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药小红参醇提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于兴志 杨丽萍 +2 位作者 杨林 施云杰 段小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7-1966,共10页
目的研究彝药小红参醇提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的AD模型,探讨小红参醇提物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诱导的毒性作用的药效和机制。秀丽... 目的研究彝药小红参醇提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的AD模型,探讨小红参醇提物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诱导的毒性作用的药效和机制。秀丽隐杆线虫同步化后分为对照组、小红参醇提物低、高剂量组,研究小红参醇提物对线虫瘫痪、寿命、脂褐素水平、行为学、生长发育、热应激和氧化应激、ROS水平、Aβ聚集的影响,用GFP报告基因线虫实验和RNAi实验探究胰岛素信号通路中重要转录因子DAF-16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小红参醇提物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线虫瘫痪表型(P<0.001),显著延长线虫寿命并降低线虫体内脂褐素水平(P<0.001),显著增强线虫抽咽和运动能力(P<0.001),并显著提高其抗氧化应激和热应激损伤能力(P<0.001),显著降低线虫体内ROS含量(P<0.001),显著减少线虫头部Aβ蛋白沉积(P<0.01),且对线虫生长发育没有影响(P>0.05),同时促进报告基因线虫TJ356中DAF-16的核易位,在RNAi致线虫DAF-16沉默表达后,小红参醇提物延缓线虫瘫痪水平作用丧失,而L4440空载体对照组中小红参醇提物给药可以显著降低线虫瘫痪水平(P<0.001)。结论小红参醇提物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线虫模型的瘫痪表型,具有一定抗氧化、抗衰老和抗Aβ蛋白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DAF-1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参醇提物 阿尔茨海默病 秀丽隐杆线虫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保护 DAF-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探讨傣药肾叶山蚂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丽萍 张光云 +1 位作者 陈普 段小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9-776,共8页
目的探讨傣药肾叶山蚂蝗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仙灵骨葆组(0.24 g·kg^(-1))、肾叶山蚂蝗低(1.35 g·kg^(-1))、中(2.70 g·kg^(-1))和高剂量组(5.40 g... 目的探讨傣药肾叶山蚂蝗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仙灵骨葆组(0.24 g·kg^(-1))、肾叶山蚂蝗低(1.35 g·kg^(-1))、中(2.70 g·kg^(-1))和高剂量组(5.40 g·kg^(-1))。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药物干预14周后,检测血清中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骨保护素(Ostoeprotegerin,OPG)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骨组织中骨小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大鼠胫骨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另取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株RAW264.7,分为阴性对照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组、仙灵骨葆组、肾叶山蚂蝗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不加RANKL,其余各组使用50 ng·mL^(-1) RANKL诱导,药物组同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仙灵骨葆和肾叶山蚂蝗含药血清进行干预。10天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qPCR测定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OPG含量显著降低(P<0.01),ALP和BGP显著升高(P<0.01),骨小梁显著减少,断裂,排列稀疏,骨小梁之间间距大,胫骨组织OPG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组织蛋白酶K(CTK)和降钙素受体(CalcR)mRNA水平的表达升高(P<0.01),肾叶山蚂蝗干预后能显著改善以上指标。RAW264.7培养10天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RANKL组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肾叶山蚂蝗能显著降低破骨细胞的数量,OPG/RANKL/RANK通路相关基因表达趋势和动物实验一致。结论肾叶山蚂蝗能有效改善去卵巢大鼠模型的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调节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 肾叶山蚂蝗 OPG/RANKL/RANKL信号通路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乌龟亚属植物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梅佳华 查学志 +2 位作者 张海亮 李姓喜 马云淑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96-2208,共13页
山乌龟亚属(Subgen.Tuberiphania)植物主要富含阿朴啡类及其他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抗急性肺损伤、抗抑郁、抗阿尔茨海默病、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本文通过科学信息网络平台、美国国立... 山乌龟亚属(Subgen.Tuberiphania)植物主要富含阿朴啡类及其他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抗急性肺损伤、抗抑郁、抗阿尔茨海默病、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本文通过科学信息网络平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等,检索国内外近20年山乌龟亚属植物生物碱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阐明其在不同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其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乌龟亚属 生物碱 异喹啉类生物碱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药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病对滇重楼根茎中甾体皂苷积累的影响
4
