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交通沿线扶贫集市载体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宙翔 张文波 陈雪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25,共4页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在"一带一路"中位置优越。但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基数大,对促进云南省城乡均衡发展产生掣肘。基于对云南省贫困致因、现状以及相关扶贫集市建设政策背景的分析,明确了以...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在"一带一路"中位置优越。但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基数大,对促进云南省城乡均衡发展产生掣肘。基于对云南省贫困致因、现状以及相关扶贫集市建设政策背景的分析,明确了以国际驿道综合工程项目集群为依托,系统实施交通沿线扶贫集市建设,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发挥出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沿线 扶贫集市 载体 国际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公路隧道建设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国锋 李志厚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26,共17页
为促进云南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工程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总结归纳30余年来云南公路隧道的建设成就,以芹菜塘、杨林、虎跳峡地下立交、富龙K15棚洞、老营及毛栗坡等典型隧道工程为例,阐述连拱及分岔隧道设计、软岩大变形隧道设计... 为促进云南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工程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总结归纳30余年来云南公路隧道的建设成就,以芹菜塘、杨林、虎跳峡地下立交、富龙K15棚洞、老营及毛栗坡等典型隧道工程为例,阐述连拱及分岔隧道设计、软岩大变形隧道设计、高地震烈度隧道结构设计、半暗挖棚洞设计、超大断面隧道设计等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及研究进展,回顾云南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对近年来云南公路隧道施工理念、工艺工法的创新与发展进行论述。基于云南公路隧道发展现状,针对建设、养护及运维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指出云南公路隧道在隧道钻爆法不良地质处治和机械化施工、TBM/盾构工法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预防性养护与装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应重视隧道检测、加强隧道科学养护和运营管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连拱隧道 软岩大变形隧道 高地震烈度隧道 棚洞 超大断面隧道 隧道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局残差注意力和门控特征融合的CNN-Transformer去雾算法
3
作者 李海燕 乔仁超 +1 位作者 李海江 陈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解决现有图像去雾算法因缺乏全局上下文信息、处理分布不均匀的雾时效果差且复用细节信息时引入噪声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全局残差注意力和门控特征融合的CNN-Transformer去雾算法.首先,引入全局残差注意力机制编码模块自适应地提取非均... 为解决现有图像去雾算法因缺乏全局上下文信息、处理分布不均匀的雾时效果差且复用细节信息时引入噪声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全局残差注意力和门控特征融合的CNN-Transformer去雾算法.首先,引入全局残差注意力机制编码模块自适应地提取非均匀雾区的细节特征,设计跨维度通道空间注意力优化信息权重.然后,提出全局建模Transformer模块加深编码器的特征提取过程,设计带有并行卷积的Swin Transformer捕捉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最后,设计门控特征融合解码模块复用图像重建所需的纹理信息,滤除不相关的雾噪声,提高去雾性能.在4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非均匀雾区域,重建纹理细腻且语义丰富的高保真无雾图像,其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指数都优于经典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雾 全局残差注意力机制 CNN-Transformer架构 门控特征融合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聚丙烯纤维改良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及预测模型
4
作者 马宏岩 翁明胜 +2 位作者 黄仁杰 徐松 郑丽堂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9,共7页
