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片断化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片断化 生物多样性 群落 生态变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红玫瑰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蔡跃月 麦尔哈巴·阿布拉 +1 位作者 高路 杨立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221,共9页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不同糖比例和发酵时间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Fermented Rosa rugosa‘Dianhong’,FDR)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NO抑制率)评价提取物抗炎活性,并将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种玫瑰被当地用做药食同源植物,其中滇红玫瑰的使用频率值(f)最高。滇红玫瑰经鲁氏酵母发酵的过程中,FDR-2(35%红糖、65%花瓣)和FDR-3(25%红糖、75%花瓣)的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发酵7 d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即与发酵前相比能够显著(P<0.05)增加酚类物质含量,提高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NO生成抑制率。然而,FDR-1(50%红糖、50%花瓣)在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NO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发酵滇红玫瑰在红糖比例为25%~35%,发酵时间为7 d时,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玫瑰 发酵工艺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玉凤花——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明旭 王恒颖 +3 位作者 谭运洪 孙兴旭 胡兴润 陈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88-1992,共5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中国兰科玉凤花属一新记录种龙须玉凤花(Habenaria trichosantha Lindl.),提供花期照片和解剖图,并总结了其与形态近缘种之间的差异。【方法】对该物种国内野外居群植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并拍摄记录主要分类特征。【结... 【目的】文章报道了中国兰科玉凤花属一新记录种龙须玉凤花(Habenaria trichosantha Lindl.),提供花期照片和解剖图,并总结了其与形态近缘种之间的差异。【方法】对该物种国内野外居群植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并拍摄记录主要分类特征。【结果】龙须玉凤花过去记录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和中南半岛区域,现发现于滇西海拔800~1000 m的怒江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中;其主要识别特征为唇瓣侧裂片扇形轮廓,并分裂为具有二次分枝的长流苏,明显有别于其他同属物种。【结论】龙须玉凤花是中国新记录物种,本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野生兰科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兰亚科 玉凤花 新记录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弱天麻,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及其与形态近缘种的比较
4
作者 赵明旭 谭运洪 +3 位作者 张健嵩 张杰京 张光元 陈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1337,共7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在云南省发现的兰科植物纤弱天麻(Gastrodia exilis Hook.f.)为中国新记录,比较和归纳了其形态近缘种勐海天麻(G.menghaiensis Z.H.Tsi&S.C.Chen)、葡萄天麻(G.putaoensis X.H.Jin)和白花天麻(G.dyeriana King&am... 【目的】文章报道了在云南省发现的兰科植物纤弱天麻(Gastrodia exilis Hook.f.)为中国新记录,比较和归纳了其形态近缘种勐海天麻(G.menghaiensis Z.H.Tsi&S.C.Chen)、葡萄天麻(G.putaoensis X.H.Jin)和白花天麻(G.dyeriana King&Pantl.)的分类特征。【方法】使用体视显微镜对上述物种野外居群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并用接驳微距镜头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记录。【结果】纤弱天麻唇瓣与花被筒分离,唇瓣前部表面有2个明显的三角形薄纵脊,花被筒裂片先端撕裂状,易于区分。【结论】纤弱天麻是中国新记录兰科物种,该发现扩大了其分布区,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天麻属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苗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51-6967,共17页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鱼类生态调查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经济高效、采样受限小且对生态系统无干扰的优势,目前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物种监测、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繁殖活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然而,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应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其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诸如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基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以及eDNA在环境中生态学过程的不明确等。鉴于上述原因,首先对eDNA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流程以及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而后着重分析了eDNA技术的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为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领域中的准确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 生物多样性 物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综述
6
作者 朱华 谭运洪 杨永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82-696,共15页
中国西南的深切河谷因“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具有干热性气候和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以禾草占绝对优势,形成背景,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在外观上类似“稀树草原”。在生活型构成上,它们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4... 中国西南的深切河谷因“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具有干热性气候和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以禾草占绝对优势,形成背景,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在外观上类似“稀树草原”。在生活型构成上,它们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48.0%),但地面芽植物(占23.3%)占比较高;在叶级谱上,小叶植物占总种数的42.5%,微叶植物占20.6%;在乔木树种中,复叶占乔木总种数的39.3%,表现出明显适应干旱生境的特征。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的植物区系总体上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但不同的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的植物区系在演化过程中受地质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在植物区系的相似性上,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属相似性为73.8%,种相似性为53.8%,在本文比较的西南干热河谷中具有最大的属、种相似性。研究发现,中国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和植物区系在起源和演化上与自第三纪以来,伴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在云南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在其植物区系中,一些种类显示与印度和非洲的萨王纳植被有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印度板块从非洲分离,筏运了部分非洲植物到亚洲的理论。金沙江与元江干热河谷具有最高的属、种相似性,支持了金沙江曾流到元江,后来因河流袭夺改道的假说。怒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这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亚洲板块,缅甸北部随之发生了北移密切相关。这些地区发生的地质历史事件可以较好地解释西南干热河谷的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王纳植被 群落特征 起源与演化 干热河谷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