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酸木瓜提取物化学成分及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勃 虞世帅 +1 位作者 曲丽萍 郝怡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312,共9页
为研究云南酸木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酸木瓜提取物(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extract,CE),并对其理化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 为研究云南酸木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酸木瓜提取物(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extract,CE),并对其理化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分析和鉴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自由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阳离子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 cells,HaCaT)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云南酸木瓜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2.30 mg/g和131.46 mg/g,主要活性成分是绿原酸;酸木瓜提取物能有效清除DPPH·、ABTS^(+)·及·OH,IC_(50)值分别为79.58、482.96、804.99μg/mL,具有良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值为1.23 mmol Fe^(2+)/g,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UVA诱导的HaCaT细胞内ROS的产生(P<0.001),表现出极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在细胞炎症模型中,酸木瓜提取物能极显著抑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P<0.001),减少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P<0.001),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效果。综上所述,云南酸木瓜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具有潜在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为酸木瓜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酸木瓜 绿原酸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衍生剂对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中γ-氨基丁酸测定的影响
2
作者 许芮菁 刘锐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该研究通过对比7种衍生剂对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中γ-氨基丁酸测定的影响来确定适用的衍生剂,并优化衍生条件和色谱条件,再依次对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开...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该研究通过对比7种衍生剂对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中γ-氨基丁酸测定的影响来确定适用的衍生剂,并优化衍生条件和色谱条件,再依次对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开展单因素实验。该方法采用水提、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AQC)衍生,衍生物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并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体系等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248 nm,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线性范围为2.00 mg·L^(-1)~100 mg·L^(-1)(R2=1.0000),检出限为0.67 mg·kg^(-1),定量限为2.23 mg·kg^(-1),回收率85.5%~104.9%。该方法污染小、毒性低、检测试剂易获取、检测成本较低廉,具有良好的准确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可满足大批量样品检测需求,对γ-氨基丁酸功能性食品开发及质量控制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柱前衍生 植物提取物 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甲胺磷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含 刘锐 +1 位作者 姜铖 王飞飞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67,共6页
[目的]保证农药甲胺磷残留检测质量。[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一种植物油样品,测定样品的同时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通过对试验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对其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橄榄... [目的]保证农药甲胺磷残留检测质量。[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一种植物油样品,测定样品的同时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通过对试验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对其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橄榄油样品中未检出甲胺磷残留量,对正确度1样品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为(0.018±0.010)mg/kg。[结论]在植物油中甲胺磷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测量过程中,标准曲线拟合、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标准工作溶液的影响相对较大,样品称量、样品前处理和样品重复性测定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甲胺磷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4
作者 李勒松 李朝会 +4 位作者 王娟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3,共14页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153个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深入探究,包括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基因结构解析、保守基序鉴定、保守结构域识别、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分析以及顺式作用元件鉴定,并对转录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筛选出在当归中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候选MYB家族成员。【结果】当归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1R-MYB亚族有21个,2R-MYB亚族有130个,不含3R-MYB亚族,4R-MYB亚族有2个。