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红黏土路基易出现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为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红黏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红黏土中,形成纤维红黏土。通过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0‰、2‰、6‰、10‰)、纤维长度(... 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红黏土路基易出现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为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红黏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红黏土中,形成纤维红黏土。通过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0‰、2‰、6‰、10‰)、纤维长度(0、3、6、9 mm)和干湿循环次数(0、2、4、6次)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纤维可显著提升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在研究的掺量与长度范围内,抗剪强度随纤维掺量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在提高红黏土的黏聚力效果显著,而对于内摩擦角的提升有限;纤维长度为6 mm时,红黏土抗剪强度最大;干湿循环会显著降低红黏土强度,且对黏聚力劣化作用超过了内摩擦角,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和法向压力可降低干湿循环对红黏土的劣化作用。笔者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红黏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强度预测模型,其预测相对误差值在1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黏土 干湿循环试验 抗剪强度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堆积体相似材料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陈帅 王永奇 +2 位作者 何玉琼 张家明 唐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39,共7页
针对人工堆积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的问题,依托某堆积体工程实例,以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渗透系数为主控因素,制备可表征堆积体渗流特性的相似材料。通过开展降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堆积体边坡在降雨入渗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裂... 针对人工堆积体边坡在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的问题,依托某堆积体工程实例,以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渗透系数为主控因素,制备可表征堆积体渗流特性的相似材料。通过开展降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堆积体边坡在降雨入渗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裂隙发育、坡体变形与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堆积体边坡内部存在的孔隙与裂缝为雨水入渗提供优势通道;降雨强度越大,孔隙水压力与坡体变形越大,降雨滞后作用越强;堆积体破坏过程可分为坡体浸润侵蚀-坡顶冲沟产生-坡脚局部破坏阶段、破坏加剧阶段和整体破坏阶段。研究成果可为堆积体边坡模型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边坡 相似材料 降雨入渗 模型试验 破坏模式 裂隙发育 坡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交通工程弃渣的工程特性评价及其分类 被引量:7
6
作者 尹小涛 杨华 +2 位作者 但路昭 田明 张朔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9-397,共9页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力学参数的准确测定,一直是弃渣场边坡稳定性评价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场运行特点和弃渣固体废弃物特征认知的基础上,探讨弃渣取样和试验代表性问题的物理根源,依托实际工程累计数据尝试提出简单实...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力学参数的准确测定,一直是弃渣场边坡稳定性评价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场运行特点和弃渣固体废弃物特征认知的基础上,探讨弃渣取样和试验代表性问题的物理根源,依托实际工程累计数据尝试提出简单实用的弃渣工程特性评价和分类方法。结果表明:①常规交通工程弃渣的密度、颗粒分析和强度试验,由于弃渣的粒径范围差异大、颗粒空间分布不均、弃渣来源复杂等固体废弃物特征造成取样和试验代表性难题;用多阶段坡角测量和颗粒分析试验代替传统的弃渣边坡试验,解决了试验和取样代表性难题。②利用弃渣粗细比可将弃渣分为细粒弃渣、混合型弃渣和粗粒弃渣。③根据弃渣粗细比、天然休止角和整形坡率,将西南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分为细粒弃渣、混合型弃渣和粗粒弃渣等3类。细粒弃渣,弃渣粗细比小于0.3,天然休止角小于31.5°,整形坡率为1.00∶2.00;混合型弃渣,弃渣粗细比为0.3~1.0,天然休止角为31.5°~39.5°,整形坡率为1.00∶2.00~1.00∶1.50;粗粒弃渣,弃渣粗细比大于1.0,天然休止角大于39.5°,整形坡率为1.00∶1.50。④用多阶段坡角测量、颗粒分析试验和无黏性土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代替传统的弃渣边坡试验和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方法简单,结果保守,可以作为弃渣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安全控制技术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弃渣 工程性质 山区 天然休止角 坡率 分类 稳定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滇西旅游环线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宋乐 董银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09-I0009,共1页
