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1
作者 茶文剑 王伟君 +1 位作者 张圆缘 黑贺堂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背景噪声 面波直接反演方法 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的滇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及孕震环境探讨
2
作者 茶文剑 金明培 +1 位作者 王伟君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 利用滇西北地区(25.0°~26.9°N,99.20°~100.74°E)8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并选用H-k扫描法获取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再根据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绘制NW向和NE向共6条垂直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8.5~52.4 km之间变化,呈纵向差异分布;泊松比范围为0.24~0.34,多呈四象限分布特征;2013年以来云龙、洱源、漾濞等几次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CCP剖面来看,研究区NW向莫霍面起伏相对较大,由北向南莫霍面呈变浅趋势,上隆幅度约为5~10 km;NE向莫霍面起伏相对平稳,平均深度在42 km左右;地壳内分层情况较为复杂,几乎没有较为连续的界面。漾濞地震下方中上地壳存在较宽的负幅值带,推测可能存在低速区并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D410间断面平均深度约为420 km,D660间断面平均深度接近660 km,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在210~260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 泊松比 共转换点叠加 壳幔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