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侯芳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李加文 艾祖雄 陈向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25-1835,共11页
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 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林分立地状况等的差异,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典型森林类型——华山松(Pinus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和常绿阔叶林各器官(叶、枝、干、皮和根)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该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揭示滇中亚地区各林分植被层的碳源-汇变化和土壤各层碳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含量在45.60%~57.60%之间波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生物量分别占植被层的56.46%~92.28%、1.12%~13.15%、0.003%~2.19%和6.21%~30.26%。各林分类型植被层碳储量大小表现为:华山松>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滇油杉>高山栎。(2)5种林分的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主要集中在0~30 cm表土层,占总碳储量的52.6%~79.8%;0~60 cm土壤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滇油杉>常绿阔叶林>华山松>高山栎>云南松。(3)5种林分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滇油杉>云南松>高山栎,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之和占总碳储量的95.1%~99.2%,林下植被层占比较低。华山松、滇油杉和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储量,云南松林和高山栎林植被碳储潜力较大,应通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发挥其更大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分配 森林生态系统 滇中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成功 王克勤 +4 位作者 宋娅丽 李晓东 张继国 李芸 邓秋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283,共11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滇中高原云南松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关系,为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趋势及观测土壤微生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滇中高原云南松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关系,为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趋势及观测土壤微生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CO(NH_(2))_(2)为N源,设置对照CK[N 0 g/(m^(2)·a)]、低氮LN[N 10 g/(m^(2)·a)]、中氮MN[N 20 g/(m^(2)·a)]和高氮HN[N 25 g/(m^(2)·a)]4个不同梯度进行模拟N沉降试验,测定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和土壤pH、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变化特征。[结果](1)在不同季节下,与CK相比各氮处理下土壤pH、TOC含量均降低,TN均升高,NH^(+)_(4)-N和NO^(-)_(3)-N均在MN、HN处升高;(2)细菌和真菌α多样性雨季均高于旱季;与CK相较细菌α多样性在2个季节下LN处上升,而真菌α多样性则在旱季LN处上升;(3)在旱季和雨季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真菌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4)在旱季和雨季,细菌和真菌优势菌属与pH、TOC、TN、NO^(-)_(3)-N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氮沉降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NH^(+)_(4)-N和NO^(-)_(3)-N等有效养分,但由于氮沉降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TOC含量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云南松 土壤微生物 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磨盘山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田甜 赵洋毅 +3 位作者 涂晓云 和娴越 王帅兵 段旭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6,共10页
为探明中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以滇中磨盘山处于演替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林分为对象,量化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多个指标变化规律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差... 为探明中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结构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以滇中磨盘山处于演替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林分为对象,量化研究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多个指标变化规律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借助冗余分析探究二者间相互作用关系;再利用多元分布对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在不同演替阶段林分中差异显著,群落演替对树种混交度、林层差异度的影响最大,均在演替后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03、0.511;综合比较多元分布结果发现,3种林分类型中,以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相对最为合理;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演替进展而上升,并在常绿阔叶林中各指数最高;树种隔离程度是影响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胸径结构及林分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林分结构调整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物种多样性 多元分布 群落演替 磨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冲沟系统土壤团聚体对优先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珠宇 李志成 +3 位作者 徐贵迁 段旭 张广贺 赵洋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15,共12页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深化对冲沟系统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认识。