作者 余红娅 赵艳丽 +3 位作者 刘光华 符莹莹 袁华怡 徐福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目的】比较健康与感病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含量差异,分析感病对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来自12个产地的121株健康和106株感病滇重楼根茎中8种甾体皂苷(Ⅰ、Ⅱ、Ⅲ、Ⅴ、Ⅵ、Ⅶ、H和纤细薯蓣皂苷... 【目的】比较健康与感病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含量差异,分析感病对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来自12个产地的121株健康和106株感病滇重楼根茎中8种甾体皂苷(Ⅰ、Ⅱ、Ⅲ、Ⅴ、Ⅵ、Ⅶ、H和纤细薯蓣皂苷)的含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比较健康和感病植株根茎甾体皂苷含量差异及主要差异物质。【结果】在滇重楼根茎的8种甾体皂苷中,以重楼皂苷Ⅰ、Ⅱ、Ⅶ为主,共占约71%;以重楼皂苷Ⅲ、Ⅴ、Ⅵ、H和纤细薯蓣皂苷为辅,共占约29%。感病滇重楼根茎的8种皂苷总量高于健康植株,且除玉龙县太安乡和鲁甸乡外,其余10个产地的感病与健康植株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中的7个产地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于8种皂苷含量的OPLS-DA分析显示:健康和感病滇重楼差异标志物为重楼皂苷Ⅰ、Ⅱ、Ⅶ。【结论】感病滇重楼根茎甾体皂苷含量普遍高于健康滇重楼。滇重楼植株受到生物胁迫时,可能会促进根茎中甾体皂苷的合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感病 皂苷积累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龙掌血茎饮片、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5
作者 许松 朱志坤 +7 位作者 金文彬 余金兰 朱屹韬 赵琼 邓皙 李军山 马云淑 柯瑾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8-154,I0021-I0023,共10页
目的 建立飞龙掌血茎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及其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饮片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研究飞龙掌血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变化,并分析指标成分毛两... 目的 建立飞龙掌血茎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及其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饮片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研究飞龙掌血茎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变化,并分析指标成分毛两面针素在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建立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采用响应面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以8个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转移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煎煮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片、标准汤剂中毛两面针素含量,计算转移率。结果 飞龙掌血茎饮片、标准汤剂与各自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719~0.996、0.992~1.000。饮片中的11个共有峰转移8个至标准汤剂,其中5个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分别为绿原酸(峰1)、木兰花碱(峰2)、橙皮苷(峰4)、毛两面针素(峰6)、飞龙掌血素(峰11)。15批标准汤剂的平均出膏率为9.29%,毛两面针素从饮片-标准汤剂的平均转移率为58.98%。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毛两面针素从饮片-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结果表明,其制备工艺科学可行,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龙掌血茎 标准汤剂 指纹图谱 量值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6
作者 江舟 《现代园艺》 2025年第20期35-37,共3页
随着生物技术飞速进步,尤其是转录组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揭示铁皮石斛的药效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综述了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铁皮石斛植物... 随着生物技术飞速进步,尤其是转录组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揭示铁皮石斛的药效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综述了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并梳理其进展,以期为提高植物甾醇含量和药用价值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高通量测序 植物甾醇 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自藜芦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分析
7
作者 张文凤 江舟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年第7期19-22,共4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蒙自藜芦转录组数据库中MYB家族成员进行筛选,对蒙自藜芦转录因子MYB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关数据。筛选出13个MYB家族成员,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其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蒙自藜芦MYB蛋... 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蒙自藜芦转录组数据库中MYB家族成员进行筛选,对蒙自藜芦转录因子MYB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关数据。筛选出13个MYB家族成员,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其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蒙自藜芦MYB蛋白分子量介于24 641.62~45 333.72 D;等电点介于7.35~11.81,13个MYB蛋白家族成员的等电点均大于7,说明蒙自藜芦MYB家族蛋白成员大多数富含碱性氨基酸;不稳定系数介于36.83~77.53,除MYB3,其余12个均为不稳定蛋白;脂溶指数介于44.81~113.0;亲水指数介于-0.963~0.174,13条MYB蛋白中10条为负值,表现出亲水性,3条为正值,表现为疏水性,表明MYB蛋白家族的多肽链为亲水性蛋白,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占比较大。对蒙自藜芦MYB转录因子分析可以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植物抗逆性、甾醇合成调控等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自藜芦 MYB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药肾叶山蚂蝗对雄性大鼠性行为及性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丽萍 冯德强 +1 位作者 王艳妮 段小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58,共4页