大滇西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也是传统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开展特色农业扶贫旅游,积极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举... 大滇西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也是传统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开展特色农业扶贫旅游,积极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关于云南省开展大滇西环线交旅融合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推动滇西地区的交通旅游融合,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政策的要求下,以大滇西地区旅游环线为核心的旅游交通线路将进一步拓展,地区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得以改善,有助于探索适合贫因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打造出交旅融合的新型服务平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战略 交通基础设施 集中连片特困区 关键举措 交通线路 长效机制 当地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KF-BiLSTM的桥梁温度多步预测
8
作者 闫文佳 江鸥 +1 位作者 李鸿先 徐嘉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138,共8页
利用深度学习中学习特征能力较强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和学习时间序列能力较强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辅以卡尔曼滤波(KF)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基于stacking集成策略融合ANN和BiLSTM模型,构建了一个既... 利用深度学习中学习特征能力较强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和学习时间序列能力较强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辅以卡尔曼滤波(KF)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基于stacking集成策略融合ANN和BiLSTM模型,构建了一个既能利用气象温度又能记忆桥梁自身温度时间序列的ANN-KF-BiLSTM模型。以云南省某连续刚构桥的温度预测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ANN-KF-BiLSTM模型在桥梁温度多步预测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在预测时间步数小于96时,拟合程度超过0.89,在预测步数达到168时,平均拟合程度仍可达到约0.76;相较于基准模型,ANN-KF-BiLSTM模型拟合程度更高,预测稳定性更好。研究结果改善了当前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桥梁温度集中于单步预测的状况,为桥梁温度的多步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温度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卡尔曼滤波 ANN-KF-Bi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下交通物流发展趋势与管理对策研究——评《交通物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金凤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下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下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现代物流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给予了指引。其中,在市场经济下,交通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经济的经脉、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物流 现代物流 延伸产业链 物流发展规划 供应链 国务院办公厅 民生保障 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双娇 李志清 +3 位作者 田怡帆 李燕明 周应新 李丹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64,共29页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文章梳理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固化原理和改良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分析得出固化效率主要受到反应物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当前MICP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土体固化、裂缝修复、防渗处理、污染修复及微生物水泥等领域,但由于矿化难以均匀、反应物不经济、微生物及脲酶活性期短且受环境干扰大、代谢产物附带毒性、现场应用性差,该技术目前主要限于实验室水平。作者分别提出了可能的突破与改进方向,并结合实验室成果指出豆粕进行菌体扩培和脲酶供给的碳源优势,以及将磷石膏作为现场钙源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以期为从事微生物岩土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工程 微生物地质工程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巴氏芽孢杆菌 脲酶 磷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城市快速路合流区车速预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济铭 夏玉兰 +4 位作者 秦雅琴 赵荣达 刘兵 段国忠 陈金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5-1244,共10页
