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的立克次体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1
作者 章域震 王勇 +6 位作者 杨卫红 朱向晖 皮自林 冯云 何丽芳 张海林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 目的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部份序列。结果 2012年7-9月在曲靖市捕获啮齿动物3种592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构成比分别为61.49%和35.47%。鼠血清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enti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1.45%、7.60%、7.09%、3.38%、1.18%和0.51%;未检测到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抗体。从5份褐家鼠脾脏标本中检测到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株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4株为莫氏立克次体。结论曲靖市啮齿动物中存在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流行,褐家鼠可能是主要宿主;同时还存在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感染。当地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立克次体 血清学 莫氏立克次体 无形体 16S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英文)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卫红 李文娟 +3 位作者 周济华 潘虹 韩茜 张云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4-598,共5页
目的为了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对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收集自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60个肾综合... 目的为了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对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收集自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60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道,其中包括45个临床诊断病例,170个实验室诊断病例和45个疑似病例。根据病例数,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分成4个区:1类区为高发地区,是大理州;2类区为次发地区,是昆明市、楚雄州和红河州;3类区为低发地区,是丽江市、怒江州、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和保山市;4类区为不发地区,是迪庆州、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无明显的季节性;40~50岁的农民发病数较多,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大理州及周边地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地区,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为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了搞好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应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鼠密度和汉坦病毒双价疫苗的接种。在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仍有可能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监测 流行现状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泰病毒云南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章域震 张海林 +1 位作者 杨卫红 冯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掌握巴泰(Batai)病毒生物学特性,为巴泰病毒的监测和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离自云南省菲律宾按蚊(Anopheles philippinensis)的巴泰病毒LC92-4株,采用细胞培养、小白鼠感染、血凝抑制、间接免疫荧光、空斑试验以及病理检... 目的掌握巴泰(Batai)病毒生物学特性,为巴泰病毒的监测和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离自云南省菲律宾按蚊(Anopheles philippinensis)的巴泰病毒LC92-4株,采用细胞培养、小白鼠感染、血凝抑制、间接免疫荧光、空斑试验以及病理检测和电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巴泰病毒可引起<4周龄小白鼠发病死亡。感染鼠脑病毒颅内、皮下和腹腔接种2周龄小白鼠的LD50分别为5.67logLD50/0.025mL、5.3logLD50/0.03mL和4.5logLD50/0.03mL。感染病毒鼠的心、肝、脾、肺、肾病毒悬液颅内接种2周龄小白鼠,LD50分别为3.75、4.25、2.25、3.0、2.25logLD50/0.025mL。感染发病小白鼠脑、心、肝、脾、肺、肾均发现病理改变。感染鼠的脑组织经电镜检测发现圆形有包膜病毒颗粒,大小约82nm。巴泰病毒能在BHK21和Vero细胞产生明显病变,并可产生空斑;在BHK21细胞上,空斑滴度为6.04logPFU/mL;在C6/36细胞上不产生病变。感染病毒鼠脑接种BHK21和Vero细胞,TCID50分别为5.50logTCID50/0.025mL和5.00logTCID50/0.025mL。在pH5.75~7.0条件下,巴泰病毒不具有与鸽、鹅、鸡、鸭、人O型和绵羊红血球发生凝集的特性;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云南省357份人血清,阳性2份,中和抗体滴度均为1∶10。结论乳小白鼠和幼年小白鼠对巴泰病毒高度易感。BHK21和Vero细胞对巴泰病毒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和空斑测定。建立的免疫荧光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具有特异性,可用于巴泰病毒抗体检测。应进一步开展该病毒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泰病毒 动物易感性 细胞敏感性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空斑试验 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6-2014年恙虫病发病率的聚类分析(英文)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婧 亚红祥 +1 位作者 袁庆虹 张云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4-716,723,共4页
目的为了科学地预防和控制云南省恙虫病,对云南省2006-2014年恙虫病的发病率(人时)进行聚类分析,为降低其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恙虫病资料,采用Q型聚类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恙虫病发病率进行评判分类,同时... 目的为了科学地预防和控制云南省恙虫病,对云南省2006-2014年恙虫病的发病率(人时)进行聚类分析,为降低其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恙虫病资料,采用Q型聚类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恙虫病发病率进行评判分类,同时结合分类结果进行恙虫病的地理分布描述。结果云南省16个州市都有恙虫病分布。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云南省恙虫病分成3个区:1类区为高发地区,是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2类区为次发地区,是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丽江市、大理州、普洱市和昆明市;3类区为低发地区,是文山州、怒江州、昭通市、曲靖市和迪庆州。结论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云南省恙虫病的高发地区,重点地区应进行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发病率 聚类分析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暴发的调查(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海林 苏梅惠 +15 位作者 姚娜 于强 章域震 杨卫红 程雪琴 冯云 杨杜鹃 宋淼 白鹤鸣 马龙 聂志坚 陈绍秋 覃谊 石山梅 殷小栎 张丽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2-1280,共9页