为了明确傣药肾叶山蚂蝗对雄性大鼠性行为及性激素的影响,本试验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组(生理盐水)、中成药阳性对照组(龟鹿补肾片)、肾叶山蚂蝗水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肾叶山蚂蝗醇提组;各组分别连续灌胃28 d后观察大鼠... 为了明确傣药肾叶山蚂蝗对雄性大鼠性行为及性激素的影响,本试验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组(生理盐水)、中成药阳性对照组(龟鹿补肾片)、肾叶山蚂蝗水提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肾叶山蚂蝗醇提组;各组分别连续灌胃28 d后观察大鼠性行为并检测其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肾叶山蚂蝗醇提组和水提高剂量组的大鼠性行为频次明显增加,血清睾酮含量升高,雌二醇含量降低,其中醇提组作用尤为明显(P<0.01)。结果表明肾叶山蚂蝗具有提高雄性大鼠性功能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调节性激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叶山蚂蝗 动物性行为 睾酮 雌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潘蕊 喻锟 +5 位作者 张海亮 郑永仁 赵笑雨 唐钧泽 吴健铭 程欣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目的 比较肿瘤细胞注射和肿瘤组织块移植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差异,为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注射小鼠肝癌H22细胞;B组注射腹水型肝癌H22细胞;C组采用小鼠肝癌组织块移植法;... 目的 比较肿瘤细胞注射和肿瘤组织块移植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差异,为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注射小鼠肝癌H22细胞;B组注射腹水型肝癌H22细胞;C组采用小鼠肝癌组织块移植法;D组肝部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组。定期观察各组小鼠活动情况、体重变化。记录4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观察各组小鼠肝部成瘤状况、肿瘤程度、与腹腔脏器粘连程度和转移情况,并进行B超成像,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DCP)的浓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小鼠造模操作时间分别为(3.36±0.44)min、(3.30±0.41)min、(5.68±0.65)min。建模第25天,A组、B组、C组小鼠成瘤率均100.0%,A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40.0%,B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60.0%,C组与D组均未出现重度腹腔粘连。A组、 B组、C组小鼠腹水出现率分别为40.0%、100.0%、0.0%;腹壁瘤出现率分别为30.0%、60.0%、0.0%。B组小鼠还存在肝转移情况(40.0%)。B超成像、血清AFP和DCP水平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D组小鼠相比,A组、B组、C组小鼠肝边缘均不光滑,回声欠均匀,可见稍低回声包块;保持AFP、DCP高分泌;存在大量炎症细胞与肿瘤细胞。结论 在第25天时,3种方法均可以建立肝癌原位移植模型,其中,相较于肝癌组织块移植,肿瘤细胞注射具有操作简单、肝内存在多个转移结节的特点。而肝癌组织块移植相较于肿瘤细胞注射,则具有对腹腔等脏器影响较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原位移植 动物模型 B超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茉莉酸甲酯诱导金铁锁ptMYC2转录因子调控的初步探究
10
作者 孟文俊 董金材 +3 位作者 杨文婷 李俊楠 李映涛 张爱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132,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后金铁锁转录因子ptMYC2-1及其靶基因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鲨烯环氧酶(SE),β-香树素合酶(β-AS)等基因表达量之间的联系,揭示金铁锁三萜皂苷代谢途径中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培育遗传背景... 目的研究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后金铁锁转录因子ptMYC2-1及其靶基因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鲨烯环氧酶(SE),β-香树素合酶(β-AS)等基因表达量之间的联系,揭示金铁锁三萜皂苷代谢途径中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培育遗传背景单一的组培苗,喷施茉莉酸甲酯(100μmol/L)进行诱导实验,分别在0,3,6,12,24 h采集新鲜材料,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录因子ptMYC2-1及次生代谢途径上的靶基因FPS、SE-1、SE-2、β-AS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R语言和Prism5分析基因表达量的P值和R值。结果喷施MeJA后,转录因子和其靶基因与未进行茉莉酸甲酯处理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变化。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t MYC2-1的表达量与靶基因FPS、SE-1、SE-2、β-AS的表达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实验初步探究了金铁锁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对MeJA诱导的响应模式,为后期研究金铁锁转录因子对靶基因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实验材料可能存在基因差异,因此本实验的实验数据不能直接证明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的调控关系,还需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转录因子 调控 次生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花杜鹃、陇蜀杜鹃及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守宁 张颖敏 +2 位作者 赵国福 陈文娟 李国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07-1920,共14页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和陇蜀杜鹃(R.przewalskii)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探讨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及进化特征,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的叶绿体全基...