其特定埋藏环境微生物条件和埋藏年代两个主要因素。目前国际上的最新进展,是成功分析距今大约800~600年之间陶器碎片上附着的粘土状残留物,测定出其中的蛋白质成分来源于灰海狮,该样品来自邻近北冰洋的极寒地区。尝试分析距今2000年左右,出土于云南黑玛井遗址两件青铜容器内的内容物样品,其中一件的内容物外观性状为颗粒状,另外一件则为膏状。分析结果发现,颗粒状样品未能测出蛋白质残留成分,而膏状样品则保留了大量蛋白质残留的信息。这一结果表明,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有可能应用于温带埋藏环境以及年代更为古老的考古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考古样品 质谱技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