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徐虹 程晋昕 +2 位作者 何雨芩 王玉尤婷 张茂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4-1075,共12页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持续性以及植被NPP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采用偏导趋势残差法分离和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上,2001-2021年云南植被NPP年均值南高北低。不同植被类型NPP值(单位:gC∙m^(-2))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1106.7 gC∙m^(-2))、灌木(964.4 gC∙m^(-2))、农田(946.6 gC∙m^(-2))和草地(878.8 gC∙m^(-2))。植被NPP随海拔上升先增后降。(2)在研究时段内,植被NPP年均值为1020.8±30.7 gC∙m^(-2),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950.0)和2019年(1062.1)。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1 gC∙m^(-2)∙a^(-1)(p<0.05),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70.0%和26.3%。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增加率(单位:gC∙m^(-2)∙a^(-1))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4.1 gC∙m^(-2)∙a^(-1))、农田(3.5 gC∙m^(-2)∙a^(-1))、灌木(2.8 gC∙m^(-2)∙a^(-1))和林地(1.3 gC∙m^(-2)∙a^(-1))。Hurst指数均值为0.60,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持续增加和由减少转为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5.5%和9.3%,表明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未来仍将持续增加。(3)2001-2021年云南省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和太阳辐射波动减少。大部分地区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正相关,气温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降水和太阳辐射。(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植被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7.1%和72.9%,正贡献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4%和64.6%,相对贡献率>6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7%和73.4%。大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云南植被改善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植被退化则主要受人类活动主导和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对云南植被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2020年4-6月区域性气象干旱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建琴 陶云 +1 位作者 符睿 李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2-1063,共12页
基于2020年云南125个站逐日MCI指数和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标准,分析了4-6月区域性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高低层大气环流分布研究了其发生的成因。研究表明:(1)2020年4-6月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一次是4月1-25日云... 基于2020年云南125个站逐日MCI指数和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标准,分析了4-6月区域性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高低层大气环流分布研究了其发生的成因。研究表明:(1)2020年4-6月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一次是4月1-25日云南西南部有重度以上强度的气象干旱,另一次是5月9日至6月30日全省性、持续时间长的严重气象干旱。(2)2020年4月1-25日500 hP高度场在乌拉尔山和东亚东部为低压槽区,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为高压脊区,在中高纬度形成“负-正-负”波列,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堆积南下影响云南,但低纬度地区为带状正异常高度场控制,云南区域700 hPa风场为南风异常,所以冷空气主要影响云南东部。低纬度地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中国海高度场偏高,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云南输送,云南区域70%的水汽输送轨迹来自西风带。因此云南西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发生了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3)5月9日至6月30日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偏晚,孟加拉湾区域季风环流建立偏迟。季风建立前,云南区域水汽输送轨迹均来自西风带,比湿以负距平为主。季风建立后,云南区域水汽输送轨迹97%来自印度洋,比湿以正距平为主,但500 hPa中高纬度环流分布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云南,同时云南区域为10 gpm以上正距平的高度场控制,下沉运动加强,水汽输送与辐合上升运动对应关系不好,所以发生了全省大范围的气象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MCI指数 气象干旱 环流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云南5月降水多寡的年代际异常特征及其成因
3
作者 周建琴 陶云 +2 位作者 周杰 李蒙 窦小东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近25年来云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减弱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1999—2008年和2009—2023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多转少的年代际变异,本文分析了这两个时段降水的持续异常特征及其环流成因。结果显示:1)1999—2008年和2009—2023年两个时... 近25年来云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减弱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1999—2008年和2009—2023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多转少的年代际变异,本文分析了这两个时段降水的持续异常特征及其环流成因。结果显示:1)1999—2008年和2009—2023年两个时段的全省性降水差异明显,平均的云南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7.9%和-19.7%,且大部地区的降水量差值超过20 mm,其中中西部地区超过了60 mm。2)1999—2008年中高纬度环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云南,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500 hPa高度场偏低,700 hPa风场为异常气旋环流,输送到云南境内的水汽偏多,降水偏多,而2009—2023年则与之相反。3)1999—2008年和2009—2023年两个时段环流差异明显的区域位于中低纬度。1999—2008年阿拉伯海季风和印缅槽同时偏强,云南5月降水主要受阿拉伯海季风强弱的影响。2009—2023年阿拉伯海季风和印缅槽偏强的时段不对应,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其南侧的异常东风对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阻挡作用,其北侧的西风异常位于云南和华南一带,也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影响云南。4)利用欧拉方法计算的两个时段的云南水汽输送通量特征表明,1999—2008年5月60°E附近越赤道气流偏强,到达云南的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偏强,水汽辐合增强,而2009—2023年则与之相反。1999—2008年来自南(西)边界的水汽大(小)于2009—2023年;基于拉格朗日方法计算的700 hPa和500 hPa云南水汽输送轨迹特征显示,1999—2008年来自印度洋(西风带)的水汽输送轨迹数比2009—2023年分别偏多21%和25%(偏少2%和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5月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