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和陇蜀杜鹃(R.przewalskii)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探讨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及进化特征,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组装和注释后,结合7个已发表的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全基因组呈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均由一个大单拷贝区(105 990、109 191 bp)、一个小单拷贝区(2 617、2 606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区(45 825、47 516 bp)构成,全长分别为200 257、206 829 bp。(2)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63个SSR位点,大部分SSR偏好使用A/T碱基,密码子偏好使用A/U结尾。(3)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基因丢失以及基因组重排等结构变异现象。该研究丰富了杜鹃属植物的基因组资源,为头花杜鹃、陇蜀杜鹃的资源开发、遗传进化、育种及系统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杜鹃 陇蜀杜鹃 杜鹃属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特征 结构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3通过抗氧化应激对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苑 陈普 +7 位作者 段小花 李付惠 冯光泉 常征 高明菊 詹云静 李建平 王朝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4-79,87,共7页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Rb3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本试验将体外培养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OGD/R group)、阳性组(EDA group,OGD/R+EDA 100μmol/L)和Rb3组(R...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Rb3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的HT22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本试验将体外培养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OGD/R group)、阳性组(EDA group,OGD/R+EDA 100μmol/L)和Rb3组(Rb3 group,OGD/R+Rb32.5、5、10μmol/L);用连二亚硫酸钠(Na_(2)S_(2)O_(4))10 mmol/L合并无糖DMEM培养基进行氧糖剥夺培养2 h,后复糖复氧2 h以建立体外OGD/R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继而用噻唑蓝(MTT)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细胞存亡率,并用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肿胀、突起消失,死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色素C(Cyt-C)释放量极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Rb3组可显著改善细胞形态,并极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P<0.01),氧化应激方面可极显著降低ROS、NO水平和MDA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P<0.01),极显著抑制Cyt-C的释放(P<0.01)。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3对OGD/R诱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体外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Cyt-C的释放以减少内源性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B3 氧糖剥夺-复糖复氧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叶山橙中生物碱成分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金糖 李芳茹 +3 位作者 王增援 樊建 刘录 程桂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70-1877,共8页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薄叶山橙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他们结构。分别为水甘草碱(1)、11-甲氧基水甘草碱(2)、11-羟基水甘草碱(3)、19R-乙酰基水甘草碱(4)、19R-羟基水甘草碱(5)、11-甲氧基-19R-羟基水甘草碱(6)、11...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薄叶山橙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他们结构。分别为水甘草碱(1)、11-甲氧基水甘草碱(2)、11-羟基水甘草碱(3)、19R-乙酰基水甘草碱(4)、19R-羟基水甘草碱(5)、11-甲氧基-19R-羟基水甘草碱(6)、11-羟基-19R-乙酰基水甘草碱(7)、11,19R-二羟基水甘草碱(8)、△14-长春胺(9)、△14-长春醇(10)、scandine (11)、10-hydroxyscandine (12)、melodinine T(13)、meloscandonine (14)、venalstonine(15)、19-hydroxyvenalstonine(16)、vindolinine(17)、melodinine M(18)、voaphyline(19)、melofusine I(20)。生物碱4~6、8、9、13、16和18~2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报道。此外,对分离得到的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2、4、6、10和17对5种人体肿瘤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叶山橙 生物碱 化学成分 肿瘤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榆对脂多糖诱导的肠道屏障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丽萍 宋娜丽 +1 位作者 陈普 段小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69-4976,共8页
