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
作者 解欢琼 祁彬 何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7-511,共5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均3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行早期集束化治疗,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均3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行早期集束化治疗,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APACHEⅡ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观察组24 h输液量、24 h后器官衰竭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8 d观察组病死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P=0.166)。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提升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集束化治疗 感染性休克 生命体征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FM技术在评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流能量损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达 彭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0-805,共6页
目的通过血流向量成像(VFM)来研究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LV)腔内在等容收缩期(IVC)的血流特征。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58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心尖长轴切面进行彩色多普旋涡勒血流... 目的通过血流向量成像(VFM)来研究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LV)腔内在等容收缩期(IVC)的血流特征。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58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心尖长轴切面进行彩色多普旋涡勒血流显像。在离线VFM工作站上分析IVC期间的血流信号。结果在IVC开始时,对照组漩涡的面积(15±3)cm^2和流量(36±8)cm^2/s均显著小于观察组[(27±8)cm^2,(45±12)cm^2/s,均P=0.000]。在IVC结束时,两组涡旋流量相似[(28±4)cm^2/s vs.(29±11)cm^2/s,P=0.617],对照组旋涡的面积显著小于观察组[(16±3)cm^2vs.(24±9)cm^2,P=0.000]。在IVC期间,对照组旋涡的面积轻微增加并不显著(P=0.073),但流量明显减少[(10±27)%];观察组旋涡的面积和流量均显著下降,其中流量减少了(29±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当主动脉瓣开口时,观察组在LV室的中部和基底部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多变量模型中,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是IVC期间旋涡面积百分比下降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P=0.000),QRS宽度(P=0.026)和左心室收缩末期长径(P=0.004)是旋涡流量百分比减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VFM技术能够通过旋涡显像更好地评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IVC期间LV腔内血流能量损耗的病理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向量成像 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 等容收缩期 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付菲 彭映辉 +1 位作者 徐肇元 吴颖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25-530,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单中心数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57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组先后时间分为建模组(438例)和... 目的建立基于单中心数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57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组先后时间分为建模组(438例)和验证组(134例),以术后发生心力衰竭为终点事件,建立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基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模型的判别能力,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建模组438例患者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113例)和非心力衰竭组(325例)。经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心脑血管病史、Gensini等级、运动幅度改变、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心脏结构改变、高敏C反应蛋白、血肌酐、心肌肌钙蛋白T等与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明显相关(均为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ensini评分等级、心律失常、心脏结构改变、血肌酐、心肌肌钙蛋白T、室壁运动幅度属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对预测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C-index指数为0.832(95%CI:0.792~0.886)。将验证组134例的研究数据作为测试集,对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发现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有良好的拟合度(χ;=8.962,P=0.288),证实该模型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结论基于单中心数据所构建的AMI患者心力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能直观、个体化地预测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风险预测 外部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