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改进及应用检验 被引量:6
1
作者 杨竹云 许彦艳 +5 位作者 李华宏 杨迎冬 胡瑞峰 夏龙松 刘博文 魏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 利用2014—2022年云南省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降水资料,开展有效降水量致灾概率研究,并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因子,分区建立了新一代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性能开展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新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高了预警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应用效果良好。模型能提前较好地反映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对较难预报的局地强降水,也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监测预警产品给出风险加强的趋势,提前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能直接客观反映出极端强降水背景下的气象风险高级别预警,起到较好的预警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质灾害 预警模型 致灾概率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制度下云南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工作的对策建议
2
作者 普志坤 包从法 +2 位作者 向龙洲 何进强 徐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10,共5页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以来,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监管、推动矿业权管理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及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对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矿业领域营商...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以来,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监管、推动矿业权管理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及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对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矿业领域营商环境、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作为矿业大省,高度重视信息公示工作,在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监管效能方面下功夫。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明确将矿业权人和从事矿区生态修复等活动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记入信用记录。面对新制度、新要求,通过系统梳理云南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执行历程,全面总结分析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提升公示信息填报质量,夯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数据基础、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省下一步提升信息公示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开采 信息公示 新《矿产资源法》 信用记录 严重失信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与特征及生态修复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芹 王宇 +2 位作者 张华 柴正交 熊波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1274,共14页
云南高原地质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隆升和断块差异升降幅度大,形成了区间差异显著、多样性突出的现代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根据云南高原山地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征,本文划分出岩溶石山(主要分布... 云南高原地质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隆升和断块差异升降幅度大,形成了区间差异显著、多样性突出的现代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根据云南高原山地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征,本文划分出岩溶石山(主要分布于滇东南一带,面积约2.1万km^(2))、高原湖泊(主要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北,面积0.1万km^(2))、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和滇南,面积1.3万km^(2))和高寒山地(主要分布于滇东和滇西北海拔2500 m以上地区)四类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因其分布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差,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地质环境对外界干扰敏感、自我恢复能力弱,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复杂多元,生态损毁严重,石漠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高发,生态修复困难。针对高原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类型与特征,分类进行详细分析论证,提出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应认真调查研究,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系统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引领指导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岩溶石山 高原湖泊 干热河谷 高寒山地 生态修复 云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城镇化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4
作者 张卫锋 张杰 +2 位作者 丁中开 康晓波 张汝祥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8-1421,共14页
云南省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聚地带。区内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高原湖泊、三江峡谷、喀斯特地貌、高温热泉及火山遗迹等地貌景观,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且脆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省经... 云南省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聚地带。区内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高原湖泊、三江峡谷、喀斯特地貌、高温热泉及火山遗迹等地貌景观,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且脆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然而,也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泉水干涸、雪线上升、地质灾害频发、石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困扰。如何在城镇化发展中避免或减轻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综合分析,以六大水系流域为一级防护单元、高原湖泊流域为二级防护单元、重点地质遗迹为三级防护单元,分级分区划分保护区,明确保护目标与级别。研究城镇化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重点关注环境脆弱敏感区域保护,开展城镇区地质环境综合动态监测,加强地质环境立体综合防护治理与非工程措施防护。实现城镇化与地质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提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地质环境 动态监测 对策研究 保护与利用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修复治理难度分析
5
