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娜咪囡遗址2011~2013年出土长石片制品研究
1
作者 韩诣深 高峰 +2 位作者 胡好玥 王益人 曲彤丽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云南娜咪囡遗址是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处晚更新世末期洞穴遗址,遗址年代距今约2.2~1万年,处于橄榄坝类型分布区,文化面貌与广义和平文化有相似性。本文以该遗址第二次发掘所得的长石片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遗址内长石片的主要技术... 云南娜咪囡遗址是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处晚更新世末期洞穴遗址,遗址年代距今约2.2~1万年,处于橄榄坝类型分布区,文化面貌与广义和平文化有相似性。本文以该遗址第二次发掘所得的长石片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遗址内长石片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在组合内的性质。结果显示,娜咪囡遗址长石片制品显示出较高权宜性,在遗址组合中不占主体地位;部分薄石片为古人有意识制造,少量标本有预制背脊;厚石片则多为备料、加工石核或砾石石器等过程产生的废片。娜咪囡遗址长石片制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橄榄坝类型分布区内石制品文化的多样性,且为现代人迁徙的“南方路线”提供了更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娜咪囡遗址 长石片 技术分析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昆声 闵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金属成分分析数据,确定了一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和墓葬,并可依此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进行断代和分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期青铜 时代 断代 分段 最新 C14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良青龙山遗址出土兵器木构件用材鉴定及特点研究
3
作者 徐栋 王宪 +2 位作者 邱冬妮 李培聪 陈松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深入研究宜良青龙山遗址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出土的12个兵器木构件样本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兵器木构件使用了硬木松(Pinus sp.)、红锥(Castanopsis sp.)、石楠(Photina sp.)、八角枫(Alangium sp.)、麻楝(Chukrasia sp.)... 为深入研究宜良青龙山遗址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出土的12个兵器木构件样本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兵器木构件使用了硬木松(Pinus sp.)、红锥(Castanopsis sp.)、石楠(Photina sp.)、八角枫(Alangium sp.)、麻楝(Chukrasia sp.)、楠木(Phoebe sp.)以及禾本科竹共计7种木材。古人根据这些木材的特点,选择密度较低、韧性好的木材用于箭杆;硬度大、密度高、耐冲击、稳定性好的木材用于长柄兵器杆。研究首次发现,云南地区竹制兵器柄实物,推测为复合竹材。同时,通过木材共存生态因子分析,初步揭示了遗址周边的古气候环境,年均温约为13.3℃至18.7℃,年均降水量约为868~1363 mm。研究结果,为后期出土兵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也为古滇时期兵器木构件用材和气候环境研究等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山遗址 木材考古 古滇文化 木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中甸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学平 李刚 +2 位作者 高峰 孙元林 郑良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6-258,共13页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及偶蹄类 ,其中以鹿类 (Cer vavitusultimus、Eucladocerossp .、Cervus (Rusa)yunnanensis等 )和牛羊类最为丰富 ,揭示了当时一种混合的森林 -草原环境。从动物群总体面貌来看 ,这批哺乳类可与元谋人动物群相比 ,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但其中有些种类与北方早更新世类群相似 ,如真枝角鹿及羚羊等 ,表明该动物群也与北方动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物地理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云翔 邱占祥 +2 位作者 郑良 张家华 姜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 ,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 古猿化石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分析及其年代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晓岑 闵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8,F0002,共10页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海门口 铜器 铁器 春秋到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呈贡龙潭山1号洞堆积物的铀系年龄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斌 沈冠军 +1 位作者 吉学平 程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1-325,共5页
测定了人类化石地点云南呈贡龙潭山l号洞5个次生碳酸盐样的质谱法铀系年代。其中位于含人牙化石的II堆积层下界面不远处的LTSY-3石笋样质谱^230Th/^234U年龄为(305士15)ka;而其余4个样品经现场地层复核,它们与堆积均缺乏明确的叠... 测定了人类化石地点云南呈贡龙潭山l号洞5个次生碳酸盐样的质谱法铀系年代。其中位于含人牙化石的II堆积层下界面不远处的LTSY-3石笋样质谱^230Th/^234U年龄为(305士15)ka;而其余4个样品经现场地层复核,它们与堆积均缺乏明确的叠压关系,因此认为它们很可能源自洞顶或洞壁石幔。此外,还测定了该地点5个动物化石样的^230Th/^234U年龄,其结果为60~80ka,平行测定了其中3个样品的^227Th/^230Th年龄,二种铀系年龄均在士1.5σ范围内一致,从而支持了该地点骨化石样铀系年代的可信度。在没有进一步的地层和年代证据之前,暂将60~80ka作为含人牙化石的第II层堆积的年代应是合理的。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骨化石中铀循环模式的不确定性,与有明确层位意义的钙板相比,洞穴地点的这类材料年代结果往往偏于年轻,因此上述年代测定结果很可能也存在偏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山1号洞 铀系年代 次生碳酸盐 晚期智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云翔 郑良 +1 位作者 吉学平 张家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埋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元谋 晚第三纪 古猿层 埋藏学 生活背景 动物群化石 古气候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晚中新世苏门答腊兔(Nesolagus)分离时间的标定(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Lawrence J.FLYNN 金昌柱 +5 位作者 Jay KELLEY Nina G.JABLONSKI 吉学平 Denise F.SU 邓涛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昭通水塘坝的晚中新世兔类,它与时代较早的云南禄丰地点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属于同一个种,两者栖息的环境均为潮湿的沼泽地区。