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生产智能装备潜在安全风险分析
1
作者 李文罡 马自飞 +3 位作者 万傲霆 李彤 李靖 冯迪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8-324,共7页
作物生产智能装备以其精准化、高效化的作业优势,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作物生产智能装备也潜藏着数据泄露、智能模型不透明、设备故障等诸多安全风险,若不加以重视... 作物生产智能装备以其精准化、高效化的作业优势,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作物生产智能装备也潜藏着数据泄露、智能模型不透明、设备故障等诸多安全风险,若不加以重视和应对,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是,针对作物生产智能装备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尚未发现。鉴于此,深入分析作物生产智能装备的潜在安全风险,如数据安全风险、智能模型安全风险、智能装备故障风险以及智能装备操作人员安全风险。同时,针对这些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应用新兴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模型的可靠性与可解释性、提升智能装备的软硬件系统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旨在为保障作物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智能装备风险 作物 数据安全风险 智能模型风险 模型偏差 风险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稳产性与试点分辨力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婷 杨钟秀 +2 位作者 李倩玲 徐艳存 赵自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72,共6页
为筛选出云南中海拔地区的稳产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运用加性主效性和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对12个参试品种在11个参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试点和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稳定性参数和分辨力参数可知... 为筛选出云南中海拔地区的稳产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运用加性主效性和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对12个参试品种在11个参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试点和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稳定性参数和分辨力参数可知,赵禾866、云良6号和秋硕玉7号是稳定性最好的玉米品种,试点宣威、新平和祥云的分辨力最高;产量与IPCA1双标图中品种赵禾866、云良6号和良禾364的稳定性最好,试点新平、祥云和曲靖的分辨力最强;IPCA1与IPCA2双标图中赵禾866、云良6号和秋硕玉7号等3个品种的稳定性最好,试点宣威、新平和祥云的分辨力最强。结合上述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与产量可知,品种云良6号、赵禾866和朝禾188的稳产性最好,试点新平和祥云的分辨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区域试验 AMMI模型 稳产性 试点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云南红壤仿真参数标定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玉清 李诗沫 +3 位作者 谢钰 赵伟 陈再兴 张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73,共9页
为给云南红壤作业条件下的触土部件设计与优化提供更精准的参数,选用EDEM中Hertz-Mindlin with JKR Co-hesion接触模型标定云南地区红壤数值模拟参数。首先,采用物理试验测定红壤的基本物性参数以及接触参数,以物理试验结果为基础,确定... 为给云南红壤作业条件下的触土部件设计与优化提供更精准的参数,选用EDEM中Hertz-Mindlin with JKR Co-hesion接触模型标定云南地区红壤数值模拟参数。首先,采用物理试验测定红壤的基本物性参数以及接触参数,以物理试验结果为基础,确定仿真试验参数范围,开展Plackett-Burman试验,对仿真试验进行显著性筛选,得到对堆积角影响显著的3个参数:红壤-红壤静摩擦因数、红壤-45^(#)钢板间恢复系数和JKR表面能。随之设计最陡爬坡试验,优化显著性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之后开展Box-Behnken试验,以红壤在45^(#)钢板上的堆积角为响应值,对二阶回归方程进行优化,获得最优接触参数组合:红壤-红壤静摩擦系数为0.502、红壤-45^(#)钢板恢复系数0.464、JKR表面能4.938 J·m^(-2)。最后以最优接触参数组合进行仿真试验,得出结果与物理试验误差为1.7%,无明显差异。此结果表明标定的云南红壤的离散元仿真参数可靠度较高,可为云南地区红壤作业条件下的触土部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红壤 堆积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云南甘蔗产量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泳智 田鹏 +5 位作者 李富生 孙吉红 孙陈 刘振洋 刘念 钱晔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26-131,146,共7页