153个转录因子的氨基酸长度为179~451 aa,相对分子质量为20.0~50.1 kDa,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绝大多数MYB蛋白呈现典型的核定位特征,其中仅发现1条MYB表现出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双重定位特征;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与拟南芥MYB聚集同一分支上的转录因子基因结构类似;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MYB启动子上具有多种参与生长发育、激素调控以及逆境胁迫的元件。转录组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153个MYB中有121个转录因子在当归根和叶不同部位存在差异表达。此外,利用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出9个可能参与当归黄酮生物合成的候选MYB转录因子,选择其中4个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进行基因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基于当归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包含21个1R-MYB亚族成员,130个2R-MYB亚族成员,2个4R-MYB亚族成员,不包含3R-MYB亚族。RT-qPCR结果表明,AsMYB34、AsMYB79、AsMYB96和AsMYB127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醇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MYB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周焱富 王旭光 王飞飞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3,共8页
选取了10种常用表面活性剂,比较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使用DFA100动态泡沫分析仪研究了其泡沫体积、泡沫密度和泡沫稳定性等性质,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来阐明泡沫特性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具有最优的起泡... 选取了10种常用表面活性剂,比较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使用DFA100动态泡沫分析仪研究了其泡沫体积、泡沫密度和泡沫稳定性等性质,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来阐明泡沫特性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具有最优的起泡性;椰油酰谷氨酸二钠和椰油酰氨基丙酸钠的泡沫最绵密;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和椰油酰谷氨酸二钠的泡沫形态稳定性和泡沫密度稳定性最好,最差的为辛酰/癸酰氨丙基甜菜碱,而泡沫体积稳定性最好的是辛酰/癸酰氨丙基甜菜碱。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越低,产生的泡沫会越绵密;泡沫越丰富,泡沫含液量会越大;初始泡沫密度越大,泡沫体积的坍塌会越快;排液速率越大,泡沫数量的减少会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泡沫 稳定性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评价方法在敏感肌适用面霜中的应用
6
作者 齐荣 程党党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4-471,共8页
为了探究敏感肌适用面霜的偏好方向,筛选市售5款人气敏感肌适用面霜产品,通过9点喜好标度、Rate-all-that-apply(RATA)、Ideal profile method(IPM)等多种消费者研究方法从产品喜好度、理想产品、产品特征和情绪赋值等方面进行消费者测... 为了探究敏感肌适用面霜的偏好方向,筛选市售5款人气敏感肌适用面霜产品,通过9点喜好标度、Rate-all-that-apply(RATA)、Ideal profile method(IPM)等多种消费者研究方法从产品喜好度、理想产品、产品特征和情绪赋值等方面进行消费者测试,从多个维度对测试产品进行分析探究。结果表明,契合调查目的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消费者调查方法并且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敏感肌适用面霜开发思路。另外相比常规的消费者喜好度研究,当下消费者较为关注的产品概念、情绪赋值方面的评价也体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肌适用面霜 消费者喜好度 Ideal profile method(IPM) Rate-all-that-apply(RATA) 情绪护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稠剂及工艺对蔗糖酯乳化体系产品的影响
7
作者 吴巧霞 程颖 王飞飞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1-738,共8页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增稠剂种类及工艺对蔗糖酯乳化体系产品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样品的理化特性、乳化颗粒的尺寸分布以及稳定性测试结果,系统评估了不同增稠剂(包括需中和的Pemulen TR-1、Carbopol Ultrez 21、Carbopol Ultrez 30,...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增稠剂种类及工艺对蔗糖酯乳化体系产品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样品的理化特性、乳化颗粒的尺寸分布以及稳定性测试结果,系统评估了不同增稠剂(包括需中和的Pemulen TR-1、Carbopol Ultrez 21、Carbopol Ultrez 30,以及无需中和的Aristoflex AVC、SEPIMAX ZEN、Aristoflex BLV)的加入方式及工艺对蔗糖酯乳化剂乳化效能及最终产品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预先将需中和的增稠剂加入乳化体系显著降低了蔗糖酯的乳化能力,导致生成的乳液粒径增大且分布不均。相比之下,无需中和的增稠剂对蔗糖酯乳化剂的乳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因此,对于需中和的增稠剂,建议以分散液形式在乳化过程结束后、低温阶段下,并伴随适当的混合强度加入蔗糖酯乳化体系,以制得粒径较小、稳定性优越且外观细腻的产品。研究揭示了增稠剂选择及加入工艺对产品特性的影响,为增稠剂在乳化体系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酯乳化剂 乳化 增稠剂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Ⅵ)——微乳液
8
作者 周康夫 支奕轩 +1 位作者 王飞飞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微乳液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成分的保存及输送体系,在化妆品、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微乳液及其形成机理;并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影响微乳液形成及性质的关键因素;概括了微乳液的性能优势,并简单介绍了几种特殊微乳液,包括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离子液体微乳液以及低共熔溶剂微乳液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对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也为性能优异的功效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化妆品 增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Q硅树脂成膜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洁颖 蔡佳静 王飞飞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8-1085,共8页