非典型复杂场景微观交通参数的准确预测是保证车路协同系统(IVICS)稳定运行的前提.为解决IVICS条件下合流区高峰时段瓶颈现象所致的车速分布紊乱而不易预测的问题,首先,基于无人机高空视频,从广域视角提取交织区高峰时段全样本高精度车... 非典型复杂场景微观交通参数的准确预测是保证车路协同系统(IVICS)稳定运行的前提.为解决IVICS条件下合流区高峰时段瓶颈现象所致的车速分布紊乱而不易预测的问题,首先,基于无人机高空视频,从广域视角提取交织区高峰时段全样本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然后,考虑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时间较长且人工设置训练参数对模型预测性能影响较大,提出基于贝叶斯超参数(bayesian hyperparameters optimization,BHO)优化的BHO-Bi-LSTM车速预测集成模型;最后,构建经典多元线性回归车速预测模型、Bi-LSTM车速预测模型作对比.结果表明:BHO-Bi-LSTM模型表现最优,拟合优度、秩相关度分别为91.05%、94.87%,误差均值、误差的标准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56 1、0.455 6、0.210 6、0.458 9、0.078 5,有效改善了合流区高峰时段车速特性复杂而导致不易预测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速度预测 多车道交织区 轨迹数据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系半成岩富水砂岩隧道水平高压旋喷桩复合结构超前预加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秋懿 张海涛 +3 位作者 张金江 徐华 王清华 许劲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62-2473,共12页
在诸如第三系半成岩地层等富水软弱均质地层的隧道建设中,常采用水平高压旋喷桩进行洞内超前预加固,但水平旋喷桩往往因自身抗拉强度低在承受较大荷载时容易发生断裂破坏。依托云南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工程,提出了一种在桩... 在诸如第三系半成岩地层等富水软弱均质地层的隧道建设中,常采用水平高压旋喷桩进行洞内超前预加固,但水平旋喷桩往往因自身抗拉强度低在承受较大荷载时容易发生断裂破坏。依托云南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工程,提出了一种在桩体内插入小直径钢管的水平高压旋喷复合结构。通过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了水平高压旋喷桩素桩与复合结构的力学机制与对围岩加固作用,并对钢管布置形式及直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在300 kPa水压下,复合结构相比素桩的挠度值降低了34.8%,最大拉应力降低了37.5%,受力模式明显改善,承受的极限水压力荷载大幅提升至700 kPa,对围岩拱顶沉降、应力也有一定削减作用;增加拱顶钢管布置密度可有效降低桩体拉应力,而减少钢管直径则会导致钢管拉应力增大;建议实际工程中拱顶间隔1根桩体布置108 mm钢管,拱肩间隔2~3根布置89 mm钢管,边墙可不设钢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半成岩 水平高压旋喷桩 钢管复合结构 受力机制 极限水压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面蠕变特征的隧道围岩长期变形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汝涛 赖登甲 +4 位作者 李升连 但路昭 李韦剑 张国华 臧熙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在断层破碎带发育地区,岩石结构面蠕变变形影响着隧道运营安全。首先推导了岩石结构面西原蠕变模型有限差分格式;然后基于FLAC3D的Interface单元,采用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接口,编写西原蠕变模型的动态链接库,实现了隧道围岩结构面蠕变变形... 在断层破碎带发育地区,岩石结构面蠕变变形影响着隧道运营安全。首先推导了岩石结构面西原蠕变模型有限差分格式;然后基于FLAC3D的Interface单元,采用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接口,编写西原蠕变模型的动态链接库,实现了隧道围岩结构面蠕变变形数值模拟;接着开展了岩石单节理面蠕变变形验证模拟;最后结合宜昌成品油管道翻坝项目七里村1号隧道工程,利用新开发模型模拟了运营1、5、10、20 a后的隧道围岩长期变形行为。结果表明:(1)新开发模型预测的隧道围岩蠕变变形与解析解是一致的,最大误差小于2%;(2)隧道围岩蠕变变形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值之间的偏差较小,证明了蠕变模型的可靠性;(3)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1 a后位移趋于稳定;(4)隧道运营1~10 a内无明显破坏,运营20 a后出现了集中于拱脚部位的破坏区,且拱脚处应力集中,因此应加强对拱脚的初期支护;(5)低强度和弱膨胀性特征的泥钙质砾岩使得隧道开挖变形较大,在上方断层长期蠕变作用下,隧道拱顶持续向下变形,造成隧道变形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管道 小断面隧道 岩石结构面 蠕变变形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降雨侵蚀时空分布特征测试与评估
14
作者 杨榆璋 但路昭 +2 位作者 袁刚烈 张涛 车爱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7,187,共9页
为了测试及评估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降雨侵蚀时空分布特征,选取在建云南墨临高速公路某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某段开展现场测试。首先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测试及电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坡面形态特征参数及边坡电阻率剖面;然后引入高斯分布模... 为了测试及评估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降雨侵蚀时空分布特征,选取在建云南墨临高速公路某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某段开展现场测试。首先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测试及电测量技术,获取边坡坡面形态特征参数及边坡电阻率剖面;然后引入高斯分布模型及分位数图示法实现边坡材料属性定义,通过电阻率差异映射边坡侵蚀状态。结果表明:边坡底部及坡中部(y=0~40 m)区域呈现大面积侵蚀特征,在各级边坡平台处则呈现多点集中高侵蚀特征,侵蚀影响深度达5 m左右;随着植被防护等措施的施加,大面积侵蚀特征变为多点集中侵蚀特征,评估结果与坡面形态信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对于该边坡降雨侵蚀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并对同类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风化花岗岩路堑边坡 降雨侵蚀 时空分布特征 电测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用高抗滑集料耐磨性能评价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熊锐 杨发 +4 位作者 关博文 谢超 李立顶 盛燕萍 陈华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436-3440,共5页
