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缅跨境区域亚洲象生境网络识别
1
作者 刘洁茹 陈飞 +2 位作者 张鑫 张杰京 樊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739-7752,共14页
生境破碎化已严重威胁全球野生动物的生存,识别生境网络并恢复生境连通性是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的生境网络识别与连通性研究多受限于行政界线,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跨境地区在生境网络连通中的重要作用,难以遏制... 生境破碎化已严重威胁全球野生动物的生存,识别生境网络并恢复生境连通性是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的生境网络识别与连通性研究多受限于行政界线,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跨境地区在生境网络连通中的重要作用,难以遏制全球生境破碎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识别跨境地区生境网络以提升生境连通性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以中老缅跨境区域为例,基于10 m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和亚洲象分布现状等数据,采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评价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生境适宜性;利用蚁群算法将高质量生境斑块判识为亚洲象生态源地,结合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亚洲象生态廊道,识别出考虑/不考虑中国境外生境情景下的亚洲象生境网络,利用网络闭合度(α)、线点率(β)、网络连接度(γ)对不同情景下生境网络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两者差异及对中国云南境内亚洲象生境网络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1)若考虑境外生境,单位生态源地面积的亚洲象承载量更高(2.31—2.43头/100 km^(2)),整体网络连通性更佳,其α、β和γ指数分别为0.63—0.66、2.13—2.19和0.76—0.78;若不考虑境外生境,为有效践行昆⁃蒙框架“3030”保护目标,中国境内保护地面积需扩增,会导致网络的闭合环路与源地间可选路径减少(α指数由0.48降为0.42)、网络结构趋单一(β指数由1.76降为1.67)和网络连通率降低(γ指数由0.67降为0.63)。(2)中老缅跨境区域亚洲象生境格局与种群分布空间错配明显;中国境内最适与较适生境在研究区内占比为23.01%,但栖息了区域内90%以上的现有亚洲象种群。生境网络识别对比结果发现,突破国界局限,构建跨境亚洲象生境网络更有利于适宜生境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障生境连通性稳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生境网络 跨境保护 亚洲象 中老缅跨境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模型的南果河流域日径流预测
2
作者 和艳 陆颖 +2 位作者 邓丽仙 余炳金 罗向阳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5,共8页
准确可靠的径流预测是水资源科学调度、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弱化水文循环物理过程,通过训练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径流预测提供解决方案。以澜沧江一级支流南果河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PCA)... 准确可靠的径流预测是水资源科学调度、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弱化水文循环物理过程,通过训练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径流预测提供解决方案。以澜沧江一级支流南果河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样本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将前15 d的日径流量、日降水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对那勾坝水文站日径流进行1~5 d不同预见期的预测。结果表明:随预见期延长,模型预测精度不断下降。当预见期为1 d时,验证期和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大于0.80,预测性能优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支持向量机(SVM)与随机森林法(RF)三种数据驱动模型。结果可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日径流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径流预测 主成分分析(PCA)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 南果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娇楠 李运刚 +1 位作者 李雪 黄江成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5,共9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了...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低、次低、中、次高、高等级干旱灾害风险的面积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13.4%,29.8%,28.2%,19.6%和9.1%。干旱灾害风险空间分布比较复杂,大致沿哈巴雪山—点苍山—哀牢山一带,西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总体较低,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相对较高。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下游地区为典型的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三江并流区及澜沧江下游地区为干旱灾害低风险区。利用近10 a的旱灾受灾面积和总经济损失对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构建的评估模型总体能反映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水平,可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邱成 胡金明 杨飞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12-7322,共11页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性(采用变异系数法),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植被生长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98—2015年,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总体呈显著增长,内、外部NDVI呈显著增长的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总数的64.81%、79.63%,体现自然保护区总体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集中分布于滇中、滇东北及滇东南。(2)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51.85%的自然保护区内部植被长势比其外部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但未能反映出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保护成效的内外部明显的分异。(3)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总体上要好于省级自然保护区。(4)就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而言,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野生植物类和野生动物类保护成效一般,湿地生态类较差。