目的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云南省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于2011年6-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并在发病地区的居民区捕鼠,采集鼠血液和脾脏标本。用间接免... 目的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云南省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于2011年6-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并在发病地区的居民区捕鼠,采集鼠血液和脾脏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患者和鼠血清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M和IgG抗体,用实时荧光PCR试验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块和鼠脾脏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gene)。结果 2004-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病例8 361例,所有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双版纳州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86.6/10万),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3.1%(6 111/8 361)。发病数具有逐年上升之势,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10月为主要流行期。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1 369例,其中西双版纳州报告病例1 157例,发病率为102.10/10万,病例数占云南省病例数的84.51%。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分别占全州病例数的79.95%(n=925,278.74/10万)、18.06%(n=209,74.10/10万)和1.99%(n=23,4.42/10万),勐海县发病率显著高于勐腊县(2χ=346.3,P<0.001)和景洪市(2χ=1369,P<0.001)。对2011年的80例病人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在80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中有63例为IgM抗体阳性;75例病人双份血清标本中有61例的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及以上;80例患者急性期血块中有8例为PCR阳性。依据实验室诊断标准,74例被确诊为鼠型斑疹伤寒,其中血清学诊断73例(包含7例同时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1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符合率为92.50%(74/80)。黄胸鼠血清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4.0%(14/100),脾脏的PCR阳性率为9.0%(9/100)。结论西双版纳州存在较为严重的鼠型斑疹伤寒流行,其中勐海县流行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型斑疹伤寒 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实验室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实时荧光PCR试验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县新分离乙型脑炎和盖塔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云 李胜国 +8 位作者 张海林 付士红 康显虎 寸待启 郭超 章域震 杨卫红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357,363,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腾冲县新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盖塔病毒(GE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07年7月在中缅边境地区腾冲县采集蚊虫标本,用BHK-21和C6/36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用相关生物学软件进行分子生物... 目的分析云南省腾冲县新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盖塔病毒(GE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07年7月在中缅边境地区腾冲县采集蚊虫标本,用BHK-21和C6/36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用相关生物学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从腾冲县采集的4属25种26 702只蚊虫中分离到20株JEV,1株GETV。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新分离20株JEV均属于基因Ⅰ型,与邻近省份和东南亚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PreM和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这20株JEV之间及其与国内外流行株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的抗原和毒力位点未发生明显改变。本次分离的GETV的Capsid基因和E2基因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结论首次证实云南省西部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和GETV流行,这些流行株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特征和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盖塔病毒 分子生物学特征 系统进化分析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塔病毒研究状况 被引量:18
7
作者 孙洁 张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79,83,共4页
盖塔病毒(Getah virus,简称GETV)在分类上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能在各种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增殖[1]。已证实该病毒可引起家畜的疾病,人群中也存在该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动物流行病学研究,GETV在欧亚大陆至东南亚,远到东亚,... 盖塔病毒(Getah virus,简称GETV)在分类上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能在各种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增殖[1]。已证实该病毒可引起家畜的疾病,人群中也存在该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动物流行病学研究,GETV在欧亚大陆至东南亚,远到东亚,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分布[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病毒属 动物流行病学 披膜病毒科 体内增殖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病毒感染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理地区恙虫病血清学诊断及病原体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亚红祥 王静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9-903,共5页
