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原理课程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教改探索
1
作者 陈久朋 伞红军 张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01,共6页
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智能技术不足,阻碍了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智能手段实现“教”与“学”同向发展。从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出发,提出“三适应两融合”的改革思路。三适应主要体现为教学目... 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智能技术不足,阻碍了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智能手段实现“教”与“学”同向发展。从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出发,提出“三适应两融合”的改革思路。三适应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与人才发展相适应、教学场景和社会实践相适应、教学成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而两融合指的是智能技术与理论课程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实验课程深度融合。教师从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未来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智能技术 深度融合 三适应两融合 教学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双目ORB-SLAM3的特征匹配算法
2
作者 伞红军 冯金祥 +2 位作者 陈久朋 彭真 赵龙云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5-634,共10页
针对传统ORB算法在双目特征匹配阶段误匹配率高而导致无法满足高精度定位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双目ORB-SLAM3的特征匹配算法。在特征点匹配阶段引入最近邻匹配算法(FLANN),通过设定比率阈值筛选出更为精确的匹配对,在双目ORB-S... 针对传统ORB算法在双目特征匹配阶段误匹配率高而导致无法满足高精度定位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双目ORB-SLAM3的特征匹配算法。在特征点匹配阶段引入最近邻匹配算法(FLANN),通过设定比率阈值筛选出更为精确的匹配对,在双目ORB-SLAM3立体匹配中引入自适应加权SAD-Census算法,通过考虑像素之间的几何距离,重新计算SAD值并与Census算法相融合来提高特征匹配稳定性和精度,同时加入自适应的SAD窗口滑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搜索距离,进而筛选出正确的匹配来提高系统精度。在EuRoC数据集和真实室内场景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改进前ORB-SLAM3算法相比,在数据集下改进算法定位精度提高23.32%,真实环境中提高近50%,从而验证了改进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双目ORB-SLAM3 特征匹配 最近邻匹配算法 自适应加权SAD-Censu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反射ac-MVDR-gr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山 柳小勤 +2 位作者 熊艳娇 伍星 刘铁安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为了提高存在地面反射时波束形成的声源识别性能,提出了结合ac-MVDR和镜地波束形成的ac-MVDR-gr波束形成算法。该方法利用MVDR算法对传统波束形成的输出功率谱作幅度补偿,再将幅度补偿量作归一化处理避免补偿过大带来干扰噪声。然后根... 为了提高存在地面反射时波束形成的声源识别性能,提出了结合ac-MVDR和镜地波束形成的ac-MVDR-gr波束形成算法。该方法利用MVDR算法对传统波束形成的输出功率谱作幅度补偿,再将幅度补偿量作归一化处理避免补偿过大带来干扰噪声。然后根据镜地波束形成理论,扩展ac-MVDR算法中的导向矢量和互谱矩阵,削弱地面反射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半消声室中声源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中高频时与镜地波束形成方法性能相当,但在低频时能够有效衰减反射声源干扰,降低旁瓣水平,提高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源识别 波束形成 ac-MVDR-gr算法 地面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谱分解和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在轴承故障声学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姚容华 周俊 +1 位作者 伍星 刘韬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4-1774,共11页
故障特征成分的有效分离是滚动轴承复合故障诊断的核心,在强噪声及各个故障之间相互干扰耦合的背景下,滚动轴承声学复合故障诊断极具挑战性。本文提出一种优化奇异谱分解(optimized singular spectrum decomposition,OSSD)和参数自适应... 故障特征成分的有效分离是滚动轴承复合故障诊断的核心,在强噪声及各个故障之间相互干扰耦合的背景下,滚动轴承声学复合故障诊断极具挑战性。本文提出一种优化奇异谱分解(optimized singular spectrum decomposition,OSSD)和参数自适应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maximum correlated kurtosis deconvolution,MCKD)的复合故障声学诊断方法。采用包络峭度作为指标辅助OSSD快速确定最佳分解层数,以克服人工经验确定分解层数的不确定性,将信号分解为多个奇异谱分量。将故障特征频率能量幅值比作为指标自适应选择包含主要故障特征信息的两个奇异谱分量。利用参数自适应MCKD对所选择的最佳分量进行滤波和信号特征增强,通过包络谱分析提取故障特征频率实现故障诊断。通过滚动轴承仿真信号和试验声学信号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为旋转机械复合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故障 滚动轴承 奇异谱分解 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间设备噪声精密监测的三维声强阵列方法研究
