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徐贵迁 赵洋毅 +2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李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土壤抗冲抗蚀及土壤理化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土壤优先流、土壤可蚀性指标及其相关关系,明晰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完整冲沟系统土壤优先流特征,探究优先流和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干热河谷冲沟优先流类型以“大孔隙流”为主,伴随“指流”和“漏斗流”,优先流百分数呈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说明冲沟上游优先流发育程度高于下游。冲沟内优先流区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基质流区,机械组成黏粒、粉粒、砂粒配比优先流区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密度优先流区低于基质流区。冲沟内优先流区土壤抗冲系数小于基质流区,表明优先流会使土壤稳定性降低,抗蚀指数呈优先流区大于基质流区,说明土壤水分溶质运移会使局部土壤抗蚀性提高。冲沟系统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优先流百分数、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以上3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结论】优先流发育程度高的土层中优先流区K值总是大于基质流区,在优先流发育不足土层中则相反,优先流发育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土壤可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冲沟 优先流区 基质流区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6个绿化树种叶表微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应都 陈奇伯 +1 位作者 李艳梅 杨思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5,共8页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法国梧桐>香樟。同一树种在四季的滞尘能力存在差异,秋季或冬季的滞尘量最大。叶表面有褶皱且粗糙,沟壑宽度适中且分布不规则,气孔密集且开口大的桂花滞尘能力最强,年均滞尘量为4.532 5 g/m2;有大量缠绕型绒毛的广玉兰滞尘能力次之,年均滞尘量为2.633 6 g/m2;沟壑较宽、气孔数量少且多闭合、无绒毛的香樟滞尘能力最差,年均滞尘量为0.727 5 g/m2。因此,植物叶表面的粗糙度、气孔密度和开口大小、绒毛密度和分布特征是影响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选择叶面形态对滞尘有利的树种可提高植物净化大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绿化树种 滞尘能力 叶面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19
3
作者 侯芳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杨棋茗 陈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5,共7页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乔木层植物各器官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SS,YNS,DYS,...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乔木层植物各器官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SS,YNS,DYS,GSL,CL各器官碳含量变幅分别为(471.49±37.01)~(512.32±6.45)g/kg,(465.13±7.44)~(499.80±17.58)g/kg,(480.12±15.67)~(540.09±33.19)g/kg,(456.13±66.35)~(516.02±41.53)g/kg和(504.28±59.65)~(576.10±37.33)g/kg。CL各器官的碳含量均值为其他各森林类型的1.07~1.14倍。HSS和CL生物量高于5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均值[(191.264±12.92)t/hm2],YNS,DYS和GSL生物量低于生物量均值的203.06%,1 928.25%和1 744.40%。不同森林类型各器官生物量均值总体上表现为干>枝>根>叶>皮,树干生物量均值分别为枝、根、叶和皮的6.40,2.38,8.18,3.53倍。不同森林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例关系,碳储量大小表现为HSS>CL>YNS>DYS>GSL。综上,华山松、云南松和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物碳储量较高,固碳能力较强,应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更好地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亚高山 乔木层 生物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林下植被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6
4
作者 侯芳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李加文 杨云陆 李有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8,共8页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植被(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各组分生物量、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植被(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各组分生物量、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5种森林群落中,林下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生物量变幅为1.47~11.19t/hm2,0.01~0.63t/hm2,7.85~46.73t/hm2。(2)灌木层的碳氮储量变幅在0.77~5.94tC/hm2,10.97~92.84kgN/hm2,碳氮储量的主要营养器官分别为茎和叶;草本层为0.01~0.29tC/hm2,0.07~5.35kgN/hm2,均呈现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凋落物为2.15~13.03tC/hm2,42.07~320.58kgN/hm2,碳氮储量随分解程度加深各有不同。(3)5种林分林下灌草及凋落物碳储量大小顺序为:CL>YNS>DYS>HSS>GSL;氮储量为:CL>YNS>DYS>GSL>HSS。综上,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下灌草和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碳氮贮能力,滇油杉的碳氮贮潜力较大,应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密度,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为林下植被与上层林木的协同发展以及今后研究林下植被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分配格局 林下植被 滇中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盘山典型灌草根系抗拉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薛杨 赵洋毅 +2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杜玉雪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研究西南典型红壤土石山区护坡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选取4种景观绿化护坡乡土植物(栽秧泡、星毛金锦香、狗尾草、灯芯草)根系开展单根抗拉实验,对比分析根系力学特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植物根系抗拉能力排序为栽秧泡>... 