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中甸斑岩及斑岩铜矿 被引量:155
1
作者 曾普胜 莫宣学 +5 位作者 喻学惠 侯增谦 徐启东 王海平 李红 杨朝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在较为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精确的同位素测年的基础上 ,结合前人资料 ,将中甸地区的印支期岛弧斑岩体分为东、西两个斑岩带 ,东斑岩带形成于 2 1 8~ 2 0 3Ma ;西斑岩带形成于 2 4 2 .92~ 2 37.5Ma。喜马拉雅期(5 3.0 2Ma)斑岩叠加于... 在较为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精确的同位素测年的基础上 ,结合前人资料 ,将中甸地区的印支期岛弧斑岩体分为东、西两个斑岩带 ,东斑岩带形成于 2 1 8~ 2 0 3Ma ;西斑岩带形成于 2 4 2 .92~ 2 37.5Ma。喜马拉雅期(5 3.0 2Ma)斑岩叠加于早期的斑岩体之上 ,与斑岩铜矿化关系密切。中甸地区岛弧带内东、西两个斑岩带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远景极大 ,尤以东斑岩带前景最佳 ,普朗斑岩铜矿床远景规模在大型以上。中甸斑岩铜矿将成为我国又一重要的斑岩铜 (多金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斑岩铜矿 地质学 中甸地区 滇西北 地质背景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地区哈工组放射虫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23
2
作者 冯庆来 张世涛 +4 位作者 葛孟春 严城民 余华 段国玺 包俊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8,T003,T004,共11页
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和金沙江构造带之间的德格—中甸微板块 ,可分为乡城晚三叠世岛弧带、义敦晚三叠世弧后盆地带和中咱地块等次级构造单位。滇西北中甸地区上三叠统哈工组包含大量沉积混杂岩块 ,与乡城、得荣泥砾混杂岩相连 ,形成晚... 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和金沙江构造带之间的德格—中甸微板块 ,可分为乡城晚三叠世岛弧带、义敦晚三叠世弧后盆地带和中咱地块等次级构造单位。滇西北中甸地区上三叠统哈工组包含大量沉积混杂岩块 ,与乡城、得荣泥砾混杂岩相连 ,形成晚三叠世沉积混杂岩带。哈工组沉积序列和沉积混杂岩沉积特征研究表明 ,中甸地区沉积混杂岩带为义敦晚三叠世弧后盆地形成过程中 ,由盆地边缘垮塌沉积形成 ,混杂岩块物源为近源下伏地层。沉积混杂岩块主要为晚古生代灰岩 ,但也有含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的层状硅质岩 ,说明德格—中甸微板块晚古生代不是统一的碳酸盐台地 ,而是碳酸盐台地与深水断陷盆地并存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另外 ,哈工组三段还发现侏罗纪放射虫化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混杂岩 放射虫 构造古地理 云南 晚三叠世 侏罗纪 德格-中句微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才 谢尧武 +1 位作者 沙绍礼 董永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 卡穷花岗岩 泛非期 锆石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部八宿地区发现退变质榴辉岩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永胜 谢尧武 +1 位作者 李才 沙绍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18-1020,共3页
在西藏东部八宿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可疑的榴辉岩类岩石.通过对所采集系列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初步确定其为退变质榴辉岩,并且遭受了多期次退变质作用的改造,部分样品已彻底转变为榴闪岩.现就该退变质榴辉岩的岩相学特征作一介绍.
关键词 退变质榴辉岩 西藏东部 岩相学特征 野外地质调查 退变质作用 多期次 榴闪岩 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乃东—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5
作者 苏学军 段国玺 +2 位作者 彭兴阶 包俊跃 肖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0-707,共8页
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前期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考察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模式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重点,论述了三叠纪玉门蛇... 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前期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考察资料,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基本地质特征、构造演化模式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为重点,论述了三叠纪玉门蛇绿岩构造冲断片、晚三叠世郎杰学弧前增生楔、泽当-罗布莎-朗县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和白垩纪朗县弧前构造混杂岩片的基本地质特征。并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蛇绿混杂构造冲断片的原始层序与特罗多斯典型蛇绿岩剖面对比,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各构造带从新元古代—寒武纪克拉通化阶段、奥陶纪—二叠纪克拉通陆表海发展阶段、三叠纪—侏罗纪洋盆主扩张阶段、侏罗纪—白垩纪俯冲消减阶段、白垩纪—渐新世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到中新世以来的伸展、拆离、快速隆升阶段之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蛇绿混杂岩 构造演化 乃东-米林地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