该研究能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优化和完善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自然保护区 保护成效 变异系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徐艳 陈豪 +1 位作者 何开为 陆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46-352,370,共8页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量、水环境容量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角度,建立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分析了2006-2014年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6-2014...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量、水环境容量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角度,建立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分析了2006-2014年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6-2014年云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值变化范围为0.23~0.46,其中2013年为最小值,为0.23;2010年为最大值,达0.46,2006-2014年水环境承载力均低于0.5,水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脆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层析分析方法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国际河流研究综述
6
作者 罗含敏 陆颖 +1 位作者 杨燕平 袁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9,共8页
为探究1978—2021年国际河流的研究脉络和特征,该文以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工具对国际河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国际河流研究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多学科、跨领域特征日益明显,在环境... 为探究1978—2021年国际河流的研究脉络和特征,该文以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工具对国际河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国际河流研究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多学科、跨领域特征日益明显,在环境科学、水文学等学科主导下,主要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国际河流径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跨区域合作管理等;②机构间的合作多以地理位置为纽带开展,影响地缘合作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文化需求和内部政治需求;③大多国际河流流域缺乏有效、多边、综合的合作机制,部分国际河流流域研究由域外国主导,域内国参与度较低,导致流域国难以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④国际河流的研究视野由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莱茵河、多瑙河等流域国家)转移至新兴经济体国家(湄公河、恒河、尼罗河等流域国家),研究方向涉及国际河流自然研究、社会治理研究和国际地缘政治研究,模型、遥感等交叉方法备受关注;⑤未来国际河流研究可从多学科融合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国际河流理化环境的影响探究、生态系统风险评估、跨境区域合作与管理三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河流 CITESPACE VOSviewer 文献计量学 热点与前沿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云南段)水-气界面氧化亚氮释放通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袁茜 傅开道 +2 位作者 陶雨晨 张年 杨丽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氧化亚氮(N_(2)O)作为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流和水库被认为是N_(2)O释放的活跃区域,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一河流或水库的监测,对大...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氧化亚氮(N_(2)O)作为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流和水库被认为是N_(2)O释放的活跃区域,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一河流或水库的监测,对大范围河库系统的N_(2)O研究仍相对欠缺。选取澜沧江(云南段)流域作为考察对象,在2022年4月、8月采用悬浮箱采集24个点位的水-气界面的气体样品,并于实验室通过气象色谱仪检测气样氧化亚氮浓度,探究该流域干支流N_(2)O释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测定了水体水环境参数,解析其时空差异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澜沧江(云南段)旱季N_(2)O通量均值低于雨季。旱季N_(2)O通量均值为0.10 mg·m^(-2)·d^(-1),雨季为0.18 mg·m^(-2)·d^(-1),其中旱季干流均值为0.11 mg·m^(-2)·d^(-1),支流为0.05 mg·m^(-2)·d^(-1);雨季干流均值为0.18 mg·m^(-2)·d^(-1),支流为0.15 mg·m^(-2)·d^(-1)。2)在空间尺度上,N_(2)O通量沿程整体呈现释放量递增的趋势。干流N_(2)O通量均值为0.15 mg·m^(-2)·d^(-1),支流为0.10 mg·m^(-2)·d^(-1),干流N_(2)O通量高于支流。水库坝上N_(2)O通量均值为0.02 mg·m^(-2)·d^(-1),坝下为0.31 mg·m^(-2)·d^(-1),水库坝下N_(2)O通量值是坝上的15.5倍,水库发电下泄高速水流加速了水-气界面N_(2)O释放。3)澜沧江水-气界面N_(2)O通量与水温(WT)(r=0.341,P=0.009)、氨氮(NH4^(+))(r=0.384,P=0.004)和流速(r=0.283,P=0.02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DO)(r=-0.420,P=0.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高WT、低DO、高NH4^(+)和高流速条件下有利于N_(2)O产生与释放。研究结果揭示澜沧江(云南段)河库系统氧化亚氮释放通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流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氧化亚氮(N_(2)O) 释放通量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水-气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世伟 武瑞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8-15,共8页
水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采用In VEST模型,对"三江并流"区的多年平均生态系统供水服务量进行空间分布模拟,揭示该服务在不同地形要素和县域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供水功能。结果表明,本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 水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采用In VEST模型,对"三江并流"区的多年平均生态系统供水服务量进行空间分布模拟,揭示该服务在不同地形要素和县域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供水功能。结果表明,本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供水总量达412.3×108m3/a,平均单位面积供水量为620.4 mm/hm2;供水服务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高值地区集中在海拔2 000-4 000 m、地形陡峭的阴坡地区;单位面积供水量较高的县为泸水县〉兰坪县〉云龙县〉福贡县,较低的为鹤庆县和丽江市古城区。各类生态系统的供水功能:冰雪和冰川〉灌丛〉竹林〉草地〉草甸〉温性针叶林,较小的为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是控制本地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会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供水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供水服务 InVEST模型 空间分布特征 “三江并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区水库溃坝洪水及其演进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新有 李自顺 +1 位作者 朱俊 尹炳槐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4,68,共5页
