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糖酸组分特征分析
1
作者 易怀锋 解德宏 +5 位作者 柏天琦 王铁运 陈于福 杨林圜 尼章光 张翠仙 《中国果树》 2025年第7期59-65,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云南省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可溶性糖、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糖酸组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份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积累糖组分为蔗糖,糖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云南省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可溶性糖、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糖酸组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份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积累糖组分为蔗糖,糖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果糖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分别平均占总糖含量的77.05%、16.47%、6.52%;有机酸组分主要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琥珀酸,分别平均占总酸含量的66.47%、10.65%、10.52%、10.39%,其中柠檬酸在有机酸中占主导地位,糖酸组分含量均呈非正态分布。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前4个主成分,其中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糖组分含量,第1主成分、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酸组分含量。30份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可分成三大类群,第1类群为低糖高酸种质,第2类群为低糖低酸种质,第3类群为高糖低酸种质,占总种质的80%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芒果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种质资源 可溶性糖 有机酸 怒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曲靖和蒙自万寿菊主栽区有害生物调查与分析
2
作者 张艺萍 杨慈琳 +5 位作者 许凤 钱绍方 张丽芳 王丽花 王继华 汤东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9,306,共8页
近年来,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 近年来,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统调查。因此,本次研究在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区和近两年来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最高的种植区,即曲靖市沾益区和蒙自市冷泉镇进行有害生物系统调查,发现曲靖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枯萎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棉铃虫等10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鬼针草、马唐、千针苋等19种。蒙自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炭疽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四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等9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马唐、尼泊尔蓼、细柄野荞麦等1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病害 虫害 草害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的演化与适应:基因组时代的多维度探索
3
作者 张勇 施鹏 +1 位作者 付巧妹 于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研究者能够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物种的演化历史,解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适应性演化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起源》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个体水平 自然选择 适应性演化 演化历史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一个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调查
4
作者 孙木香 李要能 +5 位作者 刘迎龙 吴毅歆 何鹏飞 何鹏搏 Shahzad Munir 何月秋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为明确云南省元江县良丰庄园柑橘园中蜗牛等软体动物泛滥的原因,于2023年10月入园调查蜗牛等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程度,采样后以形态特征及基于COI基因序列信息鉴定蜗牛类软体动物物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未见该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为... 为明确云南省元江县良丰庄园柑橘园中蜗牛等软体动物泛滥的原因,于2023年10月入园调查蜗牛等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程度,采样后以形态特征及基于COI基因序列信息鉴定蜗牛类软体动物物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未见该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为害柑橘的果实及嫩枝嫩梢,仅取食柑橘落果和鸭跖草、牛繁缕等杂草,对鸭跖草和牛繁缕的为害率分别为85.96%和50.76%。柑橘树下,蜗牛类软体动物种群密度达40.51只/m^(2)。蜗牛类软体动物共6个物种,即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细纹尖巴蜗牛(Acusta redfieldi)、琥珀螺(Succinea caduca)、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皱足蛞蝓(Veronicellidae sp.)和光滑野蛞蝓(Deroceras laeve)。同型巴蜗牛密度最高,达14.53只/m^(2)。生产上,在保护柑橘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清理鸭跖草和牛繁缕等杂草,并利用生物天敌或化学农药控制柑橘园内蜗牛等软体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软体动物 同型巴蜗牛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主要种类及其发生动态调查
5
作者 李正飞 杨宝云 +6 位作者 杨虎权 颜朝涧萍 曹湖英 王广 何艳艳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39,246,共8页