[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活跃和稳定冲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沟床和沟底)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和形态学图像...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深化对冲沟系统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认识。[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活跃和稳定冲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沟床和沟底)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和形态学图像解析技术,提取土壤水平剖面优先路径。采用RDA、灰色关联和耦合协调度等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团聚体结构与优先路径的关系。[结果](1)稳定冲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于活跃冲沟。除个别土层外,活跃冲沟>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DR 0.25)、水稳定性团聚体(WR 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含量均显著小于稳定冲沟(p<0.05),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 LT)则呈相反趋势。冲沟系统由集水区向沟底延伸,土壤大团聚体占比减少,团聚体稳定性下降。(2)活跃冲沟优先路径数量和连通性优于稳定冲沟,冲沟系统由集水区向沟底延伸优先路径连通性变差。各部位以>10 mm优先路径为主要通道。活跃冲沟Simpson指数较稳定冲沟增加3.12%,不同径级的优先路径丰富度高于稳定冲沟。(3)优先路径的形成和分布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MWD和WR 0.25与优先路径数量达到极强关联且影响最为显著(p<0.01)。(4)冲沟系统由集水区向沟底延伸,土壤团聚体结构与优先路径的耦合协调性降低,整体上表现为沟头>集水区>沟底>沟床。[结论]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优先路径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优先路径的分布对干热河谷冲沟系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冲沟系统 优先路径 团聚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李晓东 苏连波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李芸 胡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4,共9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土壤酶活性、化学性质的变化,了解滇中高原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氮沉降为0),以及低氮(LN,10 g·m^(-2)·a^(-1)氮沉降)、中氮... 【目的】探究氮沉降下土壤酶活性、化学性质的变化,了解滇中高原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氮沉降为0),以及低氮(LN,10 g·m^(-2)·a^(-1)氮沉降)、中氮(MN,20 g·m^(-2)·a^(-1)氮沉降)和高氮(HN,25 g·m^(-2)·a^(-1)氮沉降)3个处理,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结果】LN、MN、HN处理的蔗糖酶(invertase,Inv)活性提高了7.45%~14.04%,脲酶(urease,Ure)活性下降11.16%~27.17%,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下降5.18%~16.67%,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下降7.22%~23.35%;土壤酶活性均呈显著的时间梯度变化(P<0.05),Inv和Ure分别在氮沉降时间为31、29月时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ACP和CAT活性均在氮沉降时间为33月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氮沉降水平的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全磷含量分别下降1.59%~4.79%、21.25%~45.96%和17.68%~46.15%;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在MN、HN处理达到最高值。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0~5 cm土层>5~10 cm土层>10~20 cm土层;氮沉降下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较高(P<0.05);土壤pH、氨态氮与Inv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含量与Ure、ACP和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氮沉降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改变了土壤的环境因子,进而改善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循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质 云南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云南中部亚高山华山松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晓东 苏连波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宋成功 胡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目的]探讨亚热带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土壤酶活性的动态规律及其与化学性质关系,为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滇中亚热带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0 g/(m^(2)·a)〕,低氮〔LN,10 g/(m^(2)·a)... [目的]探讨亚热带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土壤酶活性的动态规律及其与化学性质关系,为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滇中亚热带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0 g/(m^(2)·a)〕,低氮〔LN,10 g/(m^(2)·a)〕,中氮〔MN,20 g/(m^(2)·a)〕和高氮〔HN,25 g/(m^(2)·a)〕4个氮梯度处理,分析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①氮沉降促进了蔗糖酶(16.94%~34.00%)和酸性磷酸酶(23.42%~40.09%)的活性,抑制了脲酶(8.70%~27.18%)和过氧化氢酶(9.26%~23.36%)的活性,且呈现出显著的时间变化(p<0.05);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在氮沉降后第25,27个月(2021年8月,10月)达到最高,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在氮沉降后第33个月(2022年6月)达到最高。