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9份茶树种质加工红茶的生化品质比较及特异种质筛选
1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2-1459,共8页
【目的】筛选生化成分特异的茶树资源,为特异茶树品种的挖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9份茶树种质的咖啡碱、儿茶素及其组分和茶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的儿茶素总量及其主... 【目的】筛选生化成分特异的茶树资源,为特异茶树品种的挖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9份茶树种质的咖啡碱、儿茶素及其组分和茶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的儿茶素总量及其主要成分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咖啡碱和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指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多样性指数为0.52~1.65,EGC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7.61%;咖啡碱变异系数最小,为11.79%。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48%,包含所有性状的主要特征,并可用于对供试茶树种质进行综合评估。基于14个生化成分,可将49份茶树种质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的儿茶素总含量及其各组分、儿茶素指数(Catechin index,CI)、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等主要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表明,5种儿茶素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I与茶褐素、茶红素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来看,筛选出1份高EGCG(> 10%)特异茶树种质:云抗10号;6份高咖啡碱(> 4%)茶树种质:早生黑茶、凤庆3号、清水1号、探春、清水2号和云峰;2份高CI(> 5)适制红茶的优质种质:早生黑茶和新山头群体。另外,还鉴定到4份制作红茶茶汤的优质茶树资源,即凤庆3号、清水1号、龙井43号和紫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生化成分 主成分分析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份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21-32,共12页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1~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达29.4%;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面积、叶长宽比、叶质、叶身和叶面6个叶片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69.37%,是形成供试茶树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茶树可分为4大类,各类群间特征显著、差异较大,并且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主要性状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大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尖与叶身、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供试资源的叶片性状规律表现为叶片越大,叶片越接近披针形,其叶脉对数就越多;叶长宽比的值越大,叶尖越接近于急尖、渐尖。【结论】供试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6个叶片农艺性状可作为茶树种质资源识别和鉴定的主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片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