为明确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种群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通过灯光诱集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其雌雄性比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澜沧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3科7属13种,主要优势种为小黄鳃金... 为明确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种群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通过灯光诱集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其雌雄性比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澜沧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3科7属13种,主要优势种为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黑条异丽金龟Anomala vittata、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分别占诱虫总数的46.66%、18.20%、13.04%和7.35%。澜沧地区金龟子发生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金龟子出土前期随温度持续上升开始大量出土,并于5月25日、6月9日和6月19日出现3个高峰期。小黄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黑条异丽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黑阿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暗黑鳃金龟和黑条异丽金龟雄虫多于雌虫;小黄鳃金龟雌虫多于雄虫。综上,澜沧地区金龟子种类丰富,小黄鳃金龟是优势种,金龟子出土盛期在5月和6月,该研究将为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 优势种 种群动态 雌雄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番茄潜叶蛾味觉受体基因家族特征及发育表达探究
6
作者 廖钢 周忠林 +3 位作者 向婷婷 陈亚平 桂富荣 孙仲享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昆虫的味觉受体是一类关键的化学感受器,能够探测外部环境的刺激,并对昆虫的寄主选择、摄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重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为研究对象,为明确番茄潜叶蛾味觉受体基因家族(Gustatory... 昆虫的味觉受体是一类关键的化学感受器,能够探测外部环境的刺激,并对昆虫的寄主选择、摄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以重大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为研究对象,为明确番茄潜叶蛾味觉受体基因家族(Gustatory Receptor,GR)特征和探讨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GR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潜叶蛾GR基因进行鉴定、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分析及龄期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番茄潜叶蛾GR基因62个,且分布于19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质序列长度为318~2034 bp,平均外显子(Exon)片段数量为5个,具有1~7个跨膜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番茄潜叶蛾GR基因可分为4个亚家族,包括苦味受体(35个)、二氧化碳受体(1个)、糖受体(5个)和Gr43a-like受体(7个),其余基因则未分类。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表明,番茄潜叶蛾GR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番茄潜叶蛾味觉受体基因功能,揭示其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些发现为利用功能植物来控制番茄潜叶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从味觉受体角度开发新的害虫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味觉受体 基因家族 系统发育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内间栽根际微生物群落对稻瘟病抗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梅 李荣萍 +5 位作者 唐文强 张惠玲 张喜 飞晓 何平 韩光煜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6-1454,共9页
【目的】揭示水稻种内混合间栽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稻瘟病抗性的关系,为明确水稻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的内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个感稻瘟病传统品种黄壳糯(HKN)分别与4个云南主栽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汕优63(SY63)、Ⅱ优838... 【目的】揭示水稻种内混合间栽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与稻瘟病抗性的关系,为明确水稻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的内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个感稻瘟病传统品种黄壳糯(HKN)分别与4个云南主栽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汕优63(SY63)、Ⅱ优838(LY838)、两优1259(LY1259)、云光101(YG101)进行混合间栽及净栽。水稻长至黄熟期,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穗颈瘟发生情况;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水稻多样性混合间栽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变化。【结果】混合间栽后能有效减轻稻瘟病发生程度,不同组合下对感病品种黄壳糯的防治效果达42.14%~73.27%。水稻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混合间栽对水稻根际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影响较小;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除HKN‖YG101组合中的黄壳糯在间栽前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改变(P>0.05)外,其他组合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在间栽前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均出现显著变化(P<0.05,下同)。各处理优势细菌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黄壳糯间栽后根际细菌相对丰度较高且发生显著变化的属有7种,其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与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相对丰度与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多样性混合间栽能明显改变水稻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并通过富集大理石雕菌属提高感病品种稻瘟病抗性,从而减轻稻瘟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样性混合间栽 稻瘟病 根际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生物源农药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毒力测定
8
作者 雷婷 牛永浩 +2 位作者 徐元昌 雷荣军 唐国文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83-88,共6页
