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质砷、锑、铋对铜电解精炼的影响及净化脱除技术进展
1
作者 何恩 王雨 +3 位作者 朱鹏春 陈福光 班卿 林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3,共11页
砷、锑、铋是铜矿的典型伴生杂质,在阳极铜中主要以复杂氧化物形态存在,在铜电解精炼过程可在阳极发生酸溶蚀和电化学溶解,并进一步氧化生成高价态金属离子。杂质砷、锑、铋对铜电解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1)杂质离子在电解液中循环富集,... 砷、锑、铋是铜矿的典型伴生杂质,在阳极铜中主要以复杂氧化物形态存在,在铜电解精炼过程可在阳极发生酸溶蚀和电化学溶解,并进一步氧化生成高价态金属离子。杂质砷、锑、铋对铜电解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1)杂质离子在电解液中循环富集,在高电流密度和铜离子局部贫化明显时,将与铜在阴极共沉积;2)电解液中不同价态的砷、锑、铋离子相互结合生成对应的砷酸盐或锑酸盐复合沉淀,产生漂浮阳极泥并机械包埋进阴极铜,造成阴极铜表面长粒子和杂质超标;3)当阳极铜含较高的砷、锑含量时,如浇铸冷却曲线控制不当,可能形成Cu_(3)As或Cu_(3)Sb等杂质析出相,而较高的铋含量则造成杂质银的局部富集,均可诱发阳极钝化。在探讨砷、锑、铋对铜电解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现行电解液净化脱除砷、锑和铋的技术进展,对比分析了电沉积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萃取法和电解液自净化法等除杂方法,并提出精准调控阳极铜中核壳结构杂质析出相的生成,可同步实现有价元素富集和多元杂质协同脱除,是铜电解精炼实现精细控制的发展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解精炼 除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火法冶炼过程铅在渣相中的赋存状态及演化研究
2
作者 何恩 王雨 +3 位作者 刘成涛 杜昱初 朱鹏春 林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5,共9页
在精铜产能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原料来源结构广杂,铜矿品位不断降低,伴生杂质控制和平衡难度逐年增大。铅是铜矿的典型伴生杂质,因铜阳极中元素铅具有捕集其他杂质形成多元杂质析出相的特性,其赋存形态不仅决定着铜阳极泥的物相组成及理... 在精铜产能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原料来源结构广杂,铜矿品位不断降低,伴生杂质控制和平衡难度逐年增大。铅是铜矿的典型伴生杂质,因铜阳极中元素铅具有捕集其他杂质形成多元杂质析出相的特性,其赋存形态不仅决定着铜阳极泥的物相组成及理化性质,还对杂质电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各冶炼厂的铜阳极板质量控制标准均对铅含量提出严苛要求,一般优质品要求铅含量≤0.20%。在铜冶炼过程中,主要的脱铅反应是在火法工序包括造锍熔炼、铜锍吹炼和火法精炼中配合完成,因此系统分析铅在火法冶炼渣中的赋存形态,进而揭示铅的行为及走向,对于铜冶炼生产至关重要。结合XRF、XRD和SEM等分析手段,对艾萨炉-PS转炉-阳极炉产出的熔炼渣、吹炼渣和精炼渣中杂质铅的赋存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熔炼阶段,铅以单质和硫化铅形态存在于铜锍中,并通过机械夹杂进入渣相;吹炼阶段,铅基本以氧化铅形式进入渣相,且通常紧密共生有氧化亚铜;精炼阶段,铅以氧化铅或硫酸铅形态与SiO_(2)构成相应渣相,并与铜熔体实现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金 渣物相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体系电解精炼制备高纯铜试验研究
3
作者 杨文明 王雨 +4 位作者 罗劲松 邓戈 林艳 曾文斌 沐亚玲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301,共9页
以4N阴极铜为原料,研究了用硝酸体系电解精炼制备高纯铜新工艺,探讨了电解液成分对阴极铜中S、Cl、典型正电性杂质及负电性杂质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分析了Cu(NO_(3))_(2)·3H_(2)O原料纯度、电解液组分(Cu^(2+)、HNO_(3)和Cl^(-)质... 以4N阴极铜为原料,研究了用硝酸体系电解精炼制备高纯铜新工艺,探讨了电解液成分对阴极铜中S、Cl、典型正电性杂质及负电性杂质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分析了Cu(NO_(3))_(2)·3H_(2)O原料纯度、电解液组分(Cu^(2+)、HNO_(3)和Cl^(-)质量浓度)和电解周期对阴极铜纯度、杂质质量分数、电流效率和直流电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Cu(NO_(3))_(2)·3H_(2)O纯度99%下配制电解液,控制电解液中Cu^(2+)质量浓度50 g/L、HNO 3质量浓度31.5 g/L、Cl^(-)质量浓度0.1 g/L、电解周期72~120 h最佳工艺条件下可制得纯度达6N5、主控杂质元素均达到GB/T 26017—2020标准中HPCu-6N要求的高纯阴极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精炼 高纯铜 硝酸体系 电解液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