②土壤pH值、有机碳和全磷含量随氮沉降水平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含量则相反,土壤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在MN提高,而在HN降低。③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均表现为0-5 cm>5-10 cm>10-20 cm的垂直土层分布特征;氮沉降下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协同效应较高(p<0.05);在影响土壤酶活性的环境因子中,土壤全氮是影响蔗糖酶活性的主要敏感因子,土壤有机碳、全磷和氨态氮是影响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敏感因子。[结论]氮沉降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加强了土壤酶之间的协同效应,改变了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促进或抑制土壤酶活性,进而改变了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酶 土壤化学性质 华山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7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叶片解剖结构探讨云南山茶不同倍性的耐旱潜力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桂英 王兵益 +3 位作者 何瀚 杨时宇 吴强达 李娟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14-2719,共6页
以云南山茶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植株的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测定了叶片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结构疏松度等耐旱相关的... 以云南山茶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植株的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法和光学显微技术测定了叶片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结构疏松度等耐旱相关的解剖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9个指标在3个倍性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最终选出最具代表性的5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值计算及耐旱性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倍性间的耐旱潜力的大小顺序为四倍体>二倍体>六倍体,所得结果可为云南山茶的定向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山茶 细胞倍性 叶解剖结构 耐旱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云南松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结构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曹子林 王晓丽 +1 位作者 李根前 许加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7-904,共8页
云南松林普遍受到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干扰,采用土壤种子库取样和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紫茎泽兰入侵的云南松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各层种子库的数量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紫茎泽兰在凋落物... 云南松林普遍受到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干扰,采用土壤种子库取样和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紫茎泽兰入侵的云南松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各层种子库的数量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紫茎泽兰在凋落物层、0~2 cm、2~5 cm、5~10 cm土层出现的频度均为100%,其种子储量、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及重要值最大为各层的优势种。但这种影响沿着凋落物层、0~2 cm、2~5 cm到5~10 cm土层逐渐降低。其种子储量由凋落物层的1 523.4粒/m2、0~2 cm土层的2 301.6粒/m2下降到5~10 cm土层的579.7粒/m2;相对密度由凋落物层的97.21%下降到5~10 cm土层的52.33%;相对频度由凋落物层的42.11%下降到5~10 cm土层的11.59%;重要值由凋落物层的139.31%下降到5~10 cm土层的63.92%。凋落物层的物种数、物种丰富度最小,随着土层的加深,物种数、物种丰富度增大;但生态优势度大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以凋落物层的最大,5~10 cm的最小。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以2~5 cm土层的最大,5~10 cm、0~2 cm土层的依次减小,凋落物层的最小。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以草本为主,而且占绝对优势,占各层总储量的93.48%~98.90%,而木本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较少,仅占各层总储量的1.10%~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云南松 土壤种子库 入侵 物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蕨类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桂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4,共5页
蕨类植物是一类较为低等的维管束植物,系统演化上介于苔藓植物与种子植物之间,是陆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成员。该类植物具有适应力强、耐贫瘠等独特的生态学特征,且因某些种类对砷、锑的超量吸收和积累而广受关注。此外,蕨类植物对镉、铅... 蕨类植物是一类较为低等的维管束植物,系统演化上介于苔藓植物与种子植物之间,是陆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成员。该类植物具有适应力强、耐贫瘠等独特的生态学特征,且因某些种类对砷、锑的超量吸收和积累而广受关注。此外,蕨类植物对镉、铅、铜、镍等重金属及稀土元素的吸收也有不俗表现。本文从蕨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应用、修复机制及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未来蕨类植物生态修复研究的前景及可能发展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重金属污染 砷超富集植物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不同污染区植物滞尘及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研究
11
作者 李艳梅 陈奇伯 +1 位作者 李艳芹 贝荣塔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21,共6页