受地形影响,西南山区水源以水库为主,由于大部分水库修建时间较早,在西南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影响下,存在较大的溃坝风险。溃坝洪水突发性与破坏性极强,进行水库溃坝洪水计算及洪水演进分析,是在水库大坝发生突发性安全事故时科学应对的基... 受地形影响,西南山区水源以水库为主,由于大部分水库修建时间较早,在西南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影响下,存在较大的溃坝风险。溃坝洪水突发性与破坏性极强,进行水库溃坝洪水计算及洪水演进分析,是在水库大坝发生突发性安全事故时科学应对的基础。结合西南山区实际,优选溃坝洪水计算与洪水演进模型,并以云南省昌宁县河西水库为例,分析确定相关参数,分析指出了西南山区水库溃坝形态以全溃为主,具有溃坝洪水量极大、洪水演进迅速的特点。研究不仅可为河西水库制定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撑,也能为该地区水库溃坝洪水及其演进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洪水 洪水演进 云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白鹤滩蓄水触发库岸灾变的地貌标志研究
10
作者 李磊 顾畛逵 +5 位作者 樊辉 姚闯闯 姚鑫 李仁江 蒋树 戴福初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39,共20页
蓄水位变化触发的坡体失稳是高山峡谷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情景下普遍存在的灾害形式。21世纪以来,由于水电开发加剧,对这种特定类型灾害隐患的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InSAR观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大尺度空间开展多目标变形体识别的... 蓄水位变化触发的坡体失稳是高山峡谷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情景下普遍存在的灾害形式。21世纪以来,由于水电开发加剧,对这种特定类型灾害隐患的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InSAR观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大尺度空间开展多目标变形体识别的难题,但由于观测的即时性,无法识别尚未发生变形的隐伏灾患,迫切需要归纳蓄水触发岸坡灾变的地貌标志,以利灾患判别。自2021年白鹤滩库区大规模蓄水以来,连续触发一系列库岸坡体失稳,为总结蓄水灾变地貌标志提供了良好时机。文章通过将InSAR观测、一系列地貌参数及光学影像进行有机结合,即利用2020—2023年期间升轨228景、降轨234景的Sentinel-1A数据,借助DS-InSAR技术对蓄水触发变形坡体进行识别,对其拔河高度、坡度、坡向和起伏度等一系列地貌参数的灾变触发解释力进行了排序,又结合岩层结构、岩性差异、降水与蓄水位变化记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了白鹤滩库区蓄水位触发失稳坡体的岩性强弱、岸坡结构和地貌参数及其数值区间,形成的组合形式可作为地貌标志用于实现对该类型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在进一步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除了蓄水作用之外,降水事件也是库岸坡体失稳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该认识对于水电开发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水电站选址与运营,并为其他类型坡体失稳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 水库 滑坡 INSAR 地貌标志 地理探测器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藤条江河流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颖 潘锋 何大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藤条江是南亚重要国际河流元江-红河的主要支流,流域地处高原山地,土壤侵蚀严重。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藤条江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2年的逐日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径流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相比,模型确定性系数... 藤条江是南亚重要国际河流元江-红河的主要支流,流域地处高原山地,土壤侵蚀严重。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藤条江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2年的逐日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径流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相比,模型确定性系数和效率系数(纳什-克里夫系数)均高于0.75,表明SWAT模型对藤条江径流的模拟结果良好。使用率定好的模型,计算出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94.39×104t,约47%的流域面积处于中度侵蚀状态,流域的水土流失关键区位于红河断裂带南缘,需优先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行政区域对应云南省金平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藤条江 水文模型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程馨雨 陶捐 +2 位作者 武瑞东 陈礼强 丁城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0-822,共13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全球生物正经受第六次生物多样性危机。淡水生态系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淡水鱼类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栖息地退化、生物...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全球生物正经受第六次生物多样性危机。淡水生态系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淡水鱼类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栖息地退化、生物入侵和过度捕捞等压力,面临巨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鱼类种群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淡水鱼类多样性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系统地介绍了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进展及其应用,并着重介绍了淡水鱼类功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下的功能生态学响应研究。据此提出了淡水鱼类功能生态学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指出了其在鱼类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功能生态学 功能特征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西北部大果红杉径向生长衰退及其气候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岳伟鹏 陈峰 +3 位作者 袁玉江 喻树龙 高志鸿 赵晓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1-2341,共11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发生转变,并减弱了其固碳能力,评估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势在必行。