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在2007年宁洱6.4级地震中的应用及发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恒 周兰江 +3 位作者 曹刻 李永强 龚强 曹筱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5-400,共6页
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通信系统的主要架构,各分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使用,及其在各种地震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和工作模式。对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的应急通信工作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随着项目建设的发展和新技术、... 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通信系统的主要架构,各分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使用,及其在各种地震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和工作模式。对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的应急通信工作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随着项目建设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思路的应用,对将来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工作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地震 应急通信 信息传输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云南省芒市M_(S)5.0地震震害特征
2
作者 刘绍昌 杨健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 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33秒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24.26°N,98.08°E)发生M_(S)5.0地震,本文基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资料收集整理与计算分析,阐述芒市M_(S)5.0地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烈度空间分布、房屋建筑与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及原因,给出灾区房屋建筑震害矩阵,同时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震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芒市M_(S)5.0地震震中位于龙陵-瑞丽断裂南段,性质为左旋走滑,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一致,均为走滑破裂类型;地震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约为334 km^(2),烈度圈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长27 km,短轴长15 km,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东向,与距震中最近的龙陵-瑞丽断裂走向一致;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低于云南省不同区域同级别历史地震中的巧家M_(S)5.0地震、通海M_(S)5.0地震、云龙M_(S)5.1地震,失去住所人数、平均震害指数(除高于2021年云南省盈江M_(S)5.0地震外)和可比直接经济损失均低于云南省相同震级历史地震。基于本次地震受灾范围小、无人员伤亡、房屋建筑破坏与经济损失轻的震害特征,提出相应的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建议,为提高德宏州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市 M_(S)5.0 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五类木结构民居特征及震害总结
3
作者 叶阳 杨健强 +5 位作者 张方浩 明小娜 周洋 王杰 刘绍昌 高扬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26,共21页
云南省境内共有五种常见的木结构民居,不同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受风俗习惯、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及对往年地震中房屋震害的总结,展示了各类木结构的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总结了各类木结构的震害特征,并对往年... 云南省境内共有五种常见的木结构民居,不同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受风俗习惯、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及对往年地震中房屋震害的总结,展示了各类木结构的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总结了各类木结构的震害特征,并对往年地震中各类木结构的震害损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民房经济损失中占很大比例,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已无法满足现行抗震设防要求,木结构非承重构件极易在地震中损坏,木框架也难以抵御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 抗震 震害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被引量:4
4
作者 武孔春 胡建华 +3 位作者 王清心 牛从达 李倩 安小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299,共6页
根据云南省地震信息“十五”项目的规范和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软件。软件包括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管理软件(由数据源绘图检查、数据入库与管理、数据库绘图检查组成)、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文件上报软件和地震速报... 根据云南省地震信息“十五”项目的规范和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软件。软件包括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管理软件(由数据源绘图检查、数据入库与管理、数据库绘图检查组成)、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文件上报软件和地震速报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地震观测数据入库问题和数据库完整性问题,可为分析预报人员和地震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数据库 系统软件开发 数据绘图 入库日志 数据库设计 软件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瑞琦 龙建章 谷一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6-95,共10页
本文在历史地震资料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云南地震中人员伤亡区域分布的主要特点。对地震的人员伤亡与震级、死亡率与烈度等关系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关系。