MQ硅树脂是四烷氧基硅烷(Q单元)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M单元)的共聚产物,出色的防水与持妆能力,致使其在化妆品领域作为成膜材料运用广泛,因此评估和筛选适宜的MQ类成膜剂对提升配方开发效率十分重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接触角测量仪、... MQ硅树脂是四烷氧基硅烷(Q单元)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M单元)的共聚产物,出色的防水与持妆能力,致使其在化妆品领域作为成膜材料运用广泛,因此评估和筛选适宜的MQ类成膜剂对提升配方开发效率十分重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接触角测量仪、透气性分析仪等探究了21款市售MQ硅树脂的成膜性、成膜时间、疏水疏汗疏油性、透气性与分子量及分布状态等性能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MQ硅树脂的性质与其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状态有一定关系,对于分子量较高、分布较窄的MQ硅树脂类成膜剂,其成膜脆性高、疏水疏汗性强、透气率低、成膜时间快。而在分子量减小,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几乎不变或者拓宽,即分布较宽的情况下,MQ硅树脂表现出较柔软、疏油性较好、疏水疏汗性一般、成膜时间较长、透气率较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Q硅树脂 成膜剂 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底妆体外测试评价方法建立
10
作者 萧可荧 蔡佳静 +1 位作者 訾慧敏 王飞飞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9-946,共8页
选取7款市售底妆类产品进行实验,从4个维度——遮瑕度、暗沉度、抗迁徙性、抗水抗汗抗皮脂,探讨了底妆体外测试的评估方法。遮瑕度和暗沉度实验部分均使用自动涂膜机将测试的底妆样品涂布均匀,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遮盖率及底妆的色... 选取7款市售底妆类产品进行实验,从4个维度——遮瑕度、暗沉度、抗迁徙性、抗水抗汗抗皮脂,探讨了底妆体外测试的评估方法。遮瑕度和暗沉度实验部分均使用自动涂膜机将测试的底妆样品涂布均匀,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遮盖率及底妆的色泽表征值(ΔL,Δa,Δb)进行测定;结果得出样品E1的遮盖率为90.98 cr,遮瑕度最高;样品D2的ΔL值为-2.73变化最大,暗沉度最高;结合消费者上妆测试评分来进一步验证,整体分值结果与体外测试结果一致。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分析黑胶带上蹭下的粉体量,通过计算总面积比较出样品的抗迁徙性:样品E1<样品D2<样品E2<样品F<样品B1。结合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出去离子水、人工汗液、人工皮脂在样品表面的接触角大小,样品B1和D2与去离子水和人工汗液的接触角大于90°表现为疏水疏汗;所有样品的接触角都小于90°表现为亲油性,其中样品E1和样品F表现为相对亲油性较低,接触角分别为40.8°和40.0°。采用现有文献测试的抗水抗汗抗皮脂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大体上相符。结果表明,4种采用仪器科学测量的方法都具有可实行性和依据性,为底妆评估提供了简便且科学的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测试 遮盖率 暗沉 抗迁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籽油的脱色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11
作者 吴信浪 张梦梦 曲丽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47,54,共5页
对南方红豆杉籽毛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先筛选出最佳脱色剂,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色工艺,并对脱色前后的南方红豆杉籽油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脱色工艺为脱色时间60 min、脱色温度70℃、活... 对南方红豆杉籽毛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先筛选出最佳脱色剂,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脱色工艺,并对脱色前后的南方红豆杉籽油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脱色工艺为脱色时间60 min、脱色温度70℃、活性炭用量2%(以南方红豆杉籽毛油质量为基准)。在此条件下,脱色率可达74.42%±1.13%,酸价由0.31 mg/g降低至0.26 mg/g、过氧化值由0.127 g/100 g降低至0.097 g/100 g。脱色处理对南方红豆杉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籽油 脱色工艺 酸价 过氧化值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I)——液晶乳化体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康夫 晏佳怡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8-1017,共10页
液晶乳化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乳化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形成长程有序、短程无序的液晶结构(通常为层状液晶)。乳化剂形成的层状液晶与皮肤角质层结构相似,使其在化妆品、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 液晶乳化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乳化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形成长程有序、短程无序的液晶结构(通常为层状液晶)。乳化剂形成的层状液晶与皮肤角质层结构相似,使其在化妆品、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液晶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消费者对液晶乳化产品优势的逐步认可,液晶乳化体系在高端化妆品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液晶及液晶乳化体系,总结了影响液晶乳化体系中液晶形成的因素以及液晶乳化产品的性能,包括稳定性、锁水保湿性能、包裹、缓释及促渗透性能和肤感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对近年开发的特殊液晶乳化体系——液晶包结晶乳化体系、多重液晶乳化体系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局限性,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旨在为液晶乳化体系的开发及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乳化体系 化妆品 产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脂质体中神经酰胺NP和AP含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格格 苏温柔 王飞飞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66-1471,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神经酰胺脂质体中神经酰胺NP和神经酰胺AP两种成分含量的方法。神经酰胺脂质体原料样品经甲醇-异丙醇(体积比7∶3)破乳并超声处理,采用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tableBond C8(4.6×150 mm,3.5μm...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神经酰胺脂质体中神经酰胺NP和神经酰胺AP两种成分含量的方法。神经酰胺脂质体原料样品经甲醇-异丙醇(体积比7∶3)破乳并超声处理,采用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tableBond C8(4.6×150 mm,3.5μm)分离,以纯乙腈为流动相A,含0.1%甲酸的甲醇-异丙醇(体积比7∶3)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40℃,蒸发器温度90℃,雾化器温度70℃,氮气流速1.0 L/min。结果表明,神经酰胺脂质体中NP和AP的定量限分别为3和6μg/mL,检出限分别为1和2μg/mL,重复性和精密度RSD均小于2%,在NP为50~500μg/mL和AP为25~25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下的回收率为96.2%~105.1%。该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不同脂质体中神经酰胺NP和AP的分离与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酰胺NP 神经酰胺AP 脂质体 高效液相色谱法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