构建基于智能算法的甘蔗产量预测模型,对云南省8个甘蔗产区甘蔗产量进行预测。选取云南省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2000—2020年每日的气... 构建基于智能算法的甘蔗产量预测模型,对云南省8个甘蔗产区甘蔗产量进行预测。选取云南省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2000—2020年每日的气象、土壤数据及产量数据,通过专家打分法初步筛选对甘蔗产量影响较大的气象、土壤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算法筛选甘蔗生长周期内的气候、土壤关键影响因子。在数据集划分和筛选关键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每年气象、土壤因子作为输入变量,以每年甘蔗产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了BP神经网络产量预测模型。以每日和每年的气象、土壤因子作为输入向量,以甘蔗产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神经网络产量预测模型。测试集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16、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8.65万t、均方根误差(RMSE)为40.83万t,LSTM神经网络模型R^(2)为0.978、MAE为16.04万t、RMSE为20.72万t。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高,模型性能优良,能较好地预测云南省甘蔗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 甘蔗 BP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神经网络 产量预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壤热质传递相关物理参数的试验测定
5
作者 王东 黄国亮 +3 位作者 王东博 钱智勇 张毅杰 杨振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894-12900,共7页
土壤蒸汽消毒技术在防治土传病害时具有显著优势,是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蒸汽在土壤中的热传递特性与特定土壤的相关物理参数密不可分。针对云南独特红壤,运用烘干法、比重瓶法、热探针法、准稳态平板法测定影响热质... 土壤蒸汽消毒技术在防治土传病害时具有显著优势,是解决土壤连作障碍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蒸汽在土壤中的热传递特性与特定土壤的相关物理参数密不可分。针对云南独特红壤,运用烘干法、比重瓶法、热探针法、准稳态平板法测定影响热质传递特性的主要物理参数,测定结果如下:土壤容重为0.736 g/cm^(3)、土壤含水率为26.2%、土壤颗粒密度为2.398 g/cm^(3)、土壤孔隙度为69.3%、土壤导热系数为0.2962 W/(m·℃),土壤质量比热容为57.8403 J/(kg·℃)。研究结果为后续土壤蒸汽消毒试验以及热质传递仿真模型构建,提供了前期试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消毒 云南红壤 土壤含水率 土壤孔隙度 土壤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DUF247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云宾 黎玉萍 +3 位作者 成钦 林春 毛自朝 刘正杰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9,共12页
【目的】对芦笋全基因组DUF247家族进行鉴定与分析,为该基因家族特别是AoSOFF的性别决定的分子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芦笋中的DUF247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开展其各成员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聚类、蛋白保守结构... 【目的】对芦笋全基因组DUF247家族进行鉴定与分析,为该基因家族特别是AoSOFF的性别决定的分子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芦笋中的DUF247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开展其各成员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聚类、蛋白保守结构域、启动子中顺式作用元件及表达模式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RT-qPCR)和组织原位杂交技术验证芦笋性别决定基因AoSOFF的表达模式。【结果】芦笋中鉴定出24个DUF247基因家族成员,它们不均匀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且在不同器官中呈现差异表达。该家族成员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如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和脂肪族系数等都存在差异。RT-qPCR和组织原位杂交结果表明,DUF247基因家族成员之一AoSOFF在芦笋雄花无性别分化早期的雌蕊、雄蕊以及花冠中均有较高表达,但在性别分化早期开始降低表达;在两性花中的表达量较低;而在雌性芦笋各组织中表达极低或检测不到,说明AoSOFF在雄性芦笋中特异性表达,与芦笋性别决定中的雌性抑制功能密切相关。【结论】芦笋DUF247家族成员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在芦笋不同性别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AoSOFF是一个雄性专一性基因,其同源基因参与植物的自交亲和调控,预示其以自交不亲和类似的反应导致雌性发育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DUF247 AoSOFF 性别分化 雄性专一性 雌性抑制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的甘蔗汁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先丽 李虹琳 +4 位作者 鄢正美 鲁泽 娄红波 何丽莲 李富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25-334,共10页