以清洁区为对照,选取不同污染区共有且生长10a以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2014年及2015年秋季用重量法测定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对土壤、叶面尘及叶片进行消解后测定重金属的含量,用SPSS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树种同一高度叶片单... 以清洁区为对照,选取不同污染区共有且生长10a以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2014年及2015年秋季用重量法测定其单位面积滞尘量,对土壤、叶面尘及叶片进行消解后测定重金属的含量,用SPSS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树种同一高度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和平均单位面积滞尘量均表现为工业区>主城区>清洁对照区,6种阔叶树滞尘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竺桂>桂花>大叶女贞>法国梧桐﹥滇朴﹥广玉兰,4种针叶树滞尘能力从大小依次为龙柏>塔柏>柳杉>雪松;无论是阔叶树还是针叶树,"低"位的滞尘量明显高于"高"位,不同树种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植物叶片中Pb,Cu,Cd,Zn痕量可以用来监测大气中Pb,Cu,Cd,Zn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尘量 重金属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对大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梦雪 赵洋毅 +3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卢华兴 涂晓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77,共11页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探讨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对大孔隙的影响。[结果]垂直剖面大孔隙数量和总孔隙度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水平方向孔隙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不同林地间孔隙度大小依次为: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孔隙面密度(Mz)随土层加深单调递减,孔隙复杂度(Dz)与其相反,常绿阔叶林Dz最大(2.006),云南松林最小(1.595),说明群落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大孔隙扭曲变异度大。土壤分形特征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结构较其余两种群落好,土层越深,土壤结构变差。相关分析显示,Mz与D_(团)(团聚体分形维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Dz与D_(机)(土壤机械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径级团聚体含量和D_(团)与土壤孔隙面密度的影响较显著。[结论]土壤大孔隙与结构随演替进程明显提高,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和提升森林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面密度 孔隙复杂度 林地 染色示踪 土壤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的滇东石漠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舒树淼 赵洋毅 +2 位作者 胡慧蓉 熊好琴 段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338-345,共8页
[目的]明确滇东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模式效果差异以及养分对酶的影响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土壤酶活性为恢复效果的衡量指标,采取基于模糊数学的土壤质量评价办法,得到不同模式下土壤酶指数,用以比较恢复模式... [目的]明确滇东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模式效果差异以及养分对酶的影响关系,为石漠化地区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土壤酶活性为恢复效果的衡量指标,采取基于模糊数学的土壤质量评价办法,得到不同模式下土壤酶指数,用以比较恢复模式的效果。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的结果,采取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土壤理化环境和酶活性环境,进而分析不同土壤理化环境对不同酶环境的影响。[结果]酶活性大小排序为:灌草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针叶林模式>裸地;由结构方程模型和有机质、全磷估计出的养分子环境对由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构成的酶活性环境存在显著正影响。[结论]灌草模式和针阔混交林模式对石漠化恢复有较好作用。养分环境对酶活性环境的影响系数为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酶活性 结构方程模型 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贵迁 赵洋毅 +2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旭 李志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 【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土壤抗冲抗蚀及土壤理化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土壤优先流、土壤可蚀性指标及其相关关系,明晰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完整冲沟系统土壤优先流特征,探究优先流和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干热河谷冲沟优先流类型以“大孔隙流”为主,伴随“指流”和“漏斗流”,优先流百分数呈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说明冲沟上游优先流发育程度高于下游。冲沟内优先流区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基质流区,机械组成黏粒、粉粒、砂粒配比优先流区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密度优先流区低于基质流区。冲沟内优先流区土壤抗冲系数小于基质流区,表明优先流会使土壤稳定性降低,抗蚀指数呈优先流区大于基质流区,说明土壤水分溶质运移会使局部土壤抗蚀性提高。冲沟系统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优先流百分数、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以上3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结论】优先流发育程度高的土层中优先流区K值总是大于基质流区,在优先流发育不足土层中则相反,优先流发育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土壤可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冲沟 优先流区 基质流区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下滇中高原森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对其持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文贤 王克勤 +1 位作者 宋娅丽 安文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7,共11页