为研究西南典型红壤土石山区护坡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选取4种景观绿化护坡乡土植物(栽秧泡、星毛金锦香、狗尾草、灯芯草)根系开展单根抗拉实验,对比分析根系力学特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植物根系抗拉能力排序为栽秧泡>星毛金锦香>狗尾草>灯芯草,随根径的增大抗拉力增大,抗拉强度减小。随着根径的增大星毛金锦香、狗尾草、灯芯草根系木质素含量、木纤比逐渐增大,纤维素含量减小,栽秧泡变化相反。4种植物根系抗拉能力与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显著相关;星毛金锦香、狗尾草、灯芯草根系抗拉力与纤维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木质素含量、木纤比显著正相关,抗拉强度与纤维素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木质素、木纤比显著负相关;栽秧泡根系抗拉特性与化学成分的关系与之相反。根系应力-应变曲线初始阶段为线性关系弹性特征较好,当荷载继续增大表现塑性材料特征;根系最大延伸率随根径的增大而减小,最大的为栽秧泡。4种植物单根力学特性均符合水土保持植物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抗拉特性 景观植物 栽秧泡 星毛金锦香 狗尾草 灯芯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化树种滞尘及对重金属的吸净效应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艳芹 李艳梅 +2 位作者 梁茂 陈奇伯 邓志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212-214,217,共4页
为了更好地筛选昆明绿化树种,优化园林植被群落建设,以清洁区为对照,选定工业区及主城区使用频率较高且生长10年以上的10个树种,测定叶面尘及叶片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不管是叶面尘还是叶片重金属含量,10个树种均表现为工业区〉主城区... 为了更好地筛选昆明绿化树种,优化园林植被群落建设,以清洁区为对照,选定工业区及主城区使用频率较高且生长10年以上的10个树种,测定叶面尘及叶片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不管是叶面尘还是叶片重金属含量,10个树种均表现为工业区〉主城区〉清洁区,树高在2~3 m的滞尘量明显高于4~6 m,天竺桂和龙柏分别是阔叶树和针叶树中的滞尘量最高,其在工业区的滞尘量分别是清洁区的10.5和4.5倍,通过相关分析,叶片重金属含量与滞尘呈正相关,随着滞尘内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递增,不同树种对重金属的吸净效应不同,针叶树对重金属的吸收比阔叶树强,龙柏对Pb和Zn的富集能力突出,雪松、圆柏、天竺桂对Ni、Cr、Mn的吸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滞尘 重金属 吸净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种植对滇南红壤大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坤 赵洋毅 +3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韩姣姣 李耀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93,共8页
为探讨滇南典型红壤下普洱茶种植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以灌草地和茶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法观察土壤剖面,运用Photoshop CS 5、Image pro Plus 6.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利用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研究了该地区的大孔隙特征... 为探讨滇南典型红壤下普洱茶种植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以灌草地和茶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法观察土壤剖面,运用Photoshop CS 5、Image pro Plus 6.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利用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研究了该地区的大孔隙特征。结果表明:茶地在耕作层大面积染色中,染色深度可达土层40 cm深度,灌草地于土层2.8 cm深度开始出现大孔隙流,灌草地比茶地更易发生大孔隙流;样地大孔隙主要集中在当量孔径0.4 ~ 2.5 mm,其中茶地和灌草地当量孔径0.4-1.0 mm大孔隙密度分别占95.2%和95.5%,当量孔径>1 mm的大孔隙密度较低,且灌草地大于茶地;大孔隙密度分布为10 20cm 土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依次递减,整体上土壤大孔隙密度关系为灌草地〉茶地;土壤大孔隙不同当量孔径密度和染色面积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显著性相关关系,当量孔径>1 mm的大孔隙仅占4.61%,但控制了饱和导水率90.8%的变异。茶地相较于灌草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水分向下运移速率慢,渗透量减小,致使水土流失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 染色示踪法 茶种植 饱和导水率 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干旱河谷区典型地类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婷婷 段旭 +3 位作者 赵洋毅 冷鹏 邵一敏 杜云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5,共9页
为探明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以红河干旱河谷典型地段玉溪新平县龙潭箐小流域内林地、荒草地、园地和农地4种地类下植物根系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分穿透曲线法和经典统计分析,定量分析了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影... 为探明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以红河干旱河谷典型地段玉溪新平县龙潭箐小流域内林地、荒草地、园地和农地4种地类下植物根系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分穿透曲线法和经典统计分析,定量分析了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地类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的稳定出流速率表现为林地>园地>荒草地>农地,各地类间显著差异(p<0.05),土壤每层水分穿透曲线发展趋向一致,均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表层出流速率均大于深层;(2)4种地类土壤大孔隙当量半径在0.3~3.7 mm范围内,其中,0.3~1.0 mm的密度最大,占大孔隙总数量的96%以上,大于1.0 mm的密度最小,只占小于大孔隙总数的4%;大孔隙密度为1.383×104~2.477×104个/m 2,4种地类中大孔隙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整体趋势表现为林地>园地>荒草地>农地;(3)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4种地类样地中植物根长密度及根重密度都表现为减小的趋势;细根系(根径d<1 mm)对土壤大孔隙的形成有高贡献度,而相对较粗的根系(根径d>1 mm)对土壤大孔隙的产生贡献度较低;(4)农地、园地与林地土壤大孔隙率和0<d≤5 mm根径范围内的根重密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荒草地则是跟3<d≤5 mm根径范围内的根重密度显著相关(p<0.05)。细根系显著影响土壤大孔隙的形成,而粗根系的影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根长密度 根重密度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磨盘山华山松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欣艺 王克勤 +2 位作者 段旭 朱梦雪 赵洋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0,167,共9页