前臼齿的形态表明该种是现今生活在湿润地区条纹兔(即苏门答腊兔Nes...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昭通水塘坝的晚中新世兔类,它与时代较早的云南禄丰地点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属于同一个种,两者栖息的环境均为潮湿的沼泽地区。前臼齿的形态表明该种是现今生活在湿润地区条纹兔(即苏门答腊兔Nesolagus)的早期代表,因此将该种更名为长褶苏门答腊兔Nesolagus longisinuosus(Qiu&Han,1986)。Nesolagus化石记录在大约7 Ma的华南地区的证据与线粒体学研究推测Nesolagus的现生种类在晚中新世从兔科演化主线上分出来的结论一致。重建了苏门答腊兔演化历史的大致一幕,即其在8 Ma后出现,随即迅速地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最终到达现今的苏门答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水塘坝 中新世 兔科 苏门答腊兔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广南古近纪紧齿犀类新材料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海冰 白滨 +2 位作者 高峰 黄王崇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5-320,共16页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 记述了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et sp.nov.,标本为一破损的带p3-m3的左下颌骨。新属种的特征为下前臼齿的臼齿化程度低,p3-p4的下内脊弱,向内收缩呈尖叶状,p4和m2的下次脊略偏向内侧倾斜,m3的下跟座与m2的相近,接近V形,p4-m3外齿带在下原尖和下次尖基部消失。这些特征表明广南犀明显比晚始新世的Proeggysodon进步,而比渐新世的其他紧齿犀类原始,其时代很可能为晚始新世最晚期。新标本的发现结合以前报道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表明,广南盆地砚山组包含了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晚期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广南 始新世 砚山组 紧齿犀科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继效 王伟铭 高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环境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 象鼻洞遗址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昭通水塘坝中新世末期古猿化石点的云南貘化石(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吉学平 Nina G.JABLONSKI +4 位作者 同号文 Denise F.SU Jan Ove R.EBBESTAD 刘成武 余腾松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92,共16页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齿。新材料可归入先前报道的小型貘类——云南貘Tapirusyunnanensis。云南貘比甘肃的和政貘Tapirushezhengensis时代较晚,体形也稍大;两者都比上新世一更新世的貘类明显较小。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对更全面认识云南貘的特征提供了新信息。在中一晚中新世期间,云南是我国貘类动物的演化中心,先后发现的化石点有开远(小龙潭)、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昭通(水塘坝)及其他地点。在晚新生代期间,我国貘类动物演化的主要变化趋势是体形逐渐增大,这一特点或许具有时代意义。在中国发现的中新世貘类毫无例外都是体形较小的类型,这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昭通水塘坝 中新世末 古猿化石点 云南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洪娜咪囡遗址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继效 王伟铭 高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7,69,共10页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对云南省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旧气候研究也很少。植硅体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是研究考古遗址古气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娜咪囡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硅体重建了各考古地层的气候,并探讨可能的古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娜咪囡遗址经历了一个升温、冷却再变暖的过程,这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植硅体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期 古气候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江川光坟头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小瑞 刘旭 《农业考古》 2016年第3期20-27,共8页
2011年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光坟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及植物遗存浮选工作。浮选结果显示光坟头遗址的农作物品种以小麦、稻及粟为主,黍和裸大麦作为补充。南北两方的农作物均在本遗址出现,且所占比例较为均衡,说明光坟头遗址的农业... 2011年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光坟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及植物遗存浮选工作。浮选结果显示光坟头遗址的农作物品种以小麦、稻及粟为主,黍和裸大麦作为补充。南北两方的农作物均在本遗址出现,且所占比例较为均衡,说明光坟头遗址的农业特点是稻旱混作农业,为遗址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坟头遗址 植物遗存 浮选 稻旱混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艳萍 王建平 杨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为了对羊甫头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出土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冶金技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器物及残片上采集了32个青铜样品,应用扫描电镜、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及... 为了对羊甫头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出土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冶金技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器物及残片上采集了32个青铜样品,应用扫描电镜、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及锈蚀产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羊甫头墓地青铜器物是用多种金属制作而成,器物主要是Cu-Sn合金,其次是红铜、Cu-Sn-Pb、Cu-Pb-Sb等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以孔雀石、锡石、石英、赤铜矿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甫头墓地 青铜器 合金成分分析 锈蚀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方彩塑修复实例分析——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修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波 《文博》 2009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是我国重要的彩塑群像之一。