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樊楚明 杨欣悦 +1 位作者 孔晖 任靖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死亡患者100例(研究组)与同期未死亡患者10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死亡患者100例(研究组)与同期未死亡患者10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参考文献和临床上的观察结果,选择出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可能影响因素共14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职业、体质指数、吸烟、机械通气、两种或两种以上真菌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广谱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的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支气管镜检查及低蛋白血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吸烟、机械通气、两种或两种以上真菌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低蛋白血症对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低蛋白血症对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长、两种或两种以上器官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是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保护因素,提早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真菌感染 死亡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孙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27-1429,共3页
目的: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70例OSAH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CPAP治疗,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1个... 目的: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和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70例OSAH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CPAP治疗,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值、凝血系统相应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的AHI和LSaO2低于对照组,ESS量表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中,对照组各个指标均升高,唯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的变化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的凝血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数量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而观察组中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AP和手术治疗OSAHS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CPAP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改善凝血系统及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OSAHS CPAP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睡眠呼吸障碍的技术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韩芳 吕云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OSE和C5.0算法的打鼾者OSAHS初筛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杜国栋 吕云辉 +4 位作者 马磊 相艳 邵党国 雷强 胡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0-254,共5页
使用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预测和分析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数据问题。为此,在现有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OSE(Random Over Sampling Examples)和C5.0算法的初筛模型。利用收集到的人体测量学... 使用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预测和分析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数据问题。为此,在现有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OSE(Random Over Sampling Examples)和C5.0算法的初筛模型。利用收集到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删除异常值并填补缺失值。然后采用ROSE算法对数据进行平衡,利用C5.0分类器对平衡后的数据构建筛查模型,通过十则交叉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筛查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模型进行打鼾患者的OSAHS筛查,可以有效地提高筛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衡数据 初筛模型 随机过采样(ROSE) C5.0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鳞癌并肺曲霉菌病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孔晖 杨昆豫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519-519,共1页
关键词 肺曲霉菌病 肺鳞癌 咳痰 浅表淋巴结 右下肺阴影 高血压病史 入院 肺呼吸 发现 白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99m)Tc-MIBI显像的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陆智祥 江勇 +6 位作者 余大富 米岚 迟昆萍 王凡 吕梁 吴晓群 孙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32-3735,共4页
目的:了解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过程中监测疗效的价值。方法:17例NHL患者化疗后行99m Tc-MIBI SPECT/CT扫描;用软件Image J计算NHL病灶(T)与双肩三角肌中部(NT)的MIBI摄取亮度比值T/NT%和滞留指... 目的:了解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显像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过程中监测疗效的价值。方法:17例NHL患者化疗后行99m Tc-MIBI SPECT/CT扫描;用软件Image J计算NHL病灶(T)与双肩三角肌中部(NT)的MIBI摄取亮度比值T/NT%和滞留指数(RI);用免疫组化检测化疗前NHL病灶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和P-糖蛋白(P-gp)含量。结果:NHL病灶化疗后,T/NT%和RI与化疗疗程均呈正相关(P=0.046和0.003);完全缓解组5例比部分缓解组12例的T/NT%显著降低(P=0.044);化疗前MRP1和P-gp含量分别与化疗后T/NT%和RI均呈反相关(P=0.049和0.022)。结论 :一般而言,化疗疗程越多、化疗疗效越差的NHL病灶摄取MIBI越少,但化疗前病灶P-gp和MRP1蛋白含量越高,化疗过程中摄取MIBI越多,化疗疗效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MIBI P-GP MR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与食道癌重复癌一例报道
7
作者 孔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53-353,共1页
关键词 肺部 食道癌 重复癌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Sesn2/AMPK信号介导肝脏的自噬在间歇低氧和复氧致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新洁 刘宏飞 +4 位作者 田稼荟 靳欢欢 吕云辉 韩芳 魏翠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Sesn2/AMPK信号介导肝脏的自噬在间歇低氧和复氧致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与慢性间歇低氧(CIH)组,每组24只,CIH组置于间歇低氧舱8 h/d,持续8周,随后予常氧饲养4周;NC组始终常氧饲养。两组大鼠... 目的探讨大鼠Sesn2/AMPK信号介导肝脏的自噬在间歇低氧和复氧致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与慢性间歇低氧(CIH)组,每组24只,CIH组置于间歇低氧舱8 h/d,持续8周,随后予常氧饲养4周;NC组始终常氧饲养。两组大鼠分别在基线、间歇低氧8周、复氧4周时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脏Sesn2、AMPK、p-AMPK蛋白及mTOR、LC3 mRNA水平。结果基线时,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低氧8周时,与NC组比较,CIH组FBG、FINS、HOMA-IR、mTOR水平增高,Sesn2、p-AMPK/AMPK、LC3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氧4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可以导致大鼠FBG、FINS增高,可能是通过抑制Sesn2/AMPK介导肝脏的自噬引起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间歇低氧 血糖 Sesn2 AMPK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方式及围术期二级预防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立斌 王玉珏(综述) 叶联华(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18-1323,共6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仍为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标准血运重建方法,近年随着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手术器械、学科交叉等发展,手术方式、桥血管获取、围术期二级预防等取得重要进展。文章主要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仍为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标准血运重建方法,近年随着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手术器械、学科交叉等发展,手术方式、桥血管获取、围术期二级预防等取得重要进展。文章主要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式以及围术期二级预防的发展现状、热点争议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杂交手术 桥血管获取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