5
作者 刘玉浩 伍星 柳小勤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3-948,共6页
复杂声场中,噪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易受其他声源和声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干扰。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利用三维声强阵列技术对车间内多个噪声源进行精密监测的方法。利用三维声强的矢量特性,分解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下三个坐标轴上的声强分量,... 复杂声场中,噪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易受其他声源和声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干扰。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利用三维声强阵列技术对车间内多个噪声源进行精密监测的方法。利用三维声强的矢量特性,分解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下三个坐标轴上的声强分量,构造关于声强分量与各个声源声功率的线性方程组,分离各声源的声功率谱,通过对比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的声源声功率级,反映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解决了传统声学监测易受干扰声源影响的问题。在普通实验室内开展了包含旋转机械故障试验台和干扰声源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声压法,三维声强阵列法对设备故障信息提取更敏感,受背景噪声和其他声源影响较小,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声强 声压级 声源监测 车间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时域同步平均残差特征统计的滚珠丝杠故障定位方法
6
作者 段洪春 伍星 +2 位作者 王贵勇 王东晓 柳小勤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1227,共7页
滚珠丝杠是数控机床的关键传动部件之一,针对其容易出现磨损、点蚀等故障,将导致车床刀具磨损、加工精度降低。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时域同步平均残差特征统计的滚珠丝杠故障定位方法,通过采集滚珠丝杠的电机电流信号,利用基于相位... 滚珠丝杠是数控机床的关键传动部件之一,针对其容易出现磨损、点蚀等故障,将导致车床刀具磨损、加工精度降低。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时域同步平均残差特征统计的滚珠丝杠故障定位方法,通过采集滚珠丝杠的电机电流信号,利用基于相位的时域同步平均方法,估计确定性信号,通过从原始信号中去除确定性信号来突出残差信号中与故障相关的信号,对残差信号提取特征值,用核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故障检测,对滚珠丝杠进行故障识别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定位 滚珠丝杠 电流信号 时域同步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模联动的滚动轴承性能退化评估
7
作者 李栋国 刘韬 +2 位作者 李洁松 王振亚 王贵勇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滚动轴承点蚀故障失效过程中,对故障缺陷尺寸的估计是轴承性能退化评估的关键之一。为解决轴承局部缺陷退化尺寸难以定量估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模联动的滚动轴承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基于非线性Hertz接触理论与时变位移激励函数,建立... 滚动轴承点蚀故障失效过程中,对故障缺陷尺寸的估计是轴承性能退化评估的关键之一。为解决轴承局部缺陷退化尺寸难以定量估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模联动的滚动轴承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基于非线性Hertz接触理论与时变位移激励函数,建立弹流润滑影响下的深沟球轴承2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其次,修正动力学模型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幅值偏差。最后提出滚动轴承局部缺陷退化故障尺寸评估(Fault Size Evaluate,FSE)算法,估计滚动轴承全寿命退化过程中的故障尺寸,并通过ABLT-1Z轴承寿命强化试验机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模联动方法能够量化轴承局部缺陷尺寸的退化规律,评估滚动轴承性能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动力学建模 数模联动 滚动轴承 HERTZ接触 FSE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类引导的非同源旋转设备平滑性迁移诊断方法
8
作者 杨汶金 刘韬 +1 位作者 王振亚 王贵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01-208,共8页