为建立一种适宜的甘蔗汁品质评价方法,本研究以14个甘蔗品种甘蔗汁为研究对象,选取14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甘蔗汁品质的核心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核心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 为建立一种适宜的甘蔗汁品质评价方法,本研究以14个甘蔗品种甘蔗汁为研究对象,选取14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甘蔗汁品质的核心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核心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蔗汁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确立了可滴定酸、果糖、蔗糖、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多酚为核心指标,熵权法计算核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4.17%、14.45%、17.23%、18.17%、16.36%、19.63%。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桂糖11’‘滇蔗01-106’和‘滇蔗02-38’综合品质列前三位。经聚类分析将14种甘蔗汁分为3类,第一类甘蔗糖含量较高,建议用于榨糖或加工成红糖,第二类甘蔗甜度适中,适宜开发功能性饮品,第三类甘蔗口感好且风味佳,适宜榨汁鲜食,本研究结果为鲜食甘蔗优质资源筛选及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也为各品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汁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化肥条件下复合内生菌剂与黄腐酸钾配施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涵 谢林艳 +3 位作者 狄义宁 曹莉斯 李富生 刘鲁峰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2-674,共13页
本研究在常规化肥量减半条件下,研究黄腐酸钾(FA-K)和内生菌剂(单/复合)对云蔗08-1609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糖蔗产业研制高效有机复合菌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浸种催芽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究内生菌剂对甘蔗种苗生长的作用,不同施肥配方处... 本研究在常规化肥量减半条件下,研究黄腐酸钾(FA-K)和内生菌剂(单/复合)对云蔗08-1609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糖蔗产业研制高效有机复合菌肥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浸种催芽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究内生菌剂对甘蔗种苗生长的作用,不同施肥配方处理[常规施化肥(F_(1))、50%常规施化肥量+黄腐酸钾(F_(2))]和内生菌剂处理对甘蔗苗期生长的促生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B9+YC89复合菌剂可以显著促进甘蔗种苗生长,采用F_(2)施肥配方和施内生菌剂可以显著提高甘蔗苗期农艺性状、光合及生理指标,F_(2)较F_(1)处理能显著提高蔗苗的茎粗、鲜干质量、+1叶面积、根系活力、光合参数、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活性、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ase,GOGAT)活性;F_(2) B9+YC89处理促进+1叶长、+1叶面积、主茎叶片数、干质量、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可溶性物质含量及GS、GOGAT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甘蔗生产中,采用B9+YC89复合菌剂浸种催芽可促进甘蔗种苗萌发;在50%常规施化肥条件下,黄腐酸钾较常规施化肥处理进一步促进云蔗08-1609甘蔗苗期生长,黄腐酸钾与B9+YC89复合菌剂配合施用能有效促进云蔗08-1609甘蔗苗期生长。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推动甘蔗产业减肥增效方向的发展,为新型栽培种植技术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腐酸钾 内生菌剂 化肥 促生作用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衣剂在旱地优质稻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毅 杨芳 +6 位作者 赵际雪 龚荣 文建成 王有伟 段自林 夏艳波 李娟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种衣剂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保护作物健康生长,提高种子质量,促进作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正常生长。为提高旱地优质稻在种植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增加其产量,以旱地优质稻品种滇禾优615为试验材料,探究9种种衣剂对旱地条件下的发芽率、秧苗... 种衣剂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保护作物健康生长,提高种子质量,促进作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正常生长。为提高旱地优质稻在种植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增加其产量,以旱地优质稻品种滇禾优615为试验材料,探究9种种衣剂对旱地条件下的发芽率、秧苗素质、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等方面的促进效果。结果表明:苗坚强(微囊悬浮-悬浮剂)和亮盾(悬浮剂)两种种衣剂应用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两种处理发芽率均提高了7个百分点;苗期芽长增长25.85%和23.46%、芽粗增加25.00%和66.67%、根数增加60.00%和20.00%;分蘖初期叶长增长13.07%和9.29%、根长增长49.13%和40.88%、根数增加32.44%和13.54%、茎基增宽9.79%和5.74%、株高增加5.32%和8.15%;成熟后千粒重增加22.28%和18.76%,每穗总粒数增加7.33粒、5.33粒,可显著增产23.53%、22.06%。研究中筛选的种衣剂剂型新颖、作用效果好且产量能得到显著提高,为旱地水稻种植选择适合的种衣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优质稻 种衣剂 发芽率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近缘野生种蔗茅的研究进展和利用潜力