为明确4种生物源农药苦参碱、鱼藤酮、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毒力水平及盆栽药效,为甘薯小象甲的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别采用浸虫法、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4种生物源农药对甘薯小象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水平,选... 为明确4种生物源农药苦参碱、鱼藤酮、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对甘薯小象甲的室内毒力水平及盆栽药效,为甘薯小象甲的田间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别采用浸虫法、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4种生物源农药对甘薯小象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水平,选取的4种生物源药剂对甘薯小象甲成虫均表现出毒杀作用,并随处理时间延长,毒力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浸虫法以阿维菌素毒力最高,72 h的LC_(50)为65.75 mg/L,其次为苦参碱(172.97 mg/L)、鱼藤酮(210.73 mg/L)和印楝素(297.07 mg/L);相较之下,使用浸渍法测定时,鱼藤酮和印楝素的LC_(50)较阿维菌素和苦参碱低,阿维菌素在药膜法测定中的毒力水平最高。3种测定方法所得结果不尽相同,整体而言,药膜法测定下4种药剂的毒力水平较差。本研究可为开发利用这4种生物源杀虫剂防治甘薯小象甲防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苦参碱 鱼藤酮 印楝素 阿维菌素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吴建平 王思敏 +1 位作者 蔡慕天 吴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771-7779,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是描述生物用于形成生物量的碳占其所吸收总碳比例的一个定量指标,反映了生物的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通量和碳...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是描述生物用于形成生物量的碳占其所吸收总碳比例的一个定量指标,反映了生物的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通量和碳分配模式的重要参数,能有效预测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碳流通和碳反馈。目前,关于CUE的研究还不充分,尤其是对CUE及其影响因子的系统性综合论述还较少。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碳利用效率(植物碳利用效率(CUEa)和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h))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分析了CUEa和CUEh的异同、内在联系及作用机理。基于分析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展望:(1)优化测量手段和计算方法,适当地调整参数,将模型方法与实测数据结合,使CUE的定量描述结果更准确;(2)结合不同尺度的研究结果,探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CUE的联系及变化规律,为碳循环和碳流通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新证据;(3)研究CUE对全球变化(如高温、干旱、CO2浓度增加等)的响应,探讨CUE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和适应机制;(4)开展有关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对CUE的影响研究,阐释物种多样性减少或物种灭绝等现象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5)加强对CUEh的研究,定量探究其与CUEa的异同,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解释地上-地下生态系统碳的分配特征。同时适当开展动物CUE的研究,目前该类研究还缺乏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微生物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瓢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永科 钱鹏帆 +4 位作者 毕天玉 杨银飞 张林 何霞红 张宏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8-245,292,共9页
2021年8月,笔者在乌头虫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取食乌头的瓢虫。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描述了其不同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观察、记录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取食乌头的瓢虫为龟瓢虫Epiverta chelonia(Mader,1933),目前仅分布于中国。该... 2021年8月,笔者在乌头虫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取食乌头的瓢虫。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描述了其不同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观察、记录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取食乌头的瓢虫为龟瓢虫Epiverta chelonia(Mader,1933),目前仅分布于中国。该虫以成虫和幼虫取食乌头叶片、嫩茎、花苞。成虫飞翔能力差,有假死性,畏强光。在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12 h∥12 h条件下,幼虫平均历期81.86 d,其中4龄幼虫历期最长,平均50.12 d。4龄幼虫的取食面积(取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取食量的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 龟瓢虫 形态学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的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枯萎病菌株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立娜 杨宝明 +12 位作者 王永芬 曾莉 黄玉玲 李永平 尹可锁 李迅东 彭学彬 徐胜涛 番华彩 白亭亭 张晶 李舒 郑泗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68,73,共7页
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通过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来源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筛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 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通过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来源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筛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好的香蕉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接种菌株TR4(15-1)常规浓度(1×10^(6)个孢子/mL)条件下,Kazirakwe、Igitsiri、Mbwazirume、Inkira、Pahang是云南菌株TR4(15-1)的抗病种质,接种20d的病情指数范围为20.31~29.27;Akpakpak、GCTCV-119和Gros Michel为中抗种质;Baxi Jiao、Banksii和Ibwi是感病种质。在TR4(15-1)高浓度(1×10^(8)个孢子/mL)侵染下,常规浓度筛选到的5份抗病种质仍然表现为抗病,GCTCV-119、Gros Michel、Baxi Jiao、Banksii和Ibwi为感病种质。