基于采自云南西北部的大果红杉树木年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运用相关分析、空间相关、波谱分析等方...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发生转变,并减弱了其固碳能力,评估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势在必行。基于采自云南西北部的大果红杉树木年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运用相关分析、空间相关、波谱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滇西北大果红杉径向生长的主控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温度是限制滇西北大果红杉树轮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季节性高低温变化交替影响大果红杉树轮径向生长。(2)相对湿度变化与滇西北大果红杉树轮的径向生长紧密关联,对滇西北大果红杉树轮的径向生长起促进作用。(3)波谱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北大果红杉径向生长呈周期性变化,受ENSO等外强迫影响显著。(4)气候变暖背景下,滇西北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出现衰退趋势。研究结果为加强云南西北部天然林保护和构建西南绿色生态屏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大果红杉 径向生长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藏东南雅弄冰川末端冰裂隙分布数据集
14
作者 段云鹏 扈芷婷 +1 位作者 吴坤鹏 刘时银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201-216,共16页
雅弄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是该地区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区域冰川退缩剧烈。本数据集基于2022–2023年野外采集的高分辨率无人机正射影像数据和深度学习模型,对雅弄冰川末端表面裂隙进行了提取,继而获... 雅弄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是该地区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区域冰川退缩剧烈。本数据集基于2022–2023年野外采集的高分辨率无人机正射影像数据和深度学习模型,对雅弄冰川末端表面裂隙进行了提取,继而获取了每条裂隙的走向、长度、宽度和面积等信息。根据混淆矩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提取的冰裂隙精确度高达90.74%,平均交并比达85.52%。数据集包含两个文件:基于CBAM-UNet深度学习模型提取的2022年7月、2023年8月雅弄冰川末端表面裂隙矢量数据。本数据集反映了2022–2023年雅弄冰川末端表面裂隙的分布和演变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冰川表面流速的动态变化,还能揭示冰川内部应力的不均匀性,可为研究人员量化冰川物质平衡及提取冰川表面流速等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裂隙 正射影像 深度学习 混淆矩阵 雅弄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岗日嘎布地区月尺度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数据集
15
作者 高道勋 吴坤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188-200,共13页
冰川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许多冰川变化过程息息相关,是冰川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地区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其表面运动速度的变化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出极高的敏感性。本数据集在综合2023年Landsa... 冰川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许多冰川变化过程息息相关,是冰川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地区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其表面运动速度的变化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出极高的敏感性。本数据集在综合2023年Landsat遥感影像、Sentinel-1遥感影像和Sentinel-2遥感影像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无人机遥感影像并计算权重,借助ArcGIS、ENVI等软件,对多源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数据进行逐月加权平均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不确定性评估及精度验证。本数据集的不确定性为0.0098 m/d。数据集内包含逐月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栅格数据。本数据集反映了2023年内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变化情况,可作为藏东南地区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 岗日嘎布 2023年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流域云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人为干扰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建国 李新旺 +3 位作者 胡金明 杨飞龄 刘锋 邱成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基于乡镇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怒江流域云南段2005、2010、2015年各乡镇人为干扰指数(HDI-Human Disturbance Index),分析了怒江流域云南段乡镇单元、已建自然保护区和相关保护优先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变化。结... 基于乡镇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为干扰社会经济指标,计算怒江流域云南段2005、2010、2015年各乡镇人为干扰指数(HDI-Human Disturbance Index),分析了怒江流域云南段乡镇单元、已建自然保护区和相关保护优先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变化。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研究区乡镇HDI整体呈增长趋势,低和较低HDI乡镇数量减少但整体HDI增长,中度和较高HDI乡镇数量和整体HDI都增加,高HDI乡镇数量增加不大但整体HDI增幅最大;各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国家自然保护区增幅最大达到较低人为干扰强度,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为较低人为干扰强度,县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度人为干扰强度,需加强永德大雪山、龙陵小黑山、临沧澜沧江、南捧河4个自然保护区所涉中度及以上HDI乡镇的人为干扰管理,避免人为干扰压力的大幅增加;研究区分布的3类保护优先区人为干扰强度缓慢增长,至2015年基本为低或较低人为干扰状态,有优化的空间和潜力;建议在怒江流域云南段上游增设碧罗雪山自然保护区,在下游考虑已建自然保护区外部空间扩展和自然保护区斑块间的生态廊道构建,在其他中度或较高HDI乡镇可根据保护需求开展迁地保护或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怒江流域 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流生物体内脂肪酸特征及其生态健康评价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珂 汪兴中 +2 位作者 陶捐 谭香 张全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8,共10页