集料耐磨耗性能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研究了煅烧铝矾土、玄武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磨耗损失率和集料形态特性参数随磨耗次数的变化规律;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了集料磨耗损失率和形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并... 集料耐磨耗性能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研究了煅烧铝矾土、玄武岩和花岗岩集料的磨耗损失率和集料形态特性参数随磨耗次数的变化规律;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了集料磨耗损失率和形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并构建了磨耗损失率与分形维数变化率及维氏硬度的关系模型;采用SEM和XRD测试手段分析了集料的耐磨机理。结果表明,88#煅烧铝矾土集料的抗磨耗性能明显优于75#煅烧铝矾土、玄武岩和花岗岩,其主要抗磨耗成分为刚玉和莫来石;所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集料磨耗损失率与分形维数变化率及维氏硬度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路面抗滑性能的提升与持久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抗滑集料 洛杉矶磨耗试验 分形维数 维氏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昔格达组半成岩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杜宇翔 盛谦 +5 位作者 王帅 付晓东 罗红星 田明 王立纬 梅鸿儒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7-1258,1269,共13页
以金沙江寨子村昔格达组半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测定了矿物成分、天然与饱和状态矿物颗粒微观结构;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昔格达组半成岩受水和围压影响的强度及变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微观机制;通过对昔格达组半... 以金沙江寨子村昔格达组半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测定了矿物成分、天然与饱和状态矿物颗粒微观结构;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昔格达组半成岩受水和围压影响的强度及变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微观机制;通过对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强度指标与含水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了昔格达组半成岩不同于土和软岩的强度特性,并给出了针对此类岩土体的工程分级建议。研究表明:(1)微观结构显示昔格达组半成岩有明显不同于土和岩石的弱胶结结构特征,在饱和后胶结结构易遭破坏;(2)昔格达组半成岩黏聚力、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平均模量在高含水率下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围压一定时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3)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的黏聚力大小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黏聚力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摩擦角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土>昔格达组半成岩>软岩;(4)将Φ50 mm×100 mm标准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在0.2~3 MPa,黏聚力在30~200 kPa的岩土体归类为硬土-软岩,建议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将其与岩石和土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 半成岩 含水率 微观结构 强度变形指标 工程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缺图像样本的生成对抗网络图像修复方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海燕 黄和富 +3 位作者 郭磊 李海江 陈建华 李红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49-1958,共10页