作者 张华 彭淑惠 +3 位作者 王宇 王波 高瑜 李芹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5-1247,共13页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岩溶地质灾害等。由高原岩溶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所决定,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难度大,修复治理的成效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岩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复杂多变,自然资源承载力较低,地质环境容量有限,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困难,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对经济和技术要求高等。文章针对各种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深入分析修复治理的具体难点和原因,并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石漠化 水污染 湿地退化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贡山县“5·25”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铁永波 阮崇飞 +5 位作者 杨顺 曾波 张红兵 李富强 孙金峰 何振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5,24,共7页
[目的]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 [目的]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过程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贡山县“5·25”群发性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规模多为小型,主要沿怒江两岸公路沿线分布,滑坡多以浅表层为主,泥石流多以土力类泥石流启动模式为主,地质灾害表现出典型的高位远程及链式灾害特征,滑坡或崩塌发生后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现象极为普遍。[结论]贡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需充分考虑高位地质灾害的排查,同时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引发的链式效应及其影响区范围;由于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发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漂木冲出,在沟道狭窄处或沟口桥涵处易形成堵塞,对泥石流的瞬时流量会起到放大作用而翻越沟道造成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堵塞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建议对贡山县城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管控,同时提高县城后山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等级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25”暴雨 群发性地质灾害 发育分布规律 形成机制 云南省贡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GNSS应变率场异常识别方法及地震预测效能评估
7
作者 王伶俐 洪敏 +3 位作者 牛甜 李芹 杨薪俊 喻世贤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事件发生地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面应变高梯度带的张压转换区和最大剪应变率沿断层方向的高值区或其边缘。基于上述应变率场异常特征,提出格网地震危险因子算法,建立地震危险区识别模型,通过估计格网最大剪应变率和面应变率风险区划因子,定量提取异常区地震危险指标,结果显示采用数值模型识别出的异常区与地震事件具有较好地对应关系;进一步采用R值评分的方式对应变率场异常区模型识别方法进行地震预测效能量化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3期应变率场预测结果均通过R值评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应变率场 地震预测 R值评分 异常指标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PS-InSAR技术在复杂山区地质灾害探测中的对比研究——以云南省福贡县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易邦进 吴帆 +2 位作者 傅涛 黄成 钟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4-61,共8页
地质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区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长期以来受到调查手段的局限,难以实现对高位、隐蔽林区的全面地质灾害调查和隐患排查。因此,高位隐蔽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位置、影响范围和灾害链往... 地质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区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长期以来受到调查手段的局限,难以实现对高位、隐蔽林区的全面地质灾害调查和隐患排查。因此,高位隐蔽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位置、影响范围和灾害链往往难以预测,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的云南省福贡县为研究区,采用对两种典型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地表变形监测研究,探索适用于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探测技术。研究表明,SBAS-InSAR技术的监测密度和范围远超PS-InSAR技术,检测出接近70%的地质灾害台账点存在变形迹象,可以有效弥补地面调查的不足。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大都分布于怒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河谷和两侧高山,建议对这些地区进一步开展详查和监测工作。本文研究可对类似复杂山区地质灾害变形监测和调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SBAS PS INSAR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分析
9
作者 潘天望 史文强 +3 位作者 李成展 陈伟海 唐亮亮 武红梅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0-1444,共15页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 麻栗坡老山地区位于滇东南岩溶高原向越北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峡谷型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岩溶地貌演化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梳理出该区域岩溶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和发育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云南典型峡谷型岩溶地貌区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涵盖地表、地下及其过渡型岩溶地貌以及水体地貌等4种地质遗迹类型,以峰丛洼地(谷地)、峡谷、洞穴群、瀑布群和岩溶泉群及其景观组合为特色;(2)研究区溶洞可以划分出>1750 m、1600~1200 m、1000~600 m、500~200 m、<150 m共5个层级,溶洞类型为旱洞、出水洞、入水洞及其混合型溶洞;(3)地层、岩性-构造背景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塑造该区丰富的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类型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4)晚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岩溶地貌地质遗迹成因演化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燕山期构造盆地形成和喜马拉雅期地壳差异性抬升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地质遗迹 成因分析 麻栗坡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尔逊Ⅲ型曲线的不同降雨工况下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灿星 朱杰勇 +2 位作者 喻聪骏 刘家恺 祝传兵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依据地采取防治措施以及避险搬迁。以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河流距离、断层距...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依据地采取防治措施以及避险搬迁。以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河流距离、断层距离、曲率9个评价因子,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分析,作出易发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降雨量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通过计算和皮尔逊Ⅲ型曲线预测研究区10 a一遇、20 a一遇、50 a一遇、100 a一遇的降雨量,得出4种不同的降雨工况,作出危险性评价。由统计所得,将易发性评价结果按照自然间断点法分成低、中、高、极高易发区4个等级,分别占据研究区面积32.80%,34.02%,21.96%,11.22%,用ROC曲线对其作精度验证,AUC值为89.2%;基于4种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别分出低、中、高、极高危险区4种等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与实际调查情况对比,本研究得出的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能够为防灾减灾、避险搬迁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信息量模型 易发性评价 降雨工况 危险性评价 崩滑地质灾害 皮尔逊Ⅲ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中的地质环境条件遥感解译及应用——以华坪县为例