针对迁移学习在工业现场应用中存在的因非同源故障数据域漂移和噪声干扰所导致的负迁移问题,提出一种聚类引导的无监督平滑性迁移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奇异谱分解(singular spectrum decomposition,SSD)技术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消除故障... 针对迁移学习在工业现场应用中存在的因非同源故障数据域漂移和噪声干扰所导致的负迁移问题,提出一种聚类引导的无监督平滑性迁移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奇异谱分解(singular spectrum decomposition,SSD)技术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消除故障信号中其他频带成分的干扰;然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无监督领域对抗迁移网络,并引入平滑性域对抗训练策略,使模型达到平滑最小任务损失并增强目标域上的泛化能力;其次,设计判别性聚类方法以学习域不变特征空间并优化目标域样本判别分类信息,进而提高无监督聚类性能并抑制负迁移;最后,应用该迁移诊断方法完成多组跨设备变工况条件下的滚动轴承健康状态识别。通过多个评价指标综合验证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充分弥合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差异性,提高非同源设备迁移诊断精度和泛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故障诊断 奇异谱分解(SSD) 判别性聚类 领域对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相位白化联合NOGS的轴承稀疏故障特征提取及应用
9
作者 王亚南 刘韬 +1 位作者 褚惟 缪护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8-1238,共11页
针对滚动轴承低信噪比条件下微弱故障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CA白化(Zero-phase component analysis,ZCA)和非凸重叠组收缩(Non-convex overlapping group shrinkage,NOGS)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ZCA... 针对滚动轴承低信噪比条件下微弱故障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CA白化(Zero-phase component analysis,ZCA)和非凸重叠组收缩(Non-convex overlapping group shrinkage,NOGS)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ZCA标准化处理,降低数据间的相关性,以提升故障的冲击成分;其次,利用非凸函数稀疏性强的特性建立非凸重叠组收缩模型提升模型,改善特征提取精度;针对NOGS参数选择依赖先验知识的问题,引入二进制周期序列进行公式化参数求解,结合优化最小化(Majorize-minimization,MM)算法得到NOGS的稀疏解。最后,通过仿真故障信号和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轴承实际故障信号进行验证,相较于经典重叠组收缩(Overlapping group shrinkage,OGS)、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最大峭度解卷积(Maximum correlated kurtosis deconvolution,MCKD)的降噪效果,ZCA-NOGS的特征提取效果更明显,且改善了传统L1范数在故障特征提取时高振幅脉冲的能量被抑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特征提取 ZCA NOGS 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动力学结合输入整形的机器人关节抑振控制研究
10
作者 周涛 肖正明 +1 位作者 余世科 段俊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 针对工业机器人关节运动启停阶段,减速器柔性作用下连杆侧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基于双惯量模型建立了机器人柔性关节系统动力学方程,以零振动为目标推导了输入整形器的计算公式,同时根据系统期望参数设计了控制器力矩环和位置环的控制律,将期望动力学控制器与输入整形器相结合,探究了两者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传统方法对比,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期望动力学与输入整形相结合的抑振控制方法,有效简化了输入整形器的设计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残余振动抑制效果;同时,该控制方法可以稳定柔性关节系统模态参数,使输入整形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抑振性能,极大地提高了抑振控制方法的鲁棒性;所提抑振控制方法能提高机器人运行精度,增加关节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柔性关节 残余振动控制 输入整形 期望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拟水流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伞红军 杨晓园 +2 位作者 陈久朋 孙海杰 张号彬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278,共16页
针对传统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存在搜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拟水流算法。该算法利用主流点搜索模型得到所有主流点。从起点逐步流动,通过拟水流避障算法和拟病毒算法进行避障,直至终点,并平滑处理所得路径。通过栅格法对多种... 针对传统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存在搜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拟水流算法。该算法利用主流点搜索模型得到所有主流点。从起点逐步流动,通过拟水流避障算法和拟病毒算法进行避障,直至终点,并平滑处理所得路径。通过栅格法对多种地图环境进行建模,将拟水流算法与蚁群算法、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和A^(*)算法的路径长度及运算时间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获得最短路径和最少时间的A^(*)算法相比,拟水流算法获得的平均路径长度减少了2.40%~6.30%,平均用时减少了35.71%~53.51%。