关键词 地震 伤亡 分布 死亡率 云南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的超长时间平静异常及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有锦 孙楠 +2 位作者 赵小艳 贺素歌 张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6,共15页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 从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发生后至2023年8月,云南地区M≥6.7和M≥7.0地震出现了长达27.55 a的超长时间平静现象。本文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对该平静异常现象及其与青藏高原和川滇地块的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云南地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1887年以来,云南地区5次M≥7.0地震平静期内其周边地震活动环境有很大差异性:第Ⅰ,第Ⅱ和第Ⅴ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活跃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但青藏高原活跃),第Ⅲ和第Ⅳ平静期出现在青藏高原M≥7.0地震平静背景下(即云南地区平静,青藏高原也平静)。当前云南地区处于27.55 a超长时间平静期(即第Ⅴ平静期),其所处的周边地震活动环境与第Ⅰ和第Ⅱ平静期相似,据此推断,其后续地震趋势可能也与第Ⅰ和第Ⅱ活跃期相似,处于相对弱的活跃期。同时,未来较长时间青藏高原可能仍将处于M≥7.0地震活跃时段;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后,川滇地块可能会进入M≥6.7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强震平静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强震活动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涛源盆地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 被引量:2
7
作者 常祖峰 罗林 +1 位作者 刘昌伟 李鉴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地层测年数据,分析涛源盆地上部地层中的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涛源至下力农东西长7 km的范围内集中分布十余处古砂脉,砂脉及砂流堆积呈蘑菇状、伞状、囊状和歪斜的水杯状,砂流堆积规模大,分布广,暗示该...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地层测年数据,分析涛源盆地上部地层中的古砂脉及其代表的古地震事件。涛源至下力农东西长7 km的范围内集中分布十余处古砂脉,砂脉及砂流堆积呈蘑菇状、伞状、囊状和歪斜的水杯状,砂流堆积规模大,分布广,暗示该区域发生过强烈的喷砂冒水事件。砂流堆积宽数米,厚数十厘米至1 m左右,最大堆积宽度和厚度分别为8 m和1.0~1.5 m;砂脉长1.0~4.5 m,直径为0.25~0.35 m,最大宽度为0.8 m。地面以下1.5~3.0 m深度普遍发育连续性较好的古土壤层,代表砂脉形成时期的地表面。这些砂脉及砂流堆积普遍赋存在古土壤层的上下部位。据古土壤层顶部和砂流堆积上覆地层底部的14C测年结果,推测形成砂脉的古地震事件时间为13030±40~12120±40 aBP,震级大于7级。程海-宾川断裂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断裂,并引发此次涛源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涛源盆地 砂土液化 砂脉 古土壤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8
作者 胡小静 付虹 +4 位作者 张翔 李利波 黄江培 李琼 高文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91,共15页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得到以下认识: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墨江5.9级地震前,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因此,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异常 深浅耦合 普洱大寨井 墨江5.9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MW7.06,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25m,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形变场 震源滑动模型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氡异常与地震的统计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琼 付虹 +2 位作者 胡小静 杜家云 杨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52,共13页
通过梳理1976—2022年震例总结报告中云南地区73组M_(S)≥5.0地震的氡测项异常,对其特征予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3组地震中有63组震前出现水氡异常,震前6个月内的短期异常占总异常的71%,3个月内的短临异常占总异常的49%,地震前3个月异... 通过梳理1976—2022年震例总结报告中云南地区73组M_(S)≥5.0地震的氡测项异常,对其特征予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3组地震中有63组震前出现水氡异常,震前6个月内的短期异常占总异常的71%,3个月内的短临异常占总异常的49%,地震前3个月异常数量增加显著;震级越大,异常分布越远离震中,震前1个月新出现的异常大部分集中在震中附近。相对而言,由于测点位置和观测技术方面的原因,气氡积累的震例远远少于水氡,但具有短期异常占比较高的优势。随着气氡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观测经验的不断积累,其捕捉地震异常信息的能力也将会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异常 地震预测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远震参数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卫爱民 何家斌 颜其中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资料对远震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分离变量法",将震源参数分为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三类变量,相对独立进行计算,这就减少了Geiger法中,各类变量因不同权重而产生的互相干扰...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资料对远震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分离变量法",将震源参数分为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三类变量,相对独立进行计算,这就减少了Geiger法中,各类变量因不同权重而产生的互相干扰以及因初始解不好引起的迭代不收敛的问题,改善了定位精度。由于大地震的地震波初动清楚,可精确测定初动到时,仅用经过台站高程走时改正和台站综合走时改正后的初动到时即可精确测定零深度时的震中位置。再根据测定的零深度震中位置,查出台网最小到时子台的S波到时S0,它与该台的实际S波到时Sh的差可有效判定地震是否深源地震和计算震源深度。为了保持地震震级定义的一致性,采用数字地震仪系统的传递函数(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对实测数字地震记录进行仿真,得到真正的地动速度,再由计算机自动检测定地动速度最大面波振幅并计算震级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震记录 震源参数 测定方法 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站勘选方法探讨——以文山和曲靖地区为例