10
作者 钱禛锋 赵昌祖 +3 位作者 万慧兰 何丽莲 王先宏 李富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5-1498,共14页
充分利用甘蔗近缘野生种,是拓宽甘蔗遗传背景和加速甘蔗高贵化育种的重要基础。蔗茅属于甘蔗的近缘野生种,是甘蔗育种的重要野生种质,也是甘蔗属复合体基因组演化和功能基因解析的重要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蔗茅种质资源的采集和研... 充分利用甘蔗近缘野生种,是拓宽甘蔗遗传背景和加速甘蔗高贵化育种的重要基础。蔗茅属于甘蔗的近缘野生种,是甘蔗育种的重要野生种质,也是甘蔗属复合体基因组演化和功能基因解析的重要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蔗茅种质资源的采集和研究,以及甘蔗与蔗茅的属间远缘杂交和抗旱耐冷甘蔗新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蔗茅的许多优异性状,包括高糖、耐冷和抗旱等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也逐渐被解析。为更好探索蔗茅优异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系统综述蔗茅的研究进展和利用现状,分析蔗茅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演化特性,解析蔗茅中蔗糖合成和转运的主要通路及其关键基因的转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蔗茅作为模式植物和生物燃料植物的应用潜力;同时,分析了蔗茅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特征,讨论了蔗茅在甘蔗育种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茅 种质创新 遗传多样性 高糖育种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茅耐寒相关基因EfWRKY51克隆分析及功能验证
11
作者 万慧兰 吴华英 +5 位作者 曾丹 钱禛锋 赵昌祖 廖然超 何丽莲 李富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48-2059,共12页
WRKY家族基因广泛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应答,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蔗茅属于甘蔗的近缘野生种,具有优异的耐寒性,但WRKY基因是否参与蔗茅对低温胁迫的应答尚不清楚。本研究从蔗茅中克隆得到EfWRKY51基因(GenBank:UVJ69259.1),该... WRKY家族基因广泛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应答,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蔗茅属于甘蔗的近缘野生种,具有优异的耐寒性,但WRKY基因是否参与蔗茅对低温胁迫的应答尚不清楚。本研究从蔗茅中克隆得到EfWRKY51基因(GenBank:UVJ69259.1),该基因CDS全长915 bp,编码304个氨基酸。EfWRKY51基因被冷胁迫诱导上调表达,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且无转录自激活活性。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获得异源表达EfWRKY51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株系。低温胁迫处理后,转基因烟草株系的叶片萎蔫程度低于野生型,且种子发芽率和根长均显著高于野生型(WT);此外,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株系的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均显著高于WT株系,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WT株系,表明EfWRKY51基因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耐寒性。本研究结果为阐明EfWRKY51基因调控蔗茅耐寒性提供了依据,为甘蔗耐寒遗传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茅 EfWRKY51基因 异源表达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蔗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脱除技术
12
作者 胡鑫 罗正英 +2 位作者 刘新龙 吴才文 吴转娣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70,共9页
【目的】研究果蔗‘Badila’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的高效脱毒技术,为提升果蔗产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携带SCSMV的‘Badila’为试验材料,设置未处理对照、50℃2 h、50℃3 h、52℃3 h、54℃3 h... 【目的】研究果蔗‘Badila’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的高效脱毒技术,为提升果蔗产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携带SCSMV的‘Badila’为试验材料,设置未处理对照、50℃2 h、50℃3 h、52℃3 h、54℃3 h和58℃1 h共6个温水处理组,结合茎尖组织培养和芽尖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苗,并对脱毒苗进行SCSMV病原分子检测,同时调查脱毒苗桶栽后的农艺性状,综合分析不同处理对SCSMV的脱除效果。【结果】温水处理显著降低蔗芽出芽率,且温度和处理时间与出芽率呈负相关。当温度升至54℃和58℃时,蔗芽完全丧失萌发能力,导致无法获取茎尖组织培养材料;然而,该处理对芽分生组织培养的成活率影响较小,即使在54℃和58℃条件下,芽尖分生组织仍保持较高的成活率(83.3%和76.9%)。在病毒脱除效果方面,50℃2 h、50℃3 h、52℃3 h温水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仅能降低SCSMV检出率至80%,而相同条件下芽尖培养则分别降至70%、60%和30%。特别是在58℃处理1 h条件下,芽尖培养的病毒脱除率可达100%。田间试验表明,脱毒处理的甘蔗植株在长势和农艺性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其中,株高、中部茎节间长度、单茎重、锤度和蔗糖分分别提高43.5%、53.5%、58.3%、12.4%和30.0%。【结论】成功建立了温水处理结合芽尖组织培养的SCSMV脱除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成活率高、脱毒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SCSMV 热处理 芽尖组织培养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仿真参数标定