最后,将拟水流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Turtlebot2,并与A^(*)算法进行了对比实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拟水流算法相较A^(*)算法,实测路径增加了3.83%,寻路时间减少了10.77%,拐点数减少了4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拟水流算法 路径规划 栅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ta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性能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伞红军 杨晓园 +3 位作者 陈久朋 吴兴梅 张号彬 徐贝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6-458,共13页
Delta并联机器人具有速度快、结构简单、承载力强等优点,在钵苗移栽、产品分拣与包装中应用广泛。针对目前Delta并联机器人各结构参数对运动学性能的影响及系统性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缺乏完整理论体系的问题,本文分析可达工作空间雅可比矩... Delta并联机器人具有速度快、结构简单、承载力强等优点,在钵苗移栽、产品分拣与包装中应用广泛。针对目前Delta并联机器人各结构参数对运动学性能的影响及系统性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缺乏完整理论体系的问题,本文分析可达工作空间雅可比矩阵条件数分布规律、结构参数约束关系、运动学性能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获得条件数分布特性和失真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动静平台半径差和主动臂长度增加和从动杆长度减小能够使得机构性能较优。给定设计工作空间,对原结构进行参数优化设计,通过建立包络惩罚函数,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与线性加权组合法得到运动学性能评价函数,结合条件数分布特性和失真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相较于优化前,优化后可达工作空间体积减小14.26%,设计工作空间的全局条件数均值和全局条件数标准差分别减小31.20%和11.78%,且设计工作空间各截面条件数分布规律验证了条件数分布特性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ta并联机器人 运动学性能 失真约束条件 条件数分布规律 结构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连杆和关节柔性的工业机器人大臂静动态性能优化
13
作者 肖正明 段俊杰 +2 位作者 周川 余世科 伍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9-458,共10页
为提高工业机器人整体性能,减小其静动态性能误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工业机器人连杆和关节柔性的拓扑优化方法。将机器人动力学与拓扑优化相结合,以变密度法(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SIMP)为基础,通过线性加权和法... 为提高工业机器人整体性能,减小其静动态性能误差,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工业机器人连杆和关节柔性的拓扑优化方法。将机器人动力学与拓扑优化相结合,以变密度法(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SIMP)为基础,通过线性加权和法建立工业机器人大臂的多目标拓扑优化函数模型,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和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含关节、连杆柔性的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获得机器人在极限工况下大臂载荷谱,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目标函数中各子目标的权重系数,并对函数进行求解。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机器人大臂刚度和固有频率都得到提高,并且质量下降18.71%。通过虚拟样机技术重构机器人模型,并对其整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大负载作用下,机器人最大变形量从0.208 mm降至0.188 mm,静态变形量误差减小9.62%;动态定位误差从0.777 mm降至0.687 mm,定位精度提高11.58%。上述拓扑优化方法为提升工业机器人整体静动态性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静动态性能 拓扑优化 刚柔耦合动力学 层次分析法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室内SLAM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真 伞红军 +1 位作者 李春磊 赵龙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36-3142,共7页
为有效解决单一传感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定位精度低、障碍物识别不全问题,提出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方法。通过将RGB-D相机采集的点云进行降采样、滤波处理,极大降低算法的计算量。利... 为有效解决单一传感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定位精度低、障碍物识别不全问题,提出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方法。通过将RGB-D相机采集的点云进行降采样、滤波处理,极大降低算法的计算量。利用点云库对激光点云和降采样RGB-D相机点云进行融合,融合的点云利用PL-ICP完成点云配准,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准确识别。