研究模拟氮沉降下凋落物分解特征对其持水性的影响,旨在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开展模拟氮沉降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研究试验,设置0(对照... 研究模拟氮沉降下凋落物分解特征对其持水性的影响,旨在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开展模拟氮沉降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研究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LN),20(中氮MN),25(高氮HN)g/(m^(2)·a)N共4种处理,利用尼龙网袋法和室内浸泡法,探究不同处理下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持水量和持水率及吸水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林分凋落叶、枝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延长而减少;与CK质量残留率相比,LN处理2种林分凋落叶、枝无显著影响(p>0.05),MN和H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第16,19,23,24个月和HN处理高山栎林凋落叶分解第16个月分别增加5.05%~7.45%,7.88%~8.62%,4.72%。(2)与CK分解95%所需时间相比,L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枝和高山栎林凋落枝分别增加0.549,0.366,0.402年,高山栎林凋落叶则减少1.011年,MN和HN处理使2种林分落叶、枝增加0.236~3.638年。(3)分解时间和氮沉降及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凋落叶、枝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p<0.001);与CK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相比,LN和M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别减少21.99%,6.47%,54.47%,16.14%,4.15%,1.25%,HN处理分别增加0.24%,0.80%,0.96%,LN、MN和HN处理使常绿阔叶林凋落枝和高山栎林凋落叶、枝分别增加8.03%~38.22%,5.47%~60.00%,0.46%~5.72%。(4)2种林分凋落叶、枝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m=a+b ln t),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at^(-b))。(5)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和高山栎林凋落枝质量残留率分别与其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最大吸水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凋落物持水性受其分解阶段和氮沉降干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持水量 持水率 吸水速率 常绿阔叶林 高山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滇中云南松林湿干季土壤特性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阳森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郑兴蕊 胡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目的】研究氮沉降背景下湿干两季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变化对土壤呼吸影响,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氮沉降下(对照CK 0 g/(m^(2... 【目的】研究氮沉降背景下湿干两季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变化对土壤呼吸影响,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氮沉降下(对照CK 0 g/(m^(2)·a)、低氮LN 10 g/(m^(2)·a)、中氮MN 20 g/(m^(2)·a)、高氮HN 25 g/(m^(2)·a))湿干两季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以及土壤呼吸变化特征,阐明氮沉降下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响应关系,并探讨其耦合机制的相关性。【结果】(1)与CK相比,各氮处理下土壤TN、NH_(4)^(+)-N均显著增加。(2)在湿干季时,脲酶在HN显著增加了16.38%~67.95%;蔗糖酶在HN显著降低了19.65%~35.65%;过氧化氢酶在LN、MN和HN显著增加了11.11%~100.00%;多酚氧化酶在MN、HN显著降低了8.69%~25.00%;(3)土壤微生物数量、MBC在LN、MN下均显著增加(4.70%~30.52%),在HN显著降低(18.57%~57.20%);MBN在HN显著降低(6.80%~13.70%)。(4)在湿季时,各氮处理促进了土壤呼吸,干季时HN抑制了土壤呼吸;随着时间的推移,HN对土壤呼吸从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湿度均呈显著相关;LN、HN的Q10提高了7.41%,60.27%。(5)湿季时,土壤呼吸与TN、TP、TK、NH_(4)^(+)-N、NO_(3)^(-)-N、脲酶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微生物数量、MBC、MBN呈显著负相关;干季时,土壤呼吸与NO_(3)^(-)-N、脲酶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微生物数量、MBC、MBN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随着时间推移,HN抑制了云南松林的土壤呼吸,且施氮并未改变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日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云南松林 土壤呼吸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毛煜民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张晓花 梁阳森 肖文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137,共13页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定4个N施氮水平:对照(CK,0 g·m^(-2)·a^(-1))、低氮(LN,10g·m^(-2)·a^(-1))、中氮(MN,20 g·m^(-2)·a^(-1))、高氮(HN,25 g·m^(-2)·a^(-1)),测定施N18个月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高山栎林;不同施N浓度会造成细菌多样性变化,即随着施N浓度增加,细菌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不同施N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均由酸杆菌门(29.10%~44.46%)、变形菌门(25.22%~37.50%)、放线菌门(9.3%~12.1%)组成,其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随施N浓度上升而降低,而变形菌门则相反。