4
作者 朱伟明 李涛辉 +1 位作者 杨祥磊 张文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00,共15页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分析了1982—2016年流域内气象-水文-植被干旱的演变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滞后性分析探讨了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干旱指数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响应时间(DRT)的变化,最后探讨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在1982—2016年期间,流域内气象和水文干旱呈现出近似的变化趋势,而植被干旱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及缓慢的年际增长趋势(0.02~0.37/a)。水库建设后,流域下游植被干旱与气象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减小,流域上游植被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呈负相关。此外,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变化显著。旱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1.6个月,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万象—巴色段缩短0.2个月,其余区域平均延长3.2个月;雨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2.6个月;同时,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清盛、清盛—万象、巴色—河口段的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而在万象—巴色段延长了3.8个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的水库建设缓解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植被干旱现象。本文将有助于增强对水库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估,以及提高对气象-水文-植被干旱响应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水库建设 气象-水文干旱 植被干旱 响应关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对云南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模拟评估及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罗蒙 徐非 +3 位作者 李蒙 马思源 杨鹏武 黄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4-496,共13页
21世纪以来,云南频繁发生全省性干旱过程,造成严重的灾害。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如何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16个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结果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区域性干... 21世纪以来,云南频繁发生全省性干旱过程,造成严重的灾害。未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如何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16个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模式结果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适当订正后的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54年云南省区域干旱事件的特征,模式偏差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偏多、10—11月降水偏少。未来54年在三种排放情景下,云南省区域性干旱过程发生次数将增加1.1~4.7次,持续日数将增加2.6~4.0日,影响范围将增加0.2~0.6站,累计强度将增加0.1~0.2。未来发生在干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将减少,但持续日数、影响范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由干季延伸至雨季的干旱过程次数、持续时间、累计强度都将增加;发生在雨季内的干旱过程次数和影响范围将增加、累计强度将减小。滇西北、滇东北等受干旱过程影响较轻的地区未来也将更容易受到干旱过程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未来云南省全省性干旱过程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 区域性干旱过程 CMIP6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ON在东南亚低纬高原一次强降水事件模拟中的应用
6
作者 桂术 曹杰 +1 位作者 杨若文 李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4,共13页
为改善东南亚低纬高原区(LLHSA)降水模拟的性能,提高降水预报准确性,本文采用大气环流模式WRF(4.2版)和海洋分量模式NEMO(3.4版),用耦合器OASIS3-MCT进行桥接,得到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OASIS-NEMO(WON)。大气和海洋分量模式都配置成相同... 为改善东南亚低纬高原区(LLHSA)降水模拟的性能,提高降水预报准确性,本文采用大气环流模式WRF(4.2版)和海洋分量模式NEMO(3.4版),用耦合器OASIS3-MCT进行桥接,得到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OASIS-NEMO(WON)。大气和海洋分量模式都配置成相同的Arakawa-C网格,水平空间分辨率设为0.25°,耦合频次设置为逐小时,便于模拟海洋和大气环流相耦合的中尺度运动特征。为评估WON模式的模拟性能,选取2020年8月16-18日的强降水过程为例,与单独WRF模式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分析。WON和WRF模式模拟的降水大值区位于高原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平均日降水量约为20 mm·d^(-1),与观测事实基本相符。WON模式改善了WRF模式在高原南部降水偏多而在高原西北部降水偏少的模拟偏差。WON模式改善了降水动力条件的模拟效果,在高原中南部气旋式环流增强,在高原西侧反气旋式环流增强,进而改善了WRF模式在高原南部周围降水偏少,高原西北部降水偏多的模拟偏差。WRF和WON模式均能再现垂直螺旋度的发展特征,即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正垂直螺旋度发展,而在对流层高层为负垂直螺旋度发展。两个模式在雨带西部400 hPa高度层附近垂直螺旋度模拟偏强,而在600~700 hPa高度层上垂直螺旋度模拟偏弱。WON模式相对于WRF模式的改进区域主要集中在雨带中西部地区。本次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包括孟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和中国南海的偏南水汽输送。WRF模式和WON模式均能较好地重现相关水汽通量特征。WRF模式在孟湾北部水汽辐合偏强,而在中国南海水汽向北输送偏弱。WON模式主要改善了WRF模式在中国南海水汽输送偏弱的模拟偏差。WON模式改善降水模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孟湾海表热通量交换导致孟湾中低层大气偏冷偏干,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在孟湾北部形成的低层反气旋偏差改善了本次强降水过程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东南亚低纬高原 强降水 垂直螺旋度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气态亚硝酸及其对臭氧浓度影响模拟
7