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IMU和轮式里程计与点云进行位姿匹配,保证定位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对室内建图和导航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融合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移动机器人 扩展卡尔曼滤波 惯性传感器 点云配准 RGB-D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流信息与模态分析的工业机器人关节振动求解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赖泽浪 王之海 +2 位作者 柳小勤 李佳慧 冯正江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在工业机器人健康监测中,针对需采用振动传感器对机器人各关节逐一检测而引起测试成本剧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流信息与模态分析的关节振动求解方法,该方法可由关节电流经模态转换直接获取关节振动信息。首先,将关节电流信息引入,建立... 在工业机器人健康监测中,针对需采用振动传感器对机器人各关节逐一检测而引起测试成本剧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流信息与模态分析的关节振动求解方法,该方法可由关节电流经模态转换直接获取关节振动信息。首先,将关节电流信息引入,建立基于关节电流的工业机器人振动模型。然后,由有限元法进行模态分析获取机器人前6阶振型,便于后续模态试验优化测点布置。接着,在力锤激励试验中,基于优化后的测点,测取工业机器人系统质量、刚度等模态参数。之后,将驱动力矩与模态参数带入该模型进行龙格库塔数值求解,得到机器人各关节振动响应。最后,在指定关节转角运行的关节单动与联动实测振动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关节电流 有限元 关节振动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A^(*)算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得鑫 伞红军 +3 位作者 王雅如 孙海杰 陈久朋 杨晓园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84-2698,共15页
为解决传统A^(*)算法在路径搜索过程中存在冗余节点过多、搜索效率不高、路径转折角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A^(*)算法来规划最优路径。将A^(*)算法的搜索邻域增加到24个,以获得更加精确和宽阔的搜索视野;引入角度搜索算法,剔除了... 为解决传统A^(*)算法在路径搜索过程中存在冗余节点过多、搜索效率不高、路径转折角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A^(*)算法来规划最优路径。将A^(*)算法的搜索邻域增加到24个,以获得更加精确和宽阔的搜索视野;引入角度搜索算法,剔除了路径搜索过程中的不必要节点,使搜索过程更具有目标导向性;通过当前点与目标点的相对位置对启发函数进行指数衰减的加权,用于处理搜索速度与路径长度之间的关系;平滑所得路径,减少了路径折弯数和折弯角度,使得机器人运动更加平稳。结果表明:改进的A^(*)算法相较于A^(*)算法,在复杂与简单环境中搜索速度分别提升29.16%~65.82%和41.87%~64.71%,路径折弯数分别减少27.27%~63.64%和59.09%~62.12%,相较于D*算法在寻路速度、遍历节点及路径折弯数量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将改进A^(*)算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验,验证了其具有较好性能及路径规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算法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角度搜索 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优化变分模态分解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单玉庭 刘韬 +1 位作者 褚惟 缪护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3,204,共7页
针对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过程中模态分量个数和惩罚参数大小依赖先验知识,单一或顺序优化单一参数可能导致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以包络熵和包络峭度因子作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寻优的特点,对VMD... 针对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过程中模态分量个数和惩罚参数大小依赖先验知识,单一或顺序优化单一参数可能导致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以包络熵和包络峭度因子作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寻优的特点,对VMD的模态分量个数和惩罚参数组合进行优化。通过最优参数组合下的VMD对信号进行分解,可以获得多个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选择适应度函数最小IMF分量作为有效IMF分量进行包络解调,从中提取轴承信号的故障特征频率。对多种轴承故障类型信号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提取轴承故障特征,有助于实现微弱故障条件下轴承故障特征频率的准确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变分模态分解 包络熵 包络峭度因子 遗传算法 包络解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点云的神经辐射场NeRF在视觉SLAM建图任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久朋 陈治帆 +1 位作者 伞红军 徐贝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120,共11页