12
作者 毕树伟 张光顺 +5 位作者 高洋 台梓含 黎朕灵 邓存华 李圣 字承柱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20,共11页
地震监测台站勘选的合理性是决定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台站功能及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的勘选要求,对云南文山、曲靖地区24个意向台站进行实地勘选,梳理总结了宽频... 地震监测台站勘选的合理性是决定地震观测数据质量、台站功能及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项目云南场区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的勘选要求,对云南文山、曲靖地区24个意向台站进行实地勘选,梳理总结了宽频带地震监测意向台站勘选的重要环节,可划分为室内资料收集、台址图勘、野外踏勘确定意向台址、场地协商及租地意向书签订、室内勘选资料整理5个阶段,其中台址图勘对野外踏勘确定意向台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意向台站勘选的工作效率。以CD151意向台站勘选为例,详细论述了5个阶段的工作方法;同时以4个意向台站噪声水平测试分析验证勘选方法的可行性,勘选的意向台站均符合Ⅰ级台基背景噪声水平,满足按照Ⅲ级地噪声台站勘选的观测环境技术要求,本研究对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站勘选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宽频带地震监测 意向台站勘选 工作方法 台址图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云南红河县M_(S)5.0地震震害特征
13
作者 刘绍昌 代博洋 +1 位作者 杨健强 王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5,共8页
2022年11月19日云南省红河县(23.37°N,102.26°E)发生M_(S)5.0地震,打破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1世纪以来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记录。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资料收集整理,详细阐述了灾区的建筑物震害、生命线工... 2022年11月19日云南省红河县(23.37°N,102.26°E)发生M_(S)5.0地震,打破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1世纪以来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记录。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资料收集整理,详细阐述了灾区的建筑物震害、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原因分析,并与云南相近震级历史地震震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灾区受灾规模小,余震少,灾害损失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害特征 M_(S)5.0 红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
14
作者 杜浩国 左小清 +13 位作者 林旭川 肖本夫 卢永坤 和仕芳 张方浩 袁小祥 陶天艳 叶阳 邓树荣 赵正贤 徐俊祖 白仙富 张原硕 张露露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68,共20页
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进... 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_(S)6.8地震为例进行验证。该方法通过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单体建筑物信息,消除非建筑物干扰;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对比度、熵和方差等纹理特征,优化窗口大小至7×7以提升特征区分度。通过对比4种方法发现:融合最优纹理特征后,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单体+纹理特征+神经网络)的总体精度达91%, Kappa系数为0.8,较未融合纹理特征的单体+神经网络方法(精度85%、 Kappa 0.6)分别提升6%和0.2;与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单体+纹理特征+支持向量机(精度89%、 Kappa 0.7)较单体+支持向量机(精度82%、 Kappa 0.6)提升7%和0.1。实验表明,纹理特征可显著增强对损伤的识别能力,倒塌建筑物的对比度均值较完好建筑降低26%,熵和方差分别增加32%和41%。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建筑信息干扰的问题,经形态学滤波处理后孔洞填充率> 95%。文中研究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了高精度、可量化的技术支撑,验证了多特征融合与算法协同优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无人机影像 纹理特征 建筑物震害识别 支持向量机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复地震估算石屏—建水断裂带深部滑动速率
15
作者 王光明 姜金钟 +3 位作者 郑定昌 赵小艳 彭关灵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3,共17页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 2021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连续发生的中强地震预示该块体可能进入强震活跃阶段,位于块体东南缘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得到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研究利用云南地震台网2009—2021年的波形记录和震相到时信息,通过波形互相关技术在石屏—建水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识别出12组包含4个及以上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基于重复地震估算出石屏—建水断裂带5.0~16.8 km深度范围内的滑动速率为1.9~11.4 mm·a^(-1),平均值为5.7 mm·a^(-1),中值为5.25 mm·a^(-1).石屏—建水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滑动速率差异较大:断裂带西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4.2 mm·a^(-1))与浅层滑动速率(2.8~5.3mm·a^(-1))基本一致;而东段深部滑动速率均值(9.4mm·a^(-1))约为浅层滑动速率的2倍.根据强震孕育过程的变形模式分析,石屏—建水断裂带西段目前可能正处于强震孕育的震间阶段,而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可能处于强震孕育的震前阶段,但可能还未进入亚失稳阶段;石屏县城和建水县城之间的区域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结合地质构造、速度结构等方面分析,认为石屏—建水断裂带东段强震危险性较高,建议对该区域进行强化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断层滑动速率 石屏—建水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土木结构房屋特征及震害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钰曼 叶阳 +2 位作者 张建龙 格桑云丹 贡秋卓玛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126人死亡,188人受伤,伤亡主要由土木结构房屋的破坏造成,极震区内大多数土木结构房屋毁坏,少数破坏。