结合不同浓度病原菌侵染的病害调查分析,11份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菌株TR4(15-1)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TR4(15-1)的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本研究筛选的6份香蕉种质资源,即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对云南菌株TR4(15-1)具有较好抗病性,为广谱性抗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种质资源 枯萎病菌 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TR4 抗病性 云南 强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叶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生防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禄蓉 张秀 +4 位作者 田光祥 陈朝苍 赵云思 朱书生 杨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5-1045,共11页
【目的】从三七叶际分离筛选对三七叶部黑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为开发安全高效的生防菌剂提供菌种资源,也为中药材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连续稀释法从1年生健康三七叶片中分离可培养叶际微生物,通过... 【目的】从三七叶际分离筛选对三七叶部黑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为开发安全高效的生防菌剂提供菌种资源,也为中药材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连续稀释法从1年生健康三七叶片中分离可培养叶际微生物,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三七叶部黑斑病菌人参链格孢菌(Alternaria panax)菌株SL17的拮抗效果,筛选对人参链格孢菌具有生防作用的叶际微生物菌株,结合ITS和16S rDNA测序对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挑选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进一步进行广谱抑菌能力测定。【结果】从健康三七叶际共分离纯化得到125株分离物,通过平板对峙法从中筛选获得50株对人参链格孢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其中26株为真菌,24株为细菌。26株拮抗真菌中,2株三七叶内生真菌菌株NZ-14和NZ-23的抑菌效果最佳,其中康氏木霉菌(Trichoderma koningii)菌株NZ-14可完全抑制人参链格孢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00%;24株拮抗细菌中,2株三七叶内生细菌菌株NX-20和NX-23的抑菌效果最佳,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NX-20对人参链格孢菌的抑制率达71.13%。叶际拮抗菌对三七主要病原菌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NZ-14、NZ-23、NX-20和NX-23对槭菌刺孢菌(Mycocentrospora acerina)菌株DMS5、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F3、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菌株RS006均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抑制率为39.26%~78.97%。【结论】三七叶际存在大量具有潜在抑菌能力的微生物,其中2株木霉菌菌株NZ-14、NZ-23和2株芽孢杆菌菌株NX-20、NX-23的抑制效果最好,对三七叶部和根部主要病害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三七病害生物防控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叶际微生物 黑斑病 拮抗菌 木霉菌 芽孢杆菌 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不同烤烟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勇辉 雷婷 +4 位作者 徐元昌 赵明富 严乃胜 柳青 唐国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明确取食不同烤烟品种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分别用5种烤烟品种叶片(云烟87、0790A、GH、TW48、TW53)饲养斜纹夜蛾,测定其5龄幼虫体内保护酶(CAT、POD、SOD)及解毒酶(Car E、GSTs、CYP... 明确取食不同烤烟品种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分别用5种烤烟品种叶片(云烟87、0790A、GH、TW48、TW53)饲养斜纹夜蛾,测定其5龄幼虫体内保护酶(CAT、POD、SOD)及解毒酶(Car E、GSTs、CYP450)活性,并分析不同烤烟品种次生代谢物及营养物质含量与斜纹夜蛾幼虫体内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烤烟品种中TW48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0790A叶片单宁、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均为最高;其中单宁含量是TW53叶片的1.60倍,类黄酮含量是GH叶片的1.37倍。取5个烤烟品种的叶片喂养斜纹夜蛾幼虫至5龄后体内CAT、POD、SOD、Car E、GSTs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取食烤烟品种0790A叶片后体内CAT、POD和SOD活性最高,取食烤烟品种TW48叶片后体内CAT、POD、Car E、GSTs活性最低,而取食不同烤烟品种叶片后的幼虫CYP450活性则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取食次生物质含量不同的烤烟品种叶片物会使斜纹夜蛾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烤烟 次生代谢物物质 保护酶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迎龙 王军伟 +7 位作者 何鹏搏 何鹏飞 吴毅歆 杨绍聪 沐婵 卢灿华 田阳阳 何月秋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为探究影响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当地海拔、地形及主栽品种布局,于玉溪烟区建立27个黑胫病发生风险监测点,连续3年采集田间样品,检测黑胫病菌拷贝数量、土壤理化指标,分析影响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 为探究影响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当地海拔、地形及主栽品种布局,于玉溪烟区建立27个黑胫病发生风险监测点,连续3年采集田间样品,检测黑胫病菌拷贝数量、土壤理化指标,分析影响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在统防统治条件下,云南玉溪烟区主栽品种K326、云烟87和KRK26田间病情指数与土壤黑胫病菌数量无显著相关性;而在无防控措施下,盆栽云烟87的病情指数与根际土壤病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向盆栽土壤内施加的黑胫病菌孢子浓度为1×10^(4)~1×10^(6)个/mL时,KRK26相应时期的病情指数与之显著正相关;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与黑胫病病情指数显著负相关;土壤电导率、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土壤类型、拮抗菌数量、耕作模式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胫病严重程度,亦可能与前述主要因素单一或综合作用,导致病害流行。