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探析
1
作者 杨永泽 查应惠 +2 位作者 吴丹远 李春贵 张粟闵 《农家科技》 2024年第23期172-174,共3页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传承,在五千年文化中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自信逐步树立的背景之下,茶文化的发扬也成了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针对云南等地区,茶产业更是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省已经由原本的茶叶生产管理转...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传承,在五千年文化中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自信逐步树立的背景之下,茶文化的发扬也成了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针对云南等地区,茶产业更是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省已经由原本的茶叶生产管理转变为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促进茶产业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更有利于传承茶文化。本文针对云南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生产管理 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学艳 吴成远 +3 位作者 徐婷 罗正飞 刘艳红 王绍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发性物质60种,可分为6类,根据相对含量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醇类(35.94%)、醛类(26.30%)、杂环类(17.68%)、酯类(8.06%)、酮类(6.79%)、烯烃类(1.14%)。醇类物质中对香气品质贡献较大的物质为氧化芳樟醇、香叶醇和芳樟醇,在10份样品中,槠叶9号红茶的香叶醇含量最高(10.95%);黄旦红茶的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为8.81%、12.42%。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5份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差异较中小叶种红茶大。综合来看,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工夫红茶样品在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该研究可为后续根据不同品种所制工夫红茶香气特点进行拼配,为提高我国红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挥发性物质 茶树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份茶树种质加工红茶的生化品质比较及特异种质筛选
3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2-1459,共8页
【目的】筛选生化成分特异的茶树资源,为特异茶树品种的挖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9份茶树种质的咖啡碱、儿茶素及其组分和茶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的儿茶素总量及其主... 【目的】筛选生化成分特异的茶树资源,为特异茶树品种的挖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9份茶树种质的咖啡碱、儿茶素及其组分和茶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的儿茶素总量及其主要成分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咖啡碱和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指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多样性指数为0.52~1.65,EGC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7.61%;咖啡碱变异系数最小,为11.79%。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48%,包含所有性状的主要特征,并可用于对供试茶树种质进行综合评估。基于14个生化成分,可将49份茶树种质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的儿茶素总含量及其各组分、儿茶素指数(Catechin index,CI)、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等主要指标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表明,5种儿茶素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I与茶褐素、茶红素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来看,筛选出1份高EGCG(> 10%)特异茶树种质:云抗10号;6份高咖啡碱(> 4%)茶树种质:早生黑茶、凤庆3号、清水1号、探春、清水2号和云峰;2份高CI(> 5)适制红茶的优质种质:早生黑茶和新山头群体。另外,还鉴定到4份制作红茶茶汤的优质茶树资源,即凤庆3号、清水1号、龙井43号和紫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生化成分 主成分分析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成仁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4期58-62,共5页
滇红创制于1938年,长期为国家出口创汇产品,后来逐渐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高端滇红产品,突出了优美外形和香高味醇的品质风格,实现了外形与内质兼顾,在国内红茶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介绍了滇红创制、发展的历程和... 滇红创制于1938年,长期为国家出口创汇产品,后来逐渐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高端滇红产品,突出了优美外形和香高味醇的品质风格,实现了外形与内质兼顾,在国内红茶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介绍了滇红创制、发展的历程和主产区的生产情况,比较了滇红工夫茶创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在加工、品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滇红工夫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 传统工夫红茶 创新工夫红茶 品质特征 加工技术 发展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红茶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振宇 《现代园艺》 2012年第2期32-33,共2页
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是茶叶初制加工,精制生产,保持70多年滇红茶原汁原味,必须把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充分结合应用,才能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把当今高新技术、设备与... 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是茶叶初制加工,精制生产,保持70多年滇红茶原汁原味,必须把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充分结合应用,才能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把当今高新技术、设备与传统工艺技术充分结合是新滇红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将在云南茶叶初精制生产中再显标杆。达到标准化、自动化、低碳清洁化,体现新滇红:文化、品牌、生态有机三大主题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 工艺 利用 技术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庆县茶园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鄂 李如飞 +3 位作者 吴丹远 鲁文亮 陈双莉 杨永泽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8期19-21,共3页
茶产业是云南省凤庆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然而,当地部分茶农缺乏管理意识,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提高凤庆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守护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分... 茶产业是云南省凤庆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然而,当地部分茶农缺乏管理意识,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提高凤庆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守护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分析凤庆县茶园常见病虫害的主要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并制订切合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病虫害 绿色防控 云南省凤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份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21-32,共12页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1~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达29.4%;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面积、叶长宽比、叶质、叶身和叶面6个叶片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69.37%,是形成供试茶树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茶树可分为4大类,各类群间特征显著、差异较大,并且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主要性状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大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尖与叶身、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供试资源的叶片性状规律表现为叶片越大,叶片越接近披针形,其叶脉对数就越多;叶长宽比的值越大,叶尖越接近于急尖、渐尖。【结论】供试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6个叶片农艺性状可作为茶树种质资源识别和鉴定的主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片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低咖啡碱茶树品系(种)红茶与绿茶的品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学艳 于龙凤 +1 位作者 苏向宇 吴成远 《茶叶通讯》 2023年第3期370-375,共6页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咖啡碱 茶叶 茶树品种(系)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高优茶园发展建设 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
9
作者 黄振宇 《现代园艺》 2012年第6期33-33,共1页
云南省目前现有茶园面积近37.3万hm2,应该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高优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建设改造中应当注意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达到优质、高产,生态有机,适应现代机植机耕机采技术、网络数字化管理技术,土壤、农残等指标... 云南省目前现有茶园面积近37.3万hm2,应该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高优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建设改造中应当注意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达到优质、高产,生态有机,适应现代机植机耕机采技术、网络数字化管理技术,土壤、农残等指标监控检测技术的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园 高优茶园 现代茶园 管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李双荣 吴成远 李文香 《广东蚕业》 2022年第8期57-59,共3页
文章探讨了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萎凋槽萎凋、新工艺萎凋4种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新工艺萎凋技术有利于提高野生红茶的香气,增加滋味甜醇度。旨在为合理... 文章探讨了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萎凋槽萎凋、新工艺萎凋4种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新工艺萎凋技术有利于提高野生红茶的香气,增加滋味甜醇度。旨在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茶树种资源、研制高香型野生红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野生红茶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