作者 张静唯 龚元均 +7 位作者 冉海艳 谭雅娴 屈玉 安俊岭 陆克定 董华斌 邱飞 杨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于2021年4—5月的云南省臭氧(O_(3))污染事件频发时段,在昆明市开展首次气态亚硝酸(HONO)观测,并结合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评估添加HONO潜在来源与否对O_(3)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使用2020年MEIC清单能较好地模拟昆明市的HONO、二... 于2021年4—5月的云南省臭氧(O_(3))污染事件频发时段,在昆明市开展首次气态亚硝酸(HONO)观测,并结合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评估添加HONO潜在来源与否对O_(3)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使用2020年MEIC清单能较好地模拟昆明市的HONO、二氧化氮(NO_(2))、O_(3)和细颗粒物(PM_(2.5))等污染物。HONO潜在来源显著增强了大气氧化性和羟基自由基(OH)的生成速率,引起昆明市距地面4km范围内O_(3)增量为(2~6)×10^(-9)(相应增幅约2%~8%)、近地面O_(3)增量为(4~7)×10^(-9),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O_(3)-VOCs-NOx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加深对云贵高原地区HONO、大气氧化性及O_(3)生成的认识,为区域O_(3)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亚硝酸 臭氧污染 大气氧化性 昆明市 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资料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8
作者 石紫琳 杨启东 +3 位作者 何帅辰 王秀智 吕柄溶 张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料,对比分析了NEE在中国低纬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了不同资料间的相对不确定性,旨在为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资料的一致性指引。研究结果表明:从4套NEE资料的年均值而言,GCDF(Global Carbon Fluxes Dataset)、FLUXCOM和GCAS(Global Carbon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均表现为碳汇,其值分别为-423.23、-321.25和-63.57 g(C)m^(-2) a^(-1),而Ms TMIP(Multi-scale Synthesis and Terrestri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资料表现为碳源,其值为2.63 g(C)m^(-2) a^(-1);4套资料在夏秋季节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在春冬季,FLUXCOM和GCFD资料表现为碳汇,而GCAS和Ms TMIP资料表现为碳源;从空间分布而言,在整个低纬高原地区,4套资料在冬季均表现为碳源,在夏季均表现为碳汇,在春季Ms TMIP资料在云南地区表现为强碳源,在夏季GCFD资料表现为强碳汇;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FLUXCOM和GCFD资料在除草地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四季均呈现为碳汇,除Ms TMIP资料外其他资料年平均值在落叶阔叶林下最小,碳汇最显著;从相对不确定性而言,4套资料中FLUXCOM资料在各个季节和全年的相对不确定性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涡的气候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赖欣 王庆语 +7 位作者 皇甫静亮 蒋兴文 王林 陈文 黄荣辉 傅慎明 岑思弦 汤玉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83-2000,共18页
西南涡是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西南涡的涡源分布、活动频数、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分布特征,阐述了西南涡活动对我国西南... 西南涡是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西南涡的涡源分布、活动频数、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分布特征,阐述了西南涡活动对我国西南及其下游地区天气、气候及区域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西南涡与高原涡、南亚高压等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综述了近年来西南涡气候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后续展开的西南涡的客观识别算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综述发现,前人研究中关于西南涡活动异常变化特征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选用的资料时段、时间长度以及西南涡识别方法等不同造成的。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客观算法识别的西南涡基础研究资料是展开未来高质量研究的基石,对理解、预测西南涡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西南地区天气、气候、环境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 大气污染 识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文 于甜甜 +2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朴金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87,共28页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 在东亚夏季风变异的众多影响因子中,热带海温是影响夏季风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季节内、年际到年代际时间尺度,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关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系统回顾了热带海温对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关联的影响及过程。最后,提出了在热带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尺度变化、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异常环流 ENSO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两侧夏季降水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连钰 许彦艳 +1 位作者 李华宏 蔡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6-1038,共13页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 运用国家站观测资料、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数据,对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及其影响云南省夏季气候的主要季风系统-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哀牢山主脉西侧夏季总降水量明显大于主脉东侧。比较哀牢山主脉两侧的5组国家站观测数据显示,哀牢山主脉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高于北部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并且哀牢山主脉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主脉南部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5组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整体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印度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与季风交界面指数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单一东亚夏季风或印度夏季风的相关性。通过分别选取季风交界面指数正负异常年,并交换风场或水汽边界条件设计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定量探究两支季风的相对强弱对于哀牢山两侧站点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两支季风共同控制的异常风场是造成哀牢山两侧夏季总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季风带来的水汽条件差异对于哀牢山两侧的夏季总降水量有着相近的影响,对于夏季总降水量差异变化的贡献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降水 数值模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极端暴雨过程低空急流变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利庆 李舒文 +3 位作者 邱晓滨 冉令坤 申冬冬 刘宇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8-1626,共19页