11
作者 杨妍妨 居和建 +4 位作者 程洋 王永 阎书豪 王珊珊 李芹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5,共14页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研判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科学预测以降低灾害发生几率。文章在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规范、标准,构建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研判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科学预测以降低灾害发生几率。文章在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规范、标准,构建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土地利用、人类活动、不良地质现象7类地质环境条件组成、服务于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的县域地质环境遥感解译体系,并利用北京二号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建立地质环境条件全要素解译标志,完成县域环境地质遥感解译。基于县域地质环境解译结果,总结归纳采用7类地质环境要素解译研判单体隐患的工作内容及步骤,并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八德村滑坡隐患为示范案例,展示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工作如何服务于单体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遥感 解译标志 八德村滑坡隐患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杨迎冬 晏祥省 +4 位作者 王宇 汤沛 魏蕾 赵鹏 黄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39,共9页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408处,其中滑坡24044处,崩塌4054处,泥石流4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408处,其中滑坡24044处,崩塌4054处,泥石流4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 发育规律 易发性 风险 高原山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与水系关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迎冬 汤沛 +1 位作者 肖华宗 晏祥省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36-39,共4页
云南省地处六大流域上游或源头区,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与水系关系比较密切。通过河流密度-信息量法和主干河流-缓冲区法分析了云南省地质灾害与水系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密度越高,灾害点越发育;六大流域主干河流中,怒江、元... 云南省地处六大流域上游或源头区,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与水系关系比较密切。通过河流密度-信息量法和主干河流-缓冲区法分析了云南省地质灾害与水系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密度越高,灾害点越发育;六大流域主干河流中,怒江、元江、金沙江对滑坡影响较大,怒江、金沙江对崩塌影响较大,大盈江、怒江对泥石流影响较大。分析结果对于研究云南省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水系 信息量法 河流密度 主干河流 缓冲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质监测与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瑜 张华 +4 位作者 康晓莉 周俊蓉 武红梅 刘海峰 叶咸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2-552,共11页
云南省的高原山间盆地是重要的水源汇集区,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对水环境影响和变化具有指标意义的环境水文地质单元。文章阐述了云南省高原主要山间盆地地下水质监测概况,并依据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按照孔隙水、裂隙水、岩... 云南省的高原山间盆地是重要的水源汇集区,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对水环境影响和变化具有指标意义的环境水文地质单元。文章阐述了云南省高原主要山间盆地地下水质监测概况,并依据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按照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地下水类型进行了水质评价。通过数据统计法、Piper三线图、小波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云南省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地下水化学类型种类复杂多样,以HCO_(3)-Ca·Mg、HCO_(3)-Ca型为主。氨氮、锰、氟化物、硝酸根离子等含量超标率较高,是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的主要指标,不同污染指标的污染来源不同,主要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云南高原主要盆地水质总体上呈稳定趋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地下水质 地下水监测 污染指标 高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坪县InSAR形变监测与滑坡灾害早期识别
15
作者 李若凡 李勇发 +6 位作者 左小清 黄成 邢明泽 李永宁 张荐铭 石超 顾晓娜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5,共6页
针对兰坪县地质灾害易发、频发,而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广域滑坡早期识别的问题,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对兰坪县开展了滑坡的早期识别与分析研究。首先,针对兰坪县高山峡谷区SAR影像几何畸变影响严重的问题,利用R指数法提取该地区几何畸变... 针对兰坪县地质灾害易发、频发,而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广域滑坡早期识别的问题,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对兰坪县开展了滑坡的早期识别与分析研究。首先,针对兰坪县高山峡谷区SAR影像几何畸变影响严重的问题,利用R指数法提取该地区几何畸变区域,以确保InSAR形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后,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兰坪县2021年1月-2023年12月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结合光学影像对兰坪县滑坡灾害进行识别;最后,选取典型滑坡灾害点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提高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识别的准确性,兰坪县共探测到42个形变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两侧,研究成果可为兰坪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技术 兰坪县 高山峡谷区 几何畸变 滑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圆盘背锡多金属矿床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6