本研究分析了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可为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预测预报和感病品种区域布局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黑胫病 发生风险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正飞 杨宝云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曹湖英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种类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为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类害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哈果马村和诺国村3个主要旱地稻种植区为试... 【目的】明确云南省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种类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为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类害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哈果马村和诺国村3个主要旱地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2和2023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旱地稻田中的蛴螬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及鉴定;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Taylor幂函数法及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不同试验点旱地稻田蛴螬空间分布型和聚集原因,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拟合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3个试验地点的旱地稻田共发现9种蛴螬,隶属于3科6属,其中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东方绢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是主要的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30.91%和24.18%。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及Taylor幂法结果显示,2022和2023年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蛴螬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α<0,β>1);聚集均数λ值均大于2,表明昆虫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旱地稻田蛴螬个体聚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可知,当允许误差D为0.3,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虫口密度均为2头/m^(2)时,2022年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53、393和155 m^(2),2023年所需抽样数为76、44和49 m^(2)。【结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3个村的旱地稻种植田蛴螬共有9种,主要优势种为黑阿鳃金龟和东方绢金龟。蛴螬种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引起聚集的原因是昆虫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稻 蛴螬 地下害虫 空间分布 序贯抽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不同烟区烟田烟蚜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继伟 张祥 +4 位作者 王文倩 曹艳飞 李丽 肖志新 陈斌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40-2446,共7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不同烟区烟蚜种群体内主要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及其差异,为合理选用杀虫剂和制定烟蚜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云南省10个州(市)17个县的不同烤烟种植区烟株上采集烟蚜地理种群,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地理种群... 【目的】明确云南省不同烟区烟蚜种群体内主要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及其差异,为合理选用杀虫剂和制定烟蚜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云南省10个州(市)17个县的不同烤烟种植区烟株上采集烟蚜地理种群,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地理种群烟蚜体内3种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和3种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烟蚜体内3种解毒酶和3种保护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17个采样点烟蚜体内AchE、CarE和GSTs活性分别为0.017~0.513、0.256~5.062和10.350~204.066 U/mg,其中文山小嫁依、曲靖陆良和大理南涧烟蚜种群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较高,临沧博尚和临沧云县烟区烟蚜种群较低;AchE和CarE相对酶活性均较高的样点为大理南涧、曲靖陆良和文山小嫁依,相对酶活性分别为62.57%和100.00%、68.41%和58.34%、100.00%和69.95%。17个采样点烟蚜种群体内POD、SOD和CAT活性分别为0.830~54.839、7.139~456.522和0.076~2.024 U/mg,其中红河建水、保山丙麻和大理宾川烟蚜种群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较高,临沧博尚和大理洱源烟蚜种群较低;红河建水和保山丙麻烟蚜种群体内的POD、SOD和CAT相对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00.00%、100.00%、88.36%和80.58%、65.98%、56.23%。【结论】云南省不同烟区烟蚜种群体内主要解毒酶和保护酶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烟蚜时应根据不同地理种群的抗药性选择不同的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解毒酶 保护酶 种群差异性 云南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吴启叶 卢丽娜 +5 位作者 刘迎龙 平媛 何鹏搏 何月秋 吴毅歆 何鹏飞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47,共9页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通过接合转移将上述载体分别导入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EP1、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WB、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JF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1-2中,观察菌落及细胞荧光表现,检测其生长曲线和质粒保持率,并验证相关功能。【结果】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被成功构建,并成功地利用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了上述4株革兰氏阴性细菌。荧光蛋白标记菌的菌落及细胞个体均有对应的荧光发出,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一致。