13
作者 赵玉清 陈再兴 +4 位作者 赵伟 李诗沫 焦雨杰 胡池 张悦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16,共8页
为提高青贮玉米粉碎物料压缩致密过程仿真所需的准确性,构建青贮玉米粉碎物料离散元仿真模型。以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为研究对象,利用EDEM软件中的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离散元仿真模拟。将物理试验测定的青贮玉米粉碎物料的... 为提高青贮玉米粉碎物料压缩致密过程仿真所需的准确性,构建青贮玉米粉碎物料离散元仿真模型。以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为研究对象,利用EDEM软件中的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离散元仿真模拟。将物理试验测定的青贮玉米粉碎物料的接触参数作为模拟参数,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相关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优参数组合: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与物料碰撞恢复系数0.29,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与45号钢板碰撞恢复系数0.50、青贮玉米粉碎物料与45号钢板滚动摩擦因数0.25。通过仿真试验对最优参数组合进行验证,仿真堆积角与物理试验堆积角相对误差为0.66%。研究结果表明,标定的参数可靠性高,可为青贮玉米粉碎物料的离散元仿真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粉碎物料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堆积角 JK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化改进YOLOv8模型和边缘计算的玉米病虫害检测系统 被引量:2
14
作者 施杰 熊凯祥 +3 位作者 李志 陈立畅 唐秀英 杨琳琳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为实现玉米病虫害的原位准确检测与识别,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边缘计算的玉米病虫害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基于YOLOv8模型并进行改进,具体改进方法包括:采用高效视觉网络(EfficientViT)作为主干网络,以降低计算量;在特征融合网络中引入... 为实现玉米病虫害的原位准确检测与识别,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边缘计算的玉米病虫害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基于YOLOv8模型并进行改进,具体改进方法包括:采用高效视觉网络(EfficientViT)作为主干网络,以降低计算量;在特征融合网络中引入幻影卷积(GhostConv),进一步减轻计算负担;在C2f模块中引入空间通道重建卷积(SCConv),以增强特征提取性能;将损失函数替换为具有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的损失函数(WIoU),以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同时,本研究设计了基于边缘计算的病虫害检测系统上位机、下位机架构,并将该轻量化模型部署到Jetson orin nano边缘计算设备上。系统采用Pyside6开发系统可视化界面,除具备识别与训练功能外,还集成了基于大模型技术的AI专家库,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智能化诊断。通过自建的玉米病虫害数据集对改进模型YOLOv8-EGCW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原始模型YOLOv8m相比,改进模型YOLOv8-EGCW的精确度、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升了0.4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参数量和模型大小大幅减少,单张图像检测时间缩短。建立的玉米病虫害检测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准确率达到93.4%,检测速度达1 s 25帧。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边缘计算环境下玉米病虫害原位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检测系统 YOLOv8模型 轻量化改进 边缘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下雾滴沉积与飘移关键影响因素仿真与试验优化
15
作者 张毅杰 黄国亮 +4 位作者 宋泽祺 计占江 马长苹 钱智勇 施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目的]当前三七植保施药过度且农药飘失污染严重,采用静电喷雾是实现减药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其喷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适宜参数选择尚不明确。因此,开展关键影响因素下的雾滴沉积与飘移仿真预测与参数优化至关重要。[... [目的]当前三七植保施药过度且农药飘失污染严重,采用静电喷雾是实现减药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其喷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适宜参数选择尚不明确。因此,开展关键影响因素下的雾滴沉积与飘移仿真预测与参数优化至关重要。[方法]运用Fluent仿真得到关键影响因素下的静电雾滴液膜厚度变化云图。