2021年7月19~21日河南极端暴雨伴有显著的低空急流活动。本文利用ERA5(Fifth Generation of ECMWF Reanalyses)数据,采用等压坐标系水平运动方程、动能方程和位势高度梯度方程分析影响低空急流发展的关键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低空急流中... 2021年7月19~21日河南极端暴雨伴有显著的低空急流活动。本文利用ERA5(Fifth Generation of ECMWF Reanalyses)数据,采用等压坐标系水平运动方程、动能方程和位势高度梯度方程分析影响低空急流发展的关键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低空急流中心首先从郑州附近925 hPa发展起来,然后垂直倾斜地向西北方向发展增强,中心位置先后抬升到850 hPa和700 hPa。低空急流纬向风和经向风局地变化主要受位势高度水平梯度的影响。郑州西侧山区存在位势高度低值系统,郑州东北侧平原地区为位势高度高值区,二者在郑州附近产生显著的纬向梯度力,与纬向东风耦合做功,驱动低空急流动能增长。位势高度这种异常分布主要与地表位势高度和近地层虚位温垂直积分有关。位势高度纬向梯度方程计算表明,垂直速度纬向梯度引起的位温垂直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纬向梯度项是导致位势高度纬向梯度局地变化的主要强迫项。总体上,近地面层山区相对低温区和平原地区相对高温区对低空急流发展演变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低空急流 动能 位势高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球遥相关对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年际变化影响的研究
13
作者 徐铭阳 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25,共15页
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加州大学共同开发的气候灾害组融合站点(CHIRPS)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提供的全球降水气候数据集(GPCP)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 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加州大学共同开发的气候灾害组融合站点(CHIRPS)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提供的全球降水气候数据集(GPCP)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冬季环球遥相关(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CGT)对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同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CGT呈现方差贡献大致相当的两个主要模态,垂直方向上呈现相当正压结构,水平方向上的四个异常中心分别为位于地中海附近和印度半岛附近的负异常中心,以及位于阿拉伯半岛附近和东南亚低纬高原附近的正异常中心。CGT第一模态与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冬季CGT处于正位相时,欧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阿拉伯海和东南亚低纬高原分别为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控制。异常气旋东侧的西南风将增加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进入东南亚低纬高原的水汽输送,并在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辐合上升,最终促使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反之,当冬季CGT处于负位相时,欧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阿拉伯海和东南亚低纬高原为异常“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控制。异常反气旋东侧的东北风减弱了由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进入东南亚低纬高原的水汽,加之东南亚低纬高原处于异常辐散下沉区,最终导致东南亚低纬高原地区冬季降水偏少。东南亚低纬高原12月、1月和2月的降水与同期CGT之间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联系两者的关键物理过程与整个冬季的一致。典型个例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所揭示的环球遥相关影响东南亚低纬高原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球遥相关 东南亚低纬高原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多参数化方案对东南亚低纬高原陆气耦合强度的模拟评估
14
作者 王秀智 杨启东 +2 位作者 何帅辰 石紫琳 吕柄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5-1010,共16页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模拟评估。研究表明:(1)从48组模拟试验集合中可发现,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好;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和向上短波,集合模拟可较好反映各变量的变化特征;但是对于地表的土壤湿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差。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小;但是对于地表的感热通量,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大。(2)根据等权重平均Taylor评分获得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提升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但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表层土壤湿度提升效果不明显。(3)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合理地反映陆气耦合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变化,但模拟的耦合强度较参考值偏弱,主要与潜热通量和向下短波辐射模拟能力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 WRF模式 东南亚低纬高原 均匀抽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前冬与后冬气候异常差异性研究的新视角
15
作者 陈文 安霞东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964-968,共5页
东亚冬季气候的准确预测事关民生福祉,然而该地区冬季气候异常往往在前冬与后冬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研究使用季节平均(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DJF)的方法可能滤掉了一些重要气候因子的作用,导致对东亚冬季气候的理解与预测存在偏差。本短... 东亚冬季气候的准确预测事关民生福祉,然而该地区冬季气候异常往往在前冬与后冬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研究使用季节平均(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DJF)的方法可能滤掉了一些重要气候因子的作用,导致对东亚冬季气候的理解与预测存在偏差。本短论主要解读了近期在东亚前冬与后冬气候异常差异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这些研究可以为理解和预测东亚冬季气候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气候异常 前冬与后冬 海气耦合 陆气耦合 北极海冰 对流层—平流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