以滇中地区磨盘山华山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龄(15、30、40 a)华山松林分中分别设置1 hm 2的样地,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参数研究其林分结构特征,并对林分胸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华山松次生林的径... 以滇中地区磨盘山华山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龄(15、30、40 a)华山松林分中分别设置1 hm 2的样地,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参数研究其林分结构特征,并对林分胸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华山松次生林的径级分布特征不同,其中15 a华山松林为“单峰型”的径级分布,而30、40 a华山松林乔木层则呈“双峰型”径级分布;采用常见指数对胸径分布进行拟合,其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华山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参数一元、二元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刻画出森林演替过程,结构参数二元分布能够指示群落演替的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本区域华山松空间结构使用效率,维持森林的健康、稳定,持续发挥森林的各项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空间结构参数 二元分布 磨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干旱河谷地区植物根系与砾石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艳萍 赵洋毅 +4 位作者 段旭 王克勤 朱梦雪 邱砚海 杜云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优先路径 砾石 根长密度 根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叶表微形态学解释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艳梅 陈奇伯 +3 位作者 王邵军 孙应都 杨淏舟 杨思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9,共12页
【目的】探究树种叶片滞尘能力形成的叶表微形态机制,以期为昆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10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用KQ5200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蒸馏水冲洗、过滤烘干,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滞尘量,LI-30... 【目的】探究树种叶片滞尘能力形成的叶表微形态机制,以期为昆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昆明市10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用KQ5200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蒸馏水冲洗、过滤烘干,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称滞尘量,LI-3000A型叶面积仪测量叶面积,计算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每树种5片叶,每叶片切取4个5 mm×5 mm组织块,2.5%戊二醛溶液固定,0.1 mol·L-1磷酸缓冲液清洗,梯度乙醇脱水,正丁醇固定,E-1010型离子镀膜仪镀膜;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昆明10个绿化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与单叶滞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滞尘量大小顺序为:二球悬铃木>荷花玉兰>红花檵木>紫叶李>杜鹃>高盆樱桃>滇朴>球花石楠>香樟>冬青卫矛;单叶滞尘量大小顺序为:荷花玉兰>二球悬铃木>紫叶李>滇朴>球花石楠>高盆樱桃>红花檵木>杜鹃>香樟>冬青卫矛;单位面积滞尘能力强的二球悬铃木、红花檵木和紫叶李叶表粗糙度高、沟壑数量多且起伏大;叶片气孔密度对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保卫细胞面积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及单叶滞尘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表皮毛数量与单叶滞尘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叶表粗糙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面积、表皮毛密度等微形态学指标是调控这10个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表微形态结构 单位面积滞尘量 单叶滞尘量 绿化树种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干热河谷典型林草地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欧阳田甜 段旭 +2 位作者 赵洋毅 卢华兴 朱梦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153,共8页
[目的]明晰干热河谷区土壤优先流对红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元江干热河谷典型地段龙潭箐流域内的银合欢林地、扭黄茅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试验区分样地土壤优先流... [目的]明晰干热河谷区土壤优先流对红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元江干热河谷典型地段龙潭箐流域内的银合欢林地、扭黄茅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试验区分样地土壤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利用干湿筛法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两区内0-50 cm土层团聚体特征差异,并借助通径分析法表征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干湿筛后R0.25团聚体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林地优先流区>林地基质流区>荒草地优先流区>荒草地基质流区,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R0.25排序相同且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分形维数(D)与团聚体破坏率(PAD)则为相反规律并随土层加深D和PAD的值逐渐增大。对两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理化因子是土壤容重和黏粒含量,其决策系数分别为0.474和-0.644。[结论]荒草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更高,土壤优先流区团聚体稳定性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黏粒含量、容重、有机质等因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团聚体 优先流区 基质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