目的对云南大理地区恙虫病做血清学诊断及病原体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n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groEL与sta56基因并对扩增基因做序列分析。结... 目的对云南大理地区恙虫病做血清学诊断及病原体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中的恙虫病东方体(Ot)IgG抗体,用巢式PCR(nPCR)法扩增患者血液中的Ot groEL与sta56基因并对扩增基因做序列分析。结果 19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恙虫病患者8例,其中血清Karp型4例、Kato型3例、Karp和Kato混合型1例;3例确认恙虫病的血样本扩增到groEL基因片段,其序列同源性为100%,基因序列做系统进化树显示该Ot与Karp和Kato株在同一分支上。从Karp和Kato混合血清型病例血样本扩得sta56基因片断,序列分析显示该Ot与台湾分离株在同一分支上。结论这些云南大理的恙虫病患者由恙虫病东方体Karp或Kato血清型感染;个别患者可能Karp+Kato混合血清型感染,Karp+Kato混合血清型菌株可能在遗传进化上与某些台湾Ot株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东方体 血清学分型 序列分析 云南大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带喙库蚊胸腔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病毒的感染动态及致病力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冯云 张海林 +5 位作者 俞永新 章域震 杨卫红 董关木 贾丽丽 姚亚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通过蚊虫胸腔接种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SAl4-14-2株。了解该疫苗病毒在蚊虫体内的繁殖情况及其毒力稳定性,进一步评价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的实验室种群,用SA14-14-2、SA14和中山株胸腔接种三带喙库蚊,感染后不同时... 目的通过蚊虫胸腔接种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SAl4-14-2株。了解该疫苗病毒在蚊虫体内的繁殖情况及其毒力稳定性,进一步评价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的实验室种群,用SA14-14-2、SA14和中山株胸腔接种三带喙库蚊,感染后不同时间取一定数量的蚊虫。研磨制成悬液,用空斑试验检测蚊虫体内的病毒滴度。用感染蚊悬液接种乳鼠和感染蚊虫直接叮咬乳鼠的方法,观察对乳鼠的致病性。结果SAl4-14-2、SAl4和中山株病毒感染蚊虫后,第2~20d蚊虫体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其中SA14-14-2株的滴度为2~3.72logPFU/ml,SAl4株为3~4.85logPFU/ml,中山株为3~5.40log-PFu/ml。中山株的感染滴度最高,其次是SA14株,SAl4-14—2株的感染滴度最低。表明蚊虫对野毒株(中山株和SA14株)更为敏感。感染SA14-14-2病毒的三带喙库蚊悬液接种乳鼠,未能引起乳鼠发病或死亡。感染SA14-14-2病毒的三带喙库蚊叮咬乳鼠,未见乳鼠发病或死亡,也未从小白鼠血清中检测到乙脑病毒抗体。结论经胸腔接种。SA14-14-2病毒能在三带喙库蚊体内稳定繁殖。动物接种和蚊虫叮咬试验表明,经蚊体内繁殖的SA14-14-2病毒毒力仍保持原有的弱毒特性,表明该减毒活疫苗通过蚊虫体内繁殖后不会造成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SSA14-14-2疫苗株 三带喙库蚊 胸腔接种 动物感染实验 空斑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从我国大绒鼠中检测到类似Tula样汉坦病毒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静林 张海林 +12 位作者 周济华 杨卫红 章域震 米竹青 罗德荣 杨蛟 杨利圭 赵五生 张品元 李华昌 李卫 吕韬 张希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用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汉滩型和汉城型的S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6年9-10月在... 目的了解云南省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鼠肺用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汉滩型和汉城型的S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6年9-10月在云南省泸西县共捕获鼠类4属6种267只,其中居民区146只,优势鼠种为黄胸鼠;野外121只,优势种为大绒鼠。居民区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0.85%(1/117),阳性鼠为黄胸鼠;野外鼠类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6.67%(6/90),阳性鼠为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对7份阳性鼠肺作RT-PCR扩增,结果从来自大绒鼠的LX378标本中检测到汉滩型病毒S片段核酸,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Tula汉坦病毒Koziky/5276Ma/94株(AJ22360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1%、89.8%,而与汉滩型76-118株、汉城型L99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3.9%(80.9%)、74.4%(77.9%)。结论首次从我国大绒鼠中检测到类似Tula样汉坦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关该类汉坦病毒在云南的分布、宿主动物和致病性以及全基因序列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Tula病毒 啮齿动物 大绒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分离的二株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云 李灿委 +2 位作者 章域震 杨卫红 张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29-835,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首次分离的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全基因组的基因组特征。方法设计JEV全基因组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断,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1977和1982年... 目的分析中国首次分离的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全基因组的基因组特征。方法设计JEV全基因组扩增引物,RT-PCR扩增片断,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1977和1982年分离自云南蚊虫的M28和BN82215病毒株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 969bp和10 970bp,5′非编码区均含有96个核苷酸,3′非编码区含有573和574个核苷酸。它们的开放阅读框(ORF)都从97到10 396位,共10 299个核苷酸,编码3 433个氨基酸。M28和BN82215株与来自GenBank的5个基因型JEV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8.4%~96.3%和91.4%~99.6%,与近几年国内外基因Ⅰ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进化关系最接近,都属于基因Ⅰ型。这两株病毒与JEV疫苗株SA14-14-2相比,有56个氨基酸差异,其中E基因有11个氨基酸差异,但都不属抗原关键位点。结论本研究阐明了中国首次分离的基因Ⅰ型JEV的全基因组分子特征,决定病毒抗原和毒力的E蛋白关键位点无明显变化。证实20世纪70和80年代云南省就有基因Ⅰ型JEV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基因Ⅰ型 全基因组 同源性分析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学和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金梅 张海林 邓淑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6-669,共4页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学 疫苗 汉坦病毒属 HFRS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实验动物模型 布尼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孔肯雅病研究现状和防制对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7-620,共4页
关键词 基孔肯雅病 东南亚地区 防制 公共卫生问题 FEVER 急性传染病 人兽共患病 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