本文主要介绍受灾地区藏式土木建筑构造特点、典型震害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藏式土木结...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126人死亡,188人受伤,伤亡主要由土木结构房屋的破坏造成,极震区内大多数土木结构房屋毁坏,少数破坏。本文主要介绍受灾地区藏式土木建筑构造特点、典型震害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藏式土木结构民居的抗震缺陷,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经现场调查发现,土木结构民居的建筑构造特点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存在2种固定的承重体系,土木结构房屋震害可总结为整体倒塌、局部坍塌、墙体的震害、木构件的震害、非承重构件及附属结构的震害。震害主要成因为结构体系不合理、砂浆强度低、房屋整体性差以及缺乏有效抗震构造措施。针对当地土木结构房屋特点,本文提出了针对性地加固改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土木结构 建筑特征 震害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源区和周边三维密度结构及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59
17
作者 陈石 王青华 +5 位作者 王谦身 王岩 卢红艳 徐伟民 石磊 郭凤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80-3090,共11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_s6.5地震,震源机制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断层破裂面以北西向为主,与昭通断裂带近乎垂直.本文基于三维重力反演技术,采用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Moho面深度模型联合约束,反演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_s6.5地震,震源机制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断层破裂面以北西向为主,与昭通断裂带近乎垂直.本文基于三维重力反演技术,采用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Moho面深度模型联合约束,反演得到了该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鲁甸地震震源区南北两侧块体运动受到昭通断裂不同程度阻隔,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昭通断裂北段地壳物质运移的阻挡能力相比南段更强.通过进一步调查距离震中较近的流动重力测点的点值变化发现,从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大海村(P1)重力点值减小,减小幅度达到19μGal,而位于昭通断裂东北侧的江底(P5)重力点值同期变化显示为增加,其他距离较远测点在震前重力变化不明显.综上结果对鲁甸地震的成因机制给出了初步解释.本文结果对于认识孕震区深部结构及地球物理场时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对识别与局部重力变化有关的地震前兆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反演 三维密度结构 重力场变化 鲁甸地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72
18
作者 龙锋 祁玉萍 +4 位作者 易桂喜 吴微微 王光明 赵小艳 彭关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1-2646,共16页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震中距离NE侧的维西—乔后断裂约3~10 km,余震区长轴呈NW-SE向展布,长约22 km,震源优势分布深度为4~8 km,反映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地震分布北西窄、南东宽的分段特征明显,北西段地震更浅、更密集,南东段事件更深、更分散且存在向S偏转的现象.余震区不同位置的短轴剖面分析表明,发震构造倾向SW,南东段倾角缓于北西段.北西段还存在规模较小的NE向共轭断裂,长度约5 km.5月18日开始的前震自余震区中段向NW逐级迁移扩展,前震序列密集且存在相互触发,符合前震发生的级联模式.主震位于余震密集区的NW端,表明其具备SE向单侧破裂特征.多数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具有与序列长轴走向一致的NW-SE走向、高倾角SW倾向节面;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获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发震构造受NNW-SSE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揭示主发震断层产状和错动类型与维西—乔后断裂基本一致.因此,可初步判定发震构造为维西—乔后断裂的平行伴生断裂,这一构造的形成可能与川滇块体SE向滑移和滇西南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43
19
作者 崔建文 李世成 +2 位作者 高东 赵永庆 包一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1,共6页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 受震源特性、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近年来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特征和强震动记录的分布情况,将云南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统计法和映射法,分别构建了这3个区域的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衰减关系 分区 云南 强震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20
作者 付虹 邬成栋 +2 位作者 刘强 王世芹 陈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3-882,共10页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了2次巨大地震,云南地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了这2次地震的大量信息。文中给出了云南水位数字和模拟记录到的印尼2次巨大地震的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目前的水位模拟记录较数字化记录能更清晰地看到巨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异常变化过程;大震引起的水位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地震波的作用改变了构造单元的应力所致,并与井点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同一井孔对同一断层上破裂方式一致的大地震的响应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对震级大的地震响应幅度大,震级减小,响应幅度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8级地震 云南水位异常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