基于三七植株叶片形态,以喷雾行走速度、喷雾高度和侧风风速为试验因素,以正反面雾滴密度和质量中心距为试验指标,开展了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结果]仿真预测出最优试验水平区间为:喷雾行走速度0.3~0.5 m·s^(-1)、喷雾高度0.3~0.5 m和侧风风速0~1 m·s^(-1)。响应面优化组合为:喷雾行走速度0.399 m·s^(-1)、喷雾高度0.433 m、侧风风速0 m·s^(-1)。最优组合下的叶面正面雾滴密度为234.571个·cm^(-2),背面雾滴密度为90.161个·cm^(-2),质量中心距为0.362 m。试验验证平均误差率分别为3.53%、3.65%和3.87%。[结论]研究结果为三七植保减药增效技术运用提供了仿真与试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影响因素 沉积 飘移 仿真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不同甘蔗品种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饶席兵 钱禛锋 +6 位作者 曾丹 张蓉琼 吕绍芝 沈庆庆 吴华英 何丽莲 李富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2-751,共10页
低温是影响甘蔗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探究甘蔗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反应特性,筛选强耐寒性甘蔗亲本材料,对指导甘蔗育种及推动甘蔗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份不同甘蔗品种及1份甘蔗近缘野生种(蔗茅99-1无性... 低温是影响甘蔗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探究甘蔗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反应特性,筛选强耐寒性甘蔗亲本材料,对指导甘蔗育种及推动甘蔗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8份不同甘蔗品种及1份甘蔗近缘野生种(蔗茅99-1无性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低温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响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9份材料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经低温胁迫处理(3℃,3 d)后,绝大部分材料的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以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较CK升高;所有材料的脯氨酸(Pro)含量均较CK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较CK降低;此外,绝大部分材料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较CK升高。并且发现强耐寒性的材料(蔗茅99-1、崖城89-9、ROC10)经低温胁迫处理后能够维持较低的MDA含量,和较高的SS、SP、Pro含量以及POD、CAT活性。结合综合评价值(D),通过聚类分析将9份材料的耐寒能力分别划分为强耐寒类型(蔗茅99-1、崖城89-9、ROC10)、中度耐寒类型(ROC20、粤糖93-159、黄加利、ROC16)和弱耐寒类型(滇蔗01-58、ROC22)3个类群。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强耐寒性甘蔗品种在逆境下能够迅速通过自身调节,合理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ROS)等有害物质,平衡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低温环境。本研究为探明甘蔗低温胁迫应答调控机理,选育强耐寒性甘蔗新品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耐寒性 生理响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ECA-ASFF算法的茶叶病害目标检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叶荣 马自飞 +3 位作者 高泉 李彤 邵郭奇 王白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4-251,共8页
在自然场景下,茶叶病害形状各异、目标小,传统卷积神经网络不适用于复杂背景下的病害检测。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s-ECA-ASFF茶叶病害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ECA通道注意力模块来增强通道维度上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并使用自适... 在自然场景下,茶叶病害形状各异、目标小,传统卷积神经网络不适用于复杂背景下的病害检测。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s-ECA-ASFF茶叶病害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ECA通道注意力模块来增强通道维度上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并使用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ASFF)技术改进茶叶病害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提高模型的背景抗干扰能力。同时,使用GIoU损失函数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进一步提高回归目标的检测精度。与原始YOLOv5s模型相比,改进YOLOv5s-ECA-ASFF模型在茶白星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藻斑病的识别平均精度分别提高5%、4%、3%、2%,平均精度均值为92.1%。此外,该模型的图像检测速度为64 f/s,并且综合性能也优于YOLOv4、SSD和Faster R-CNN模型。