群像雕塑技艺精湛,手法独特,在艺术创作上突破佛教造像的雕塑传统,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佛教题材民间化、世俗化的代表作品。对彩塑的修复坚持采用原工艺、原材料的做法... 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是我国重要的彩塑群像之一。群像雕塑技艺精湛,手法独特,在艺术创作上突破佛教造像的雕塑传统,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佛教题材民间化、世俗化的代表作品。对彩塑的修复坚持采用原工艺、原材料的做法,并结合现代新材料的慎重选用,保证了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保护原状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 世俗化 原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欧洲晚中新世猪类比较研究:生物地层学及古生态学(英文)
17
作者 刘建辉 Martin PICKFORD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73,共15页
猪类对比研究表明,从晚中新世初期到晚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期),中国与欧洲的古气候、古环境和猪类演化都受到了全球性自然变化的影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经历。晚中新世早期(early Vallesian(MN9))中国与欧洲的猪类显示它们均受到先... 猪类对比研究表明,从晚中新世初期到晚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期),中国与欧洲的古气候、古环境和猪类演化都受到了全球性自然变化的影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经历。晚中新世早期(early Vallesian(MN9))中国与欧洲的猪类显示它们均受到先前来自南亚猪类的影响,南亚猪类可能通过东南亚扩散到中国南方,通过西亚扩散到欧洲。晚中新世中期(lateVallesian(MN10)and early Turolian(MN11)),中国和欧洲的猪类与南亚已基本没有交流,在各自地区相对独立地演化发展。晚中新世晚期(late Turolian(MN12、MN13))中国北方除了保留有从南方迁移来的种类外,欧洲的猪类也已出现,此时中国(北方)动物群与欧洲动物群关系较为密切。南亚动物群在晚中新世早期(或者更早些)似乎已经和中国及欧洲的动物群分离。受青藏高原隆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晚中新世中后期中国南方的古环境有一个从较为封闭、湿热的森林类型向相对开阔、干冷稀树草原类型的演变过程,而在此期间北方的自然环境则可能是从早期的半干旱疏林草原逐步发展到晚中新世末期的湿润林地。晚中新世欧洲自然环境有一个与中国南方相似的变化过程,比较而言,晚中新世中后期欧洲的环境可能比中国北方更为开阔和干冷。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是影响晚中新世猪类分布演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欧洲 晚中新世 猪类 生物地层学 古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8
作者 吴金旭 张玉修 +3 位作者 刘浩宇 Michael Storozum 高峰 杨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8-991,共24页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微及超显微技术对原位定向样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肉眼无法识别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其时序、空间和成因关系。通过总结洞穴堆积物微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形态分析在恢复洞穴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洞穴堆积物的堆积与埋藏过程、构建地层年代学框架、解译古人类活动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应用,评估了洞穴堆积物中所蕴含的地质学与考古学价值。目前,在国内的洞穴堆积物研究中,微形态分析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展望了微形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堆积物 微形态 古气候与古环境 堆积与埋藏过程 地层年代学 人类活动 古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的考古勘探方法
19
作者 戴宗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1年第2期60-64,共5页
考古发掘的目的既不是单纯的挖出器物,也不是简单地复原古代的面貌,而是要搜集所有有用的资料,以便了解出土物的种类和作用,并且能复原出它们的历史.而每一次发掘都是对地下埋藏物和面貌等的毁灭,所以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使用复杂的技... 考古发掘的目的既不是单纯的挖出器物,也不是简单地复原古代的面貌,而是要搜集所有有用的资料,以便了解出土物的种类和作用,并且能复原出它们的历史.而每一次发掘都是对地下埋藏物和面貌等的毁灭,所以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使用复杂的技术处理,避免资料遗漏.这样,发掘工作就变成一种持久的、复杂的并且耗费惊人的操作过程。只有及时地对地下情况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失误毁坏;在修建道路或新建筑时,也必须考虑有关的考古遗存.考古勘探工作就是在这一前提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勘探 基金会 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 意大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斗栱名称规律及斗口模数制度阐释——云南建水指林寺大殿实测数据分析
20
作者 李世民 邱冬妮 +1 位作者 马波 邱坚 《绿色科技》 2020年第3期211-216,共6页
指出了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标志,是集古人智慧与建筑审美发展于一身的整体。唐宋至明清斗栱的名称随形态及作用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对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命名规律作出解释。后人总结出宋式斗栱以铺作数命名,数字上有奇数有... 指出了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标志,是集古人智慧与建筑审美发展于一身的整体。唐宋至明清斗栱的名称随形态及作用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对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命名规律作出解释。后人总结出宋式斗栱以铺作数命名,数字上有奇数有偶数。清式斗栱以出踩数命名,命名数字全部是奇数,有种解释,一是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二是在中国古建筑中强调中心对称,但古人最初命名规律是从仿生观念而来。指林寺大殿用材三等,木构件尺寸中存在着斗口制度,斗口的大小是清代的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栱 命名规律 仿生 指林寺 斗口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