针对大面积图像修复缺失严重时,需要完整且高质量训练样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残缺或含噪图像样本作为训练集的双生成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GDCGAN)模型。构建两个生成器和一个鉴别器以解决单一生成器收敛慢的问题,用残缺图像样本作... 针对大面积图像修复缺失严重时,需要完整且高质量训练样本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残缺或含噪图像样本作为训练集的双生成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GDCGAN)模型。构建两个生成器和一个鉴别器以解决单一生成器收敛慢的问题,用残缺图像样本作为训练集,通过交叉计算、搜索损失区域类似的图像信息作为训练生成模型的样本,收敛速度更快。鉴别器损失函数改进为输出的Wasserstein距离,使用自适应估计算法优化生成器损失函数和鉴别器损失函数的模型参数,最小化两两图像之间的总距离差,使用鉴别模型和修复图像总距离变化均方差最小化两个指标优化修复结果。在4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主客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使用残缺图像样本作为训练集,有效实现大面积失真图像的修复,且收敛速度和修复效果优于现有图像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复 残缺图像样本 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 Wasserstein距离 总距离变化均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钉支护基坑开挖的动态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净 普琼香 +1 位作者 刘海明 李帅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20-2127,共8页
根据既有的土钉支护基坑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均匀试验确定土钉支护基坑开挖参数:然后采用FLAC^3D对每种开挖参数组合情况进行分层、分区、分段开挖的三维施工全过程模拟,计算出每组开挖参数对应的基坑坡顶位移,经对比得出最优的开挖方式;... 根据既有的土钉支护基坑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均匀试验确定土钉支护基坑开挖参数:然后采用FLAC^3D对每种开挖参数组合情况进行分层、分区、分段开挖的三维施工全过程模拟,计算出每组开挖参数对应的基坑坡顶位移,经对比得出最优的开挖方式;进而运用ACE非参数回归技术构建基坑开挖参数与最优开挖方式下的基坑坡顶位移的改进响应面关系;最后基于改进响应面关系,运用枚举法对基坑开挖参数进行优化,寻求开挖工期最短的施工方案。通过实例验证表明:该基坑开挖规划方法能实现快速、高效的优化求解,精度较高,为基坑开挖动态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支护基坑 开挖规划 动态模拟 均匀试验 ACE非参数回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盐侵蚀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性能损伤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熊锐 蒋汶玉 +3 位作者 李科宏 宗有杰 李闯 杨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549,554,共6页
盐蚀环境使沥青路面性能劣化严重。采用马歇尔试件劈裂强度表征NaCl溶液浸泡与干湿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宏观力学性能;基于红外光谱(FTIR)、CT扫描图像探究氯盐对沥青性能损伤机理。从细观层次提出采用CT图像灰度变化方差值来定量评价... 盐蚀环境使沥青路面性能劣化严重。采用马歇尔试件劈裂强度表征NaCl溶液浸泡与干湿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宏观力学性能;基于红外光谱(FTIR)、CT扫描图像探究氯盐对沥青性能损伤机理。从细观层次提出采用CT图像灰度变化方差值来定量评价沥青混合料盐蚀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是导致沥青混合料性能劣化的显著因素;沥青混合料氯盐侵蚀损伤以物理作用为主;CT图像灰度变化方差值与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呈极强负相关性,为研究盐蚀环境下沥青混合料性能损伤演化及耐久性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盐侵蚀 CT技术 损伤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力的交织区突发瓶颈段协同换道决策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雅琴 钱正富 +4 位作者 谢济铭 刘兵 赵荣达 王玥然 黄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75,共10页
为描述交织区突发瓶颈段车辆换道决策机理,提供一种突发事件环境可采用的换道决策模型,本文基于车辆微观轨迹信息与社会力行人交通流模型,构建面向瓶颈路段的车辆协同换道决策模型,可为智能网联突发瓶颈环境提供一种换道决策方法。首先... 为描述交织区突发瓶颈段车辆换道决策机理,提供一种突发事件环境可采用的换道决策模型,本文基于车辆微观轨迹信息与社会力行人交通流模型,构建面向瓶颈路段的车辆协同换道决策模型,可为智能网联突发瓶颈环境提供一种换道决策方法。首先,基于突发瓶颈段车辆换道决策特征,考虑车辆类型和驾驶员类型,构建车辆等效质量模型以改进社会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驱使车辆换道的因素描述为自驱动力、车辆间排斥力和障碍物排斥力,构建协同换道决策模型;然后,筛选了832个有效的换道决策微观轨迹数据,并分为标定集和验证集,以加速度为指标,曼哈顿距离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标定,基于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验证了标定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与主动换道决策模型在换道方向识别、换道意愿强度、模型预测误差方面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换道方向识别成功率达92.6%,输出的换道意愿强度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预测结果的均方根百分比偏差(RMSPE)值平均降低0.825,相对误差(RE)值平均降低1.379,显著优于主动换道决策模型。研究成果可为智能网联环境瓶颈段车辆换道意图识别、突发事件下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织区 突发事件 换道决策 社会力 遗传算法 微观轨迹数据 换道意图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