因此,该模型为茶叶在自然生长环境下不同种类病害的检测提供参考,并为早期预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YOLOv5s 茶叶病害 注意力机制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份割手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绍芝 沈庆庆 +4 位作者 饶席兵 钱禛锋 张蓉琼 何丽莲 李富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1,共9页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割手密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各割手密种质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增加,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材料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割手密种质材料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可作为割手密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30份割手密种质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高度抗旱材料1份(90⁃53),中高度抗旱材料2份,中度抗旱材料14份,低度抗旱材料13份。【结论】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可作为割手密苗期的抗旱性评价指标。30份参试割手密种质中,90⁃53的抗旱性最强,2015⁃22、88⁃301次之,2015⁃104的抗旱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抗旱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间作大豆行比配置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海 沈鹏 +4 位作者 吕凯 阮贞静 李梅 刘廷菊 安曈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玉米间作大豆不同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规律,为坡耕地具有水土保持效果的玉米间作大豆模式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坡耕地条件下以玉米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选定坡度(10°,16°,22°)和降雨强度(40,80,120 mm... [目的]探究玉米间作大豆不同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规律,为坡耕地具有水土保持效果的玉米间作大豆模式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坡耕地条件下以玉米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选定坡度(10°,16°,22°)和降雨强度(40,80,120 mm/h),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究玉米、大豆单作及玉米‖大豆2∶1(2行玉米间作1行大豆),2∶2,2∶3,2∶4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玉米‖大豆2∶4行比配置较玉米单作、玉米‖大豆2∶1,2∶2,2∶3行比配置、大豆单作地表径流量平均减少64.23%,57.19%,31.17%,10.12%,0.36%,侵蚀量平均减少82.90%,80.75%,46.53%,29.78%,36.33%,地表径流产流时间平均延缓101.55%,49.06%,23.13%,30.77%,0.82%。雨强和径流产生时间、入渗流产生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径流量、侵蚀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度和径流产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在高雨强、高坡度下间作较大豆单作水土保持效果表现更好。[结论]总体来看,玉米‖大豆2∶4行比配置在不同雨强和坡度下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山区坡耕地作物多样性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比配置 水土流失 坡耕地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迁移学习和知识蒸馏的轻量级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模型的构建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广传 李彤 +2 位作者 高泉 叶荣 何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6,共10页
轻量级深度学习模型常被部署于移动端或物联网端,以实现算力资源受限条件下马铃薯病害的识别。但轻量级模型网络层数较少,模型特征提取能力有限,无法实现相似表型特征的精确提取。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轻量级残差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 轻量级深度学习模型常被部署于移动端或物联网端,以实现算力资源受限条件下马铃薯病害的识别。但轻量级模型网络层数较少,模型特征提取能力有限,无法实现相似表型特征的精确提取。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轻量级残差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融合迁移学习和知识蒸馏策略训练模型,在教师模型上使用迁移学习策略缩短教师模型的训练时间,并将ResNet18模型进行模型剪枝,使用降采样的方法提高模型识别准确率,最终在保证轻量化的前提下,实现对马铃薯叶片病害类别的精准识别。在马铃薯叶片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构建的轻量级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相较于Resnet18提高1.55百分点,模型大小缩小49.18%;相较于目前农作物病害识别领域,常用的轻量级模型MobileNetV3在模型大小相近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提高2.91百分点。该模型能够满足大部分实际应用下的场景,可为部署在物联网和移动端设备上的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害识别 轻量级模型 迁移学习 知识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