作者 路永严 包从法 +5 位作者 闫庆贺 何小虎 王核 刘梦帆 高昊 潘奕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4-2710,共17页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1.8±1.5 Ma,是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圆盘背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高分异、低氧逸度、富集挥发分(F)和金属元素(Sn)的特征以及和成矿之间密切的空间关系表明圆盘背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锡多金属成矿的母体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0.708865~0.708918),较低的ε_(Nd)(t)值(-8)和锆石ε_(Hf)(t)同位素值(-15.5~-5.1)以及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1568 Ma)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2182~1526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圆盘背花岗岩可能是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垫导致部分地壳熔融形成的。区域伸展可能与华南地块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平板俯冲和随后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圆盘背矿床 粤东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比亚哈达普铜铅金属矿普查区遥感地质解译与应用
17
作者 胡官兵 廖志坚 +2 位作者 刘舫 李懿 李政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研究区位于非洲纳米比亚中南部区域,具有寻找铜铅金属矿的良好潜力。为配合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区内铜铅矿资源成矿地质条件,选取SPOT-6、ETM+、ASTER等3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并开展详细地质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工作,同时在分... 研究区位于非洲纳米比亚中南部区域,具有寻找铜铅金属矿的良好潜力。为配合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区内铜铅矿资源成矿地质条件,选取SPOT-6、ETM+、ASTER等3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并开展详细地质解译及蚀变信息提取工作,同时在分析研究区矿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别从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及遥感蚀变信息等方面总结归纳遥感找矿标志,并进行找矿预测。结果表明,区内各地质体影像特征差异明显,遥感解译成效好,解译出主要含矿层位地质界线,包括新解译岩体23处。对典型区域进行野外验证,经调查均为花岗岩体,解译成果与地质工作吻合度高,圈定4处有利找矿预测区。其中II号预测区,解译结果反映该区隐伏的含矿岩系可能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而抬升,有望寻找热液型和同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研究成果为该区矿产勘查提供遥感支撑,也可为周边类似区域遥感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勘查 铜铅矿 遥感解译 多源遥感数据 哈达普铜铅矿 纳米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断陷盆地环境地质分区及功能 被引量:46
18
作者 王宇 张华 +4 位作者 张贵 王波 彭淑惠 何绕生 周翠琼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95,共13页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随着新生代高原隆升产生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断块差异沉陷及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山间盆地。由其以局部地块断陷为主导并伴随侵蚀及溶蚀的成因机制所决定,具有地貌分区明显、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植被分...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随着新生代高原隆升产生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断块差异沉陷及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山间盆地。由其以局部地块断陷为主导并伴随侵蚀及溶蚀的成因机制所决定,具有地貌分区明显、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植被分带性强、气候垂向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区间差异大等特征。其中,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既是地质环境本质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对生境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因素,而且容易认识和识别,是环境地质分区的良好标志。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标志,喀斯特断陷盆地可划分为侵溶蚀山区、溶蚀丘峰谷地区、沉积平坝区、侵溶蚀河谷区4个环境地质分区。侵溶蚀山区生态功能突出,溶蚀丘峰谷地区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沉积平坝区经济功能尤显重要,侵蚀河谷区视所处大江大河流域的区位及宏观影响而定。资源开发和环境恢复治理,应与环境地质分区功能相协调,按流域系统评价和全面权衡利弊、科学规划布局,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地貌类型 喀斯特 石漠化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 被引量:36
19
作者 王宇 张华 +5 位作者 张贵 彭淑惠 杨文礼 蔡保新 冯敏 王梓溦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6-496,共11页
经过全面调查,查明了云南石漠化分布、成因及资源环境条件。通过统一规划,多方协作,采取生物、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遥感监测石漠化面积减少6.2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的地下... 经过全面调查,查明了云南石漠化分布、成因及资源环境条件。通过统一规划,多方协作,采取生物、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遥感监测石漠化面积减少6.2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的地下水开发、土地及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综合治理工作,消除或削弱了造成石漠化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标本兼治的效果突出。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石漠化治理仍限于治点,区域面貌改观不大;考虑岩溶流域的系统性不够,选择治理方法未考虑对流域下游的影响;重植被恢复,对于区域经济和生态功能整体修复的考虑不足;调查变化情况监测手段落后,治理效果及动态不清;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依法管控尚待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整合不够,影响综合治理成效等。因此云南的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尚需做好第二期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 地质 地理 喀斯特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洱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效应初步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红兵 崔建文 +1 位作者 张能 杨迎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9,共4页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发生M s=6.4地震,云南省地震局21个台站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为研究宁洱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本次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地震的加速度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地震产生的垂直加速...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发生M s=6.4地震,云南省地震局21个台站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为研究宁洱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本次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地震的加速度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地震产生的垂直加速度和水平加速度都能引发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所产生的加速度主要作用方向正相关;崩塌、滑坡的主滑方向与最大水平加速度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地震 崩塌 滑坡 地震加速度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