目的研究地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模型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LPS建立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体外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 目的研究地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模型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LPS建立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体外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调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在动物水平,通过LPS复制小鼠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模型,ELISA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地榆可抑制LPS导致的IEC-6细胞毒效应和细胞凋亡(P<0.05),改善LPS引起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异常和小鼠肠道通透性(P<0.05),下调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结论地榆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上皮细胞凋亡,改善肠道通透性,修复LPS导致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肠道屏障 炎症因子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湉 杨丽萍 +1 位作者 陈普 段小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保护作用。方法对羟基苯甲醛(500、250、125、62.5、31.25、15.63μmol/L)给药36 h,三气培养箱培养复制bEnd.3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高剂... 目的研究对羟基苯甲醛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保护作用。方法对羟基苯甲醛(500、250、125、62.5、31.25、15.63μmol/L)给药36 h,三气培养箱培养复制bEnd.3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抑制剂组。相关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NO、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ATP水平及线粒体关键ATP酶(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End.3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结果细胞存活率筛选出高剂量组250μmol/L、低剂量组125μmol/L作为实验条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O、Na^(+)/K^(+)-ATPase、Mg^(2+)-ATPase、Ca^(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ATP水平明显降低,TNF-α、IL-1β、IL-6、LD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O、Ca^(2+)-ATPase活性明显升高,LDH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Na^(+)/K^(+)-ATPase、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ATP水平明显升高,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Akt、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抑制剂组磷酸化Akt、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降低(0.80±0.05 vs 0.93±0.08,1.23±0.36 vs 1.72±0.10,P<0.05)。结论对羟基苯甲醛能有效保护氧糖剥夺/复氧损伤的bEnd.3,其药理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磷酸肌醇3-激酶类 蛋白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叶楤木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芃程 王亭 +5 位作者 钱海珊 李绍花 李红芳 李艳平 何红平 李宝晶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22-3525,共4页
目的 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 var.nuda Nakai化学成分。方法 白背叶楤木70%乙醇提取物经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 目的 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 var.nuda Nakai化学成分。方法 白背叶楤木70%乙醇提取物经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丙酸乙酯(1)、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2)、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3)、咖啡酸(4)、6, 7-二羟基香豆素(5)、3, 4-二羟基苯甲酸(6)、槲皮素(7)、山柰酚(8)、异槲皮苷(9)、二十八烷醇(10)、十六烷酸(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9、10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叶楤木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俊言 王文苹 +1 位作者 张祎 杨枝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60,共12页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提取分离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暂无统一标准,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时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高浓度、完整的囊泡。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一般呈茶托状、球状或杯状,粒径为10~300 nm;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活性物质,是进行细胞间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部分;多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毒性较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有优良的主动靶向性能,其囊腔结构可有效保护药物,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体内外稳定性;选择适宜物理或化学手段修饰其囊腔结构后,可创建更为稳定、精准的药物载体。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活性评价和应用概况,为促进相关新活性物质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 植物类中药来源 纳米给药系统 药物载体 主动靶向 分子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 表征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草果栽培起源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国栋 田星 +1 位作者 赵小丽 杨耀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0-668,共9页
