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易门地区富硒土壤物质来源及其天然富硒野生菌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军平 李静 +9 位作者 段向东 曹晓民 胡绍斌 李开毕 王路 关学卿 曾文涛 刘发刚 张虎 俞赛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6-793,M0002,共9页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不均匀,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不同的天然富硒食品是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云南省1∶25万昆明-玉溪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云南1∶5万二街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显示,尽管云...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土壤中硒含量分布不均匀,依据局部富硒土壤线索开发不同的天然富硒食品是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云南省1∶25万昆明-玉溪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云南1∶5万二街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资料显示,尽管云南省表层土壤总体相对贫硒,但在滇中易门普家村-铜厂乡-西山村-狮子山-禄丰土官镇一带局部低山丘陵地区存在约400 km^2的富硒土壤,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54μg/g,而普家村菜子山一带土壤硒含量最高达136μg/g;各地球化学剖面均显示出硒元素呈现出表聚性规律,硒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均大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硒含量则大于母岩硒含量,不同的基岩岩性硒含量表现出炭质板岩大于泥质板岩大于粉砂质板岩大于白云岩,与炭质、黏土质、泥质、有机质呈正相关性。并据此线索在当地新发现了大批天然富硒微生物(野生菌)及蔬菜。初步研究表明当地富硒土壤的形成与特定地质背景有关,而生产天然富硒野生菌及蔬菜的土壤环境相对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天然富硒野生菌 区域地质调查 滇中易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静 刘桂春 +12 位作者 刘军平 胡绍斌 曾文涛 孙柏东 张虎 邓仁宏 张志斌 刘发刚 段向东 俞赛赢 王晓峰 赵云江 周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57-1969,共13页
滇中地区中元古界"昆阳群"的地层层序是长期争议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及勘查效果,也制约着滇中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 滇中地区中元古界"昆阳群"的地层层序是长期争议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及勘查效果,也制约着滇中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1:5万二街等4幅区域调查子项目工作中,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及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滇中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时代、重大地质事件记录、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阳群 早前寒武纪 重大地质事件 早期生命 协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凤庆地区小湾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军平 杨爱平 +5 位作者 王小虎 罗光明 田素梅 朱勋早 殷伟 张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8-1202,共15页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小湾花岗岩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260.4±1.3)Ma(MSWD=0.32,n=18),表明小湾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而非前人认为的中元古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A/CNK大于1(1.02~1.47),表明小湾花岗岩体为一套弱过铝质花岗岩组成。该岩体具有高硅(SiO_(2)=67.54%~78.66%)、富碱(K_(2)O+Na_(2)O=6.20%~8.52%)、贫钙(CaO=0.25%~3.20%)、镁(MgO=0.11%~1.95%)、磷(P2O5=0.03%~0.16%)等元素的特征;富集Rb、Th、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Ta、Nb、Zr、Ti、Hf、Y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Y+Nb)vs.Rb、Yb vs.Ta图解中具有弧花岗岩及同碰撞花岗岩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结论】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小湾花岗岩体应属于“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向汇聚转换背景下,上地壳泥质岩夹部分杂砂岩成分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西南“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及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古特提斯洋 中二叠世晚期 地质调查工程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峨山地区中元古代末期碱闪霓石正长岩体的发现及其对格林威尔造山的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军平 关学卿 +3 位作者 孙柏东 李静 王小虎 宋冬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3-2134,共12页
碱性岩通常形成于岩石圈拉张环境,其源于深部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在地壳中的记录,也是探究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动力学过程及物理化学环境的良好对象。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峨山县甸中地区新发现一个正长岩岩体,岩性... 碱性岩通常形成于岩石圈拉张环境,其源于深部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在地壳中的记录,也是探究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动力学过程及物理化学环境的良好对象。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峨山县甸中地区新发现一个正长岩岩体,岩性为碱闪霓石正长岩。系统的研究表明,碱闪霓石正长岩富硅(SiO_(2)=67.40%~67.79%)、富碱(Na_(2)O+K_(2)O=12.50%~12.73%)、贫镁(MgO=0.10%~0.28%),K_(2)O/Na_(2)O=0.75~0.80,属一套钠质碱性岩系列(大西洋型)。岩石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亏损Ti、P、U等高场强元素及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也较特殊,轻稀土元素向右陡倾,(La/Sm)_(N)=3.61~4.79,重稀土元素向左缓倾,(Gd/Yb)_(N)=0.53~0.62;具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及弱负Ce异常,δEu=0.41~0.43,δCe=0.74~0.88,暗示岩浆可能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环境,总体上具有亏损中稀土元素的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07±10 Ma(MSWD=2.3,n=21),属中元古代末期,为扬子板块上已知形成时代最早的碱性岩体,限定了滇中地区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结束的时限。在Th/Hf-Ta/Hf图解上,样品均落入地幔热柱玄武岩区,暗示该碱性岩体可能为地幔柱成因,岩浆基本上未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主体上可能属下地幔石榴子石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可能与上地幔尖晶石橄榄岩发生了同化混染,重稀土元素含量快速升高;亏损中稀土元素、富Nb等特点暗示尖晶石地幔橄榄岩可能经历过俯冲流体的交代及中等程度的部分熔融。本次发现的碱闪霓石正长岩体应是格林威尔造山挤压作用向伸展作用转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峨山县甸中地区 碱闪霓石正长岩 碱性岩 格林威尔造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凤庆地区箐头山花岗岩的特征——古特提斯洋碰撞汇聚向伸展转换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素梅 刘军平 +6 位作者 范振华 包佳凤 孙柏东 俞赛赢 吴嘉林 朱勋早 宋冬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0-1296,共17页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因,其LA-ICP-MS U-Pb年龄为213±5 Ma,应当为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二叠纪。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箐头山花岗岩Na_(2)O/K_(2)O值低,富Al_(2)O_(3),铝饱和指数(A/NCK值)平均为1.18,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的特征(δEu=0.36~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Zr。在Rb—(Y+Nb)判别图解中,箐头山花岗岩投影点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并具有明显向板内花岗岩转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获得的213 Ma可能代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地壳由碰撞后造山向构造伸展转换的时限,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时代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昌宁—孟连结合带 弧—陆碰撞 箐头山花岗岩 云南凤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