全球溪流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寻找一种综合简便的健康评价指示物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脂肪酸是参与生物体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小分子化合物,是主要能量物质之一。生态系... 全球溪流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寻找一种综合简便的健康评价指示物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脂肪酸是参与生物体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小分子化合物,是主要能量物质之一。生态系统中脂肪酸的可获得性因初级生产者不同而存在差异,部分脂肪酸在营养级之间的迁移转化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并且生物体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敏感,使得其在河流健康评价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脂肪酸的命名规则、分类方式、合成途径及重要生理功能特征;详细描述了溪流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脂肪酸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及测定方法,归纳了这几种生物类群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外界各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总结了以初级生产者中的脂肪酸组成作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物指示物的可行性,提出了以初级生产者(藻类)脂肪酸评价溪流生态健康的方法体系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 生态健康评价 脂肪酸 浮游生物 底栖藻类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鱼类 生物指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丽江-大盈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铭丹 李运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422,共8页
[目的]揭示两江流域(瑞丽江-大盈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而为该区域土地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地形和土壤等多源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年、2010年、2020年水源供给、土壤保持... [目的]揭示两江流域(瑞丽江-大盈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而为该区域土地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地形和土壤等多源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年、2010年、2020年水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碳储存3类服务进行量化评估,并运用空间叠置方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1)2000—2020年两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湿地和裸地减少,灌木林、建设用地和水体增加。(2)两江流域水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碳储存服务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49.60 mm,365.78 t/hm^(2),137.51 t/hm^(2)。20 a间,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呈先增后减变化,碳储量变化不明显。(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差异性,单位面积下建设用地、灌木地和林地分别提供给了最高的水源供给量、土壤保持量和碳储存量。(4)两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以权衡关系为主。其中强权衡区域比例高达55%,弱权衡区域比例为4%~8%,低协同区域占比为24%~30%,高协同区域占比为10%~13%。研究时段内低协同地区所占比例减少了5.78%,弱权衡、强权衡和高协同地区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2.79%,0.79%,2.2%。[结论]整个研究时段内两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程度有所加强,但服务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InVEST模型 瑞丽江-大盈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汀河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治家 白致威 +4 位作者 段兴武 丁剑宏 冯德泰 师小宁 韩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334-339,F0003,共7页
[目的]分析南汀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边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RS和GIS技术计算南汀河流域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3个时段内研究... [目的]分析南汀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边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RS和GIS技术计算南汀河流域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3个时段内研究区侵蚀模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侵蚀模数从24.75t/(hm2·a)升到30.05t/(hm2·a),然后降为25.87t/(hm2·a)。3个时段内,流域内强烈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面积仅占总侵蚀面积的19.94%,但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高达73.56%。1990—2000年,强烈及强烈以下侵蚀面积减少了1 059.85km2,强烈侵蚀以上的侵蚀面积则增加了112.29km2;2000—2010年,微度侵蚀面积有小幅增加,其余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有所下降。当坡度小于20°时,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超过20°后,侵蚀模数有降低的趋势;从海拔上看,高侵蚀模数区域主要位于海拔500~2 000m范围。[结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在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分异 USLE 国际河流 跨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变异下湄公河河道生态流量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心渠 朱梦弢 李运刚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河流自然的水文情势是生态流量评估的重要参考,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水文序列往往发生变异。因此,重点考虑湄公河径流年内分配变异,结合流量历时曲线移动法面向不同河流环境管理目标的生态流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湄公河干... 河流自然的水文情势是生态流量评估的重要参考,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水文序列往往发生变异。因此,重点考虑湄公河径流年内分配变异,结合流量历时曲线移动法面向不同河流环境管理目标的生态流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湄公河干流清盛、琅勃拉邦站在2008年发生变异,廊开站于2012年发生变异,巴色、上丁站在2006年发生变异。维持最优生态条件管理目标所需生态流量占年均流量的72%~80%,实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目标所需生态流量占年均流量的33%~49%。水文变异后EMC-A、EMC-B等级生态流量满足率具有旱季增加、雨季下降的变化特征,EMC-C~EMC-F等级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湄公河流域跨境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变异 径流年内分配 流量历时曲线移动法 湄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