然而,荧光蛋白质粒在此4株细菌中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质粒在JF菌株中的稳定性最高,无选择压力继代培养40 h后的质粒持有率分别达90.33%和94.67%,在WB和EP1菌株中次之,在1-2菌株中的稳定性均最差,分别在培养5 h和25 h后就检测不到荧光。此外,荧光标记的1-2菌株溶磷活性和WB致病性与各自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构建2种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并对R.solanacearum EP1等4株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荧光蛋白标记。其在质粒保持率中,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在1-2菌株中稳定性较差,在其余3株菌株中均能稳定表达,为后续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标记及其相关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荧光蛋白标记 广谱复制型 接合转移 质粒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源诱抗剂对林下三七的促生诱抗及皂苷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毕湘南 胡雨丹 +6 位作者 刀敏 张义杰 张俊星 杨敏 朱书生 何霞红 叶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92-2700,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物源诱抗剂对林下三七叶绿素含量、发病情况及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寡糖·链蛋白、3%超敏蛋白、0.1%S-诱抗素、5%氨基寡糖素和谷氨酸5种植物诱抗剂,每种植物诱抗剂设置4个浓度,将其外源喷施... 【目的】探索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物源诱抗剂对林下三七叶绿素含量、发病情况及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寡糖·链蛋白、3%超敏蛋白、0.1%S-诱抗素、5%氨基寡糖素和谷氨酸5种植物诱抗剂,每种植物诱抗剂设置4个浓度,将其外源喷施于三七植株茎叶表面,测定三七生物量、发病率及皂苷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和2 g/L寡糖·链蛋白、0.5 g/L 3%超敏蛋白、1.25 mL/L 0.1%S-诱抗素及0.05 g/L谷氨酸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可以显著促进其叶绿素含量的积累;不同浓度3%超敏蛋白、0.1%S-诱抗素及谷氨酸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三七黑斑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降低,1、2、4 g/L寡糖·链蛋白及0.5、1、2 mL/L的5%氨基寡糖素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三七黑斑病和根腐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0.5 g/L寡糖·链蛋白、0.25 g/L谷氨酸及1 mL/L 5%氨基寡糖素对三七植株诱导处理后,显著促进三七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0.5 g/L寡糖·链蛋白、0.5、1 mL/L 5%氨基寡糖素,1.25 mL/L 0.1%S-诱抗素,4 g/L 3%超敏蛋白及0.1、0.25 g/L谷氨酸对三七诱导处理后可显著促进三七地下部总皂苷含量的积累。0.5~2 g/L寡糖·链蛋白、1 mL/L 5%氨基寡糖素,1.25 mL/L和2.5 mL/L 0.1%S-诱抗素、2~4 g/L 3%超敏蛋白及0.25 g/L谷氨酸对林下三七具有促生诱抗及提质的作用。【结论】适宜浓度的生物源植物诱抗剂对林下三七有促生诱抗及提质的效果,生产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种类和浓度的植物诱抗剂来促进林下三七的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诱抗剂 三七 促生诱抗 三七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的抗性及其与抗性基因H1的相关性
19
作者 段锦凤 杨艳梅 +2 位作者 刘玉竹 李乾坤 胡先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明确云南省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抗性的差异,选择云南省常见或生产上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25个,参考Koroleva的评价方法,结合抗性分子标记N146、N195、57R、TG432、Gro1-4-1和抗性基因H1的相对表达量... 为明确云南省常见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抗性的差异,选择云南省常见或生产上主要推广的马铃薯品种25个,参考Koroleva的评价方法,结合抗性分子标记N146、N195、57R、TG432、Gro1-4-1和抗性基因H1的相对表达量,评价马铃薯品种对金线虫的抗性,分析抗性与抗性基因H1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的25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根系上马铃薯金线虫的孢囊或雌虫≤5个,表现抗性,其他品种根系上的孢囊或雌虫大于5个,表现为易感;抗性分子标记检测发现,有10个品种含有抗马铃薯金线虫基因H1;对这10个品种的H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接种马铃薯金线虫后‘V7’‘黄金薯’‘会薯19号’‘宣薯5号’‘云薯202’‘云薯304’‘云薯505’7个品种的H1基因较未接种时上调表达,而‘P14187’‘会薯15号’‘希森3号’3个品种的H1基因下调表达,携带H1基因的马铃薯品种是否对金线虫有抗性与抗性基因H1表达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抗金线虫马铃薯品种选育与应用及进一步阐明马铃薯抗金线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金线虫 H1基因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物种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宏 章誉兴 于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0,共13页
物种形成研究是人们关于新物种如何产生和维持的思考和探索,是进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物种形成方式、生殖隔离产生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物种形成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和主要研究内容,也是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 物种形成研究是人们关于新物种如何产生和维持的思考和探索,是进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物种形成方式、生殖隔离产生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物种形成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和主要研究内容,也是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物种多样性现象的关键线索和重要依据。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首先介绍了目前人们关于物种概念的不同定义,在此基础上,围绕动物物种形成方式、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等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重要突破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目前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的局限;最后,探讨了今后动物物种形成研究中潜在的新机遇和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 物种形成 种间杂交 生殖隔离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