3)优势属中仅罗河杆菌属、厌氧黏细菌属、出芽菌属、黏液杆菌属在不同施N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4)土壤细菌一级功能代谢通路包括6类,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代谢(51.5%~52.2%);二级代谢通路功能基因获取41类,其中主要的二级代谢通路包括10类,碳水化合物代谢占总功能基因数最高(10.7%-~11.1%)。【结论】N沉降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阈值限制性;土壤细菌可通过改变生化过程来应对N沉降,以此提高对于N沉降的抵抗能力;林分类型因C源差异、立地特征等因素,为影响N沉降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氮沉降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滇中高原森林凋落物养分残留及其持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文贤 宋娅丽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安文雄 苏孟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滇中高原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氮添加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研究试验,设置对照[N 0 g/(m^(2)·a),CK]、低氮[N 10 g/(m... 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滇中高原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氮添加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研究试验,设置对照[N 0 g/(m^(2)·a),CK]、低氮[N 10 g/(m^(2)·a),LN]、中氮[N 20 g/(m^(2)·a),MN]和高氮[N 25 g/(m^(2)·a),HN]共4个处理,利用尼龙网袋法和室内浸泡法,探究凋落叶、枝养分元素残留率、持水量和持水率及吸水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分解时间的持续,2种林分凋落叶、枝碳(C)、氮(N)、磷(P)分别呈释放、富集—释放、富集过程,凋落叶C、N、P残留率显著小于凋落枝(p<0.05);(2)凋落叶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水速率显著大于凋落枝(p<0.05),分解24个月时,与CK相比,LN处理下2种林分凋落叶、枝C,华山松凋落叶N残留率降低1.98%~7.27%,10.79%,HN处理下2种林分凋落叶、枝C,华山松凋落叶、枝和云南松凋落枝N,华山松凋落枝P残留率则增加4.26%~9.08%,11.94%~44.51%,42.42%;(3)分解24个月时,与CK相比,LN、MN和HN处理华山松凋落叶、枝和云南松凋落叶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水速率分别降低11.44%~25.24%,5.81%~32.23%,云南松凋落枝则增加15.48%~24.26%,17.97%~23.74%。(4)2种林分凋落叶、枝持水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而吸水速率则为降低,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均呈对数函数关系(m=a+blnt),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呈幂函数关系(v=at^(-b))。(5)C与云南松凋落枝持水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N与华山松凋落枝、P与华山松和云南松凋落叶持水性呈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氮添加通过改变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P养分元素残留特征进而影响其持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凋落叶 凋落枝 养分残留 持水量 持水率 吸水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6个绿化树种叶表微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孙应都 陈奇伯 +1 位作者 李艳梅 杨思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5,共8页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 以昆明市6种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过滤称量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滞尘量差异明显,6个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桂花>广玉兰>锦绣杜鹃>红花檵木>法国梧桐>香樟。同一树种在四季的滞尘能力存在差异,秋季或冬季的滞尘量最大。叶表面有褶皱且粗糙,沟壑宽度适中且分布不规则,气孔密集且开口大的桂花滞尘能力最强,年均滞尘量为4.532 5 g/m2;有大量缠绕型绒毛的广玉兰滞尘能力次之,年均滞尘量为2.633 6 g/m2;沟壑较宽、气孔数量少且多闭合、无绒毛的香樟滞尘能力最差,年均滞尘量为0.727 5 g/m2。因此,植物叶表面的粗糙度、气孔密度和开口大小、绒毛密度和分布特征是影响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时,选择叶面形态对滞尘有利的树种可提高植物净化大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绿化树种 滞尘能力 叶面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21
20
作者 侯芳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杨棋茗 陈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35,共7页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乔木层植物各器官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SS,YNS,DYS,...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华山松(HSS)、云南松(YNS)、滇油杉(DYS)、高山栎(GSL)和常绿阔叶林(CL)乔木层植物各器官碳含量、生物量、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SS,YNS,DYS,GSL,CL各器官碳含量变幅分别为(471.49±37.01)~(512.32±6.45)g/kg,(465.13±7.44)~(499.80±17.58)g/kg,(480.12±15.67)~(540.09±33.19)g/kg,(456.13±66.35)~(516.02±41.53)g/kg和(504.28±59.65)~(576.10±37.33)g/kg。CL各器官的碳含量均值为其他各森林类型的1.07~1.14倍。HSS和CL生物量高于5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均值[(191.264±12.92)t/hm2],YNS,DYS和GSL生物量低于生物量均值的203.06%,1 928.25%和1 744.40%。不同森林类型各器官生物量均值总体上表现为干>枝>根>叶>皮,树干生物量均值分别为枝、根、叶和皮的6.40,2.38,8.18,3.53倍。不同森林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例关系,碳储量大小表现为HSS>CL>YNS>DYS>GSL。综上,华山松、云南松和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物碳储量较高,固碳能力较强,应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分碳密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管理措施,更好地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亚高山 乔木层 生物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