为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遗传多样性和栽培起源,对草果和拟草果(A.paratsaoko)在8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位点在20个草果居群和5个拟草果居群分别检测到149和101个等位基因,特有等位基因分别为44和59个... 为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遗传多样性和栽培起源,对草果和拟草果(A.paratsaoko)在8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位点在20个草果居群和5个拟草果居群分别检测到149和101个等位基因,特有等位基因分别为44和59个。方差分析(AMOVA)表明,仅10.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2物种间,8.66%于种内居群间,80.91%于居群内(P<0.01)。拟草果居群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0.15≤Fst≤0.25),草果的为中度(0.05≤Fst≤0.15)。SMM模式下2物种的遗传分化均加大(Fst<Pst)。因此,草果和拟草果共享祖先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通过随机遗传漂变完成谱系分选后基因突变的积累形成了现有遗传分化模式;围绕大围山的马关、屏边地区可能是草果栽培起源地理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拟草果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栽培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的栽培黄草乌基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施晓静 程子丹 +2 位作者 张颖敏 李国栋 马晓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92-1906,共15页
为探究云南伤科用毒性药材黄草乌(Radix Aconitum Vilmoriniani)栽培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来自10个不同栽培基地黄草乌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展开测序,经过对测序数据的组装、注释,利用生物信... 为探究云南伤科用毒性药材黄草乌(Radix Aconitum Vilmoriniani)栽培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来自10个不同栽培基地黄草乌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展开测序,经过对测序数据的组装、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展开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个栽培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5 744~155 937 bp,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分别为86 363~86 548 bp、16 921~17 007 bp,反向重复区大小为26 170~26 236 bp,均注释到131个基因。(2)序列鉴定出60~73个SSR位点,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10个栽培品叶绿体基因组显示出一定的扩张,并在其中发现了trnK-UUU-trnQ-UUG等变异热点区域。(3)基于2个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JS-1-4、QJ-1-2、LX-1-3、LJ-3-2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亲缘关系较近;LQ-1-3、GJ-1-3、NL-1-3、DC-2-2和滇南草乌(A.austroyunnanense)关系较近;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LJ-4-3与马耳山乌头(A.delavayi)亲缘关系近,LJ-1-2与宾川乌头(A.duclouxii)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LJ-4-3与西南乌头(A.episcopale)亲缘关系近,LJ-1-2则与苍山乌头(A.contortum)关系较近。综上认为,黄草乌的栽培种植存在种源混杂的客观问题,主要有黄草乌和滇南草乌两种植物,个别栽培基地还掺混了乌头属(Aconitum)的其他物种,这可能是黄草乌栽培品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黄草乌 叶绿体基因组 序列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土雅解方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湉 于兴志 +1 位作者 杨丽萍 段小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43-2751,共9页
目的为了探究补土雅解方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鼠的肠道屏障调节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1 g·kg^(-1)),补土雅解方高、中、低剂量组(40.5、20.25、10.125 g·kg^(-1))。采用盐酸林可霉素(5 ... 目的为了探究补土雅解方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大鼠的肠道屏障调节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1 g·kg^(-1)),补土雅解方高、中、低剂量组(40.5、20.25、10.125 g·kg^(-1))。采用盐酸林可霉素(5 g·kg^(-1))灌胃法复制模型,连续7天。造模成功后,进行药物干预7天后取材。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形态;ELISA试剂盒检测DAO、MPO、LPS;取各脏器组织检测细菌移位;收集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DAO、MPO、LPS含量显著提高(P<0.001、P<0.01),肠道黏膜上sIgA含量明显下降(P<0.001),促进肠道细菌移位(P<0.001、P<0.01)。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肠道微生物门、属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补土雅解方可降低DAO、MPO、LPS含量(P<0.001、P<0.01、P<0.05),显著提高sIgA含量(P<0.01、P<0.05),有效抑制肠道细菌移位(P<0.001、P<0.01、P<0.05)。同时其通过升高厚壁菌门,抑制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以及调控乳酸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属、肠杆菌属来纠正肠道微生态结构。结论补土雅解方能够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菌群移位、保护肠道免疫屏障、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多样性、改善肠道微生态紊乱,可有效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肠道菌群 傣医学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