基于点云等显式场景表达的传统SLAM技术在精度和鲁棒性上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地图纹理和语义信息还原方面存在不足。为了提高SLAM技术在纹理和语义信息获取方面的性能,本文将具有可微渲染能力的神经辐射场(NeRF)引入到传统视觉SLAM系统中... 基于点云等显式场景表达的传统SLAM技术在精度和鲁棒性上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地图纹理和语义信息还原方面存在不足。为了提高SLAM技术在纹理和语义信息获取方面的性能,本文将具有可微渲染能力的神经辐射场(NeRF)引入到传统视觉SLAM系统中,提出了一种新型视觉SLAM方法DRM-SLAM。该方法使用ORB-SLAM3进行相机位姿估计,并结合关键帧的RGB信息和深度信息生成稠密点云,在动态体素网格的基础上,根据点云数据提供的三维几何信息在体素网格中进行采样减少NeRF调用多层感知机的频率。同时,该方法结合利用了多分辨率哈希编码和CUDA框架的NeRF实现,显著提升了NeRF的训练速度。在TUM、WHU-RSVI、Replica和STAR数据集上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建图精度、完整度以及实时性测试的结果表明:DRM-SLAM利用稠密点云和NeRF体渲染技术填补了点云中的空洞,保留了传统的SLAM方法在位姿估计精度上的优势,提升了地图的纹理和材质的连续性。DRM-SLAM算法在Replica数据集上的帧率为22.3,该值远大于NICE-SLAM、iMap和Co-SLAM算法,证明了所提算法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在相同的场景下进行消融实验,基于稠密点云进行NeRF渲染比传统的NeRF的方法帧率提升了3倍,进一步证明了稠密点云可以加速NeRF收敛,充分展示了DRM-SLAM在地图重建方面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DRM-SLAM 视觉SLAM 稠密点云 神经辐射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模式发生器与足端轨迹的非线性映射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久朋 陈治帆 +1 位作者 伞红军 祖永斌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8-271,共14页
控制的仿生性和行走的稳定性是四足机器人步态研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为了提高四足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本文通过Hopf振荡器搭建了CPG模型,分别实现了多种步态及步态之间的转换。比较了基于CPG的步态控制方法和轨迹规划的步态规划方法在... 控制的仿生性和行走的稳定性是四足机器人步态研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为了提高四足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本文通过Hopf振荡器搭建了CPG模型,分别实现了多种步态及步态之间的转换。比较了基于CPG的步态控制方法和轨迹规划的步态规划方法在行走上的优劣性。为了同时利用CPG控制和轨迹规划的优点,提出采用神经网络将CPG控制曲线与足端轨迹逆运动学获得的驱动曲线进行非线性映射,使得四足机器人在控制上具备仿生特性,在足端接触上具备零冲击特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PG的步态生成方法和轨迹规划方法四足机器人的行走速度理论行走速度80 mm/s相近,但采用CPG的步态生成方法四足机器人侧向位移在±10 mm以内且俯仰角在±1.5°之间,而采用轨迹规划的控制方法四足机器人侧向位移在±35 mm以内且俯仰角在±4°之间,可见两种控制方式对侧向偏移和俯仰运动的表现不一致。通过实验测量可知,机器人采用walk步态行走速度为18.57 mm/s,与理论行走速度20 mm/s接近,步态转换后以trot步态行走,行走速度为76.15 mm/s,与理论行走速度80 mm/s接近,少许误差可能是装配和行走过程打滑导致的。测量其侧向偏移程度可知,其侧向的偏移量左侧在15 mm内,右侧在25 mm内,其侧向偏移量均在合适的范围内,证明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CPG模型 足端轨迹 非线性映射 行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的紧耦合三维室内定位与建图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春磊 陈久朋 +2 位作者 伞红军 李曰阳 彭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31,共11页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因其可以解决未知环境中的定位与地图构建问题,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领域。本文使用雷达、相机、IMU和轮式里程计提出了一种名为3D-MultiFus的SLAM方法。其中雷达-IMU-里程计子系统(Ls)快速构建全局地图的几何...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因其可以解决未知环境中的定位与地图构建问题,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领域。本文使用雷达、相机、IMU和轮式里程计提出了一种名为3D-MultiFus的SLAM方法。其中雷达-IMU-里程计子系统(Ls)快速构建全局地图的几何结构,通过最小化点到平面误差估计系统位置状态。相机-IMU-轮式里程计子系统(Vs)可剔除被遮挡或深度不连续的特征点,以最小化帧间地图光度误差进一步估计位姿状态,并可实现子图中点云地图的着色渲染。IMU与里程计融合后的数据、雷达系统点到平面误差和相机系统中光度误差以基于误差状态的迭代卡尔曼方式(ESIKF)实现数据紧耦合,从而在保证精度和鲁棒性的同时,实现快速定位与建图。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定位与建图精度,布置了室内运动实验场景并将3D-MultiFus算法与相关算法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3D-MultiFus算法完成一次数据处理需185 ms,在运行效率上优于其他算法。在复杂的室内场景下,长时间运行定位首末位置误差仅0.0856 m,3D-MultiFus移动机器人的全局地图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所构建的全局地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所提出算法能够在室内场景中稳健可靠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 紧耦合 三维SLAM 基于误差状态的迭代卡尔曼 效率与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